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课件3.ppt_第1页
《赤壁赋》课件3.ppt_第2页
《赤壁赋》课件3.ppt_第3页
《赤壁赋》课件3.ppt_第4页
《赤壁赋》课件3.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赤壁赋,阅读课文第1、2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_ _) (2)举酒属客(_) (3)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 _,今义是一种竞技方式),望日的后一日。望:月满为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致意,引申为劝酒,星宿名,指斗宿,(南斗)、牛宿,(4)白露横江(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今义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_) (5)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_动词, _)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 (7)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_) (8)扣舷而歌之(名词作动词,_),白茫茫的水汽,笼罩,任凭,往,越过,定语后置的标志,同“

2、凭”,遗弃尘世,唱歌,(9)击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词作名词,_ _) (10)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 今义是美貌的女子) (11)倚歌而和之(_) (1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 _动词的使动用法,_),水月交相辉映的,江面,逆水而上,内心所思慕的人,按着,依着,使起舞,使哭泣,伴奏,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状语“于赤壁之下”后置) 译文:_ (2)月出于东山之上。(状语后置句,状语“于东山之上”后置) 译文:_ (3)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定语“茫然”后置,“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译文:_,

3、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月亮从东山上升起。,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4)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谓语“渺渺兮”置于主语“予怀”前) 译文:_ (5)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定语“有吹洞箫”后置) 译文:_,我的内心悠远而惆怅。,有位吹洞箫的客人。,第1、2段 通假字 “冯”同“凭”。,一 词 多 义 (1)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往)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好像) (3)天时不如地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比得上) (1)扣舷而歌之 (名词作动词,唱歌) (2)歌曰 (名词,歌词) (3)倚歌而和之 (名词,曲调),1.如,2.歌,(1)月出于东山之上 (助词,的) (2)凌

4、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的标志) (3)倚歌而和之 (代词,它) (4)吾欲之南海(为学) (动词,到)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3.之,词 类 活 用 1.名词作动词 扣舷而歌之 2.动词的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 (2)泣孤舟之嫠妇,3.形容词作名词 击空明兮溯流光 古 今 异 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2)白露横江 (3)望美人兮天一方,阅读课文第3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苏子愀然,正襟危坐(_形容词作 动词,_) (2)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_)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名词作状语,_ _

5、),忧愁凄怆的样子,整理,向南,向,西,眺望,同“缭”,连结,盘绕,(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形容词作动词, _均为名词作动词,意思分别为_) (5)固一世之雄也(_) (6)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_) (7)侣鱼虾而友麋鹿(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分别 为_) (8)举匏尊以相属(_) (9)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作动词,_) (10)挟飞仙以遨游(_) (11)知不可乎骤得(_),攻破,攻下,向东进军,本来,打鱼,砍柴,以为伴侣,以为朋友,同“樽”,酒杯,渺小得像,持,带。文中指偕同,轻易得到。骤,骤然,突然,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6、,宾语“何”前置) 译文:_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周郎”后置) 译文:_ (3)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宾语“安”前置) 译文:_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状语“于江渚之上”后置) 译文:_,为什么声音这样悲凉呢?,这不是(当年)曹操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然而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打鱼砍柴。,第3段 通假字 1.“缪”同“缭”,连结,盘绕。 2.“尊”同“樽”,酒杯。,一 词 多 义 (1)西望夏口 (动词,眺望) (2)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 (名词,声望,名望),望,词 类 活 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下江

7、陵 顺流而东也 渔樵于江渚之上 (2)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 (3)名词作状语 乌鹊南飞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2.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作动词 正襟危坐 方其破荆州 渺沧海之一粟,阅读课文第4、5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表疑问,_)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_) (3)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_ _) (4)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_),相当于“吗”,这,这里指代江水,流逝,指月亮时圆时缺,那,这里指代月亮,终究,增减,竟,简直,(5)且夫天地之间(发语词,_) (6)苟非吾之所有(_) (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_ _)

8、 (8)洗盏更酌(_) (9)肴核既尽,杯盘狼籍(_ _) (10)相与枕藉乎舟中(_) (11)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作动词,_),可翻译成“况且”,如果,此,这,即大自然,指无穷无尽的宝藏,重新斟酒,已经,又写作“狼藉”,,凌乱的样子,枕着靠着睡觉,显出白色,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宾语“何”前置于“羡”前) 译文:_ (2)相与枕藉乎舟中。(省略句,省略了主语“苏子与客”) 译文:_,(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大家)在舟中相互枕躺在一起。,第4、5段 一 词 多 义 (1)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动词,享用) (2)身上衣裳口中食(卖炭翁) (名词,

9、粮食)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动词,吃) (1)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吗”) (2)而又何羡乎 (语气词,表反问,相当于“呢”) (3)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相当于“于”,在),1.食,2.乎,1.第1段写了哪些景物?展示了怎样的境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1)写了皎皎明月,万顷碧波,月光如烟雾般笼罩着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于水面,任意东西。,(2)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3)夜色澄澈幽美,清风明月交织,白露江月相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乐”的情

10、感。,2.第2段作者是如何来描写箫声的?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1)作者描写客人的箫声时,借助夸张、想象,运用了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2)转折过渡,承上启下。由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过渡自然圆转。,3.第3段中作者是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客之悲”的?结合原文具体分析。 【明确】对比。 (1)由古(一世之雄)与今(而今安在)的历史对比生悲。 (2)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与自然无穷(长江之无穷)的对比生悲。 (3)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与现实(不可骤得)的对比生悲。,4.第4段从哪些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

11、 【明确】角度一:变与不变,角度二:取与不取 重点讲“取”。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后又回到了“乐”上来。,5.第5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情感有何变化? 【明确】(1)主要写客人听了作者的一番议论后,身心释然,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2)本段的感情转悲为喜,照应了文章开头飘飘欲仙的快乐,从而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6.结合全文,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明确】“主”与“客”实为一

12、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洞箫吹奏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备选要点】 1.文章是如何做到情、景、理三者紧密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本文写景、抒情、说理统一,形象性与哲理性统一。 文章第1段写景。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如画美景引发苏子的感情抒发。这是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江水、明月为本文张

13、本,它只是后文议论说理的一个形象铺垫,作者还要借物喻理。 第3段客的议论,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使作者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借助于具体的现实的自然物象表达了出来。,第4段苏子反驳,起首就用“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来了个针锋相对,随之以水和月做譬喻,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道理。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作者也是信手拈来,以“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 全篇文章,写景使哲理呈现生动可感的形象,议论使景物具有精妙的哲理内蕴,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三者融 为一体,相得益彰,相映成趣。,2.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 【明确】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出的忧伤与喜乐,都

14、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出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于消沉,而是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归纳提升】 一、脉络梳理,二、主旨归纳 文章以月下游赤壁为缘由,通过主客对答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对自然所包含的生命真谛的感悟,表现出其旷达的胸怀、高远的情志。,素材1:语言角度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运用角度】“自然美景”“自然与人生”“明月清风自在

15、怀”等。,素材2:人物角度 身处逆境,豁达洒脱:谪居黄州期间,凄风苦雨中的苏轼泛舟赤壁,在清风、明月之中,超越了失意和悲伤,参悟了水与月的辩证法,捕捉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最终彻底顿悟了生命的真谛。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情享受“清风”“明月”,苏轼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萎靡消沉,而是寄豪情于山水,荡胸臆于自然。身处逆境而豁达洒脱,随缘自适,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面对生活中的坎坷,我们也要用乐观驱散阴霾,用旷达解读挫折,永远保持理智与乐观。 【运用角度】“坦然面对挫折”“逆境与顺境”“豁达乐观是一种人生境界”等。,【运用示例】 示例:(对应素材1) 被贬黄州的苏轼,夜游赤壁,眼前“清风徐来,水波不 兴”,他一扫贬谪之失意与惆怅,兴之所至,情不自禁“诵明 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沐浴着明月,享受着清风,东坡先生 峰回路转地完成了自己灵魂上脱胎换骨般的自省,完成了自己 艺术精神上的蒸馏和升华,完成了自己人格魅力上的超越,完 成了自己心灵上的淡泊豁达。清风明月,是洗涤人心的清泉, 是忘怀世事的美酒。走进自然,与清风明月为伴,与星光水天,为伍,还有什么放心不下的成败得失,还有什么割舍不下的兴衰荣辱! (节选自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