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插本《大学语文》第1部分.ppt_第1页
专插本《大学语文》第1部分.ppt_第2页
专插本《大学语文》第1部分.ppt_第3页
专插本《大学语文》第1部分.ppt_第4页
专插本《大学语文》第1部分.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插本复习考试科目,大学语文(I) 2011-11-26/27,第5篇五代史伶官传序(P35-37),这是一篇著名的史论。 全文的中心论点: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取决于执政者的思想行为。 本文阐明观点的主要论据:是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例据典型而有说服力。 全文共过对比进行说理: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请记住课文中的格言名句: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满招损,谦得益。” 五组对比词: 1“满与谦” 2“损与益” 3“忧劳与逸豫” 4“兴国与亡身” 5“盛

2、与衰”,译文: 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探究唐庄宗取得天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世间传说晋王将要去世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且嘱咐他说:“梁朝是我的仇家。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也曾和我相约拜为兄弟,却都背叛了我们而归顺了梁朝。这三者,是我遗留下来的恨事!现在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未了的心愿!”庄宗接受了这三枝箭并把它们供奉在宗庙里。以后出兵作战,就派部下用一副少牢去宗庙向晋王祷告,并请出那些箭,放在锦囊里,让人肩背着它,走在队伍的前面。等到凯旋归来后,再把它放还宗庙。,当他用绳子捆绑起燕王父子,用匣子盛着梁朝君臣

3、的头颅,送进宗庙,把箭还给先王,并把成功的消息报告亡灵的时候,那强盛的意气,可谓壮观了。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然而一个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就四下响应,只好苍皇向东逃出,还没碰见乱贼,军队却已离散了。君臣们互相呆看着,不知该向何处去,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艰难而失去容易吗?还是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尚书上说:“满足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补益。”警惕与勤劳可以振兴国家,安逸和舒适可以丧失性命,这是自然的道理啊。因此当他强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一个能与他争雄,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优伶来困扰他,却使他丧命亡国而被天下

4、所讥笑。 可见,祸患常常是在细微的小事上积聚起来的,而聪明勇敢又往往在沉湎嗜好中受到困厄,难道仅是优伶就能造成祸患吗?因而写了伶官传。,第9篇晏子对齐侯问(P63-64),原文: 齐侯至自田,晏子待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执以薪,宰夫和,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

5、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一三类、四物。五声、成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一专,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译文: 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著车赶来了。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协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协呢?”景公说:“和协与相同有差别吗?”晏子回答说:“有差别。和协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

6、,用柴火烧煮。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减少调料。君子吃了这种肉羹,用来平和心性。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里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丁,百姓没有争斗之心。所以诗商颂烈祖中说:还有调和的好羹汤,五味备又适中。敬献神明来享用,上下和睦不争斗。先王使五味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用来平和心性,成就政事。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浊、小大、

7、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迅速、高下、出入、周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和心性。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所以,诗豳风狼跋说:美好音乐没瑕疵。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一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不应当相同的道理,就像这样。”,学习要点: (一)重点语句理解 重点理解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

8、,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二)“和而不同”的要义总结 本文主要从国家政治的角度,论证了“和”与“同”的本质区别。晏子认为,君臣之间的“和”,不是不分黑白、混淆是非的和稀泥,而是要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不同意见的合理性。君可则献其否,君否则献其可,君臣之间,应允许存在不同看法和不同意见,在彼此充分发表各自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和”,才是国家政治的应有状态和理想境界。而“同”则相反。“同”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许不同意见、不同认识的存在及发表。如梁丘据之同于齐侯,乃是为利益驱使谄媚君王,不说真话实话,影附响随,以保持表面上的一致。这不仅表明臣僚人

9、品的低下,也容易助长君王的专制思想,这样的“同”,与“和”是有天壤之别的。,(三)文章在说理上的特点 文章以厨师和羹与乐师操琴的双重比喻反复论证主旨,说理形象生动,使 人容于感知和接受,也使所论显得精辟透彻,富有哲理启迪。,第10篇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P65-67),原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

10、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译文: 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巫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巫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

11、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可是阻塞老百姓的嘴,比阻塞河水还严重。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乐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

12、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许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第12篇容忍与自由(P76-80),一、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作者

13、分三个层次来阐发这一中心论点: 1、首先从“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说起,说明“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2、接着指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揭示出容忍难以实行的心理根源; 3、最后则指出“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强调“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显然,这三个层次是逐层深入的。,二、论证方法: 本文善于运用例证法来阐发道理。 1、作者年少时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 2、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等科学家。 3、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 这三个典型例证,分别证明了文章中三个层次的分论点,都具有十分鲜明而强劲的启示力和说服力,

14、作者无需多说,读者就能从事例本身悟出诸多至理深意。,第15篇饮酒(P94-95),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译 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这是一首意境深远的田园诗。主要描摹诗人弃官归隐后的悠然自得心态,体现出陶渊明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返璞归

15、真,陶醉自然,乃至步入得“真意”而“忘言”的人生境界。 全诗以“心远”为纲领,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和深度: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功名的虚静“忘世”心态,有“大隐隐于市”的深致;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有“物性即我”的深致;末二句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有“美在无意识之中”的深致。三层意蕴是层层推进的。,从虚静、到物化、再到“得意”,从忘世、到忘我、再到“忘言”,这是陶渊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的深刻揭示,也是他返璞归真诗歌风格的充分体现。而构成这人格、诗风的关键,则都在“无我”二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

16、者为我,何者为物。”“以物观物”,就是以超功利、忘物我的物化心态观物。显然,这首诗是陶渊明“以物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代表作。,第16篇前赤壁赋(P99-102),壬戎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17、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 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 ,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18、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 ,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年(1082年)秋天,七月十六日,苏子和客人在赤壁下乘着小船游赏,清风缓缓吹来,水面上不起微波。苏子举起酒杯向客人敬酒,吟诵陈风月出中的诗章。过了一会儿,月亮从东山升起,在南斗和牵牛星之间徘徊留连。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水色与

19、天光连成一片。听任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去,浮游在茫茫的万顷江面上。浩浩荡荡恰如凌空驾风,不知道停在何处;飘飘然又如离开尘世而独立,长出翅膀化成神仙而登临仙境。,这时候,酒喝得高兴极了,就敲着船舷歌唱这一切,歌唱道:“桂木做的船啊,兰木制的桨,拍击着水中的明月啊,在流动的月光中逆流而上;我的心怀啊,怀念着那遥远的地方,心上的人儿啊,就在天的另一方。”有个吹洞箫的客人,依着歌声伴奏起来。箫声呜呜,像哀怨,像思慕,像啜泣,像低诉。尾音婉转悠长,犹如连绵不绝的丝缕。这箫声使深渊中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落泪。 苏子脸色变得严肃起来,整理衣襟端正而坐,向客人问道:“为什么要吹出这样的箫声呢?”客人回答“

20、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正是曹孟德的诗章吗?这里西望是夏口,东望是武昌,山盘水绕,郁郁苍苍,这里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么?当他击破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舰千里不绝,旌旗遮蔽天空;面对江水酌酒痛饮,横持长槊吟诵诗章,的确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何方呢!,况且我和您只是在江面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与鱼虾做伴侣,和麋鹿做朋友;驾一叶小舟,举着葫芦做成的酒杯彼此劝酒,我们像蜉蝣一样在天地间寄托自己短促的生命,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我哀伤我们的生命只能存留片刻,羡慕那长江无穷无尽。我很想同飞仙一起去遨游,还想陪伴明月长存始终,可是我知道这是不可能骤然得到的,只好在悲凉的秋风中借箫声寄愁。” 苏子说:“您知道那流水和月亮吗?逝去的一切就像这江水一样,实际它从不曾消失,始终还是江水;时圆时缺的就像那月亮,但最终月亮本身既没有消减和增长。如果从万物变化的一面去观察,那么天地可以说竟然连一瞬间也不曾存在;如果从不变的一面来看这一切,那么万物和我们都始终是无穷无尽的,那么又何必去羡慕什么呢?况且天地之间,万物各有其所属,如果不是我所有的,即使一丝一毫也不必去取。,只有这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