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通论讲义》第四章:新石器分析.ppt_第1页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四章:新石器分析.ppt_第2页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四章:新石器分析.ppt_第3页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四章:新石器分析.ppt_第4页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四章:新石器分析.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 新石器时代考古,第四章 新石器时代考古,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 第四节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第一节 新旧石器时代的过渡,一、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差别 1.工具、器具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木、藤器具 陶器 2.经济生活 狩猎、捕捞、采集等非生产性经济,即“攫取经济 ”种植、驯养等生产性经济,即“生产性经济”。,3.人地系统 更新世全新世,冰期、间冰期冰后期,绝灭种现生种,直立人、智人现代人。 4.居住地 天然山洞、窝棚临时居所,游移生活大规模地定居聚落。 5.作为考古学研究对象的目的 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主要任务就是

2、通过人类自身的遗骸(化石)、生产工具的遗存(石器等)和更新世环境遗存(动物化石和植物孢粉)等,研究人类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人类最初的文化形态与空间传统、更新世环境的变迁及人地互动等课题;新石器时代考古主要是人类文明起源、农业起源及其聚落环境等课题的研究。,二、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 1.过渡形式 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分为两大传统: (1)大石片砍砸器三棱大尖状器传统 属于采集工具,经济生活以采集为主,渔猎为辅,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大型的打制石器逐渐被磨制石器所代替,其经济生活则向农业经济过渡。 (2)船底形刮削器雕刻器传统(小石器) 属渔猎工具或与渔猎有关的工具,这一传统发展到新石器时代时

3、,小石器进一步细化,生产工具以细石器为主,很少磨制石器,经济生活以渔猎为主,农业经济极不发达。,(3)中石器时代 大约开始于距今1万年前后,其时间是短暂的,其地质时代为全新世早期,属冰后期。这时的人类仍然过着采集、渔猎的经济生活,农业和畜牧业还没有出现。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有少量琢制石器,磨制石器尚未出现。 所谓中石器文化只能作为某些特定地区的一种石器文化,而不能作为世界各个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石器文化。所谓“中石器时代”也不是世界上所有地区都出现过的统一的考古时代。,2.中石器时代文化的特征: (1)人类仍过着采集渔猎生活,使用打制或琢制石器,文化面貌与旧石器时代晚期有类似之处。 (2)中石器

4、文化只是某些特定区域的一种石器文化,中石器时代不是所有地区都出现过的统一的考古时代。,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一、磨制石器的制作技术 1.选材。石材的来源,一是就地取材,在居址附近的河滩或附近山坡上捡拾、开采合用的材料;二是通过交换等方式从其他地方获得。 2.打割。选择好材料后,根据需要用锯磨切割或打击法制出毛坯。据割的方法,据有关民族学资料,可能是用木片或石片加砂加水往复磨切,以截断石片。,3.修琢。即对毛坯通体整形。用石锤或由硬尖的石、骨、角质工具,轻轻琢去毛坯表面的棱角,使其平整,修琢成所需的规整器形。也有些石器是用修琢法制成的。 4.磨光。磨制技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但当时主

5、要用于制作骨器和装饰品。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广泛用于制作个各种工具。其方法是在砺石(即磨石)上加砂加水,以增大摩擦力,并根据需要磨出一定的形状和刃口。,5.穿孔。 (1)钻孔法。钻孔工具多用石钻或带硬尖的木棍、竹管等。 (2)划孔法。即用一较硬的尖状工具,在石器的两面反复的刻划,使之成两端细、中间粗的长沟,沟中部着力处因沟成孔。 (3)琢孔法。即用一带有硬尖的工具,由石器两面细琢而成一粗孔。这种方法多用于粗大、厚重的石器。,二、新石器的主要类型 1.农业生产工具 (1)石铲与石锄 (2)石镰与石刀 (3)石磨盘与磨棒 2.木材加工工具:石斧、石锛、石凿、石楔。 3.狩猎工具或武器:石矛、石镞、弹

6、丸等。 4.仪仗用器:穿孔石球、环形石斧,属于权杖上的头饰。 5.装饰品:多以精致美观的石材制成,有珠、管、坠、环、璜、玦等。大多数属于佩饰。,三、陶器的发明 陶器是用陶土加水和其他羼合料,经成形、晾干、烧制而成的器具,主要用于制作日常生活所用的各种容器和炊具,有时也用于制作生产工具或其它用品。 据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国的陶器大约是在距今1万年前后出现的。华北地区最早的陶器发现于河北徐水南头庄遗址;华南地区最早的陶器见于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和广西桂林庙岩等遗址。,(一)陶土加工 陶土即制陶用土,是制陶的主要原料。陶器的制作一般要经过陶土加工、制坯成形、修饰纹饰、烧制成器等步骤。

7、 1.筛选或淘洗 在制作一般的粗陶时,只要把经过选择的陶土经过适当的筛选即可使用。若要制作精细的陶器,则需要经过淘洗。 2.加入羼合料:有时人们根据需要,会在陶土中加入适当的砂子、蚌壳末、陶片碎末、草末等羼合料。,(二)制坯成形 主要有几种方法: 手制法:即直接用手制作陶坯的方法。又可分为:捏塑法即用手直接捏制成形。泥片贴筑法即用多块泥片或泥块自下而上粘帖而成。 模制法:有些学者认为新石器时代的一些陶器可能用模型制作的。 轮制法:即将泥疗放在转动的轮盘上,用手提拉成各种需要的器形。制成的陶器器形规整,器壁均匀,器表常留有一圈圈平行的轮纹,器底则有线割的偏心纹。,(三)修饰施纹。 1.表面磨光

8、在陶坯尚未完全晾干时,用石或骨制的光滑器具,反复打磨陶坯的表面。 2.涂施色衣 色衣又叫“陶衣”,是涂在器表的色层,目的是增加陶器表面的光洁度和美观性。 3.施纹绘彩 拍压;戳刺;刻划;贴附;镂空。 常见的拍压花样:绳纹、篮纹、方格纹。,(四)烧制成器 烧制是制陶的最后一道工序,烧成后的陶器可呈现出红、灰、黑等颜色,还有少量的白陶。 (五)陶器的分类。 1.陶器各部位的名称 2陶器的命名原则。 一般是比照现今与之相类似的器物名称而定, 有些类似的器物在青铜时代尚在沿用,则依据青铜器上铭文的自名而定名。 古文字中符合他们特征的文字,就此取名。 周秦时代简牍“遣册”中列有随葬品的名称,可以据此定名

9、。 可据其形制特征而定名。,3.陶器的分类: (1)依据器形分类:圈足器;三足器;圜底器;尖底器。 (2)依用途分类: 炊器多夹砂陶,有罐、鼎、鬲、釜、灶。 饮食器多泥质陶,有碗、钵、盘、豆。 水器多泥质陶,有瓶、壶。 储物器泥质陶或夹砂陶,器形较大,有罐、瓮、缸等。 乐器多泥质陶,有陶鼓、陶号、陶埙、陶响珠等。,四、农业的发生 1.农业起源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环境变迁引发的生存危机。 2.中国粟作农业的起源 所谓粟作农业,指的是依粟为主要栽培作物的旱作农业。粟,即中国先秦古籍中所记载的“稷”,也就是北方的谷子,也称“小米”。 (1)粟遗存的发现 (2)稻作农业的起源,五、家畜饲养的出现 高级

10、狩猎经济出现,弓箭发明,成功率提高,可远距离捕获雌兽,一次捕获野兽较多,可放养,待无收获时再吃,从而成为人类肉食的主要来源。六畜大部分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 猪出现较早,出现于距今约八、九千年。 狗,可能源于一种小型狼,与人共生,渐被驯化,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确定有家狗出现。 鸡,源于野鸡,陶鸡。 牛、羊:牛并非用于耕作,主要用于肉食;羊可能驯于西亚,中国最早出现于西部,多在北方。 马:家马可能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以经济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出现作为新石器时代开端的标志。根据农业、石器、陶器等文化因素的发展变化,中国新石器时代可分为早、中、晚期三个发展

11、阶段。 一、早期阶段。 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大约距今11000年至7500年,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前陶新石器时代,主要集中于中国的华南地区和黄河中上游地区。后期为有陶新石器时代,即陶器的盟芽时期。,二、中期阶段。 新石器时代中期阶段大约距今7500年至5000年左右,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和早期相比,陶器的制作水平虽有一定的进步,但仍保留有许多原始性。后期陶器的制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夹砂陶的比例下降,泥质陶的比例上升,并普遍出现慢轮修整口沿的技术。 三、晚期阶段。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大约5000年至4000年,也可分为前、后两期。陶器制作水平进步。陶器几乎都以灰、黑陶为主,中期阶段盛行的彩陶

12、到晚期阶段趋向衰落,轮制法在前期已经出观,但不普遍,到后期各文化系统中则普遍使用轮制。,第四节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仰韶文化,一、发现与研究历程 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Andersson)发掘河南渑池县仰韶遗址,发现了一种以彩陶为显著特征的史前文化,这就是后来著名的仰韶文化。 五六十年代,仰韶文化的考古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发掘的遗址主要由西安半坡、河南陕县庙底沟等,出土了丰富遗存,确立了半坡和庙底沟两个文化类型,从根本上改变了解放前仰韶文化的研究状况。,七八十年代是仰韶文化发掘和研究全面展开的阶段,大规模发掘了陕西临潼姜寨、华县元君庙、等遗址,出土了重要遗存,对研究聚落形态、社会组织和社

13、会性质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同时,对仰韶文化的分期、年代、分区和类型的研究也比较充分展开,取得了基本共识。 九十年代以来,仰韶文化的研究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反思和积累阶段。发掘主要有郑州西山城址以及灵宝铸鼎原大型聚落遗址的发掘,研究上主要是张忠培等把仰韶文化各个类型独立成文化,而把仰韶文化作为一个大的文化圈概念。,二、文化特征 一般认为,仰韶文化是由陕晋豫地区、豫中地区和豫北冀南一带的大地湾文化、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发展而来的,再发展过程中将各小区的原有文化传统逐渐融合统一,形成了一支广泛分布于黄河中游的强盛文化。它的去向一般认为是庙底沟二期文化。 分期主要有两种方案:考古卷的四期说,严文明的三期说。

14、,陕晋豫交界地区 .半坡类型:以西安半坡遗址命名。 陶器:陶质以夹砂居多;陶色以红色为主,器表颜色不均;制法为手制,多泥条盘筑法制成;纹饰很有特色,即彩陶和绳纹、锥刺纹等,彩陶的纹饰母题多为写实性动物图案,底纹是红色,线条多为黑色,对比明显美观;彩纹多绘于器物上腹部。 器形:流行平底和圈足器,大量出现尖底器,常见器形主要有小平底罐、圜底钵、小口尖底瓶、细颈壶和平底盆等,是半坡类型的基本陶器组合。,2.庙底沟类型:以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命名(或称庙底沟文化)。 陶器:以夹砂陶为主,陶色仍为红色为主,出现灰陶和黑陶、白陶。制法是泥条盘筑法,轮制法出现。多有纹饰。泥质陶多饰彩陶,并达到仰韶文化彩陶的顶

15、峰。彩陶纹样中写实性大为减少(只有鸟纹和极少的蛙纹),以圆点、弧线三角纹、勾叶纹组成的几何图案为主,纹饰母题主要是花卉(玫瑰)。 器形:半坡类型的罐、钵、盆、壶、瓶组合仍存在,加入了釜灶、甑等,还有少量外来的釜形鼎。尖底瓶的口沿已由杯口演变成双唇口或折唇口。,3.西王村类型:以山西芮城西王村遗址命名(又称半坡晚期类型)。 陶色仍以红陶为主,但灰陶比庙底沟增加,占1/6左右。陶质仍以夹砂为主,但泥质陶显著增加,占1/3左右。纹饰比庙底沟变化很大,彩陶急剧衰落,以素面为主,饰纹者较少。纹饰以绳纹为主,蓝纹增加,并出现较多附加堆纹。制法以泥条盘筑法为主,轮制陶有增加。 器形:变化也很大,基本组合中钵

16、、瓶、壶已不多见,新出现附加堆纹缸和镂空豆。,豫中地区(郑州、洛阳为中心) 秦王寨类型(或称大河村类型):以河南广武秦王寨遗址命名。分布中心在郑洛地带,基本分布范围包括整个豫中地区。 陶器质地、颜色与西王村类型相似,纹饰也与西王村接近。彩陶仅次于庙底沟类型,是郑洛地区彩陶最发达时期。 彩陶图案多样,花纹繁缛,多为白地红彩,与其他类型不同。彩陶纹样有太阳纹、星座纹、睫毛纹、纹、纹、网格纹、同心圆纹等,表现手法富于变化,整体构图匀称美观。 器形:基本延续了阎村类型的陶器组合,但尖底瓶已基本不见,鼎却急剧增加,并新出现了背壶、盉、豆等大汶口文化影响器物。,豫北冀南地区 这一地区目前只发现两个类型,而

17、且对命名、年代、文化特征以及相互关系也还有争议。 1.后岗一期类型:以河南安阳后岗遗址命名。 陶器:陶质以细泥陶最多,夹砂陶次之,泥质陶最少,与其他类型都不同。以素面为主,纹饰者较少,有划纹、戳点纹、指甲纹等;彩陶也很少,多为红彩,图案也很简单,为宽带纹、平行线、三角纹等。制法以泥条盘筑法维多,局部经慢轮修整。器形有鼎、罐、钵、盆、瓶、壶等,其中釜形鼎、小口双耳壶、红顶钵最有特色。,2.大司空类型:以河南安阳大司空遗址命名。 陶器:陶质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较少。陶色以灰陶为多,红陶次之,黑陶和白陶很少。制法泥条盘筑法为主,局部经慢轮修整。以素面和磨光为多,纹饰陶较少,彩陶也不多,一般为红彩或紫

18、红彩,黑彩极少。彩陶图案由弧线三角纹、S纹、睫毛纹、蝶须纹(或称锚形纹)等,蝶须纹最有特色。器形有罐、钵、盆、盂,其中盂交由地方特点,不见鼎。,三、经济特征 农业 1农业工具:主要有石斧、锛、凿等。 2农作物:主要是粟。 采集、渔猎和饲养业 1采集经济:在整个生产经济中地位重要。 2渔猎业:是重要的经济部门。 3家畜饲养业:农业和渔猎业相比不很发达。 手工业 1制陶业:已脱离了原始阶段,水平成熟。 2石器制作:脱离了原始阶段。 3纺织和编织工艺:比较发达。 4建筑业:比较发达。,四、社会特征 1葬俗: 墓葬特点:形制上一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为主,葬式上以单人或多人仰身直肢葬为多。所反映的葬俗主要有

19、三点比较有特色。 (1)盛行合葬。 (2)盛行瓮棺葬。 (3)存在割体葬仪。 2社会组织: 从目的和聚落布局看,仰韶文化尤其是早中期的社会结构主要由家族、氏族和部落三级构成。,3社会性质:也是主要通过墓葬和聚落布局获得的。仰韶文化的早中期的社会结构中维系氏族团结的血缘关系比较牢固,应是母系社会的特征。仰韶文化晚期的社会很可能经历着激烈的变革,打破了母系社会的藩篱,至于其具体社会性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五、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仰韶文化与同时期其他文化的往来非常活跃,已知它与周邻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同期文化都有比较明显的相互往来。 仰韶文化的对外关系从总的方面看,可分为两个不同阶段:一是前3500以

20、前,是仰韶文化主动扩张的时期,此时其影响遍及黄河全流域和长江中游、长城地带;二是前3500以后,是仰韶文化被动接受周邻文化的渗透和蚕食,其中尤以大汶口和屈家岭文化的表现最明显。,六、人种特征 仰韶人的体制特征,通过八十年代对半坡、北首岭、横阵和元君庙等墓地出土人骨的研究,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总的看,仰韶人豫现代蒙古人种的东亚和南亚类型比较接近,尤其接近南亚类型(这可能与更早的来源有关)。,七、环境特征 仰韶文化所在的前5000前3000间,正处于全新世以来气候最为温暖的时期,即气候史上的全新世大暖期(获成气候最适宜期)。气候是操纵大自然的机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为仰韶人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

21、,各种自然资源空前丰富充足,是仰韶文化走向繁荣的重要前提之一。,龙山文化,一、研究简史 最早在1931年河南后岗遗址发现,当时称为龙山文化,认为与山东城子崖属于一类遗存。1956年,在大规模发掘河南陕县庙底沟等遗址后,认识到不同特点,故称为河南龙山文化,这是中原龙山文化的主体前身。6080年代,对河南龙山文化的分期、年代与类型的划分取得了基本共识,并确立了新的类型陶寺类型。90年代初,有些学者提出了包括河南龙山和陶寺类型的中原龙山文化概念,力图体现他们集中分布在中原地区并具有广泛相似性的特点。,二、文化特征 (一)分布与分期、年代、类型 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南部和陕西中东部,年代距今460040

22、00年前。 (二)文化特征 1.王湾类型 又称为王湾三期类型或王湾三期文化。主要分布在嵩山为中心的豫中一带。 陶器:灰陶、磨光黑陶、红陶和白陶。 纹饰以绳纹、方格纹为主,另有蓝纹等。安耳作风比较普遍,轮制技术普及。 石器:扁平铲、单孔刀和斧、锛、凿等。 骨器:镞、铲、鱼钩等。 房址发现较多,主要为半地穴式。,2.后岗类型 又称后岗二期类型或后岗二期文化。 陶系与王湾类型相似。基本组合为深腹罐、袋足谳、束腰罐式斝、双腹盆,还有盆形鼎、袋足鬶、圈足盘等。 石器中比王湾类型增加了细石器。骨蚌器与王湾相似。 房址以圆形地面式为主,白灰面非常普遍。用儿童做奠基的牺牲也较常见。,3.三里桥类型 以河南陕县

23、三里桥遗址命名。又称三里桥文化。典型遗址还有山西夏县东下冯等。主要分布在陕晋豫交界地带。 陶器与王湾类似,纹饰中绳纹大量。器物组合为单把鬲、双扳鬲、小口深腹罐、双耳鼓腹罐、罐式斝。石骨器与王湾类似,蚌器很少。 4.客省庄类型 又称客省庄二期类型或客省庄二期文化。分布于陕西关中一带。特征与三里桥类型相似,唯陶器中见有西北齐家文化器形。,5.陶寺类型 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命名,典型遗址有襄汾方城、临汾下靳等,主要分布于晋西南的汾水流域。 陶寺遗址地处汾河东岸,是目前所致中国新石器时代规模最大的城址。由居住处和墓地组成。房址由地面式和窑洞式等,用白灰涂抹地面和墙裙。 墓葬已发掘1000多座,长方形土坑

24、竖穴墓,大多头东南,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排列整齐但相互打破严重,墓上可能无标记。随葬品和规模上差别明显,有大中小三级。 陶器的基本组合为斝、鬲,具体为盆式、罐式、肥足鬲、双扳鬲、单把鬲,还有釜灶、扁壶、彩绘龙盘和壶等。,玉石器制作精美,器形规整,使用绿松石镶嵌技术。种类有礼器(钺、瑗、琮、磬)、装饰品(梳、笄、臂环)。石锛成套出土,13件一套,从大到小由厚到薄依次排列,表现了较高的工艺技术。 漆木器发现较多,制作规整精良,绘彩并髹( xi)漆。普遍使用榫卯结构和木板拼接技术。种类有几、俎、匣、盘、豆、仓形器、鼍(tu)鼓等。 在一座小墓中发现一件红铜铃,合范铸成。最近又出土了一件齿轮形铜器,与

25、玉瑗套在一起。冶铜技术已经产生,并初步发展。,三、经济特征 以农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也较发展,渔猎活动很少了。手工业非常发达。农作物为粟,也有少量水稻发现。农业工具大量发现。家畜主要为猪,随葬猪的比较普遍。渔猎活动只在某些平原地带存在,是食物补充手段。 手工业非常发达,门类有建筑、制陶、玉石制作、漆木器加工和冶铜等。,四、社会特征 中原龙山文化已经有比较发达的经济,使剩余产品和私人财产大增,这推动了社会形态向更深层次发展。 1.严重的阶层分化。以山西陶寺墓地的发现体现最明显。从陶寺墓地看,社会主要有三个社会阶层:最高统治者(王)、贵族阶层、平民阶层。 2.聚落在规格和地域上也出现了等级分化。目前

26、看可分为三个等级:全区型中心聚落、区域性的中心聚落、一般性聚落。,城址、文字和冶铜技术一般被认为是文明起源的三要素,目前在中原龙山文化遗址中已经发现了这三项遗存。 以上论述表明,中原龙山文化不仅具备了传统文明观的文明三要素,而且社会阶层和聚落等级都发生了严重分化,构成了“都、邑、聚”及其居民的金字塔式社会结构,表明黄河中游地区在龙山文化时期很可能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阶段,至少也是开始了文明化的进程。文明的模式可能世俗的成分较浓厚。,齐家文化,一、发现 齐家文化因1924年首先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发现而得名。其分布范围东起泾、渭河流域,西至湟水流域,南达白龙江流域,北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主要

27、遗址有甘肃省永靖大何庄,武威皇娘娘台,广河齐家坪,兰州市青岗岔,秦安寺嘴坪,宁夏固原县海家湾,青海贵南尕马台,大通上孙家、乐都柳湾等。根据放射性碳素测定及出土物的分析比较,齐家文化的年代东部的要比西部的早。,二、文化遗存 石器有斧、锛、铲、刀、镰、镞、刮削器等,有的遗址还发现细石器。石器大多为磨制,打制的很少,如镞、刮削器、带缺口的石刀、盘状器和细石器。石刀和石镰大多数穿孔磨光。骨器是用动物的肩胛骨和下颅骨制成的,有的还带弯曲的柄,刃宽而锋利。,三、冶铜业 冶铜业的发展是齐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地点:在皇娘娘台、大何庄、秦魏家、齐家坪、尕马台等。 种类:铜器的种类有斧、刀、镰、匕首、镜、指环

28、、锥等。 铸造材料和方式:质地分红铜(纯铜)和青铜两种。制造有冷锻,也有冶铸。 结论:齐家文化时期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并向青铜时代过渡。齐家文化的铜镜是迄今已知年代最早的铜镜。,四、陶器 种类:泥质红陶、夹砂红陶。 制法:手制、轮制,以手制为主。 纹饰:绳纹、篮纹、划纹、印纹、附加堆纹。 彩陶数量较少,彩绘以黑色为主,红色较少。彩纹有宽带纹、三角纹、网纹、菱形纹等,以斜线构成的菱形带状纹和两边对称的方格纹为其特点,图案规整。 器形:鬲、斝、甑、罐、盆、盉、碗、豆等,其中以罐的数量最多。罐有单耳、双耳、三耳。 特征器形:双大耳罐、侈口高颈深腹双耳罐、侈口鼓腹罐。,五、房屋与墓葬: 房屋大多是方形或

29、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大多有白灰,面铺设的居住面,中间有一个圆形的灶坑,门道一般朝南。 墓葬已发掘的约有500座左右。墓坑大都为长方形竖穴,向西或西北。 葬式:仰身直肢葬、屈肢葬、俯身葬等。多为一次葬,二次葬比较少。以单人葬为主,合葬次之。值得注意的是齐家文化的墓葬普遍发现成年男女合葬墓和殉人墓,随葬品多寡悬殊和由其表现出的贫富分化及阶级对立十分显著。,马家窑文化,一、发现与研究历程 马家窑文化最早发现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是安特生在甘肃临洮马家窑和和政县半山遗址发现的,但当时把它与仰韶文化混为一谈,没有区分开。在四十年代,夏鼐先生才认识到这一问题,明确区分出来命名为马家窑文化。,二、文化特

30、征 (一)分期、类型与年代: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马家窑文化可以分为四个类型: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 这四个类型又是年代前后相继、连续发展的,即分为四期。年代在前38002100。 (二)源流:马家窑文化的来源目前学术界的意见比较一致,它来源于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对马家窑文化的去向,目前还存在较大分歧。,(三)类型划分: 1.石岭下类型:以甘肃武山县石岭下遗址命名。主要分布在渭水上游及其支流葫芦河中下游,中心在陇东的天水一带。它上承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下启马家窑类型。年代相当于庙底沟类型偏晚阶段,结束年代约在前3300前后。 种类: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红陶、泥质灰陶。 制法:泥条盘筑

31、法。 纹饰:绳纹、弦纹、划纹、锥刺纹等; 图案有弧线三角纹、波浪纹、勾叶纹等几何形纹样,以及变体鸟纹、蛙纹等动物纹样,鸟纹着重表现头部,比较有特色。 器形:卷沿鼓腹罐、敛口平底钵、卷沿盆、长颈壶、小口尖底瓶。,2.马家窑类型:以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命名。有学者称为马家窑文化。分布中心在黄河两岸的湟水、洮河流域。它上承石岭下类型,下启半山类型。年代在前33002700前后。 种类:泥质红陶为主,少量泥质灰陶和夹砂红陶。夹砂陶多施交错绳纹和附加堆纹,泥质陶以素面和彩陶数量较多。 彩陶多是橙黄色底纹上绘黑彩,打磨较光滑。 纹样:弧线三角纹、圆点纹、勾叶纹、漩涡纹、水波纹、带状网纹等,其中漩涡纹和网纹最有特色。多种纹样常常组合绘在一件陶器上。,3.半山类型:以甘肃和政县半山墓地命名,或称半山文化。它上承马家窑类型,下启马厂类型。年代在前27002300前后。 陶器特征与马家窑类型相似,出现了少量黄白陶。彩陶数量是马家窑文化诸类型中比例最高的。 纹样:黑红相间的锯齿形为主题,勾画出漩涡纹、水波纹、菱形纹、连续三角纹、宽带纹、平行条纹、圆圈纹、多线连弧纹等,漩涡纹最常见。 半山类型的彩陶也是最发达的,这是半山类型也是马家窑文化的一大特色。 陶器类型:陶瓮比较多件,其他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