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名词解释08481_第1页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08481_第2页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08481_第3页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08481_第4页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0848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文档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先秦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选编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及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等方面的资料。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山海经中。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

2、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实情感,无论是在形式题材,语言技巧,还是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笙诗:又称“六笙诗”,是诗经.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诗的合成。据仪礼记载,这六篇诗用笙演奏,因此而得名。自汉代以来,这六篇诗都有目无辞,诗经305篇不包括这六篇。 风雅颂:诗经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国风,即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土乐。诗经有15国风,大

3、部分是民歌。“雅”即正,是指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之乐。“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雅”诗多数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乐曲,音乐叫舒缓,“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赋比兴:诗六义之三,是指诗经的三种艺术手法。宋代朱熹曾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就是平铺直叙,直接议论抒情,体物写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一般起烘托气氛,谐调音韵的作用。赋比兴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的基本手法。 风雅:是指具有中国文化的诗歌创作原则,确立在诗经。“风雅”不是指风雅体裁,而是指体现在诗经“风

4、”“雅”中的艺术创作精神,即诗歌创作的高尚意义和严肃性。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成“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第一事故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它引导后代文人在情感抒发上寻求一个健康向上的正确的人生观念,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和道德节操 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来的“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

5、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让人们交流情感,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变风、变雅:是毛诗序中提出来的说法,文中说:“至于王道衰,礼仪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毛诗序将风、小雅、大雅各分为正、变。认为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期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时期的作品。郑玄诗谱序将十五国风中的周南、召南裂纹“正风”其余13国风均列为“变风”,认为武王、周公、成王政治清

6、明时期的作品是“正雅”,其余时候都是“变雅”。这反映了汉代儒家学者将诗经作品与社会政治、历史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此外,变风、变雅的说法,也体现了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有积极意义。 四家诗:指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鲁诗因鲁人申培而得名;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则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前三家是今文学家,西汉时皆立于学官,置博士。魏晋以后,三家诗先后亡佚。“毛诗”是古文诗学,较晚出,系私学相传,后盛行于东汉。魏晋以后,直到现在,通行的诗经即为“毛诗”。四家诗均在注释中力图宣扬儒家思想,但对诗的解释大同小异。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相传左传

7、为传送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质疑。左传记事,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在思想内容上,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在艺术方面,他以春秋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左传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知言养气说: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由此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作者必须首先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

8、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含,因而被后人广泛的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是积极的。 得意忘言说:“得意忘言说”是指庄子对言、意关系的看法。庄子.外物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

9、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他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想内容充分的表达出来。庄子这种认识对文艺的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而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香草美人:香草美人是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美人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

10、一方面与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双方。总之,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比喻象征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但它们又是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的。“香草美人”是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 九歌:是战国时屈原吸收楚地的民间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形式写成的一组意象清新,语言优美并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抒情诗。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歌”之名来源于九天,古传说上天有九重,故称天乐为九歌。九歌原是流传于江南

11、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从现存的九歌来看,它的民间文化色彩十分浓郁,而屈原的个人身世,思想痕迹倒并不重,可以说九歌主要是南方无祭文化的产物。 风骚:“风”指诗经中的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典范和旗帜,故文学史上往往将其并称为“风骚”。后世诗人,或受诗经的现实主义影响,或受楚辞积极浪漫注意影响,使诗歌创作沿着诗经或楚辞所开辟的两条道路前进。因此而发展形成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不同的优良传统,习惯上称为“风骚”传统。 楚辞:“楚辞”这一名次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战国时候产生在楚地的由屈原吸取楚地神巫文化和民间歌谣的特色而创作的

12、一种新诗体,又称“骚体”,它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宏伟繁复的体质,句式的加长和“兮”字的大量运用;一是指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一部楚辞体诗歌集,用“楚辞“作书名,内有屈原离骚天问九章九歌以及宋玉、景差等楚辞体作家的作品。所以,“楚辞”既是一种诗体的名称,又是一部总集的名称。秦汉* 吕氏春秋:战国末年的杂家著作。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下宾客、儒士集体编撰而成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吕氏春秋既为吕不韦众门客集体编成,内容自然不免驳杂,风格也不完全统一,但它有严密的体系,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组

13、成了一个“法天地”的完整体系。 淮南子:此书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编成,共21篇,是西汉的一部大著述,原称淮南鸿烈,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申、韩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东汉高诱即说此书:“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淮南子.要略认为它并不是一部抽象论道之书,其重点乃在于“纪纲道德,经纬入事”,处处紧密关合着现实,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骚体赋:汉赋的一种,指在体制上激励模仿楚辞体并且以赋名篇的作品。楚辞体作品的创作在汉代没有新的发展,许多作品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有意模仿屈原的离骚、九章,有些则只是袭取楚辞体的形式,被称作骚体赋。骚

14、体赋并不等于楚辞,它已经散文化了,是楚辞演变为汉大赋的过度形式,在赋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代表性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等。 散体赋:指汉代盛行的赋体作品,以主客问答的方式“铺陈擒文,体物写志”,虽韵散结合,但散文的意味比较重,所以称为散体赋。一般篇幅较长,规模宏大,所以又称为散体大赋。散体大赋是汉赋的主干,所以散体大赋可以直接称为汉赋,一般来说,文学史上所说的“汉赋”,都是指汉代散体大赋而言。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这是西汉末辞赋家扬雄在其著作法言.吾子中对辞赋的评论,他把赋分为“诗人之赋”和“辞人之赋”。“诗人之赋”指屈原的骚赋,“辞人之赋”指宋玉的赋及枚乘、

15、司马相如的散体大赋。“丽”指辞采之富丽,是一切辞赋的共同的艺术特征。“则”是“法则”的意思,“淫”是藻饰过分的意思,“则”与“淫”是区分诗人之赋和辞人之赋的界限。扬雄认为屈原的楚辞辞采华茂,合于儒家的标准,可为法则。而枚乘、司马相如的辞赋则是“极靡丽之辞”,铺张过分,无补于讽谏劝谕。这样的文学观点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劝百讽一:语出西汉辞赋家扬雄的哲学著作法言。“劝”是鼓励、提倡的意思,“讽”指“讽谏”。“劝百讽一”是说二者在赋中比例的悬殊,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之语。扬雄认为汉赋本应该对统治者进行讽喻,使之归于节俭,但赋中却总是用极大的篇幅和过量的辞藻铺叙他们奢侈享乐生活,仅在结尾处稍微露

16、出一点讽喻之意,结果丝毫也引不起注意和警惕,甚至欲讽反谀,适得其反,助长了奢侈的心理,如扬雄之处司马相如作大人赋欲以讽谏,而帝反有飘飘凌云之志,这就深刻的指出了汉赋讽喻作用的虚伪性。 实录精神:“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后世的许多史学著作,特别是所谓的正史,如“二十四史”等,就不仅在体例上受史记的影响,而且在写作态度上,也受到了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响,同时实录精神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就

17、说明了这一点。 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从而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的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 苏李诗:西汉苏武、李陵赠答的五言古诗,现存10馀首,散见于文选、古文苑、艺文类聚、初学记等书,均为成熟完整的五言诗,与古诗十九首同一风味,多为赠答留别、怀人思归之作,充满感伤

18、哀怨情调。诗品列李陵诗为上品,杜甫也在解闷十二首中推崇说:“李陵苏武是吾师”。但自六朝起,多数学者对此存疑,认为西汉时期不可能有成熟的五言作品。现一般认为“苏李诗”是东汉无名氏的托名之作,约与古诗十九首同时,其间可能还杂有六朝人的拟作。 乐府诗: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者相当于乐府只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收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两汉时期,朝廷乐府机关会采集、演唱一些新兴的俗乐歌辞,这些歌辞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出于民间。乐府民歌是汉代音乐机构从民间采集的“俗乐”,大都是劳动人民或下层文士的作品,是乐府诗中的精华。乐府民歌真实的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和人民的感情,其主要艺术特色是以

19、叙事为主,诗体多样,语言质朴生动,代表了汉代诗歌的主要成就。魏晋以后的文人,大力模拟乐府诗,沿用古乐府旧体而写新诗。 抒情赋:以赋抒情,这是汉代作家对屈原艺术创作的直接继承,自汉初就不断地有作家将其愤懑、感伤诉诸于赋中。东汉时期,由于政治文化及其他方面条件的变化,士人处于外戚、宦官争权夺势的夹缝中,志向、才能不得施展,愤懑郁结,便纷纷以赋宣泄胸中的不平。东汉抒情赋主要有纪行赋和述志赋两类。 纪行赋:就是通过记叙旅途所见而抒发自己感慨的赋作。这类题材源于刘歆的遂出赋,东汉赋家时有续作。纪行赋以纪行为线索,兼有抒情述怀,写景叙事,一般篇幅太长,和那些铺张扬厉的京都大赋明显不同,是汉赋发展过程中开辟

20、出的一个新的境界,是赋家在抒情言志上别寻新途的一种大胆尝试,是后代游记文学的先声。代表作品有班彪的北征赋、班昭的东征赋,东汉纪行赋的殿军是蔡邕的述行赋。 述志赋:所谓“述志赋”,是指赋家在社会动乱、宦海沉浮中用以宣寄情志的作品,是东汉赋向抒情方面转变的又一新发展。冯衍的显志赋是东汉早期述志赋的重要作品,在精神上与屈原作品相近。为述志赋注入巨大活力的当属张衡,他的思玄赋采用骚体句式,表现手法也较多地学习离骚,他的归田赋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和艺术才能,使张衡成为文坛上独领风骚的作家,东汉末年,赵壹创作的述志赋别具特色,代表性的作品是他的刺世疾邪赋。 汉赋四大家:指汉大赋的代表作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

21、、张衡。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在汉赋中具有开拓意义是汉赋的典范之作,成为后代赋类作品的楷模。扬雄有蜀都赋,实开后世京都赋的先河。扬雄的赋驰骋想象、铺排夸饰,表现出汉赋的基本特征,同时又有典丽深湛、词语蕴藉的特点,和司马相如的意气风发、词语雄肆相比,呈现出另一种风格。二人并称为“扬马”。班固的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而张衡的二京赋以规模的宏大被称为京都赋之最,紧随班固之后,推动了以京都、都会为题材的文学创作的发展。二人被称为“班张”。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的赋作代表了汉大赋的最高成就,故四人又合称“汉赋四大家”。 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古诗十九首作为一

22、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二十九在,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地所作,它的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其内容多写夫妻朋友的离情别绪和下层文人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的各种忧愤之情。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语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钟嵘诗品评其“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对五言诗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魏晋南北朝魏晋风流: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而魏晋风流表现在外的特点颖悟、旷达、直率,也可以说是追求艺术化的人生。

23、这种艺术必须是自然的,是个人本性的自然流露。陶渊明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故事集。而从深层看来,魏晋风流下那种对人生艺术化的自觉追求,那种对个性化的向往,那种无拘无束的氛围,正在文学成长的良好气候。魏晋风流不仅对魏晋这两代文学产生影响,也对魏晋以后整个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已成为一个美好的影像,映在后人的心里,不断激发出文学的灵感建安风骨:这是对汉末魏初时期的优秀诗歌创作特色所作出的概括。建安文学以曹魏集团为中心,成就在诗歌。建安诗人直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后人把建安诗歌的风格概括成

24、“建安风骨”,其内涵主要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建安风骨”被后人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浮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三曹:指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他们的创作对当时的文坛有很大影响,故后人合成为“三曹”。曹操是建安时期接触的文学家和建安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诗文俱佳,风格清峻通脱。曹丕擅长诗、文与辞赋,其名作有燕歌行、与吴质书等,其中燕歌行全是均用七言,句句押韵,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他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钟嵘称他“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25、,情兼雅怨,体披文质。”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美不胜收,与吴季重书和与杨德祖书是两篇有名的散文书札。 建安七子: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七子”是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祯七位作家,因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以七人并举,故称“建安七子”。除了三曹和蔡琰外,“七子”是建安诗坛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七子中孔融年辈较长,且在建安13年就被杀,因此只有6人参加了当时的文学活动,都是曹氏父子的僚属和邺下文人集团的重要作家。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动乱的现实,表现了建功立业的精神,具有建安文学的共同特征。其中王粲成就最为突出,被称为“七子之冠冕”,钟嵘诗品列之于上品。因为他们

26、同居邺中,故亦称“邺中七子”。 正始之音: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曹魏后期,政局混乱,因而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作品增多了,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生,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被称为“正始之音”。嵇康、阮籍是正始时期的代表诗人。 嵇、阮:指正始时期的著名作家嵇康和阮籍,二人齐名,并称“嵇、阮”。正始时期,政治异常黑暗,嵇康、阮籍带有较进步的政治思想,他们的作品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抗争,更多的带有老庄思想的色

27、彩,但在基本精神上还是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的,在创作风格上,刘勰评价他们为“嵇志清俊,阮旨遥深”。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和大人先生传,嵇康的代表作是幽愤诗和与山巨源绝交书 竹林七贤:三国魏正始时期七位名士的合称,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人常集于山阳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他们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文学创作上,以阮籍、嵇康最为著名。代表作有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 太康诗风:太康是晋武帝的年号,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由于时代的原

28、因,潘、陆诸人不可能唱出建安诗歌的慷慨之音,也不会写出阮籍那种寄托遥深的作品,他们努力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拟古,一个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 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而追求华词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是太康诗风“繁缛”特征的主要表现。这一时期诗坛出现了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但除了左思的作品反映了一定的现实内容,成就较高外,大都有形式主义倾向,内容稍显贫乏,追求辞藻的华美,注重艺术形式技巧。 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左思志高才雄,胸怀豪迈,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其诗情调高昂,辞彩华丽,形成了独有的豪壮风格,钟嵘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虽云

29、咏史,实则借咏史来抒发他对现实的不满,因而在内容与风格上都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扬、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 玄言诗:西晋末至东晋时所出现的一种诗体,在东晋百年间占据主导地位,代表作是孙绰、许询。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谈之风兴盛的结果,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它在内容上宣扬老庄哲学,在艺术上缺乏形象,钟嵘诗品称之“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玄言诗中也有形象性较强的作品,大都借山水以抒情。东晋玄言诗本身的艺术价值并不高,但它对后世的影响却相当深远。 田园诗:是指由晋末诗人陶渊明开创的以描写乡村风光、农田劳动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陶渊明厌恶官场的污浊,

30、亲自参加劳动体验,他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真切的写出躬耕之甘苦,他的田园诗有的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就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其诗质朴自然而又韵味隽永,反映了诗人的社会理想,对唐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鼓角横吹曲:“横吹曲”,原始南北朝时北方民族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演奏的乐器有鼓有号角,所以叫“鼓角横吹曲”。鼓角横吹曲现存歌词60多首,多半是北魏以后的作品。他们与汉乐府民歌十分相似,富有战斗型,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明快。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的歌曲陆续传到南方,齐、梁以后常用于宫中娱乐,

31、并由梁代的乐府机关保留下来,所以又叫“梁鼓角横吹曲” 吴歌、西曲:南朝民歌,保存在宋时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主要有吴歌、西曲两类。由于产生的地区不同,在音乐的声节和歌唱方式上也有差异,内容绝大多数是情歌,反映了城市中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作者多半为商贾、妓女、船户和一般市民。吴歌多为女性吟唱,情调具有闺阁气息,表达各种男女之情。西曲多写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的离别之情,风格开朗明快。 山水诗:是指以山水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曹操的观沧海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但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南朝宋时的谢灵运,他开创了山水诗派。山水诗的出现,不仅是山水诗成为了

32、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文学风貌。刘勰说“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着密切的联系。 元嘉三大家:“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号,此时文坛上鲍照、谢灵运、颜延之三人齐名,有“元嘉三大家”之称。就诗歌的创作而言,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描写山水都讲究辞藻和对偶,但诗风差异明显,谢诗富艳精工,颜诗华美典雅,鲍诗雄姿奔放。在赋与文的创作中,谢灵 运以岭表赋、山居赋等作品为代表,状物写景的巧似,选字修辞的清新,与其山水诗的成就互为呼应。颜延之的骈文以典丽缜密见长,用典繁博,修辞巧丽,代表作有赭白马赋等。鲍照以奇峭之风运妍丽之辞,代表作有芜

33、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 新体诗: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梁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代表作家有沈约、谢朓、王融。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为后来律诗的成熟及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但由于过分追求形式的华美,再加上声病的限制,产生了“文贵形似”和“文多拘忌,伤其真美”的弊端。 四声八病: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而沈约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该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就是后人所记的“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

34、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八种声病。“四声八病”用于永明体诗歌的创作中,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要求过分苛细,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病。 竟陵八友: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礼才好士,倾意宾客,故一时天下文士纷纷归附,形成了彬彬之盛的局面。其中文学成就较突出,在当时名声最高的就是“竟陵八友”,即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八人,他们和周颙等人在创制“永明体”和推动新诗风的发展方面功不可没。 宫体诗:南朝梁代在宫廷中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在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柔糜缓弱。这类

35、诗歌共同的艺术特点是注重词藻,对偶和声律。咏物之作在宫体诗中所占比例相当大,这些诗的共同特点是内容贫乏,单纯咏物而毫无寄托,只讲究词藻与对偶。宫体诗发展了吴哥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续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梁武帝萧衍、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徐、庾父子及陈后主等人,都是宫体诗创作的突出代表。 徐庾体:所谓“徐庾体”,是指徐、庾父子置身东宫时所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歌,随着萧纲的入主东宫才正式获得了“宫体的名称”。徐,是指徐擒、徐陵父子;庾,是指庾肩吾、庾信父子。他们都是宫体诗的代表作家,创作风格流丽轻艳。周书.庾信传记载:“(徐、庾父子)既文并绮艳,故世号徐庾体。” 北地三才:北魏末至北

36、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其中声名较著者有温子昇、刑邵和魏收,史称“北地三才”。温子昇的诗留传不多,其中几篇短小的乐府,文辞都很简朴,但不免粗糙。刑邵的诗虽不够精致,却有寄寓深沉之长,多少表现出北方文学“重于气质”的优点。魏收著有魏书,他的诗节奏轻快,色泽明丽,放在齐梁诗中也毫不逊色。 吴均体:南朝梁代吴均善为文、工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他的作品“清拔有古气”,被称为“吴均体”。吴均体的“古气”是对齐梁翰藻的一种变化,是对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文学的一种回应。由于其辞笔工丽而不拘忌,简淡而清新,江南山水的清秀之美得到传神写照。其代表作为与宋元思书 志怪小说:鲁迅最早将魏晋南北朝

37、小说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志怪小说是记神鬼怪异之事的小说,是在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以及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形成的。志怪小说的内容十分庞杂,大致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托名东方说的神异经等;讲说鬼神怪异的故事,如东晋干宝的搜神记等;记述佛法灵异的,如王琰的冥祥记等。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的产生有直接影响。 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南北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或记载历史人物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志人小说的兴盛与士族文人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谈的风气有很大的关系。按其内容也可分为三类:一为笑话,如魏邯郸淳的笑林;二为野史,如东晋葛洪伪托刘歆所作的西

38、京杂记;三为逸闻轶事,这是志人小说的主要部分,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成就和影响最大的一部。这类小说篇幅短小,叙事简单,只是粗陈故事梗概,而且基本是按照传闻加以直录,没有艺术的想象和细节的描写。虽有人物性格的刻画,但不成熟。不过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它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在许多方面为唐传奇积累了经验。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地理类,又称伽蓝记,为北魏人杨衒之所撰,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历来被认为是北

39、朝文学的双璧。隋唐五代 上官体:指唐初以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体,他的诗多为奉和应诏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据旧唐书.上官仪传记载,上官仪“工于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显贵,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上官体代表了追求形式技巧与声辞之美的宫廷化倾向,但有一种天然韵美之致,体现了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范之作,对律诗形式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的诗重视抒发一己之情出

40、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同时,他们还反对继承齐梁遗风的纤巧绮靡的上官体,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领域,倡导富有骨气的刚健之诗,为因循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空气,使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形成,但他们的诗仍残留这不少南朝遗风 七言歌行:是七言古诗与骈赋相互渗透而产生的一种诗体,在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南朝乐府和近体诗的一些影响。七言歌行上承乐府诗即事抒情的传统,又吸收了格律诗玲珑精致的风姿,意脉流畅、波澜开合、曼词丽调、风情万种。唐代诗人创作了大量的七言歌行作品,但这些作品中,真正被之管弦,播于乐章的只是其中的少数,大量的还是作为诗篇流行于世。 文章四友:指继上官仪之后,武后时代的四位

41、宫廷诗人,即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其诗较少雕饰,对近体诗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贡献,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李峤、苏味道、崔融都身居高官,其诗多应制之作,内容空洞。与李、苏相比,崔融的从军诗尚有可取。 沈、宋:“沈”指沈佺期,“宋”指宋之问,二人都曾在初唐时做过宫廷侍臣,媚附权贵,品格低下。他们所作律诗多是应制奉和之作,佳篇不多,但词采精丽、数量较多,格律形式完整,为后人所推崇,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沈宋以前,律诗前后失粘的相当多,且多为五律。沈宋使五律更趋精密,完全定型。据新唐书.宋之问传记载:“及之问、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

42、宗之,号为沈、宋”。 沈宋体:律诗的别称。初唐诗人在诗律的方面有很大的进展,他们主要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而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构成律篇,摆脱了永明诗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有广阔创作空间的新体诗律诗。其中贡献最大的就是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总结了六朝一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因此又称律诗为“沈宋体” 王梵志诗和寒山诗:唐代出现了大量的诗僧,而僧诗中较为重要的有王梵志诗和寒山诗。王梵志诗现存390首,似非出于一人之手。写世俗生活的部分,多底层人民的贫困与不幸;表现佛教思想的,大体劝人为善,语言通俗,当时似广泛流传于民间

43、。寒山诗包括世俗生活的描写、求仙学道和佛教内容,其中表现禅机禅趣的诗,有这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吴中四士:指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在初、盛唐之交,四人齐名,他们又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在古代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其中贺知章、张若虚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张旭是书法家,也是诗人,包融所传诗不多。诗作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最为著名。“四士”性格狂放,诗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往往透露出一些新的气息、新的情趣,体现了唐诗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特色。 春江花月夜:是初、盛唐之交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被称为“以孤篇盖全唐”,历来为人们所传送。这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但作者已赋予了它全新的

44、内容。张若虚在诗中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剔透的诗境,又融入了一层淡淡的忧伤。诗人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形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经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之一,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多仕途失意,受佛教思想影响较深,寻求隐逸,因而诗中多描写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其诗诗风清新流丽,常常表现出静谧恬淡的境界。孟浩然、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两人都工于五言,都善于描写自然景物,风格也有近似之处。在艺术成就方面,二人既可以并驾齐驱,又各标风韵,对后世都有深远的影响。王维的代表作主要有辋川集二十首、山

45、居秋暝、渭川田家等,孟浩然的代表作主要有夜归鹿门歌、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 七绝圣手:指盛唐时期以写七绝著名的诗人王昌龄。王昌龄诗的内容多写边塞生活,而诗体则多用易于如乐的七绝。其出塞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胡应麟诗籔中说,在唐代诗人中“七言绝,太白、江宁为最”。王昌龄在七绝上着力尤多,成就也最高,因而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诗史:是对唐代大诗人杜甫诗的称誉。杜甫的诗歌创作主要是在“安史之乱”期间和之后,他饱尝了那个时代的苦难,目睹和体验了唐帝国由盛到衰急剧变化的严酷现实,因而他的诗歌把写实倾向推向了艺术的顶峰。在“安史之乱”中,他与千千万万民众一样流离失所,他的诗如“三吏”“三别”、春望等

46、,最早也最全面、最深刻地反映了这场大战乱所造成的灾难,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变化的广阔画面,被誉为诗史。诗史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写作方法的变化,杜甫把强烈深沉的抒情融入叙事手法中,以叙事手法写时事。新唐书本传云:“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三吏三别:是对杜甫诗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的简称,这六首诗是杜甫有计划,有安排写成的作品。中唐时期,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休止、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了这六首诗作。杜甫在揭示统治者阶级凶残苛暴的同时,以无限同情和感激的心情歌颂了广大的人民。在“三吏”与“三别”的表现手法不尽相同

47、。“三吏”夹带问答叙事,“三别”通篇为人物独白。从文学史源流上看,“三吏三别”上承诗经汉乐府风格,下启白居易诸人新乐府,是杜甫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个顶点。 箧中集:中唐诗人元结所编的诗集。箧中集中收沈千运、赵微明、孟云卿、张彪等诗人的作品,他们是最先感受到衰败景象到来的一群诗人,他们诗中没有盛唐诗中那种慷慨雄豪情调,而是以悲愤写人生疾苦。元结把他们的诗作编在一个集子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元结的诗歌观念与他们是一致的,主张诗应有规讽寄托,有益政教。元结和箧中集的诗人们,一变盛唐诗人诗中的理想色彩,而转向写人生悲苦,他们的诗有思想深度而缺乏艺术力量。 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在诗坛上的一批诗

48、人的共同创造风貌。这些诗人的大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天宝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的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尽管有少量作品存有盛唐余韵,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大历十才子:大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十才子,指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

49、、苗发、崔峒、耿伟、夏侯审,他们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他们的创作成就高低不一,钱起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冷清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都写的精致工整,带有大历诗特有的情思韵味。“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 五言长城:指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刘长卿。刘长卿,字文房,世称刘随州。他因一生不得志。所作诗歌多写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他的五言诗写的最好,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以画入诗,简括鲜明,所以自称“五言长城

50、”。代表作有逢雪送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等都为后人所称道。 孟诗韩笔:在诗歌创作中追求奇崛险怪方面,中唐时期著名诗人韩愈和孟郊诗风有近似之处,后人论诗常以“韩孟”并举。又因韩愈以散文著称,孟郊以诗名世,当时有“孟诗韩笔”之誉。唐人赵璘因话录:“韩文公与孟东野友善。韩公文至高,孟长于五言,时号孟诗韩笔” 郊寒岛瘦:是对中唐诗人孟郊和贾岛的称谓。孟郊一生困顿,贫寒凄苦,其诗也常道穷愁凄凉;贾岛的诗注重字句的雕琢、推敲。因二人诗歌都清峭瘦硬,好做苦语,故有此称。苏轼便曾经提到“元轻白俗,郊寒岛瘦” 张王乐府:张籍、王建是中唐时期较早从事乐府诗创作的诗人,二人是好友,又都以写新乐府著称,世称“张王乐府”

51、。张王乐府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一是在古题、新题的参用方面及其相似;二是艺术上都好用七言歌行,并在诗的结尾两句用重笔来突出主题;三是语言也都通俗明快、凝练精悍。在扭转大历风调,将诗歌创作导向重写实、尚通俗之路的过程中,张籍、王建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元和体(长庆体):是指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所形成的诗风。据新唐书.元稹传记载:“稹尤长于诗,与居易名相埒,天下传讽,号元和体。”后来模仿元白风格所作的作品,也称元和体。又因白居易编有白氏长庆集,元稹编有元氏长庆集,后人也把这种诗风称为“长庆体” 通江唱和:元稹、白居易在相识之初,即有酬唱作品,此后他们分别被贬,一在通州、一在江州,虽路途

52、遥远,仍平凡寄诗,酬唱不绝,即所谓“通江唱和”,成为文学史上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元白在此期的唱和诗多长篇排律,次韵相酬,短则五六十句,长则数百句,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如白居易的东南行一百韵寄元稹,元稹即作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回赠。另外二人还有一些寄怀酬答的短篇小诗,真挚耐读,清新有味。如白居易的舟中读元九诗和元稹的酬乐天舟泊夜读微之诗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究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其特点是奇句单行,长短不拘,书写自由。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倡导和创作实践,唐后期古文写作极盛,质朴流畅的散体

53、终于取代骈体,称为文坛的主要风尚。唐代散文继承了秦汉散文传统,又具有题材更广、与现实生活联系更密切、文学性更强等新特点。 文以明道:在古文运动中,韩愈、柳宗元明确提出“文以明道”主张。韩愈一再说自己“修其辞以明其道”,其主要目的,除了致力于建立儒家道统外,便是用“道”来充实文的内容,使文成为参与现实政治的强有力的舆论工具。出于相同的政治目的,韩、柳二人不约而同地走向了以文明道、反对不切实际的问题文风的路途。他们将文体文风的改革作为其政治实践组成部分,赋予文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现实品格,去其浮靡空洞而返归质朴真切,创作了大量饱含政治激情,具有强烈针对性和感召力的古文杰作 晚唐小品:在古文走向衰

54、落的过程中,晚唐小品却异军突起,大放光彩,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中指出“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它是韩愈、柳宗元的杂说、寓言小品等类文体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也是晚唐日趋尖锐的各种社会矛盾下的产物。晚唐小品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篇幅短小精悍;二是多为刺时之作,有的放矢,批判性强;三是感情炽烈,生气贯注。其代表作家有 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 唐传奇:是在前代志怪小说和史传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言小说,与传录异事、粗陈梗概而无甚作意的六朝小说相比,传奇作者更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注重小说愉悦性情的功用,由此形成“作意好奇”、“始有意为小说”的特点。唐传奇的题材扩大,篇幅大大加长,铺展为几千

55、字的规模,能比较完整丰富地反映生活,写出生活的流动发展,从中展示出人物的命运,而且情节完整、生动、曲折,艺术描写趋于深入、细腻,并注意刻画人物的性格思想,反映更加丰富复杂的社会内容。在唐代的文言小说中,轶事和志怪两类所占的比例相当大,真正传奇体质的作品数量并不算很多,但却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一种质的新变。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代表作品有王度的古镜记、白行简的李娃传、杜光庭的虬髯客传。 变文:也简称“变”,是寺院僧侣向听众做通俗宣传的一种文体。“变”是奇异之意,因其文讲唱佛经中神的奇异之事,故称“变文”。这种文体盛行于唐代。因清光绪年间才从甘肃敦煌藏经洞发现,故

56、又称“敦煌变文”。现存变文,其内容一为佛经故事,如降魔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一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如伍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一为当时当地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如张议潮变文等。变文对我国通俗讲唱文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也是研究我国说唱文学和民间文学的重要思想。 小李杜:指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清代吴锡麒杜樊川集注序:“义山、牧之,世亦以李杜并称。”为了和盛唐李杜相区别,人们习惯地称李杜,杜甫为“李杜”,而将李商隐、杜牧称为“小李杜”。新唐书.杜牧传:“牧于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二人并称,主要因为他们当时的诗名大致相当,其实二者诗歌风格并不一致。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就用“杜樊川诗

57、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缈”两句来概括区别二人诗风。 苦吟诗人:主要指贾岛、姚合及其追随者,他们的诗作代表了晚唐普遍的创作风尚。苦吟诗人大都将生活情趣转移到吟咏日常感受及亲友唱和上,并且苦吟成癖,以徘徊吟咏的心境和禅精竭虑的态度和方法,多方面审视自己的贫穷、窘困、闲散,对情与景进行深刻挖掘与雕琢,从而创作出“清新奇辟”的诗。其缺点是诗境狭窄,有句无篇,缺乏博大深广的情怀。 香奁体:指唐代韩偓的香奁集为代表的一种诗风,又名艳体。因这类作品多写男女之情和妇女的服装容饰,风格绮丽纤巧而得名。它渊源于六朝宫体,而描写范围则从宫廷贵族扩大到一般士大夫的恋情和生活,对后世诗歌有一定影响。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云:“香奁体,韩偓之诗,皆裾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