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三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_第1页
九年级化学《第三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_第2页
九年级化学《第三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_第3页
九年级化学《第三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_第4页
九年级化学《第三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部分从粒子的角度来看物质学习目标:1.理解物质的粒子本质:物质由不断运动的粒子组成,粒子之间有间隙,粒子之间有作用力。2.理解物质属性和粒子之间的关系:粒子的属性决定了物质的化学属性。能力目标:1.能够从粒子的角度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2.能够设计或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来解释物质的粒子特性。3.能够运用关于物质的微观知识进行想象和推理。情感目标:1.让学生明白物质的性质是由粒子的结构性质决定的。2.让学生善于利用已有的知识合理解释周围的一些现象。教学重点:颗粒物与物质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简介: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氧气、二氧化碳、水和其他物质的一些属性,它们有不同的属性。

2、我们会问这些问题吗:为什么物质之间会有如此多的反应?为什么氧气和二氧化碳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所有的物质都有相同的组成吗?这些问题将在我们的章节中为您逐步解决。引言:既然我们应该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我们就应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首先,物质是由粒子组成的实验:探索物质的可分离性1.取出一小部分高锰酸钾粉末,用研钵将高锰酸钾磨成小颗粒。2.将少量研磨好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减少直至消失。3.向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水,溶液的紫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分析:1 .为什么固体颗粒会消失?

3、回答:高锰酸钾微粒被“粉碎”成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在水中。2.溶液的颜色从暗到亮,直至无色。为什么?回答: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了,而是制造它的粒子太小了,我们看不见。也就是说,高锰酸钾固体是由看不见的粒子组成的。3.它也是高锰酸钾溶液,有些是深色的,有些是浅色的,甚至无色。那么,我们能说同一物质的粒子的物理性质是不同的吗?答:不。对于粒子来说,没有物理属性。也就是说,物质的物理性质必须通过大量粒子的聚集来表现。4.在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种现象能解释什么?回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盐的颗粒被分散到水中。它们也是微粒,一种是甜的,另一种是咸的,表明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组成,具有

4、不同的化学性质。摘要: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1.物质可以细分;2.物质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粒子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组成物质的粒子能够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4.组成物质的粒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而物理性质是由大量粒子体现的。例如,除了教科书中的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现象可以解释物质是由大量的粒子组成的?回答:如果水在过滤过程中渗透过滤纸,补充实验:将20毫升稀硫酸放入小烧杯中,再取20毫升稀硝酸钡。硝酸钡溶液慢慢滴入小烧杯中,“乳白色固体”从零开始生长。描述:产品硫酸钡不溶于水,聚集成一定的颗粒,被人眼感知,分布在水中形成混浊液体。静置后

5、,小颗粒聚集并沉淀。第二,粒子不断运动实验:探索粒子运动的实验步骤:实验1:滴2 3滴酚酞试液注:酚酞试验溶液在蒸馏水中不会变色,但在浓氨水中会变红。实验二:重新配制酚酞和水的混合溶液甲,在另一个烧杯乙中加入3 5毫升浓氨水,并用大烧杯盖好。现象:溶液A逐渐变红原因:组成氨的颗粒在一个大烧杯中扩散,并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该溶液可将无色的酚酞试剂变成红色。假设实验3:为了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是否有必要用一杯纯水代替浓氨水进行对比实验?回答:不需要。因为在实验开始时,已经证明蒸馏水不能把无色的酚酞变成红色。结论:组成物质的粒子不停地不规则运动。问题:氨水中的氨颗粒在不断移动,酚酞颗粒也是如此。我想

6、问:为什么酚酞不能从烧杯中挥发出来,扩散到浓氨水和蒸馏水的混合物中,使其变色?你能用什么实验来证明它不是酚酞扩散?这个实验能解释什么问题?答:我们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氨水。如果酚酞扩散,它也会使碱性氢氧化钠溶液变红,但实验事实可以证明它不变色,所以假设是错误的。这个实验可以表明,各种粒子的运动是不同的,有些容易扩散,有些不容易甚至困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物质容易挥发,有些容易溶解,而有些不容易挥发和溶解。问题:为了加速物质的溶解,我们通常可以使用加热。我们发现同等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比同等量的冷水中溶解得更快。为什么?这是什么意思?回答:当温度高的时候,构成白糖的颗粒会更快地扩散到水中。结

7、果表明,粒子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度越大。摘要:1.构成这种物质的粒子在不停地运动;2.不同粒子的运动是不同的;3.粒子的速度与温度成正比。例如:什么现象可以表明组成物质的粒子在不断运动?讨论:诸如闻花香、烘干湿衣服、氯化氢和氨气产生的烟雾等实验。第三,粒子之间有间隙阅读实验:水和空气压缩实验现象:水不容易压缩,而空气容易压缩注:1 .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有间隙;2.构成水的粒子之间的间隙非常小,而构成空气的粒子之间的间隙非常大。阅读实验:水和酒精的混合实验1.50毫升水50毫升水2.50毫升酒精50毫升酒精3.50毫升水50毫升酒精结果:等于100毫升等于100毫升小于100毫升注意:

8、同种粒子之间的间隙是相同的;不同种类的粒子有不同的间隙概要:1 .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有间隙2.不同种类的物质有不同的粒子间隙3.当使用相同的物质时,液体和固体颗粒之间的间隙较小,而气体之间的间隙较大问题:水能用粒子的知识来解释物质三态变化的原因吗?说明:关于物质组成的知识主要是由非常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不断地运动,它们之间有一定的间隙。粒子的运动受温度影响。温度越高,粒子运动越快,粒子之间的间隙越大。当粒子之间的间隙小到一定程度时,它变成固体,当它大到一定程度时,它变成液体,当粒子之间的间隙继续增大时,它变成气体。问题:我们在量筒里放一定量的水,然后放两片冰糖观察液面。完全溶解后,观察液位

9、并尝试解释。回答:当未溶解时,冰糖固体的体积占据了水体积的一部分,这使得液面上升;当冰糖完全溶解时,构成冰糖的颗粒分散到构成水的颗粒的间隙中,使得总体积减小,并且液位下降。例子:还有什么考试回答:空气中有微粒。粒子之间有一定的力,包括排斥和吸引。描述:物质的粒子不断运动,固体和液体的粒子不会分散,而是保持一定的体积,这是因为所有的粒子之间有一定的吸引力。实例分析1.用构成物质的粒子特征解释为什么夏天空气潮湿,冬天空气干燥。答:夏天气温很高,地面上构成水的粒子移动很快。每天有许多水颗粒扩散到空气中,使空气变得非常潮湿;在冬天,温度很低,组成水的粒子移动很慢。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微粒越来越少,空气

10、看起来很干燥。2.装满开水的热水瓶有时会跳出来。为什么?答:热水瓶有时会跳起来的原因之一是瓶里的开水没有满,瓶子里有空气,这就增加了加热后的颗粒间隙,或者当开水来临时,冷空气进入瓶子并盖住瓶盖,空气被加热,气体颗粒间隙增加,体积膨胀,瓶子里的压力增加,这就使瓶盖跳起来。水在3.0继续冷却后,分子间的间隔是()A.常数b增加c减少d不确定答:从宏观上看,当水变成冰时,它的体积会增加。为什么水分子之间的间隙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更受欢迎的是“假晶体”的存在。第二节物质的基本粒子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和离子是组成物质的粒子;2.知道分子可以在化学反应中

11、分解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可以通过电子的获得和损失相互转化;3.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原子核外的电子组成;4.相对分子质量可以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来计算。流程和方法:1.了解建立原子结构模型的过程;2.了解建模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3.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在对比分析和归纳学习材料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观点。2.通过对“原子的发现和原子组成的探索”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方法的教育。3.在人类理解原子的教育中,中国科学院绘制的中国地图通过原子和铟、锑等的相对原子量的测量和校正。由中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的相

12、对原子量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重点和难点: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和不可分性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维方法。2.理解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概念,培养抽象思维能力。3.了解分子、原子和离子之间的区别和相互关系。4.了解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观点。5.相对分子质量可以正确计算。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首先,分子原子1.复习知识回忆我们知道分子和原子都是物质的基本粒子,那么分子和原子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裂,原子不再能分裂。设计意图:复习你所学的知识,并对以下原子是否可以细分做出承诺。2.【引言】分子虽小,但在化学变化中可以进一步

13、分为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为原子。那么原子是不能分离的最小粒子吗?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从人们经历的漫长探究过程中学习,以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这门课要探索的内容感兴趣。3.交流和讨论道尔顿:现代原子理论认为原子是固体球体。汤姆森发现了电子。怀疑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荷。你能解释为什么原子不带电荷吗?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阿尔法粒子轰击了金堆【感应】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在原子中占据很小的体积,但几乎所有的原子质量都是集中的。本文描述了科学家探索原子的过程,并讨论了原子中粒子的电荷数之间的关系。回答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电子的负电荷和原子核的正电荷相互抵消,所以原

14、子仍然是电中性的。【讨论】大多数粒子的运动轨迹不改变方向,少数粒子偏转,少数粒子反弹。设计意图:通过对历史资料的交流和讨论,我们了解了原子组成的事实,通过“探索原子组成”的学习,我们教育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并认识到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4.引导和探索指南阅读P67-68“原子核是由什么组成的?”课件原子和原子核的模型图片。问题原子核能被细分吗?如果可以细分,它是由什么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不同吗?根据原子核的组成,你能解释为什么原子核带正电吗?【感应】原子中每个粒子的电荷数关系。电子数=核荷数=质子数【阅读】原子核的组成。【答案】细胞核可以被细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荷

15、,中子不带电荷。【讨论】原子核带正电荷的原因回答因为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荷的中子组成的。设计意图:建立物质无限可分性的概念,建立原子内部组成的直观图像,并理解原子中粒子数和电荷数之间的关系。5.知识发展【说明】简要介绍了核外电子的分布规律,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特征,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了元素1-18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最外层电子数),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通过了解最外层电子的数量和元素的性质,学生可以认识到事物是相互依赖和相互转化的,学习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了解稳定结构的特征,为原子将电子转化为离子的规律建立知识储备。

16、三.离子6.引导学习【疑问】根据刚才的知识,请试着画出钠和氯原子的结构图,并讨论这两个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可能的电子转移模式。问题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元素的原子是电中性的吗?【解释】在化学中,我们称之为带电的原子离子。让我们看看在什么情况下,原子是如何通过视频和动画转化成离子的。【解释】原子获得和失去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分别带负电荷和正电荷。我们称带正电荷的离子为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被称为阴离子。【说明】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下离子携带的电荷数和正负电荷来表示离子。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是2,失去2个电子后,它带2个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是Mg2。氧原子最外层电子壳层的电子数是6,得到2个电子后,它带2个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的符号是O2-。问题如何书写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和氯离子的符号?教学意图:知道原子失去电子变成离子,知道一些普通原子的结构图、离子符号和离子结构图。第三节化学成分学习目标1.了解一些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常见元素;2.会写普通元素的名称和符号;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4.理解自然基本组成的简单性,形成元素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不变的观点。教学过程一、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