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专题 城市化发展战略 与区域协调发展.ppt_第1页
第十二专题 城市化发展战略 与区域协调发展.ppt_第2页
第十二专题 城市化发展战略 与区域协调发展.ppt_第3页
第十二专题 城市化发展战略 与区域协调发展.ppt_第4页
第十二专题 城市化发展战略 与区域协调发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二专题 城市化发展战略 与区域协调发展,一、国内外关于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理论 (一)国外区域经济理论 1、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认为,增长并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非均衡增长的必然性来自于少数地区对其他地区的支配效应。 2、不平衡增长理论,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中,从稀缺资源应得到充分认识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的理论。认为,资本作为不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主要稀缺资源,如果要实现全行业及各区域的经济增长,则无法突破资本约束,所以经济发展只

2、能通过从一种不平衡到达新的不平衡的方式进行。经济进步不能同时出现在每一处,经济进步巨大的推动力将使经济增长围绕在其初始空间进行且集中,增长极的出现必然因外部效应等因素而使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并不平衡。 3、中心外围理论 首先由劳尔普雷维什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主要阐述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间的中心外围不平等体系及其发展模式与政策主张。20世纪60年代,弗里德曼将中心外围理论概念引入区域经济学。,4、梯度转移理论 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四个阶段。以后,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

3、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将这一理论引入区域经济学,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即是处于创新、发展、成熟还是衰退阶段。 5、到U型假说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斯对24个国家进行实证分析提出的。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地区间差距区域扩大,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地区间差距开始稳定,随后则出现逐步缩小的趋势。 在经济发展初期,一般多采用适度非均衡开发战略;在经济发展中后期,一般多采用相对均衡开发战略。,6、城市圈域经济理论 认为,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核心作用。区域经

4、济的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以圈域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把城市圈域分为三部分:一是有一个首位度高的城市经济中心;二是有若干腹地或周边城镇;三是中心城市与腹地或周边城镇之间所形成的“极化扩散”效应的内在经济联系网络。 (二)我国有关区域经济的理论 1、梯度发展理论 即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的东部、中部和西部梯度态势。 2、反梯度发展理论 东部有不发达地区,中西部也有较发达地区,这些差异同样是制约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区位开发论 认为,现代工业只能首先在少数区位中发生、发展,然后向非区位扩展移动。这是由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的,是与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密切相关的。,4、点轴开发论 认为,

5、生产力布局不仅表现为各产业在各地区的分布,而且表现为产业在点、线、面上的分布与结合,从而形成各种类型的产业城市、产业基地、产业带、经济密集区和各层次的经济区域。 在我国,依托现有运输网络和建设新线路,实行点轴集聚逐步扩散是较理想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如,山东提出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 5、“四沿”展开论 即四条纵横交错经济地理带,纵:沿海地带和沿京广线地带;横:沿长江地带和沿陇海兰新地带。,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政策 (一)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 (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政策 1、制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和规划 如,三大城市群的形成及地区性城市圈的规划;中部

6、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主体功能区划分,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等。 2、构建有利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 3、引导和推进欠发达地区调整经济结构,从根本上培养其自我发展机制,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4、增强区域之间的开放与合作,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5、建立企业发展基金;,6、严格控制欠发达地区人口增长,增加教育投入,发挥科技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7、重视依靠法律来保障战略、规划和计划的实施; 8、对贫困地区发展予以扶助。 三、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 (一)城市化是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

7、问题 1、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2、城市化水平滞后引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极不协调 (二)世界城市化的不同类型及发展趋势 1、世界城市化的不同类型及特点 (1)以大都市区为特色的美国城市化 (2)由政府引导的日本城市化 (3)“过度城市化”的拉丁美洲,2、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 (1)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趋势明显; (2)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形成全球城市体系多极结构; (3)大城市群(都市圈、都市带)将是全球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 (4)全球掀起生态城市建设浪潮。 (三)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将主宰世界竞争格局 1、城市群是城市化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 2、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圈在经济发展中的作

8、用日益突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3、国外城市群发展现状与模式 (1)北美洲大城市群 (2)欧洲大城市群,(3)亚洲城市群 从国外五大城市群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城市群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核心城市带动的城市群发展模式;二是多中心齐头并进的城市群发展模式。 4、国外城市群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1)工业化是城市群形成的根本驱动力; (2)注重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 (3)注重发挥核心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 (4)注重发挥发达的交通网络的沟通作用; (5)注重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 (6)注重二级城市与核心城市的错位发展。,(四)选择符合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1、中国应走以

9、大城市、大城市群为中心,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发展模式 城市化发展模式必须考虑中国国情,从人口密度、发展效率、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服务业成长以及国土利用效率等要求来统筹考虑。面对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和信息社会特征,中国的城市体系、城市化发展战略必须放到世界城市体系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以适应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1)以大城市、大城市群建设为中心,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是适应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小城镇建设政策不符合时代要求和中国的现实。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模式) !,(2)城市化不可能采取均衡推进的方式,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地区要率

10、先发展,要注重东西部城市化协调推进和发展模式选择。 (3)城市化需要战略的指导、国家政策和制度的支持;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城市化发展的制约瓶颈,要制定城市成长管理政策和生态规划,实现城市、农村及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和谐发展。 (4)城市化要求建立城市经济和市民社会。 (5)新型产业集聚和大城市群支撑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度发展;大城市群的发展对中国参与世界竞争至关重要。 ( 6)城市发展必须融入世界分工体系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要凸显城市个性、培育城市品牌、形成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竞争力。,2、中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英国城市化水平从26%提高到70%用了90年时间;法国从25.5%提高到7

11、1.7%,美国从25.7%提高到75.2%,都用了120年;而我们从1993年的28%提高到2007年的44%仅用14年。从2000年到2007年城市化率年均递增约1.21.3个百分点,每年大约有1400万左右人口进入城镇,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据世界银行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1997年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平均约为77,中等收入国家约为60,低收入国家约为40。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大约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即使按每年约为1增长率增长,到202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0的水平,期间将有2.7亿左右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中国的城市化将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1)大规模人口移动的压力,城市面临人口总量、就业人口总量、老龄人口总量三大高峰; ( 2)城市化对能源和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立市民社会问题; (3)城乡协调发展和城市贫困问题; (4)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国际化关系; (5)中国东西部城市化步伐协调; (6)中心城市、城市群建设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7)城市功能的调整、城市产业布局与分工; (8)城市生长管理与新城建设; (9)城市个性、城市品牌与城市特色; (10)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与传统文化保护。,四、山东区域发展与城市化战略 (一)山东区域发展的四个阶段 1、1984年到1991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