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校歌歌词的_史诗_意蕴_第1页
西南联大校歌歌词的_史诗_意蕴_第2页
西南联大校歌歌词的_史诗_意蕴_第3页
西南联大校歌歌词的_史诗_意蕴_第4页
西南联大校歌歌词的_史诗_意蕴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现当代诗学研究专栏主持人:张刘杰民诗词歌赋集日期: 2011 02 15作者简介:侯敏(1961),男,江苏句容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研究。西南联大校歌的史诗意蕴侯敏(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摘要:西南联大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在抗日战争期间,她出生勇敢,站了起来坚决。她不仅聚集了一大批著名的教授和学者,而且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为国家培养和造就了相当多的人才。西南联合大学在艰苦的环境中,高举理想主义的旗帜,不断歌唱,为“艰苦奋斗”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罗勇创作的校歌满江红抒写了西南联大师生的心路历程,彰显了中国优秀的文学传统,弘扬了宝贵的大学精

2、神。西南联合大学;校歌;满江红;史诗;文号:I20725文号:a文号:1006-6152 (2011) 04-0005-05一、“宏大”叙事西南联大校歌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至今已有70多年。它记录了西南联大从卢沟桥事变到抗日战争胜利的斗争历程。这首歌充满悲壮的歌词,悠扬曲折,由老师和学生演唱,激励了3.336亿英里的长征,离开了五代宫,暂时停在衡山响水,再次成为离别。不要管移植框架的干燥质量,九州把李远的血洒得到处都是。尽你最大的努力在山城吹弦和背诵。为未来感到羞耻,将会下雪;在行业中,必须出类拔萃。那么“13%的家庭”,很难折叠。担心新的民族运动,对以前的哲学家保持耐心是多么困难。要赶走仇口

3、,回到北京,你也要吞下去。歌词精神饱满,慷慨大方,表现了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学者的奋斗历程。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7月底,平津相继沦陷,一些著名大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在这个国家被摧毁的国家里,为了保留中国教育的精髓,防止无家可归的教师和学生辍学,中华民国政府采取了果断措施,将一些大学迁往大陆办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首先迁至湖南长沙,组建长沙临时大学,该校于同年10月25日开学。随着日本侵略者的轰炸,长沙不再平静,临时大学面临着再次迁移的命运。1938年4月,临时大学西迁云南昆明,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1 21 25西南联合大学的校歌诞

4、生于这样一个多事之秋。它把文人移民西南的旅程称为“长征”,把诗歌的抒情功能转化为叙事,从而树立了史诗的风格。虽然满江红的歌词不长,但它们呈现了一个大的模式,一个大的视野和一个大的思想。一般来说,校歌是抒情的。然而,西南联大的校歌不仅仅是抒情的,更倾向于一种转型的创作叙事。也就是说,从最初的抒情性到叙事性。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在我看来,单向度的写作风格已经不能满足形势的需要。唱抒情诗很难多维地观察和把握复杂的世界和生活。它必须在叙述和再现中表达自己。在“这是什么?”“怎么叙述?”另一方面,校歌作家有着深刻的人生体验,用心灵拥抱辉煌的岁月。因此,它很容易创建。诗歌从特定的生活情境出发,找到个人记忆的

5、重心,以一种特殊的意义将其带入表达平台,走进历史的深层。诗人将个体生命的体验总结为一部特殊的历史“限于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版)2011年8月第5卷第30期第4期第30期第4期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版),2011年8月”。诗人主体性的内在穿透力在极限中凸显,诗人与历史有着敏锐的共鸣对话,诗人书写的历史记忆和现代历程可以挣脱时空的羁绊,达到历史的深度。“觉一移栽架干质量”中的“觉一”指的是偏远的边土,“架干质量”指的是好树。将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支柱移植到偏远地区,保护它们免受日本侵略者的侵害,并为这个国家的未来积累希望。这是这三所大学在血与火中艰难南移的根本目的。学校歌曲的写作从来没有看起来那么容易和轻松

6、。精神和艺术的内容是冰山下最大的部分。“战争”、“救国”、“艰难”和“斗争”是命运交响曲的主题。只有当诗人融入其中时,他们才能透露出他们厚重而深刻的灵魂。学堂乐歌不是祠堂之歌,也不是风俗之歌,而是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文学艺术创作,涉及“大”与“重”,即宏大的主题和凝重的文学思想。“九州把李园的血洒得到处都是”,“山城里吹着歌,感觉很深”。国家毁灭的不堪重负和心灵的苦闷,通过诗歌被固化,通过艺术表现成为具有永恒魅力的作品。这里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诗歌与历史,另一个是诗歌与现实。关于诗歌和历史。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中指出诗歌和历史的区别。两者之间的区别不在于诗歌和散文的使用,而在于历史讲述发生的事情

7、,诗歌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诗人的职责不是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说,根据必然性或必然性的规律可能发生的事情。”2 28西南联合大学校歌的作者站在未来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点,诉说着尘封的痕迹,展望着未来。歌词中有“十三户难破怀”,并使用了历史典故“虽楚三户可死于秦”,寓意着自强不息的信念,预示着中国将反抗到底,驱逐敌人。满江红的歌词没有盲目地重复历史事件,而是在一个平静而广阔的时空里表现慷慨,所以它的意境是深刻的,它的气象是伟大的。关于诗歌和现实。在文学史上,有一种说法是“愤怒造就诗人”,“苦难造就诗歌”。诗人的“意图多少有些克制”和“他愤怒地做什么”,但这些情绪必须转化

8、为适当的写作内容,其规模应由诗人仔细把握。它是否恰当,关系到诗人对现实的认知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绝地斗争,同甘共苦,耐心,以及繁荣国家是多么困难。这些话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生的同情,所以忧患意识、人生经历、爱国情怀和个人历史想象在其间跳跃。诗人对生活、时代、民族和历史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审视。满江红的歌词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代学者的简史和精神传记,见证了西南联大人的奋斗轨迹。西南联大校歌的歌词以“历史之笔”的意义,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了一幅宏大而深邃的文化历史图景。邵雍的诗歌史是:年。“诗歌的历史善于记忆,它比创造它的真理更好。如果这是真的,它将流向中国,而不是你想要的那么多。”西南联大校歌的歌

9、词意味深长,沉甸甸的,承载着历史的期待,穿越时空,余音绕梁。因此,它是一个值得唤醒的篇章,展示了史诗的精神。2.“史诗”和作者的校歌是蓝欣会志的诗歌体裁,它们的写作属于学术范畴,是一种“难写”和“经典写作”。校歌创作不仅触及语言技术层面,还涉及创作的心灵和境界。真正构成校歌基础的是创作者的心灵感应、精神境界和艺术能力。西南联合大学于1938年5月4日正式在昆明上课。1938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部要求所有高校提交校歌和校训。为此,西南联大于10月6日成立了校歌校训委员会,聘请冯友兰、朱自清、罗昌培、罗勇、闻一多为成员,并邀请冯友兰为主席。西南联合大学就在一个角落里,但是这里有大量的人才。许多人渴

10、望尝试并做出巨大贡献。11月24日,委员会向学校提交了校歌和校训。然而,由于某种原因,学校没有批准校歌,所以委员会不得不另寻出路。这时,朱自清想起了在广西宜山浙江大学任教的张教授,送来了两首歌词(罗勇和冯友兰作词),并写了一封信指示他为联合国大会的校歌作曲。张反复吟诵歌词,觉得罗勇的悲愤无边、气势磅礴,与爱国师生的情感相吻合,适合作校歌。他很快将这首歌改编成由男性和女性声音组成的四声部合唱,并发送给了西南联合大学。经过反复讨论,1939年6月30日,学校宋委员会通过了以罗勇、张创作的为校歌的方案,并立即致函学校常委会。1939年7月11日,联合国大会常务委员会在第112次会议上通过了该决议。7

11、月15日,常委会通知学校各部门采用校歌,7月19日,常委会准备了一份文件向教育部报告。西南联合大学校歌正式宣布。从那以后,这首校歌一直由西南联合大学的学生们伴奏。新生注册后,他们会得到一页印有校歌的纸,可以说是在校歌中进入学校,在校歌中成长。英雄的校歌永远铭刻在学生心中的负片上。歌词作者罗勇(1900-1950)出生于江苏江都。古典文学专家。罗勇1917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20年进入北京大学文学院,主编江汉大学学报第30卷。毕业后,他在教育部工作,和鲁迅一起工作。从1932年起,罗勇回到北京大学当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罗勇在西南联大教授中国文学史、诗经、楚辞等课程。作为西南联合

12、大学的教授,他还在云南大学担任导师。罗勇温文尔雅,擅长诗词和骈文。1932年至1950年,罗勇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文学史,并撰写了中国文学史导论。他提出从中国文化史的角度研究中国文学史,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预测文学发展的未来,探讨中国文学史的“家族利益论”、“方法论”和“史料论”。罗勇的演讲响亮、简单、诙谐且引人入胜。据说,西南联大中文系最受欢迎的课程是闻一多的古代神话与传,罗勇的楚辞和杜诗。4 297 300有一次,罗勇谈到楚辞中的“九歌”。海报一出来,就连住在昆明东部的大莲理工大学的学生也跑到昆明西部去上课了。一个能容纳近100人的教室里挤满了听众,有人站在窗外。罗勇

13、一连谈了三个小时,直到深夜才结束。很少有人中途离开现场,所以他可以被称为吹弦和背诵的工薪族。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罗勇都可以胜任学校歌曲的歌词创作。深刻的历史精神和作者自身的素质之间有一次历史性的相遇。在西南联大著名教师中,朱自清是一位在诗文方面颇具特色和成就的学者。他在五四运动初期写了新诗闻一多是著名诗人,“新月诗派”的领袖。他著名的诗红烛出自他的手。他在格律诗中提出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和“建筑之美”三大原则被许多诗人奉为圭臬。可以说,他们有实力和条件写校歌。我不知道他们是没有写,还是写完后不满意,没有拿出来。同样,罗昌培是语言学家,有写作的能力,但由于某种原因他没有写作。冯友兰

14、,哲学家,当时是文学院院长,也是校训委员会主席。他满怀激情地起草了西南联合大学的校歌,并参加了选举。他用现代诗体创作了一首校歌的歌词。歌词如下:西山碧绿,云南的水无边无际。这里不再是渤海太行,这里不再是衡越潇湘。同学们,不要忘记你们失去的家乡,不要辜负伟大的时代,不要耽误宝贵的辰光。抓紧学习和准备,我们应该担负起抗日战争和建国的责任。同学们,要利用珍贵的辰光,创造一个伟大的时代,找回失去的家乡。这首歌词当时参与了申请,但没有被选中。当然,冯友兰写的歌词不能说是无用的,但事实是他们不能被选中。问题是:为什么冯的白话文校歌不如罗勇的古典碑文?还是罗勇的歌词稍微好一点?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

15、教会法的问题。典律是文学艺术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关系到文学风格的积淀、文学艺术的节奏、诗歌的规则,以及在规则中尊重传统诗歌经典律的价值和评判美的意义。就诗歌传统的传承而言,教会法反映了一种相对稳定而持久的文学发展趋势。每种风格总是保留传统元素。当然,依靠不断的更新和丰富,传统的东西是可以保存的。古人称:为“诗言志,歌言常,声声常,法和声。”在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编码和格式是文学创作记忆的代表。正因为如此,代码和格式才能保证文学发展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大学歌曲是一种有根有魂的写作。它的历史意识、经典情结和情感空间都源于本质和自然,是学者们的生命体验和生存思考。冯友兰知识渊博,创作冲动。然而,其歌词

16、缺乏“忧郁与文学”的情感空间,缺乏将情感思想转化为意境的艺术建构。冯有能力在哲学传统中更新。他的中国哲学史是当代中国的人文经典,但他的诗歌创作缺乏一种规范的艺术处理能力。相比之下,罗勇的满江红歌词继承了岳飞“刚烈”的爱国旋律,又恢复了中华民族“还山川”的凛然品格。他们的歌词既保留了古典诗歌的原创性,又拓展了境界。在抒情诗的创作中,作者经历了灵魂的周而复始,经历了情感和精神的再生。罗勇对“古典”的吸收实际上是回到民族文化的轨道上来把握现代精神的脉搏,是用古典的规律来传达情感。大学歌曲是一种诉说灵魂、支撑理想、在不脱离传统的情况下积极走向现代的写作。罗勇的满江红抒情诗是对民族苦难的记忆,从“大历史”的角度表现“大情感”,是具有现代意识和民族意识的文学作品。轰轰烈烈的长征的诗情、生命的真挚表达、睿智含蓄的理性思辨、自然飘逸的书卷氛围构成了诗人罗勇诗歌文本的多面体,使作品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