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工作前4年易倦怠如何应对职业倦怠_第1页
2021年工作前4年易倦怠如何应对职业倦怠_第2页
2021年工作前4年易倦怠如何应对职业倦怠_第3页
2021年工作前4年易倦怠如何应对职业倦怠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工作前4年易倦怠如何应对职业倦怠 工作前4年易倦怠 如何应对职业倦怠? 在一项以网络上100万上班族数据库为基础的调查中,61%的上班族感到压力较大,近2/3的人对工作兴趣索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公布的另一组数据显示,近50%的工作倦怠者就业未满4年。职业倦怠似乎成了现代社会的通病,在人们身边蔓延 工作倦怠通常指心理能量在工作中枯竭、耗荆随之而来的是身体疲劳、对工作失去热情。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其表现概括为三种症状,即情感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降低。 情感衰竭是指没有活力和工作热情,感到感情极度疲劳。此次调查显示,27%的人有较严重的情感衰竭;61%的职场人士感到工作压力较大,下班后精疲力竭。在外

2、企干了3年的小杜现在她就靠每月外出旅行两天来减压。“但不管在哪个城市,我想的全是工作。所以我最近辞了职,打算 _放松半年。” 玩世不恭是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等。在心理学上,这也被称作“去人格化”。调查中,近2/3的人对工作越来越没兴趣,并对工作的意义持怀疑态度。 个人成就感减低则是指倾向于消极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有关这一项的调查结果多少让人欣慰,74%的人对自身评价较高,仅4%左右的人认为在工作中没什么成就感。 专家根据同时拥有以上表现的多少,将工作倦怠分成了低、中、高三个等级。结果显示,74.6%的人

3、有一种症状,为轻度工作倦怠;43.2%的人出现了两种症状,为中度工作倦怠;10.8%的人则同时具备三种症状,为严重工作倦怠。 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年轻人似乎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担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的调查显示,近50%的工作倦怠者参加工作未满4年。工作5年后,倦怠指数有明显下降,工作16年后,工作倦怠程度降到最低。此次调查也显示,25岁以下人群中,35%的人出现了职业倦怠,其次为2535岁人群。 换工作则是职业倦怠的一种典型表现,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小陈表示:“真是想不通,我们的父辈居然能在一个单位呆上一辈子!我的同学毕业后,基本上都换了好几份工作。”据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的上海市劳动者职业流动周期分析报

4、告显示,和其他年龄层的劳动者相比,30岁以下的年轻人职业流动周期最短,平均不到一年半就换一次工作。“这种变化与社会整体氛围有关。”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杨东表示,首先,现代人把钱看得太重,不少人选择某个工作并不是出于兴趣。加上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工作压力,他们很快就会身心疲惫。 其次,环境 _。过去人们很少跳槽,而且大多数人都希望抱住一个“铁饭碗”吃一辈子。但现在跳槽的人越来越多,“捧铁饭碗”在一些人眼中甚至成了“没能力”的表现。“人都是容易受周围人影响的,一旦身边有人出现了职业倦怠,难免影响自己。 一旦职业倦怠如“流感”般蔓延,便一发不可收拾“被传染者”会无心工作;没有了向心力的团队更如同一盘散沙。因此,企业和个人如何应对职业倦怠至关重要。 从企业来看,管理者首先可根据不同的员工给予不同管理方式。如对喜新厌旧的人,可用轮岗制,让他们体会不同工作的快乐。对追求完美的人来说,则不要给他们太大压力。 其次,实行“阳光照耀下的体制”,让员工全身心地将心理能量投入工作,尽量少在人际关系等方面消耗精力。 一旦职业倦怠如“流感”般蔓延,便一发不可收拾“被传染者”会无心工作;没有了向心力的团队更如同一盘散沙。因此,企业和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