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ppt_第1页
2017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ppt_第2页
2017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ppt_第3页
2017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ppt_第4页
2017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言文阅读之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高考专题复习,“考纲”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其一:“常见”:指大纲中规定的个文言虚词。 其二:“在文中”:、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分析、常见用法(非词典用法),题型设计 题型比较固定,最常见的题型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采用比较的方式,就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其意义和用法,而且往往选取文中例句与中学语文教材课文例句加点的虚词对比考查。,07年新课程高考语文考纲规定掌握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于、乃、其、 且、若、所、为、焉、也、 以、因、则、者、之、与 。,高考“大纲”规定应掌握的 18个文言虚词,代词: 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

2、指示代词之、其、或、然。 疑问代词安、焉、何。 副词: 范围副词则、犹 时间副词既、已、且 语气副词其、何、遂 介词:于、以、为、因、乎 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 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 (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文言虚词中三类特殊现象,(1)兼词:诸、焉 (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三个连用“也乎哉” (3)复音虚词:于是、无论等,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

3、属于假借。,(1)连词用法 (2)代词用法 (3)复合虚词,1.而,难点:”而”字用作连词,连接先后结构相似的两项,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修饰关系还是顺承关系,是较难分辨。例句: 空中而多窍。 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履至尊而制六合。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1)连词:并列,递进,顺承,转折,假设,目的,修饰,“空中而多窍。”句“而”连接的“空中”和“多窍”不分主次、先后,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大石)中间是空的,上面有很多窟窿”。 “履至尊而制六合。”句“而”连接的两项时间一先一后,表示承接关系。译为“登上最尊贵的帝位来统治天下”。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句“而”连接“立

4、”和“饮”两个动词,“立”前的“起”是“起身”的意思,“立而饮之”应当译作“站着喝下了酒”,“立”是动词作状语,是“饮”的行为方式,因此,表示修饰系。,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2)代词: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吾尝跂而望矣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剑阁峥嵘而崔嵬 5、余闻而愈悲 6、扣弦而歌之 7、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 积威之所劫 9、若欲死而父,即前斗

5、,1、连词,表假设 2、连词,表修饰 3、连词,表递进 4、连词,表并列 5、连词,表承接 6、连词,表修饰 7、连词,表假设 8、连词,表转折 9、代词,你的,牛刀小试,2.于,(1)介词用法 (2)复合虚词,(1)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在。向、跟、同。对、对于。到、自、从。给、由于。比。被。,【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6、。(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返回,(2)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1、贫者语于富者曰 2、乃设九宾礼于庭 3、燕王欲结于君 4、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5、君幸于赵王 6、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7、业精于勤、荒于嬉 8、苛政猛于虎也 9、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10、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1、对 2、在 3、与 4、在方面

7、5、被 6、向 7、因为 8、比 9、在,至 10、从,牛刀小试,本义阐析:乃字和“汝”、“尔”、“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返回,5.乃,(1) 代词用法 (2) 副词用法 (3) 连词用法(4)复合虚词,(1)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2)副词。就、就是、正是。 (3)连词:于是、就、这才、才。却、竟、反而、只。,【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8、返回,(4)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1、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 2、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5、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第二人称代词,你 、副词,只有 、副词,竟然 、副词,才 、副词,就是 、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副词,竟然,牛刀小试,6.其,(1) 代词用法 (2) 副词用法 (3) 连词用法(4)助词用法 (5)复合虚词,(1)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他(她、它)们的。 指示代词。那,那里,其中的。 (2)副词。 表揣测、测度语气。大概、恐怕。 表劝勉、期望、命令、祈使语

9、气。可要、还要。表反问语气。难道。 (3)连词:表假设。假如、如果。表选择。或者、还是。,【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返回,(5)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1、不嫁义郎体, 其往欲何云 2、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3、吾有卿之名, 而无其实 4、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5、亦各言其志也 6、以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 7、臣从其计, 大王亦幸赦臣,1、指示代词,那 2、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3、第三人称代词,他 4、代词,其中 5、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10、的 6、指示代词,那个,这个 7、第三人称代词,他的,牛刀小试,1、安陵君其许寡人 2、则齐国其庶几乎 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4、其若是,孰能御之 5、国无主,其能久乎 6、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 7、攻之不克,围之不继, 吾其还也 8、霰雪纷其无垠兮,1、副词,表祈使 2、副词,表揣测 3、副词,表反问 4、连词,表假设 5、副词,表反问 6、连词,表选择 7、副词,表祈使 8、助词,补充音节,无义,另:“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荆轲刺秦王中的“且”读为“j”,在古籍中,“且”字往往作为“雎”的通假字而作人名。如“唐雎”可以写作“唐且”。因此,“夏无且”就是“夏无雎”。,(1)连词

11、用法 (2)副词用法,返回,7、且,(1)副词。 将、将要。 暂且、姑且。 (2)连词:表并列。一边一边 表递进。而且,并且。表让步。尚且、还、况且。,1、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3、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4、存者且偷生 5、今且九十 6、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7、且战且退 8、且吾不以一眚(shng 过失)掩大德 9、河水清且涟漪 10、范君知其必且西奔,、并且 、尚且 、又 、暂且 、将要 、况且 、边边 、况且 、又 、将要,牛刀小试,8.若,(1)代词用法 (2)连词用法 (3)复合虚词,(1)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你(们)、你

12、(们)的。 指示代词。这、这样。 (2)连词:表假设。如果。 表选择。或、或者。,另:动词。(实词)像,好像。如:其若是,孰能御之。,【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车后若干递送夫。,返回,(3)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1、若毒之乎 2、不若与人乐 3、予我千金,吾生若 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5、万里赴戎机

13、,关山度若飞 6、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7、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8、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你 、比得上 、你们 、像 、好象 、假如 、或者 、假如,牛刀小试,9.所,(1)助词用法 (2)复合虚词,(1)助词。 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 “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

14、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伶官传序 【所谓】所说的。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1.到处。 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2)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1、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2、臣所过屠者朱亥 3、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4

15、、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吾所以为此者,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徒慕君之高义也,1、地方,处所 2、(拜访)的人 3、处所 4、(听到)的事 5、表原因 6、用来的 7、表原因,牛刀小试,10.为,(1)介词用法 (2)助词用法,(1)介词。 替、给。 对、向。为了、为着。因为、由于。(wi)被(wi)。 (2)语气助词: (wi) 呢。用在疑问句末,表反问或感叹。,另:动词。(实词) 做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成为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担任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 是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认为 孔子不能决也,两

16、小儿笑曰:“孰为汝 多知乎!”,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2、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3、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4、故为之说 5、为国以礼 6、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7、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8、为坛而盟 9、项燕为楚将 10、孰为汝多知乎,1、动词,充当 2、动词,是 3、动词,演奏 4、动词,写 5、动词,治理 6、动词,成为 7、介词,替;动词,想 8、动词,修筑 9、动词,是 10、动词,认为,牛刀小试,1、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3、臣请为王言乐 4、不足为外人道也 5、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6、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7、为仲卿母所遣 8、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9

17、、匈奴未灭,臣何以家为?,1、介词,被 2、介词,给 3、介词,给 4、介词,向,对 5、介词,因,因为 6、介词,为了 7、介词,被 8、语气词,呢 9、语气词,呢,11.焉,(1) 代词用法 (2) 助词用法 (3) 兼词用法,(1)代词。 他(它),他(它)们。 表疑问。什么、怎么、哪里。 (2)助词: 句末语气助词。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知识联想:兼词“诸” 是“之于”的意思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

18、战)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焉,返回,(3)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难点: 焉用在句末作代词,语气助词或兼词时,有时会混淆。例句: 吴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记)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儒林列传) 青麻头伏焉。(促织),三句中的“焉”都用在句末,且都用在动词后,用法是否相同?要根据具体语境判别。 “吴之民方痛心焉。”句译为“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焉”是“痛恨”的宾语,因此“焉”是代词,相

19、当于“之”。如果作语气助词讲,“痛恨”就少了宾语,句子结构不完整。如果作兼词讲,更讲不通。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句“缺”的内容应该是“六艺”,“缺”不需要带宾语,因此,“焉”是陈述语气词。 “青麻头伏焉。”句译为“青麻头伏在那里”,“焉”用在动词“伏”的后面充当补语,指出动词所涉及的处所。“焉”相当于“于此”,是兼词,如果不作兼词讲,那么句子结构就不完整。,1、焉有仁人在位? 2、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割鸡焉用牛刀 4、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5、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6、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7、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8、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1、哪里 2、

20、代词,代这篇文章 3、怎么 4、句末语气词 5、兼词,于之,对此 6、词尾,相当于“然” 7、句中,表停顿 8、词尾,相当于“然”,牛刀小试,返回,12.也,(1)助词用法 (2)复合虚词,(1)语气助词: 表判断语气,一般可不译。表肯定语气,可不译或译为“了”。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表句中停顿,舒缓语气,不译。,【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

21、馆记) 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也欤】表疑问,相当“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也夫】表肯定兼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史记太史公自序:“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返回,(2)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1、曹公,豺虎也 2、余闻之也久 3、故以羊易之也 4、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5、苟政猛于虎也! 6、是说也,人常疑之 7、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9、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10、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1、表判断 2、表停顿 3、表陈述 4、表疑问 5、表感叹 6、表停顿 7、

22、表判断 8、表感叹 9、表反问 10、表祈使,牛刀小试,A“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中的“以”字是虚词用作实词吗? “以”字实际上是“耜”右连部分,古人通过“用耜翻地”来表示“用”这个意思,由此可见,“以”字起初是个动词,属实词。 用作介词是虚化的结果(许多介词是从动词转来的)。“贤不必以”中的“以”字,用的是本义。 B在古文里,介词“以”后面的代词“之”往往被省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介词“以”后应有宾语“之”,代前面出现过的“衣食”。 这是因为在古代“以”和“之”读音相近,在说话时,往往后者被前者“吞并”,而古人学问是口耳相传,所以学生记录老师的话时,自然也就省去了“之”。

23、我们应该把它当为一种现象记住。,返回,13. 以,(1) 介词用法 (2) 连词用法 (3) 副词用法(4)复合虚词,难点:以用来表示原因,译作“因为”或“由于”时,有 的是介词,有的是连词,较难辨别。例句: 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耶?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句中的“以”用在单句中,是表原因的介词,和“一壁之故”组成介宾短语作“欺”的状语。句中的“以”用在复句中,和“不知忠臣之分”组成表示原因的分句,“以”和后一分句的“故”相关联,“以”是表原因的连词。 介词位居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连词位居词语与词语、句子与句子之间;介词去掉,句意难以畅通,连词去掉,句意基本不受影响。

24、,(1)介词: 把、拿。用。凭借、靠。凭身份。 因、由于。按照、依据。在、从。和、跟。,“以”作连词时,连接前后结构相似的两项,表示并列关系,修饰关系,还是目的关系,也较难辨别。例句: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五人墓碑记) 各各竦立以听。(促织),(2)连词: 表并列或递进关系。又、并且、而且、不译。表承接关系,相当于“而”,或不译。表修饰关系,“地”或不译。表目的关系。来、用来、以致。 表因果关系。因为。,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该句译为“我与其他四人举着火把进去”,“拥火”

25、是“入”的方式,作状语,因此是修饰关系。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该句译为“募集钱财来送他起程”表示目的关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该句译为“平坦又近便,游人就多”,“以”译为“又”,连接两个形容词,是并列关系。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五人墓碑记) 该句译为“呼喊着中丞的名字骂他,谈笑着死去了。” “谈笑”表明“死”的状态,表示修饰关系。 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该句译为“每个人都严肃地站着听”,“竦立”是“听”的状语,表示修饰关系。,“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

26、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3)副词: 通“已”。已经、太、甚。,(4)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1、路幽昧以险远 2、各各竦立以听 3、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4、遂拔以击荆轲 5、杀之以应陈涉 6、属予作文以记之 7、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8、所谓华山洞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9、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0、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1、连词,表并列 2、连词,表修饰 3、连词,表修饰 4、连词,表承接 5、连词,表目的 6、连词,表目的 7、连词,表结果,以致 8、连词,表原因 9、动词,任用 10、动词,认为,牛刀小试,1、成以其小,劣之 2、屠惧,投以骨

27、3、将以衅钟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果予以未时还家, 而汝以辰时气绝 6、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7、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8、贵以近知远 9、日以尽矣 10、无以,则王乎?,1、介词,因为 2、介词,用、拿 3、介词,用、拿、把 4、介词,依据、按照 5、介词,在 6、介词,凭借 7 、介词,因为,由于 8、介词,根据 9、通“已”,已经 10、通“已”,停止,本义阐析:“因”字除了指“原因”、“因为”外,还当“凭借”、“按照”、“沿袭”讲,它为什么这么多意思,要怎么记忆呢? 答:甲骨文“因”字像一个人卧在席上,是“茵”的初文,本义是“席子”、“垫子”。由于席子、垫子之类的东西是供人们躺

28、或者依靠的,所以“因”字可引申为“依靠”、“凭借”.如“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由此,可引申为“根据”、“按照”,如“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还可以表“沿袭”(凭借着原有的不加改变),如“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因”字的“原因”义,也来自“凭借”义原因也是一种凭借。至于“因为”义,是“原因”虚化而来的。,返回,14.因,(1) 名词用法 (2) 动词用法 (3) 副词用法 (4)介词用法,无因而至前也。 狱中上梁王,(1)名词: 原因。,(2)动词: 依靠。沿袭。,因人之力而敝之。 烛之武退秦师 周因于殷礼。 论语 为政,(3)副词: 于是、就、便。,秦军解,因大破之。 高祖本纪,

29、(4)介词: 依照、根据。趁着、趁机。凭借。通过、经由。 由于、因为。,1、于今会无因 2、蒙故业,因遗策 3、相如因持璧却立 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5、因击沛公于坐 6、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7、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1、名词:理由、原因、机会 2、动词:沿袭、施加 3、副词:于是、就 4、凭借 5、趁着 6、通过、经由 7、由于,牛刀小试,本义阐析:金文“则”字的左半部分,原先是个“鼎”字。 在古代,鼎可以象征国家政权和帝王之位,所以上古时多将刑书、法律刻在或铸在鼎上,作为人们行动的准则,由此可以懂得“则”字有“规范”、“准则”之意。 另外:“则”字的“准则”义可引申为“规

30、章”、“规程”,而规章条文是分项分条的,因此“则”字能表示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如论语十则。,返回,15.则,(1) 名词用法 (2) 动词用法 (3) 副词用法 (4)连词用法,愿依彭闲之遗则。 (离骚) 坤作地势,高下九则。 (汉书),(1)名词: 准则、法则。等级。,(2)动词: 效法。,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史记 周本纪) 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 (汉书 艺文志),(3)副词: 起强调和确认作用。是、就是。 表示范围,相当于“仅”、“只”。,此则寡人之罪也。 (孟子 公孙丑下)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劝学), 美则美矣,而未大也。 (庄子

31、 天道) 难则难矣,然而未仁也。 。 (墨子 鲁问)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论语 微子),(4)连词: 表并列关系。“就”或不译。表承接关系。就、便、那么。表假设关系。假使、如果。表转折关系。可是、却。 表让步关系。倒是。表出乎意料,发现了新的情况,相当于“竟”、“却”。,1、欲速则不达 2、入则孝,出则悌 3、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4、此则寡人之过也 5、公子则往,群臣之子敢不 负羁以从 6、论语六则 7、愿依彭咸之遗则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表转折,却、反而 2、表并列,就就 3、表承接,那么、就 4、表判断,是、就是 5、表

32、假设,如果 6、名词,文字的条数 7、名词,准则、法则 8、表并列,就就,牛刀小试,16.者,(1) 代词用法 (2) 助词用法 (3) 通假字,(1)代词。 用在别的词或短语后,指人、事、物等。可译为“的”(人、事、物)。用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 。用在时间词或否定词后,表示某某时候或“的话”。用在“若”、“似”、“如”等词后,像的样子,似的。 (2)语气助词: 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不译。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用在疑问句,表示疑问语气。译为“呢”。 (3)通“著”。局,处于。如:大国者下流。老子,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 用芽者自从本说

33、。 3、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4、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 5、客何为者? 6、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7、此数者用兵之患也。,1、表判断 2、名词性结构,代词 3、名词性结构,代词 4、表停顿,语气词 5、表疑问,语气词 6、引出原因,语气词 7、名词性结构,代词,牛刀小试,17.之,(1) 动词用法 (2) 代词用法 (3) 助词用法,(1)动词。到。 (2)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我(们)、自己。指示代词。这、这种、这些。 (3)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定语的标志,“的”。补语的标志,“得”。音节

34、助词,可不译。,1、作师说以贻之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而必为之辞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是谁之过与 5、不患其众之不足也, 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7、东割膏腴之地, 北收要害之郡,1、代词,他 2、指示代词,这样 3、指示代词,这 4、结构助词,的 5、取消句子独立性 6、取消句子独立性 7、结构助词,的,牛刀小试,8、卒之东郭墦间 9、顷之,烟炎张天 10、如欲之南海,何如 11、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1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13、宋何罪之有 14、云之崔嵬 15、辍耕之垄上, 怅恨久之。,8、动词,到 9、补充音节,无义 10、动

35、词,到 11、代词,它 12、定语后置的标志 13、宾语前置的标志 14、定语后置的标志 15、动词,到 补充音节,无义,注意读音: y,可得闻与(欤),船容与而不进兮; 当作“参加”时读y,“蹇叔之子与师”殽之战; 其它都读y。,返回,18.与,(1) 名词用法 (2)动词用法 (3)通假字 (4)助词用法 (5)连词用法 (6)介词用法 (7)复合虚词,(1)名词。党羽、同盟者。,约结已定,虽睹利败,不欺其与。 (荀子 王霸),(2)通“举”。推举、进用。攻占、收复。皆、都。,选贤与能,讲信脩睦。 (礼记 礼运) 于是乃以执珪而受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战国策 兵不得休八年,万民与苦甚。

36、 (汉书),(3)语气助词。 Y,相当于“欤”。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感叹。呢、吗。,子非三闾大夫与? (楚辞 渔父),(4)动词。y 给予。亲附、跟随。交往。对付、对斗。允许、赞许。帮助。等待。 y 参加、参与。干预。称誉。,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老子) 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故又大施忠焉。 (国语 ) 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 (吕氏春秋) 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 (史记)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与。 (老子) 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论语) 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 (战国策)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论语) 蹇叔之子与师。 (殽之战) 作诗惜

37、春聊复尔,春意何能与人事。 (范成大次韵时叙)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汉书),(5)连词: 相当于“和”、“同”。相当于“与其”。相当于“或者”、“还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 与人刃我,宁自刃。 (史记) 正行则民遗,曲行则道废。正行而遗民乎,与持民而遗道乎? (晏子春秋),(6)介词和、跟、同。为、替。被。相当于“以”。相当于“于”、“在”。,夫差遂于勾践禽。 (战国策) 是故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 (史记) 将渡江于中流,要离力微,坐于上风。 (吴越春秋),难点:与连接的前后两项同为人名或人称代词时,“与”究竟是连词,还是介词,较难辨别。例句: 吾与汝

38、俱幼,从嫂归葬河阳。(祭十二郎文) 姜维与邓艾争险,不克。(三国志邓艾传) 可用下列方法辨别。一看“与”前后两项是否同作一个句子成分,同作一个成分的就是连词,不能同作一个成分的就是介词。句中“吾与汝”都作主语,是连词。句中姜维是主语,“与”介出“争险”的对象,“与”是介词,“与邓艾”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二看“与”前后两项是否可以对调,能对调的,则是连词,不能对调的则是介词。显然,句能对调,句不能。三看“与”前是否可以插入其他内容,能插入的则是介词,不能插入的则是连词,例如句可以改成“姜维(昨日)与邓艾争险”而句不能插入。,【孰与】【与孰】 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谓其妻曰:“

39、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 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返回,(4)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1、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4、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5、与尔三矢,尔其无忘 乃父之志 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7、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8、蹇叔之子与师 9、然则废衅钟与 10、沛公曰:“孰与君少长?”,介词,跟、和、同 连词,和 连词

40、,和 介词,和 动词,给 动词,结交、亲附 动词,赞许 动词,参加 通“欤” 和相比,牛刀小试,文言虚词用法 推断“七看”,一、看语法结构,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借助语法结构分析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译为“她”。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译为“的”。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

41、”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二、看对应位置,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 (陶潜归去来兮辞)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东山) 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

42、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三、看特殊标志,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范仲淹岳阳楼记)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韩愈师说),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