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管管理规程.pptx_第1页
软管管理规程.pptx_第2页
软管管理规程.pptx_第3页
软管管理规程.pptx_第4页
软管管理规程.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软管管理规程,1.0 目的,本规程用于指导如何安全使用、处理、维护、 测试、检查、修理、和处置化学品和公用工程软管及其联接的要求。本规程不适用于机动车辆的软管和液压软管。,2.0 定义,2.1呼吸空气软管:从呼吸空气源向呼吸器输送呼吸空气的软管。 2.2化学品软管:用于输送液态化学品的软管,输送的NFPA菱形标签中健康或反应性大于等于2,或火灾性大于等于3的化学品。 2.3有效长度:两个接头之间的绕性软管长度。 2.4最大测试压力:软管能够承受并且不会导致损坏变形的最大压力。一般为其最大工作压力的150%。 2.5最大工作压力:软管设施可承受的最大操作压力。一般为其设计破坏压力的25%。 2.

2、6最小弯曲半径:软管能够弯曲而不会对其形式和形状产生永久性变形的最小的半径。 2.7公用工程软管: 用于输送空气、氮气、蒸汽、蒸汽冷凝水、或水的软管。但如下情况不属于公用工程软管: 2.7.1输送空气或水的压力小于250psi (17.2bar)并且温度低于49C。 2.7.2消防软管,2.7.3 输送介质为空气或水的软管只有一端联接,例如公用工程软管站使用单侧联接的软管,3.0 要求,软管使用的一般要求 3.1严禁更改软管的用途(例如将氮气软管更改为压缩空气软管或呼吸空气软管)。 3.2软管的配件,结头,转接器等的压力等级至少要比每个部件要受到的最大压力 (通常最高压力就是软管最大测试压力)

3、大20%。软管和配件、结头、转接器等的等级应当可承受整个软管所工作的温度范围。 3.3新的化学品软管和蒸汽软管使用之前,制造商或供应商应当进行压力实验(测试压力至少为软管工作压力的1.5倍)。使用现场应该在软管使用周期内一直保存供应商的测试记录。 3.4在软管连接之间有整体防静电接地线的软管,供应商或制造商应当验证新的软管的电气导电性 (电阻 10 欧姆)。使用现场应该在软管使用周期内一直保存该记录。 3.5软管的走向不得超过制造商建议的最小的弯曲半径, 如果超过的话会导致软管的有效长度受到张力或者锐边受到拉力。 软管不得跨越人行通道。软管不得跨越道路,若软管必须跨越道路、桥梁、或类似设施,必

4、须采取保护措施,避免车辆影响。若使用管架或类似设施对过路软管进行保护的,管架要避免晃动和对软管磨损。,3.6软管和其联接的材质应当与所输送的物料以及运行区域的外部环境相适应。 3.7如果使用临时软管来输送任何工艺物料、使用新软管、改变软管的使用用途则必须要按照变更管理(MOC)程序进行管理。MOC程序应当明确或验证软管的用途是否合适,并且要考虑制造的材料、 压力、温度、和任何特殊的工况要求。 对于日常使用的已经经过验证适合于工作,并且已经在操作程序中明确规定的软管不需要进行MOC程序。 3.8软管不用时,应当存放在指定的区域。通常对于良好的实践来说,软管储存区应当保持干净,干燥,并且防止阳光直

5、射。 软管不得存放在电气设备附近,也不得存放在已知存在高浓度臭氧的地方。 金属软管存放区域应当远离卤素或酸,避免腐蚀。软管两端应当用管帽封好,防止内部污染和物料滴落,除非软管在管帽封好后管内残余物料在软管受热时会导致压力升高(例如,夏季高温时导致密封软管压力升高),但此时软管端口应当向上放置,避免管内物料滴落。软管在存放前,尽量将软管内物料吹扫干净。 3.9任何软管及其配件在每次使用和更换前都要进行检查。一端或者两端永久性连接的软管应当至少每个月目测检查一次。,3.9.1软管外表应当没有起泡、破裂、裂缝,软管的钢筋无断口,金属软管的网套无断丝、或其他可能导致泄漏的缺陷。 3.9.2软管的接头应

6、当可以有效的固定软管,螺栓或抱箍应当紧固防止泄漏。应当检验软管两端的丝扣、垫片及支承确保工作状况良好。 3.9.3经检查不合格的软管应当废弃。废弃的软管应当割掉其接头、贴上“严禁使用” 标签,立即从作业区域清除,并进行合适的处置。 3.10软管用于公用工程或工艺化学品出料时应当设置压力泄放装置。所有泄放装置应当设置适当的隔离和环境保护的控制方法。 3.11只有经过培训合格的人员,才可以安装或更换软管的接头 。软管更换接头后应当重新进行测试(包括压力测试和导电测试)。 3.12如果需要将易燃或可燃物料通过软管输送到容器内,软管和容器之间应当进行静电跨接。 3.13工艺物料输送最好选用硬管,如果必

7、须使用软管连接,要尽量减少软管的长度,避免由于弯曲超过弯曲半径及磨损等所引起软管损坏的风险。 呼吸空气软管的要求 3.14呼吸空气软管的接头与不可以与现场的其他软管的接头相匹配,以避免混用。,3.15呼吸空气软管应当每月并且在每次使用前都要直观检查其柔韧性,检查是否已经老化。若发现有柔韧性降低或老化的软管应当及时清除出作业区区域,割断后避免继续使用,并且进行适当的处置。 公共工程软管的要求 3.16蒸汽和蒸汽冷凝水 3.16.1软管的最小的工作压力等级至少必须达到250 psi (1724 kPa)。 如果蒸汽温度大于232( 405 psi, 2797 kPa时的饱和蒸汽),则必须用钢管道替

8、代软管。 3.16.2在使用蒸汽软管时要考虑扩张 时(比如阀门下游的软管或蒸汽输送到更大尺寸的软管)可能导致出现的过热蒸汽。若可能出现过热蒸汽要避免使用软管。 3.16.3软管接头应当尽量使用螺纹的接头形式。 3.17氮气、 水和空气 3.17.1氮气、水和空气的软管最小的工作压力等级至少达到250 psi (1724 kPa)。 3.17.2用于氮气, 水和空气的软管接头应当是螺纹接头或快速接头。 3.17.3氮气软管应当刷上现场氮气的标识色。 化学品软管的要求,3.18化学品软管 3.18.1于传输化学品的软管的颜色不得与公用工程软管的颜色相同。 3.18.2带有内衬的软管只可用于特定化学

9、品传输作业。若未用于特定的化学品传输,应当在现场的作业程序中予以说明。 3.18.3软管的接头应当是: 3.18.3.1螺纹型接头 3.18.3.2符合化学品接头标准的联接器 3.18.3.3法兰连接。 3.18.4绕性金属软管末端联接应当是采用电弧焊焊接联接的接头或者法兰。 3.18.5软管接头之间应当有整体接地线。 3.18.6半导电或非导电液体 (液体电阻率大于108 欧姆 及/或导电率小于104 皮姆欧/米)的作业应当使用抗静电(含导电内壁) 软管。 软管的测试 3.19使用化学品测试过的软管必须清洗后才可以拿走。要测试的软管不可以残留有化学品。,3.20每个软管应当贴上标牌,注明软管

10、开始使用的日期,最近压力测试的日期和下一次应当进行压力测试的日期。应当按附件1要求间隔,或者在更换软管接头后进行软管的测试。如果达不到测试要求的软管不得使用,必须按照本标准进行更换或进行测试。 3.21水压测试程序 3.21.1进行水压测试的任何人员 (不管是承包商进行还是现场人员进行) 必须在经过测试方面的培训。 3.21.2软管应当保持直线位置进行测试。 3.21.3压力测试前应当彻底排除软管内的空气。 3.21.4水或适当介质应当用作压力测试流体,用手动泵增加压力。 3.21.5软管应当在1.5倍最大工作压力进行测试, 压力至少保持1分钟。 3.21.6软管固定避免破裂后的滑动后,用泵升

11、压到所需的测试压力,检查是否泄漏。如果连接器泄漏, 则释放压力,然后拧紧连接器。拧紧后,重新升高到所需的压力,保持该压力1分钟。如果发现泄漏、变形或开裂,则检验不合格。 3.21.7测试结束后, 软管要固定标牌,标明软管内径、测试人员的姓名、测试压力、和测试及重新测试的日期。 3.21.8应当制定现场程序,确保测试清除软管内的测试物料。,3.22气压测试 3.22.1不鼓励采用气压测试;若是必须的话(如禁水管道), 应当遵循美国材料试验学会标准(ASTM) D380-94 (2006)。,4.0 培训,现场需要根据本规程制定适当的培训材料并予以记录。,5.0 参考文献,美国材料试验学会标准(ASTM) D380-94 (2006) 波纹金属软管通用技术条件GB/T14525-2010 橡胶软管外观质量 HG/T2185-1991 通用输水质织物增强橡胶软管 HG/T2184-2008,6.0 附件,软管使用寿命及测试和检查的要求,如果软管不按该频率进行更换,则应当在按照该时间表对要达到更换时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