古代的选官制度及重视人才选拔的历史经验.ppt_第1页
古代的选官制度及重视人才选拔的历史经验.ppt_第2页
古代的选官制度及重视人才选拔的历史经验.ppt_第3页
古代的选官制度及重视人才选拔的历史经验.ppt_第4页
古代的选官制度及重视人才选拔的历史经验.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的选官制度及重视人才选拔的历史经验,冷水江七中 朱永豪,专题复习,一古代选官制度的系统讲解,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历代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并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试和选官的制度。,1春秋战国处在大动荡的时代,各诸侯国的争霸在某种程度上是人才的争取,养士成为定制,军功入仕也成为做官的重要门路,这两种制度有力的突破了奴隶社会世卿世禄的束缚。,2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实现,迫切需要一种使中央集权正常运作的选官制度,两汉时察举制度应运而生。,察举制 (chajuzhi) 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前196年,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

2、代察举制度的先河。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文帝前元二年(前178)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十五年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汉书文帝纪)。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一是对于察举人才的标准有了明确的新规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二是取士包括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三是察举分岁举和诏举两类。岁举为常科,每年推举。科目有孝廉和秀才。孝廉始为孝与廉两科,后来连称为一科。察孝廉的对象是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有名额限制,东汉和帝时制凡满20万人的郡国每年举一人

3、,不满20万人的两年举一人,不满10万人的三年举一人。边境地区郡国人少,10万人以上则可以岁举一人。孝廉的出路最多的是在皇帝身边当郎官,然后再由郎迁中央或地方官吏。举孝廉是察举常科的主要科目,是入仕的正途。举秀才的对象为现任官吏。到东汉为避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茂才由州推举,所以人数比孝廉少得多。茂才的出路大多充任地方县令,比孝廉任用为重,但名额少。诏举,是由皇帝下诏察举人才,是临时性的特科。其特点是:诏举常在灾异之后举行。诏举人数不限,由诏令临时规定。诏举科目很多,也不固定,能把有专门才能的人推举出来。无论岁举孝廉、秀才还是诏举贤良文学,到中央以后均需经过考试。考试办法有对策(命题考试)和射

4、策(抽签考试)两种。对策多用于考试举士,射策多用于考试博士弟子。凡属诏令推举之士一般是由天子策试;郡国岁举之孝廉、秀才则由三公府考试。儒生考经学,官吏考举奏,通过考试选出优等生,报皇帝录用。考试实际是量才录用。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以后随着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到东汉晚期,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私人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3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豪门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竭力推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曹魏时,曹丕创立。1 内容。“九品”,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评品官,一般按中央有名望的官员按原籍

5、担任。中央根据“中正”评定的品第授予相应官职。2 沿革。初创时,家世、才能并重;至西晋重门第和家世,轻视才能。3 评价。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进一步促进了汉魏际士族形成及以后的巩固发展。提示封建社会作为私有制的社会,从法理上讲属于身份社会,既然如此,就会需要森严的等级来确立社会秩序,官员也是如此,为了保证中央集权,使得政令畅通,不同级别间的官员建立起了不平等的关系。但正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是权力架构中的两极一样,士族的形成表面上即是这一制度造成,却也从理论上证明了社会权力的再分配。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九品中正制在当时是有一定进步性的,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有利于决策的民主性和执行政

6、策的延续性。,4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宋元时期得到发展;明清时各种弊端日益显露,中国科举制度概述 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一大进步,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特别是对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

7、定,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而入仕以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因此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 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和密切关系,从未参加过科学考试的是极少数。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1300年的科举制度几乎占据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五分之三和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历史之长,影响之大

8、,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对于祖国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建设,特别是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进和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作用。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五权宪法)。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五权宪法)。西方人将中国的

9、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无疑对中华民族,对全人类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中国的科举考试内容到明代以八股为主,即“八股取仕”。它逐步成为僵化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因此,吴敬梓才写出了儒林外史这部讽刺科场的不朽名著。到清朝末年,在封建社会制度行将灭亡之际,发生了戊戍变法,“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停止科举的上谕。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结束。 严格说来,中国的科举制度应分为文举和武举(文科和武科)制度。武举是专门选拔武官而设置的科目。武举制度是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始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

10、废除,历时1200年。其考试程序与文举基本一样,只是内容与时间的不同。在中国科举史上,自唐以后,历来是文武两科,殊途并进。但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历来重视文科,文科一直占据科举的统治地位,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大体经历了三大阶段:西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度,共性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及方法途径不尽相同,但它们有相同的历史作用,即对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促进封建社会发展有着巨大作用。古代选拔人才的标准主要有德才、门第。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特别是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古代的选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二、重视人才选拔的具体事例:,1古代思想家墨子提出“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

11、王公贵族任人唯亲。2秦王赢政掌权后,广泛搜罗人才,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3汉武帝时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各方面突出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4东汉光武帝重用节操高尚、熟悉典章而又有治国之才的文臣,国家出现中兴。5唐朝: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他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令臣下“广开耳目,求访贤哲”。他用人不避仇怨,不拘门第、民族,兼收并用,“量才授职”,因此贞观一朝,人才济济,有房玄龄、杜如晦、李靖、魏征等。武则天创立了“自荐”求官的制度,广揽人才。唐玄宗注重选贤任能,选拔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人担任宰相,如姚崇、宋璟等。注重定期考核官吏。唐朝得人则国

12、兴。,三、经验教训及现实:,1经验教训: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任用德才兼备的人则国兴,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国衰。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尊重知识和人才。2现实状况:十五期间,中共中央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流动配置、激励监督的制度,形成了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1.魏晋南北朝时,士族享受政治特权的依据是A政绩 B门第 C军功 D才干,2.中国古代社会对血缘关系起到了否定作用的进步制度是A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 C科举制 D士族制度,课堂练习,3. 南北朝时,士族与庶族的矛盾,实质上是A南方地主与北方地主的矛盾B汉族地主与少数民族地主的矛盾C地主阶级上层与下层的矛盾D地主阶级与自耕农的矛盾,问答题:试从选官制度的角度分析西汉武帝盛世局面和东汉中后期政治黑暗的原因,并结合当今现实谈谈你的感想体会。,参考答案,(1)原因:汉武帝注意对人才的选拔,察举不分吏民,以孝廉为主要内容,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