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书愤》信高李优秀课件.ppt_第1页
《蜀相》《书愤》信高李优秀课件.ppt_第2页
《蜀相》《书愤》信高李优秀课件.ppt_第3页
《蜀相》《书愤》信高李优秀课件.ppt_第4页
《蜀相》《书愤》信高李优秀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诸葛亮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你知道的有关诸葛亮的哪些歇后语?,诸葛亮的鹅毛扇,诸葛亮三气周瑜,诸葛亮要丑妻,诸葛亮挥泪斩马稷,诸葛亮借箭,诸葛亮的锦囊,诸葛亮用兵,略施小计,有借无还,为事业着想,神出鬼没,神机妙算,神秘莫测,顾全大局,作业:请大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本单元杜甫的一首诗:,蜀相(齐背)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甫与杜牧是远房

2、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父亲杜闲曾任奉天令。 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

3、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一、知人论世,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35岁以前: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望岳。,二、杜甫

4、的创作历程,2、 困守长安十年时期(746-755)3544岁: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不幸的遭遇是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3、战乱流离陷贼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

5、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858岁: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布衾多年冷似铁”、“牙齿半落左耳聋”、“缓步仍须竹杖扶”、“穷愁但有骨”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

6、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 春夜喜雨秋兴八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咏怀古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蜀相等就是在这里写就的。,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知人论世,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

7、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韵味,bi,ho,(1)感情基调?,伤感、叹惋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诵读感知,觅得诗心,(2)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悲,【韵译】:,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同学们:,这 是 一 首什 么 题 材的 诗 呢 ?,怀古

8、咏史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鉴赏要点:,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标题,诗人于武侯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亮或武侯祠,有何深意?,突出孔明的身份,他不是一个普通人,是心怀蜀

9、国基业的相!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蜀相”一词其实把人的身份和朝代都说了,人是谁当然就清楚了。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另外,题为“蜀相”,更能引人沉思,抒发悲凉的情怀。以诸葛亮之才,足以担当大任,但奋斗一生,也只是“蜀相”,而非“汉相”,凸显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痛惜。,赏析诗歌,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丞相不称“蜀相”,亲切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

10、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首联:以问路的问答形式,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思考: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一是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二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 三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映照着台阶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特写镜头,由远而近,从祠堂的外部到内部,内景,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颔联:写入祠后所见所闻。,颔联,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以此二字修饰,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

11、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 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思考:说说颔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空”。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用这二字修饰,而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青草自绿,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他为谁而绿呢?无人光顾;黄鹂好音,可有谁听呢?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由此自然而使人生出凄清之感,英雄寂寞之意。,以意逆志: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复杂情感。,补充: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空”字

12、一、“空”作“天空”解(天空阔大、清明、寒冷,诗人们兴之所至)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凝眸望帆影,直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2、赞美夜色,张若虚细描细绘,“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春江花月夜)。让人仿佛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细腻的笔触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3、刘禹锡则独抒新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晴空之美,如在目前。 二、“空”作“空荡荡、空虚、空寂”或“空旷、空阔”解 1、“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一个“空”字写出了

13、城的残破、空寂,也写出了作者意在不言中的时代变迁,豪奢荒废,发人深思。 2、“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写出了思妇独守空房的孤寂。表现家庭或个人生活感情。 3、温庭筠更漏子描写雨声“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从侧面表现了一种普遍的寂寞感。 4、而杜甫的佳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则写了山林的幽深和空旷。,三、“空”作“徒然、白白地”解 “不如意事常八九”,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皇权高高在上,百姓与官员的生活命运很难以自主。人生苦短,憾事难免。这一类型的句子,多数寄寓感慨,反映了封建社会很多人理想难成,空怀报国大志,无用武之地的现实。 1、朋友走了,杜甫依依不舍,“远

14、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连青山也空有深情,无法向朋友表达了。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属于同样手法。 2、很多人年轻时豪情满怀,但当雄心壮志未能实现时,则往往要发抒感慨。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这是李白在忧。 3、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同样表达了功业无成的深深遗憾。 4、岳飞响亮地忠告世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掷地有声,可谓痛彻之语。 5、唐诗中无名氏金缕衣唱道“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劝人惜时、劝人把握良机,口吻亲切,话语直接。 6、表达了对芳花自落,无人欣赏的惋惜之情。李华的春行即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

15、空啼” ;韦庄在台城中也有“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的句子,“空”与“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的“空”一样,寄寓了无限的慨叹。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连用空字,从时空两个角度写出了对人生大梦难寻的感慨。昭君出塞,后人多有吟咏,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以空归魂,写出深深的叹惋。,四、“空”作“空灵”或“佛教的虚空”解 王维的山水诗,闲、静、淡、远。“空”字在诗中运用频率甚高,极为跳眼。 “空山”更是惯用词,耐人寻味。 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居秋暝)、“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16、”(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砦) 。这里,不见人影而闻人声;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自然的宁静和山水的生机。 “空山”如世外桃源,空气清新,景色美妙。诗人尽情地欣赏,尽情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去陶醉。他把主观情思化入客观景物之中,追求着忘我、无我的空寂、静谧而富于生机的境界。“空”字作“空灵”义理解较好。 其它带有“空”字的诗作也或多或少地含有“空灵”的意思。如“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积雨辋川庄作等。这与作者自小好禅求静爱山水的性情有关。他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这是内心的真实写照,发之于心,流注于文。 总之,“空”字的意义不同,反映出作者不同的思想、身世。

17、像李白、陆游、辛弃疾等有志报国,无路请缨的志士,诗文中更多地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无奈。王维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诗中就有很多空灵超脱的句子。阅读古典诗词,通过细析关键字,往往能深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开:指帮助刘备开国 济:辅佐刘禅继位,三件大事,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天下计推崇其匡时雄略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颈联: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思考:颈联写刘备是为了什么?,写刘备是为了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也寄寓诗人希望唐肃宗能

18、像刘备一样,能够信任衷心耿耿的老臣。,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尾联:叹惋诸葛亮壮志未酬,尾联,英雄,诸葛孔明,诗人,抒景仰之情,叹壮志未酬,功业未就者,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唱出了普天下壮志难酬者的心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尾联,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抒发了诗人怎

19、样的情怀?,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思考:蜀相是怎样借古人抒发自己怀抱的?,2、诗中借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抒发了诗人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 3、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又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1、蜀相前四句写武侯祠,后四句先概括诸葛亮的功业,后述惋惜之情。这首诗主要是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它的核心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蜀相 (七律、怀古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20、,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首联:寻访祠堂 叙事(仰慕),颔联:祠堂春色 写景(叹惋),颈联:丞相功业 议论(歌颂),尾联:壮志未酬 抒情(惋惜),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蜀 相,自问自答 点明地点,描述景象 凄凉冷落,称赞业绩 表达仰慕,壮志未酬 痛苦伤感,起,承,转,合,武侯庙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慙传千古,莫将成败论三

21、分。,yn,慙同“惭” 拼音:cn,诸葛北伐必经的剑江的水流湍急, 他殒亡之地域五丈原的日头昏暗。 他意图统一中原未竟地不归刘襌, 他死前有对应的大星已陨落军中。 南阳卧龙冈武候庙徒然生出秋草, 四川西部关塞和山脉有雾霭阻隔。 不要因为正统不传万古而生惭愧, 谈理三国历史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惭传千古,莫将成败论三分。,翻译,思考,请将杨慎引诗与杜诗进行比较,说说二诗在表现内容、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1.蜀相:自比的成分较多; 武侯庙:诗中几乎没有涉及到自比。,2.蜀相:表达惋惜,遗憾的情

22、感; 武侯庙: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表达对武侯的崇拜之情。,3.蜀相: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反衬); 武侯庙:大部分为描述,正衬成分多。,4.蜀相中“自”,“空”描写乐景; 武侯庙中“空”,“隔”描写凄清之景。,同:均表达了哀伤之情,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看诗题 看注释 看诗眼,看背景(论世) 看诗人(知人) 看典故 看手法,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23、”“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 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知人:,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书 愤(齐读)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

24、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 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 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 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只能赋闲 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 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 了这首诗。,论世,写。,愤懑,悲愤。,愤:,书:,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年岁已老,但壮志未酬。,前两联回忆过去,抒

25、写他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一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夜雪” “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 后两联侧重写现实。“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感情基调把握,书 愤(再读),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书 愤(齐背)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26、,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年轻时候不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沦中原积愤如高山。 雪夜驾战船破敌瓜州渡口,秋风里骑战马收复大散关。 空言塞上万里长城自安慰,只可叹镜中两鬓白发早生。 出师表名传后世诸葛高风,千百年来有谁能相提并论。,韵译,思考并回答,1、首联两句中“世事艰”该如何理解? 2、首联颔联两联侧重于描写什么?作者在其中的思想情感有何变化? 3、颈联和尾联采用了哪两个典故?作用是什么?,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那知”,说明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洁。 “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气如山”当年的豪情壮志

27、,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志士形象。 首联忆过去,开篇自问,问出多少悲愤?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便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1、首联两句中“世事艰”该如何理解? 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颔联将诗人的报国恢复之志具体化。 集中回忆描写宋军在瓜洲渡、大散关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诗人用“楼船夜雪”“

28、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 (1161年),当时诗人才36岁。,明确: 颔联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六个名词叠加,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干练、典型。 展现了一幅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抗击敌寇、收复失地的战斗场面,写得英姿飒爽,气概不凡。 渲染了慷慨悲壮的气氛,为下面自己屡遭贬谪、壮志难酬做铺垫,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颔

29、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楼船夜雪” “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时诗人才36岁。,对首联的“世事艰”与颔联的“楼船夜雪” “铁马秋风”该如何理解?,借用典故明志,写现在。 南朝时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比,可见其年轻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诗人虽然没有像檀道济一样被冤杀,但因为投降派把持朝政,自己主战而屡次被贬斥,“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

30、”。“塞上长城”,是诗人毕生的抱负。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白发已斑斑! 两相比照,何等悲怆?“空自许”,与上文“世事艰”照应,是对偏安一隅的投降派的愤怒控诉和强烈指责。这种“愤”多么强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借用典故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 尾联诗人表明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仍以诸葛亮为榜样,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干一番报

31、国大业。,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陆游称道出师表的诗句: 1、“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侯书台 2、“一表何人继出师”七十二岁吟 3、“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秋,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主张北伐和反对北伐。这两 种声音一直都在对抗。陆游是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的主战 派,但一直受到压制。 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一 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诸葛亮

32、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颈联和尾联借用了哪两个典故?作用是什么?,“塞上长城”用檀道济的典故点明诗人之志。“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也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出师一表”诗人借诸葛亮“出师”的伟业来自勉;同时又将崇敬、仰慕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融合在一起,才锤炼出尾联这样的警句。,答:分别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 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当堂练习,诗人“书”了哪些事?,首联(“书” 。) 颔联(“书” 。) 颈联(“书” 。) 尾联(“书” 。)

33、,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两次抗金胜利之役,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A忧愤 :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B忧愤 :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C忧愤 :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作者忧愤了什么?,国家,朝政,自己,小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书愤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 生动概括。 作者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 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 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老迈年高、年华 虚掷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满腔激愤, 悲怆中透着激昂。,B、对比手法:,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A、借

34、古讽今(用典) :,诗中借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一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夜雪” “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 后两联侧重写现实。“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感情基调把握,书 愤(再读),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35、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书 愤(齐背)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联系社会背景及作者,想一想,陆游此诗和杜甫的蜀相,说说他们在歌颂诸葛亮的歌颂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抒情方式上有那些不同?,歌颂功绩,抒发情感,抒情方式,蜀相:着重讲 “天下计”的雄才大略和“两朝开济”赤胆忠心。 书愤:着重歌颂出师表中的“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蜀相:追慕、敬仰、惋惜及自己的壮志难酬的痛苦。 书愤: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功立业。,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景与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