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文档教案本科目 中国服装史 总课时 10课时 讲师 都基斯 班级 31班 授课计划 & 教学进度表 填报时间: 2013年 9月 2日课题中国服装史授课时间2013-9-2教学方法理论教具多媒体教学内容要点:一、各历史时期的典型服饰特征 二、重要历史阶段的服饰风格对比 三、服饰色彩及图案的象征意义教学目的:通过介绍各历史时期各个区域的服装的特点、风格、工艺及演变发展的过程,使学生了解服装的历史与现状,开阔视野积累知识,能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提高审美眼光和设计思想水平。教学重点: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服饰特征,以及整体的服饰风格。教学难点:理解历朝历代的社会背景及重大事件对服饰文化的影响。
2、教学后记:教学过程课程安排:1周,每天2课时,共5天。课程工具:A4复印纸、铅笔、橡皮、针管笔、彩铅等。第一天: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与战国时期的服饰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服饰(约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2000年)第一节 中国服饰的起源服饰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大约在900万年以前,猿的一支拉玛古猿开始向人类演化。百万年前,猿人直立原人 智人(河套人、欧洲的尼安德塔人) 现代人,智人阶段人类开始用兽皮裹身御寒,这是人类向创造服饰迈出的第一步。第二节 中国新石器时期服饰、纺织衣料的发明创造麻布葛布毛织品、独具特色的服装配套原始社会的服装大体在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形成配套:冠帽、衣裳、套裤、
3、护腿、鞋靴、发式、首饰、纹彩等。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服饰(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第一节 原始信仰对服装观念的影响服装体现了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 始于商代的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象征天,天未明时是玄(黑)色;下裳象征地,地是黄色。上玄下黄的服制就来源于对天地的崇拜。 对神灵和祖先的敬畏,是以祭祀仪式来表达的。祭祀是商周最大的政治活动,为五礼之首,成为吉礼。第二节 礼服与冠服制度 礼制是周代形成的一套典章制度,是治理国家和人民的规则与道德行为准则。在礼的约束下人的着装行为自然受到及其严格的规范,由此产生了关于服装的典章制度。 礼服制度,通常称为冠服制度,成为统治阶
4、级整个行政系统划分等级贵贱的法则。冠服是服装根据帽子的不同而命名的各类服装的总称。冕服主要有六种:(1)大裘冕 (2)鷩b冕 (3 )希冕 (4)衮冕(5) 毳cu冕 (6)玄冕 此外,六冕与大带、革带、韨f 、佩绶、赤舄x等相配。周代的国王除了六种冕服还有四种弁bin服: (1)皮弁(2)爵弁(3)韦弁(4)冠弁十二章纹介绍 “十二纹章”就是以十二种固定的文饰,或画、或织、或绣在天子及诸侯的官服上。一种文饰称为一章,并以饰章的多寡来表示等威,而且一章有一个含义。十二纹章来源于古代华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是中华皇权的神圣象征。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 山取其稳重; 龙取其应变; 华虫(一种雉鸟)
5、取其文丽; 宗彝y (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猴)取其忠孝; 藻(水草)取其洁净; 火取其光明; 粉米(白米)取其滋养; 黼f (斧形)取其决断; 黻f (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一般服装玄端:自天子至士皆可穿,为国家的法服,天子平时燕居之服。诸侯祭宗庙也穿玄端,大夫、士早上入庙,叩见父母也穿这种衣服,玄端衣袂和衣长都是2.2尺,正幅正裁,玄色,无纹饰,以其端正,故名为玄端。 襦r :短衣,短袄。袍:襦的加长。禅衣:无里层,后写作单衣,即指女子锦衣之外的单层罩衣。裳:人类最早的服装,由原始社会的兽皮、树叶制成的“遮羞布”发展而来。裳的主要功能是蔽体。商周时裳是男子成人所服的下
6、衣,形如后来的裙。袴k :商周时期男女下衣是一种原始的形制,仅为两条套腿的裤套,又称为“胫衣”,外再着裳,成为一套下衣服装。由胫衣到有裆不缝合而以带系缚,即开裆,称为“穷袴”,继而缝合成一裆,即合裆,又叫做“裈” kn 。舄x 、屦j :都是鞋的古名。舄是夹层的底,屦是单层的底。舄全用兽皮制成,屦则有皮质和葛质的两种。所以舄贵而屦贱。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服装款式:(1)袍:交领、右衽、直裾式,上衣与下裳连为一。(2)禅衣: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与下裳相连,双袖呈胡状 。 (3)夹衣:衣长及膝,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与下裳相连。(4)深衣: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
7、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 胡服 与中原人宽衣大带相异的北方少数民族服装。胡服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其长不过膝;胡服束腰须有带钩,不同于中原束带,裤子代替长袍的下裳,靴代替鞋。 主要内容就是,学习胡人骑射的长处,在穿着和武器方面进行革新,大力发展骑兵,改变以往以步兵和甲兵为主的作战态势。 “胡服骑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服饰革命,对后世服饰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带钩:小有寸许,大有尺余,有仿棒、竹节、琵琶等形象。制作原料有玉、铁、铜等。嵌以宝石、琉璃、或金银。 佩饰:笄古时,女子
8、到了成年时必须接受一种名为“笄礼”的仪式。女子尚未行过笄礼之前,她们的发式大多作成“垂髫tio或丫髻j ”。作业:任选十二章纹中的任意两种,运用到现代的服装款式中。规格:A4,2张。第二天: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服饰(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代服饰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中国服饰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 汉代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
9、三重衣”。男子服饰 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 它们基本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袖口紧窄部分名叫“袪q ”,袖身宽大部分名称“袂”,所谓“张袂成荫”,就是对这种宽大衣袖的形容。女子服饰 襦裙: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汉裙多以素绢四幅,连接拼合,上窄下宽,一般不施边缘,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另外,汉代宽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秦代发式 长冠:一般以竹皮作成骨架,冠顶的造型扁而细长。相传汉高祖刘邦先前戴之
10、,故称“刘氏冠”。 武冠:原为赵武灵王所戴,秦灭赵后,将此冠颁赐近臣,汉代袭用,一般用于武官。其制以漆纱为之,形如簸b箕,使用时加着于帻z之上。因其形高大如弁(bin) ,又称“大冠”,“武弁”或“繁冠”。 官宦近臣都可戴,但必须在冠上加黄金珰,并插以貂尾,以示区别。 梁冠:也叫进贤冠,是文吏、儒士所戴的一种礼冠。用铁丝和细纱制成,冠上缀梁,以梁示身份等差,有一梁、二梁、三梁之别,以三梁为贵。冠前高后低,前柱倾斜,后柱垂直。戴时加于介帻上。 “介帻”是巾顶端隆起,造型似夹角的屋顶。“平巾帻”是指顶部平坦的巾帻。按照规定,文官戴进贤冠,必须衬介帻,武官戴武冠,必须衬平巾帻。女子发式 堕du马髻:
11、产生于汉。多认为是梁冀(桓帝皇后之兄)之妻孙寿所创。垂于脑后一侧的下垂式髻,形如人将从马上堕落。 垂髾(sho) :也叫“分髾”,是汉代妇女的另一流行发式。特点是将头发梳成各种发髻后,在髻后垂下一绺li头发。第五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公元220年589年)一、大袖衫衫为交领直襟式,长衣大袖,袖口不收缩而宽敞,有单、夹两层。另有对襟式衫,可开胸穿不系衣带。大袖衫因穿着方便又能体现人的洒脱和娴雅之风,所以大受欢迎,以至从文士到劳役都相习成风。晋代文学中的竹林七贤,崇尚虚无而轻视礼法,放任自我,吟啸山林,他们的服装就是大袖衫,敞领开怀,解衣当风,全然一副与世隔绝、隐居山林的悠闲洒脱之态。
12、二、妇女的衫裙 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仍以襦、衫、裙为主,但受时风影响而趋向于宽博,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 本图为宽袖对襟女衫、长裙穿戴展示图及穿对襟子衫、花纹长裙的妇女(北朝陶俑)三、杂裾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比较典型的,是在服装上饰以“纤髾sho ”。所谓“纤”,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所谓“髾”,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
13、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 四、帔pi 是始于晋代,而流行于以后各代的一种妇女衣物,形似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于领前,自然垂下。五、裤褶x 北方各民族多游牧民族,善骑射,常年涉水草,故以衣裤为主,即上身着褶x ,下身着裤。史称“裤褶服”。 其服式如汉族长袄,对襟或左衽,腰间系革带,也被汉族军队所用,在裤管处膝盖下紧紧系扎,史称“缚裤”,方便利落。男女皆服,可作日常服用。六、裲裆ling dng裲裆用前后两片衣片,在肩部和腋下用袢pn带联结。多为夹服,以丝绸为之或纳入棉絮。后来,裲裆形式运用
14、于军服之中,制成裲裆铠,改为铁皮甲叶,套于衬袍之外。这种服式一直沿用至今,南方称马甲,北方称背心或坎肩。也有单、夹、皮、棉等区别,并可着于衣内或衣外。衣外者略长,衣内者略短。七、男子冠饰 小冠:前低后高,中空如桥,因形小而得名,不分等级均可服用。 高冠:继小冠之后兴起,也配宽衣大袖。还有漆纱笼冠(如右图)、白纱高顶帽等。八、女子发式九、首饰、佩饰这时期除了发饰、指环、耳坠、鸡心佩、金奔马饰件、金花饰片和金博山等以外,还有带具。 簪钗: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 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 梳篦sh b:理发的用具。齿稀的称“梳”,齿密的称“篦”。用骨、木、竹、角、象牙等制。步摇:步摇是在
15、发簪上发展而来的,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在花枝状的饰物上垂以珠玉,插于发上,一步三摇,增添女性婀娜之美。 作业:复原这一时期的两款服装,并将其转化为现代的服装款式。规格:A4,2张。第三天:隋、唐、五代、宋代时期的服饰(公元589960年)第一节 唐代官员服饰 唐代官吏服装大致可分两类,一类为祭祀与重大政事活动的服装(祭服或朝服);一类为比较普通的工作与社交活动的服装(公服或常服)。 隋唐时天子服用黄袍,他人服用则视为犯罪,其色成了皇权的象征,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以服色定等级,百官以服色来区分等级。 以服装颜色来区分官职,在唐时形成制度。鱼袋 唐代官员的一种有特色的饰物,
16、挂于腰间。 约十厘米的鱼形饰物,鱼上刻有官名、姓名。 作用:明贵贱、辨等级,上朝面君或皇帝召见的凭证。 佩法:鱼符盛于鱼袋中,挂在腰间革带上垂于后。 鱼袋由不同颜色进行装饰,分为金鱼袋和银鱼袋。 三品以上官员佩带金鱼袋。四至五品则带银鱼袋。第二节 首服 幞头: 是这一时期男子最为普遍的首服,亦名折上巾,又名软裹。一种包头的软巾。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故也称“乌纱”,后代俗称为“乌纱帽”。 。 幞头的变化过程: 初期以一幅罗帕裹在头上,较为低矮。后在幞头之下另加巾子,以桐木、丝葛、藤草、皮革等制成,犹如一个假发髻,以保证裹出固定的幞头外形。中唐以后,逐渐形成定型帽子。 名称的特点 依其演变
17、式样而定。 贞观时,顶上低平。称 平头小样 高宗和武则天时,加高顶部并分两瓣。称武家诸王样 玄宗时,顶部圆大,俯向前额。称开元内样第三节 男子服饰 唐代时男子服饰特征为头戴软脚幞头,身穿圆领窄袖的袍衫,衫长及足或膝,下穿宽口裤,足着软靴。 这一时期的袍衫又有襕ln袍,襕衫和缺胯袍,铭袍,铭衫之分。1、 襕袍和襕衫 是一种上衣下裳相连属的服装形式,是受胡服的影响而成,但有不失汉族服饰的传统,与深衣制有相同之处,即上衣下裳连属。 不同之处在于,深衣为交领、大袖,领、袖、襟均有缘饰。襕袍、襕衫是圆领、窄袖、领、袖、襟均没有缘饰,为士人之上服,亦为一般之常服。 圆领衫、袍的衣袖分窄袖和宽袖两种,窄袖的
18、便于活动,宽袖的则可以表现出潇洒、华贵的风度。2、 缺胯衫 是指在袍、衫两腋下开衩,以利于行动。 一般作为庶民或者卑仆等下层人劳动所穿用。 其形制为圆领、窄袖、缺胯、衣长至膝下或及踝。内着小口裤。 劳作时,可将衫子一角掖与腰间,谓之“缚衫”。3、 铭袍和铭衫 铭袍、铭衫,是指在袍衫之上绣以“铭文”为纹饰的服装。 铭袍、铭衫是武则天统治时期实行的官服。 形制为右衽、圆领、大袖。 前有鸟兽纹饰,背有铭文,根据品级高低和文武官职不同而纹饰不同。文官绣禽、武官绣兽。第四节 女子服饰1、窄袖衫襦、长裙 上穿窄袖衫襦,下着长裙,腰系长带,肩披长巾,足着高头鞋 风格:轻盈飘逸 衫襦外可罩“半臂”半袖短衣 襦
19、裙:唐代的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领口和袖口有金彩纹绘或刺绣工艺,有的还镶有绫锦,这些装饰使服装的效果更加华美富丽。唐代的裙式大多高腰或束胸,款式贴臀,宽摆齐地,是下摆呈圆弧形的多褶斜裙。2、帔帛 帔帛是一种长围巾,多以丝绸裁制,上面印画纹样,一般披在女子肩背上,花色和披戴方式很多。有的将其两端垂在手臂旁,一头垂得长些,一头垂得短些;有的将其右边一头束在裙子系带上,左边一头由前胸绕过肩背,搭着左臂下垂,还有的将其两端棒在胸前,帔帛会随女子行动时而飘舞,非常优美。3、半臂半臂或者叫半袖,是由短襦演变出来的一种服式,一般为短袖、对襟,衫长至腰齐,多穿在衫襦之外,穿时在胸前结带。4、大袖衫
20、 大袖衫是盛唐时候的女装,因为它的衣袖往往宽于1.3米,所以这种衣服被称为“大袖衫”。大袖衫一般用轻薄透明的纱料制成,上面还有精美的图案。女子穿上它,能显露出华贵而飘逸的气质。5、坦胸裙衫腰高至胸,袒露胸部,裙长拖地,亭亭玉立。受西洋服饰风格的影响。7、胡服 唐代的胡服,实际上是指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比较常见的胡服形式是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透空软锦靴和锦绣浑脱帽,有的还佩有蹀躞带。6、幂蓠与帷帽 起初,幂蓠与帷帽都是为了遮蔽风沙的。后来,它们成了女子出行时遮蔽面容,不让路人窥视的帽子。幂蓠是用透纱罗全幅缀于帽檐上,并使之下垂障蔽全身;而帷帽则是在四缘悬挂一圈网子,
21、下垂至颈,网帘上还常加饰珠翠。7、回鹘hu h装 回鹘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回鹘女子的服装对唐代汉族女子的服装影响较大。回鹘女装的基本款是连衣长裙,翻折领、窄袖,衣身比较宽松,下长曳地,腰际束带。一般在翻领和袖口上都有凤衔折枝花的纹饰。女子在穿这种服装时要梳椎状的回鹘髻,上饰珠玉,簪钗双插,戴金凤冠,脚穿笏h头履。 第五节 女子装饰 配饰1、发 髻 唐代女子的发髻名目众多,有半翻髻、惊鹄h髻、双环望仙髻、抛家髻、同心髻、倭堕髻、回鹘(h)髻等。这些发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崇尚高大,流行使用假发或假髻来梳妆。与此相适应,发髻上的装饰也愈加丰富,银钗、牙梳、金玉珠翠花枝、鸾lun凤步摇等精致秀美、
22、光彩炫目。2、女子妆饰(1)花 钿din 贴于额上(2)面魇yn 施于酒窝(3)画眉:柳眉状如柳叶;月眉比柳眉更宽、更弯曲;阔眉比月眉更宽,唐代妇女采用最多的一种形式第六节 军事服装 唐代的军服是“将帅用袍,军士用袄”。在将帅的袍上,要绣上狮虎的图案,以显示其勇猛威武。唐代的铠甲有13种之多,甲片的形式有细鳞、山文、锁子等,材质则包括金属、皮革和绢等。可以说从样式到工艺,唐代的军服都比前代有了很大的进步。第七章 宋代时期的服饰(公元9601279年)第一节 宋代的服饰制度宋代的官服制度分朝服、祭服、公服、戎服、丧服、时服等。一、朝服朝服由绯色罗袍裙、衬以白纱罗中单,束以大带,再以革带系绯色罗蔽
23、膝,方心曲领,白绫袜黑皮履相配。六品以上官员挂玉剑、玉佩,另在腰旁挂锦绶,以不同的花纹为官品的区别。着朝服时戴进贤冠、貂蝉冠,并在冠后簪白笔,手执笏板。二、公服: 也称常服,宋朝百官常朝视事,皆穿公服,唯在祭祀典礼及隆重朝会时穿着祭服或朝服。公服基本承袭唐代的款式曲领大袖,下裾加一道横襕,腰间束以革带,头戴幞头,脚穿靴或革履。公服幞头,一般都用硬翅,展其两角,只有便服才戴软脚幞头。公服所佩的革带,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之一。三、时服按季节赐发给官臣的衣物,赐发的品种有袍、袄、衫、袍肚、裤等。所赐之服大部分是织有鸟兽的锦纹。 第二节 男子的一般服装宋代男子服饰的特点为圆领,大襟,袖的大小、宽窄不同
24、。其衣摆长度从腰身至踝部不一。整体感觉朴素,简洁,其颜色多为浅淡之色。一、襕衫:宋代男子服饰以襕衫为主,其形制为,圆领大袖的长衫,腰间有襞积b j(古代衣袍上的褶裥)。二、紫衫:短而窄,圆领,窄袖,前后缺胯,形如裤褶x ,深紫色,穿着简便。三、凉衫:亦称白衫。造型同紫衫,较为宽大,白色。四、短褐、褐衣褐:粗布衣服。1、短褐(又称筒袖襦):用粗布或麻布做的袖小身狭的短衣,为贫苦百姓所穿。2、褐衣:比短褐长而宽大,用麻布或毛布制作,为文人、道家所穿。五、宋代幞头幞头是宋时男子主要首服,帝王、百官都戴用。宋时幞头造型多种多样,并变成帽子。宋时最有代表性的幞头是直脚幞头(展脚幞头、平脚幞头),是公服配
25、戴的幞头。形制:幞头后面两脚向左右伸展,形如直尺长过两肩。宋时幞头一般为黑色。但在喜庆宴会等隆重场合,也可采用鲜艳色彩装饰。六、幅巾1、百姓多戴巾子,文人、儒生以裹巾为雅。2、巾在宋代样式变化大,名目繁多。以形命名:仙桃巾、圆顶巾、方顶巾、琴巾。以原料(材料)命名:纱巾、绸巾。 以人名(某一士大夫或文学名流)命名:东坡巾、程子巾等。东坡巾:东坡巾又名高装巾子、乌角巾。相传为苏东坡常戴之巾帽,故名。形制为四棱方正形, 棱角突出,内外四墙,内墙较外墙高出许多,戴上使人有一种端直、持重、高雅、庄穆之感,因而深受文人雅士喜爱。第三节 女子服饰一、女子典型形象和审美观 宋代女装一改唐代袒胸露背的风格,讲
26、求瘦长,以显示身材苗条。整体造型呈“H”形直身款式,上身着襦、袄、衫、褙bi子、半臂、背心,下身以裙为主,也有着裤的。 宋代审美观:女子以瘦小、弱不禁风为美。服饰不过分追求华丽,含蓄内敛,崇尚简朴。典型服装有褙子、弓鞋。二、主要服制形式:衫 襦 褙子 抹胸1、衫:在宋代较普遍,一般为直领,对襟,领和衣缘有包缘,身长和袖子也比较肥大宽大。2、襦:较衫短,窄袖,衣身偏瘦,多在中下层妇女中流行,不受年龄的限制。3、褙子(或背子,又名绰chu子) (1)对襟,长袖,腋下开衩(衣服前后片不缝合)。一般无带无扣,任其露出内衣,袖口与衣服各片的边缘边或部分缘边,衣的下摆十分窄细,或长或短,一般过膝。 (2)
27、褙子的审美特征 褙子穿着后,使人的身形显得瘦小,身材苗条,以满足社会对女性以瘦小、弱不禁风为美的审美心理。4、背心 背心:无袖,长至腰部,对襟,下摆开衩。 5、抹胸 抹胸:是古代妇女的一种内衣。以两片绢帛制成,上端在胸部起尖,并有两根带子,中间腰部也有两根带子。其穿时同今天的肚兜,上可护胸,下能覆肚。6、裙裤 裙依旧是宋代妇女下裳的主流服装,大多以罗纱为料,或刺绣,销金xio jn。盛行石襦裙,百褶裙。女裙内穿裤,裤子上有绣花,无裆,多为贵妇所穿。另有合裆裤,可穿在外面,便于劳作,保暖性好,为劳动妇女所常穿。7、履( 1)、缠足:女子用布帛紧扎双足,使足骨变形,脚形尖小。弓鞋:缠足的小脚鞋。(
28、 2)、宋代妇女兴起缠足,以脚小为美。小脚更成为衡量女子仪容姿态的重要标准。 缠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妆饰陋习。(3)、宋代兴起缠足的原因 理学的盛行,孔教的森严,视女子出了大门为不守妇道,所以小脚正好适合。 所谓美学作用:小脚使女子走路更加婀娜多姿。 适合当时男子对女子的审美要求,当时以弱不禁风为美。三、宋代女子的装饰1、宋代上层社会妇女,不但沿袭唐、五代以来的高冠、花冠,而且冠的形状越发高大,有高三尺,宽与肩等,垂于肩齐,梳长一尺,饰以金银珠翠、彩色装花。2、宋代妇女流行发髻高大,在头发中加添假发。髲髢(bd),或装假髻,髻的形式很多。如朝天髻,梳高髻于当额,又名不走落。芭蕉髻,髻四周
29、环以绿翠,髻形椭圆。3、发饰 1 银梳 2 玉钗、镀金银钗 3 簪 玻璃簪 金簪 银簪,除此之外,还有耳饰、颈饰、 腕饰、 腰带等。作业:唐、宋任选一个朝代的服饰风格,设计一个系列(5套)服装。规格:4K。第四天:辽、金、西夏、元代、明代、清代、民国时期的服饰第八章 辽、金、西夏与元代时期的服饰(公元9071368年)一、蒙制服饰典型的蒙制冠服是以“姑姑冠”为主的袍服,交领、左衽、长及膝,下着长裙,足着软皮靴,是元代皇后贵妃所穿着的服饰。元代蒙古族男子,戴一种用藤篾做的“瓦楞帽”,有方圆两种样式,顶中装饰有珠宝。元朝皇帝的服饰,基本都是戴这种藤篾做的瓦楞帽。蒙古族入关之前,披发椎髻,冬戴帽,夏
30、戴笠。他们的皮帽、皮袄、皮靴,多用貂鼠、羊皮制成。皮袄通常是右衽、方领。灭南宋之后,种族等级森严,全国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这种种族之分也反映在服装上面,蒙古贵族衣着华丽,色目人次之,汉人、南人大多衣衫褴褛。蒙古族入关以后,既保持蒙古民族衣冠习惯,又沿用汉族朝祭服饰制度,如冕服、朝服、公服等。男子公服以长袍为主,以罗制成,大袖盘领,右衽。质孙服质孙服是蒙古族的衣冠之一,汉话译为“一色衣”,与周代的深衣近似。衣袖较紧、窄,而且下裳较短。衣长至膝下,在腰有无数褶裥,造型像现在的百褶裙,在裳腰部加横裥,领式多是右衽交领,方领、盘领。下身是小口裤,脚穿络缝靴,腰间开始时用毡zhn毳革作
31、装饰,后来用拧丝金线或用红紫帛捻成线,横缠在腰上,这样骑在马上,束紧腰围就出了体型的轮廓。衣饰的纹样有:日、月、龙、凤等纹。元代官服元朝官服,基本依照汉族服装,“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就是我们常说的乌纱帽。也是一色服的形制。汉制服饰汉制的妇女服饰一般沿用宋代的样式,以交领、右衽的大袖衫或窄袖衫为主,也常穿窄袖的长褙子,下穿百褶裙,内穿长裤,足穿浅底履,显然经常穿汉服的一般为汉族男女。元代汉族平民百姓多用巾裹头,无一定格式。元代汉族女子,仍穿襦裙或背子,由于蒙古族的影响,服装的样式也有所变化,有时也用左衽,色彩也比较灰暗。襦裙半臂 所谓半臂就是短袖长袍,有大襟和对襟两种,是贵族们常穿的外罩,
32、后来马上穿之不便,又有了对襟短衣-马褂。答忽,又叫作比肩,有两种,一种是毛向外的羊皮答忽,对襟无领,在后下摆处有开衩,主要是牧民在冬季穿在长袍外面;另一种是毛向里,有面有里的答忽,主要是富贵之家天冷时服之。比甲就是元世祖车伯尔皇后所设计之短披肩,后面长倍于前面,用两袢在领前结之,由于它便于弓马,国人皆仿之。元辫线袄 元代统治者穿的袍子,一般是交领、窄袖、腰间打成细褶,用红紫线将细褶横向缝纳固定的样式,使人们在穿着时腰间紧束,便于骑射,这就是元代的“辫线袄”。此款服装在明代被称为“曳撒y s”,是出外骑乘时常穿的服装。元团衫 元代的蒙古贵族女子袍式宽大,袖身很肥,但袖口收窄,衣长拖地,走路时常需
33、两个女婢扶拽。这种宽肥的袍式,被称为“团衫”或“大衣”。其采用的面料多为织金锦、丝绒或毛织品等。,而流行使用红、黄、绿、茶、胭脂红、鸡冠紫、泥金等色彩。 第九章 明代的服饰(公元13681644年)第一节 明代官服明代官服排斥元代异族服饰,禁胡服、胡语、胡姓。但朱元璋文化低,无能力另创新的服制,于是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于是明代官服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出现了历代官服之集大成现象,成为封建社会末期官服的典范。一 、官服类别1.朝服朝服以袍衫为代表,戴梁冠,着云头履。朝廷的服制对佩绶、笏(h)板也做了规定。朝服为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颂诏开读、进表、传制时百官穿服,实际上是一种庆典礼仪服
34、,以冠和革带来区别官品高下。袍服俱为赤罗衣,白纱中单,青饰领缘,赤罗裳青缘,赤罗蔽膝,赤白二色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这种一律赤色的袍衫,齐聚于盛会之中,十分耀眼,喜气洋洋,对比唐代的五色交映的场面,又是一种气派。2.公服 公服用于早晚朝奏事、侍班、谢恩、见辞等活动中,是一种面见皇帝时的礼服。衣用盘领右衽袍,袖宽三尺。袍上的花纹以大小来分品级。戴幞头有漆、纱二等,展角各长一尺二寸。服带以质分品,着皂靴。 公服吸收了唐代品色服的特点,但删除了紫色袍。朱元璋以朱色为正色,又因孔子曾说过“恶紫之夺朱也”,从此紫色在服中废止。3.常服文武官员日常处理公务时穿的官服为常服,初时与公服相同,乌纱帽、团
35、领衫、束带。至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规定了新的服饰标准。之后继续修定,日益完善,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定制后基本稳定。这次修订的最大创新就是在袍服上增加区别品级的补子,即一种方形绣有鸟纹兽纹图案的丝织物,补缀在服装胸前和后背,其符号象征意义更强了。补子的文化意义1. 对唐代绣服的继承发扬使汉族官服出现了符号化因素2. 补子表现了官服制作和管理的先进思想3. 补子是明代社会服饰中吉祥图案在宫廷中的反映第二节 士人服饰士人服装的具体款式特点为斜大襟、大袖、袖长一律过手、衣长至脚面,穿时腰系丝绦。这种服装与道袍相似。宋朝时已有此衣式,是一种宽大而长的衣,元代禅僧也服此衣,为一般士人所穿。
36、后有作民谣云:“二可怪,两只衣袖像布袋”,即指此衣。 四方巾 四方平定巾是以黑色纱罗制成,可以折叠,呈倒梯形造型,展开时四角皆方,也称“方巾”,或称“四角方巾”。四方平定巾初兴时,高矮大小适中,其后总在变化,到明末则变得十分高大,故民间常用“头顶一个书橱”来形容。 六合帽六合一统帽,也称六合巾、“小帽”、“圆帽”,是以罗缎、马尾或人发做的,裁为六瓣,缝合一体,下缀一道帽檐,以“六合一统”为名,取意安定和睦,天下归一。因为在政治上有一定象征意义,故也是由政府规定令全国通行的帽式,通常多用于市民百姓,官吏家居时也常戴。 网巾网巾是一种系束发髻的网罩。为了不使发髻散垂,明代男子特制网巾包裹发髻。网巾
37、通常是以黑色的丝绳、马尾或棕丝编织而成,也有用绢布做成的。平常家居可以露在外面,外出时却必须戴上帽子,否则会被认为失礼。网巾的造型如同渔网,网口用布帛作边,俗谓“边子”。边子旁缀有金属制成的小圈,圈内穿有绳带,绳带收紧,即可笼住头发。第三节 平民服饰明代平民男子一般服饰为搭护(属于半臂一类的衣服)、直身(与道袍相似的宽大长衣)、程子衣、裤褶、裙等。第四节 妇女服装 明代妇女的服装也有了充分的发展,和男子冠冕一样,上取周汉,下采唐宋,加以创新后形成了服饰集大成者,塑造出中国古代典型的妇女形象,并一直保留在明清以后的戏曲舞台上,成为从明代上溯以前古代各时期艺术化的妇女装扮的经典造型,其文化意义不可
38、忽视。1. 贵族妇女服装中的凤冠与霞帔 从皇后、皇妃到命妇皆有冠服、真红色大袖衫、深青色背子、加彩绣帔子、珠玉金凤冠、金绣花纹履,并根据贵贱高低饰不同饰物和纹样,数量与质地也有区别。 贵族妇女服饰中与前代相比有所发展的是凤冠和霞帔。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挂珠宝流苏的礼冠。霞帔是一种3寸3分宽,7尺5寸长的披带,上面绣有纹饰,戴时绕过头颈从前胸垂下,两端呈尖形,各缀金银珠石一颗。霞帔上的纹样坠珠标志命妇的品级。2. 一般妇女服装褙子 明代妇女服装中褙子较为流行,其基本形制与宋代相同,一般有两式:一为合领对襟大袖,一为直领对襟小袖。前者为贵妇之服,后者为平民之服。比甲褙子的形制变
39、化后,形成比甲,即去袖的长褙子。比甲与隋唐的半臂相似,宋元之后渐流行,至明代则成为妇女居家之常服,由于其既可护胸背保暖,又便于操作家务,故颇受妇女喜欢。清代的马甲,也是由此发展而来。襦裙(或衫裙)水田衣第五节 首饰明代妇女的发式,虽不如宋代丰富,但也很有特色。明初女髻变化不大,基本为宋元时的样式。嘉靖以后,变化较多。有“挑心髻”、“桃尖顶髻”、“鹅胆心髻”、“堕马髻”、“金玉梅花”、“金绞丝灯笼簪”等等。另还有假髻(又称鬏ji髻)。在这些发髻上还根据不同喜好插有各种挂佩及发簪等。第六节 将官胄甲 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骑士多
40、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mu),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第七节 衣料与图案1. 面料棉丝织物-金锦2. 吉祥图案的流行象征性图案比拟性图案谐音性图案文字性图案第十章 清代的服饰(公元16161911年)宫廷服饰-皇帝服饰皇帝朝服 朝袍是清朝皇帝的礼服之一,是皇帝在朝贺和祭祀活动时穿的服装。朝袍的基本款式是上衣、下裳相连的长袍相配而成,通身绣三十四条金龙,两袖各绣金龙一,披领绣金龙二。上衣衣袖由袖身、熨褶素接袖、马蹄袖三部分组成;下裳与上衣相接处有襞积,
41、其右侧有正方形的衽 ,腰间有腰帏。而披须(又名披肩、扇肩)、马蹄袖(又名箭袖)是清代朝服的显著特色。 根据不同的季节,又有四季适用的皮、棉、夹、单、纱多种质地,颜色也并不是只有人们普遍认为的明黄色一种,而是有明黄、红、蓝和月白(浅蓝)四种颜色。 吉服 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 ,平时较多穿着。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在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也绣有九条龙。从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龙,与文字记载不符,缺一条龙。有人认为还有一条龙是皇帝本身。其实这条龙客观存在着,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
42、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龙袍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上面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崖”,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皇帝常服 常服有常服袍和常服褂两种。常服袍,为石青色,花纹随所御,圆领、马蹄袖、右衽四开裾袍。常服褂是套在常服袍外面的圆领、平袖对襟外褂。皇帝常服有绵、夹、纱、裘,均依时令更替。 行服 行服有行服袍和行服褂。行服袍,其制与常服袍相同,为圆领、马蹄袖、衣裳相连右衽袍。其色与花纹为皇帝所欲,行服袍右裾比左裾短
43、一尺,此袍为满族传统缺襟袍。这是清代皇帝服制与历代皇帝服制之不同。行服褂色为石青色,长与坐齐,袖长及肘。行服有绵、夹、纱、裘,均依时令更替。 后妃冠服 清廷后宫皇后(包括太皇太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嫔等不同等级名号,为从服饰上显示其身份等级,各名号所着冠服及饰物数目或用料颜色等方面存在不同。按照清代定制,太皇太后、皇太后与皇后的冠服相同,其余妃、嫔等各有别。 据清光绪会典记载:后、妃的冠服及饰品,有朝服、礼服、常服之别,主要包括有朝冠、吉服冠、金约、耳饰、朝褂、朝袍、龙褂、龙袍、领约、朝珠、采帨shu 、朝裙等。 皇后朝服 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组成。朝袍以明黄色
44、缎子制成,分冬夏两类,冬季另加貂缘。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成。披领也绣龙纹。穿朝袍时必须与朝褂配套,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饰,其样式为对襟、无领、无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绣有龙云及八宝平水等纹样。 皇后吉服 皇太后、皇后、皇贵妃和贵妃的吉服冠采用熏貂并缀朱纬(一种图案);龙褂色为石青有绣文;龙袍色用明黄,皇子福晋、亲王福晋的吉服冠用熏貂,顶用红宝石。皇子福晋的吉服褂色用石青有绣文;皇子福晋蟒袍用香色,通绣九蟒五爪 高底鞋是满族女人们最富民族特色的鞋子,鞋底中部足心的地方垫一个高约10厘米的高底,外裱纳好的数层白布。这种鞋跟,分马蹄形、花盆形和元宝形三种,鞋口镶边,鞋面刺绣、堆绣各种花纹。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穿上此鞋,走起路来,袅袅婷婷,轻盈娴雅,端庄秀美。 女子发式 发式为“一字头”的髻式尤为普遍,这种髻式因望之顶部如“一”字而得名,又名“如意头”。前额无留海。清朝官服 清朝官员服饰是指在清朝政府中有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夏季招聘4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仙桃市事业单位2025年统一公开招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海南省万宁市2025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第5号)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毕节市事业单位2025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笔试联考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铜陵市铜官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笔试原始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新公共营养师三级真题及答案解析大全
- 小学生秋冬保健知识课件
- 2025年能源行业智能电网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智能运维与故障预测报告
- 信息工程招标管理办法
- 人才工作标识管理办法
- 劳务派遣与服务协议
- 消费者权益保护培训课件
- DB11T 2454-2025 职业健康检查质量控制规范 生物样本化学物质检测
- 电网工程设备材料信息参考价2025年第一季度
- 综合管廊基坑降排水施工专项方案
- 安徽省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分类目录
- MSDS 化学品安全说明书(油漆)
- DB13T 5240-2020 煤矿在用钢丝绳牵引卡轨车安全检测检验规范
- 消防设施移交及消防设施操作维护人员培训和清单参考模板范本
- SLAP损伤的治疗课件
- 以理解为中心的历史教育 西安张汉林 全国历史教育专家2016年夏高考研讨会最新材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