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力课堂:开学三节课_第1页
功力课堂:开学三节课_第2页
功力课堂:开学三节课_第3页
功力课堂:开学三节课_第4页
功力课堂:开学三节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开学第一课做一名名副其实的“90后”开学第二课人人争做“50后”之考场作文要通情开学第三课人人争做“50后”之考场作文要达理明确目标 加强引领 激活潜能 每月一升 开学第一课做一名名副其实的“90后”人手一份 保分长分目标分数详解 姓名:题号分值必成分期成分高考目标分题13题23 二小题3分二小题3分题3423题4534题53 题63 三小题3分三小题6分题73题810 6 7题910 3 5题108 5 6题114 2 3题126 3 3题134 2 3题146 3 4题156 3 4题166 3 4题176 3 4题187045 50总分16092112题196 4 5题202 1 2题2

2、12 1 1题225 2 5题2310 5 6题245 2 3题254 2 3题266 3 4总分40 20 29 研制:教研室 储昌楼人手一份 保分长分自主强化冲刺计划 姓名:强化内容复习方法时间安排备注919293949596979899910911912913914915916917918919920921922923924925926注:强化内容为自己分数中的短板,一个月时间内能长分的题目;强化方法为或做题或诵背;时间安排为所需时间及落实的时间段;备注部分为督查方法,可选择一项填写。A自主核对答案,自检纠错B老师面谈批改,指导修正。 研制:教研室 储昌楼开学第二课人人争做“50后”之考

3、场作文要通情情:第一层次 讲情节(会描写)第二层次 讲情感(有生活)第三层次 讲情境(有技巧)高考满分范文两篇一地梨花(2001年诚信)当岁月流转与时光轮回都无迹可循(寻)时,你蓦然回首,会发现有一样东西藏在时光长剧的背后。这一折子的回目便是:诚信。”这是“一地梨花”的开头,可谓开宗明义,点明题旨。这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一个除了两脚泥巴,除了做生意总亏本,除了训斥我的虚荣而只有一种品质的他。 父亲这时候正在做什么呢?是在梨花树下闭目养神吗?梨树”接下来的这两段自然的过渡到本文的写作对象:父亲、梨树,又回扣了文题。从写作技巧的角度来说,这样开篇、破题,真是环环相扣,笔墨精当。 家里庭院的梨树,高不

4、过数尺,叶疏花迟,可这丝毫不影响父亲对它的喜爱。所以这梨树依然能顽强的(地)长着。前几年父亲承包了果园,春天那会儿,满山遍野的梨树、果树都开着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梨树最多,父亲整天泡在园子里费尽心思。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谁想到快到手的钱又叫财神给夺回去了:虫子在梨皮里直钻到梨核,整个梨表面讨人喜欢,可实际上有人劝父亲,不是同那客户签了合同了吗?你用纸袋一包,然后父亲的脸沉下去了。 那些日子家里正难捱:我在城里上学家里要花钱,哥的婚事也快要办了。这一切使父亲茫然不知所措。我看得见父亲额头上那牢刻着的惨淡,眉毛似乎塌了下来,压得眼窝都深陷进去。父亲没有抽烟喝酒的习惯,整日在台阶前坐着

5、,望着满山的梨树发呆。母亲怕他钻不出牛角尖,背着父亲把梨转手了不少。可纸里怎包得住火。于是,有一天该发生的终于发生了。声音从断断续续到高高低低,继而咒骂,哭诉,沉默。没几天,父亲把一个人领进屋里,把几千块钱摊到桌子上说,兄弟,这钱你拿走,算是赔偿,卖不了的,我拉回来”这三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由状物到写人,由人的外貌写到人的内心世界,有铺垫,有渲染,有起伏,有细节,作者笔端生情,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一个诚而有信、令人肃然起敬的农民形象。 如果说这个故事是写父亲的一个“点”,那么作者接着再在“面”上拓开去:我的父亲是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在生意场上从来没有痛痛快快的(地)赚过大钱。他埋怨自己文化低;邻里

6、说他讲信用讲得过了头。在农家的饭桌上,父亲与我面对时,我只有低头扒饭的份。他看不起我说话不算数诸如和人约好时间却总迟到等等。我不愿承认,但我在改。所以,我更喜欢观看他的背影,没有拘束且让人由无有想到无限去,把这诚信在无际的时间空间中舒展来回。”这一段的拓展,在丰富材料的同时,使父亲的诚信的形象愈加饱满,尤其是父亲的诚信影响与教育着“我”,文章的立意也更为深刻,做到了意蕴深远。“梨花谢了春红,太匆匆。都说落尽梨花春又了。可因了父亲的诚信我却说零落的梨花,飞珠碎玉,它盈盈而生着这个老农民品质的光泽。即使零落成泥,哪怕碾作灰烬,它也香如故! 念情悠悠啊,我的一地梨花”未了的这两段一举三得:再由人到物

7、,回应开头,整篇文章浑然一体,体现了发展等级中的“构思精巧”;不是生硬的议论,而是以形象的笔法进一步揭示“梨花”这一物象所蕴涵的意义所在,深化了题旨,做到了“深刻”二字;一个念字,表示了作者对父亲的尊崇与思念,对诚信的的向往与追求,余味极足。 见 证 梧桐花又开了,很美。 老家的庭院中有一棵很高的梧桐树,每年都会开很多的花。我总会在树下,偎依在奶奶身旁,仰着头向上看,直到脖颈很酸。据说这是爷爷奶奶结婚时栽的。 还记得爷爷总在树下乘凉。我曾问过奶奶:“这棵树是不是你们种的。”奶奶只是抿着嘴笑,说:“还不是那个糟老头的主意。”说完看一眼爷爷,爷爷也只是呵呵一笑。 后来爷爷因病去世了。奶奶仿佛并没有

8、太伤心,每天依旧拿着板凳来到树下坐着,我依旧偎依在奶奶怀里。奶奶抚摸着树干,很轻,很轻,有时听她说一句:“今年的花怎么开得少了?”我抬头仰望,却丝毫没有发觉。 后来,我们搬了家,奶奶却执意不肯走。没办法,我们只好没过几天就去看她一次。 每次回去都看见奶奶坐在梧桐树下,我坐在她旁边,听她讲小时候的事。讲她用竿子打下梧桐花,让我吸里边的花蜜;我有时不听话,不肯好好吃饭,她绕着树追我;后来,便讲到了爷爷,她笑着讲,眼中却有泪花在闪烁 奶奶生病住进了医院,我依旧每隔几天去一趟老家,抚摸着梧桐树,祈祷着奶奶赶快康复。 不知是不是我的祈祷灵验,奶奶的病真的好了。我们强烈要求她跟我们一起住,以方便照顾她。她

9、仍然坚决不肯,依旧住在老宅里。 高考前,我们又来到奶奶家。她依旧坐在梧桐树下,笑吟吟地望着我们。 当她知道我为了准备高考,得有一段时间不能来看她时,她没有很吃惊,却说:“怪不得老头子最近老托梦给我,说咱家要出个状元哩!”我握着奶奶的手,仰望着梧桐花,沉默无语。 我搀扶着奶奶进屋吃饭,奶奶走了几步,突然停住了,望了望头上的梧桐花,说:“你看那花又大又多,你今年一定能考好,老头子也会保佑你的。”我说:“奶奶,你又迷信了。”抬头望了望梧桐花,低头看看奶奶,不觉间,我的眼睛已经湿润了。 也许这棵梧桐树永远都生活在这里,它已经成为了一种见证,爷爷与奶奶之间爱的见证,家庭温暖的见证,更是奶奶那颗执着心灵的

10、见证。梧桐花又开了,很美。记叙文的表“情”密码(教案) 江苏省昆山中学 张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体会记叙文的行文思路,掌握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素。过程与方法:教学案样本分析归纳、讨论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优秀记叙文中的人情美与人性美。教学重点:着重体会、辨析样本的异同。教学难点:记叙文情境的创设。一、 导入:(1)我们都知道,记叙文写事,议论文说理。(2)而叙事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某种情感,让人有所感触。(3)说理的目的是为了使别人信服,让人觉得有道理。(4)总而言之,记叙文关乎一个“情”字,议论文关乎一个“理”字。(5)所以,要想写好记叙文,不能只讲故事不见“情”;要想写好议论文,道“理”

11、要讲得使人信服。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写好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关键:“通情达理”。(6)那么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一起谈谈“情”,来破解记叙文的表“情”密码。(7)请阅读下面两份作文样本,用一些含“情”的词语,比较两者的异同。二、 样本感知样本1 好奇心为什么?两个人都长年纪了,相距不过几米的屋子,有什么必要隔几分钟就喊一下?每次去奶奶家,这件事总是会勾起我的好奇心。奶奶八十了,但眼不昏耳不聋,还能眯着眼在屋里做针线。大她三岁的爷爷便不行了,不愿走动,总是坐在藤椅上晒太阳。相隔不过几米,奶奶过几分钟,便会放下活儿,“老头子!”奶奶这么叫。爷爷不应,奶奶便急,迈着碎碎的步子到跟前。爷爷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

12、了。于是孩子般地笑嗔:“这个死老头子,人家喊了也不睬。”这样的事天天发生。我很好奇。是奶奶闷吗?没有人说话?那她为什么只喊一下而不是和爷爷唠嗑呢?喊爷爷做什么呢?还这么不停地喊?我想起奶奶每次看见爷爷好好的,满意离去的背影。阳光总是以最完美的角度铺在奶奶身上,每每这样的画面闪烁着温暖的光辉。是不是只要有人答应便好呢?我好奇地继续想。那好。再有这种事发生时,我便捂住嘴,学爷爷的声音迟缓地答:“唉”可每每奶奶都能辨别出来,无论我用布还是用棉花捂以求声音的逼真。“细丫头在这儿捣乱”奶奶皱纹满布的手会轻拍我,以示责备。微微笑。奶奶依旧。我的好奇心不减反增。算了,我破釜沉舟。“奶奶,你老这么喊来喊去做什

13、么呢?也不嫌烦。”奶奶看我,宽容地笑:“丫头,你不懂的。知道他好好的,才心安的。”心,被濡湿了。是花蕊中的一滴露。连日以来如同小虫一样不断噬咬我心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你在,就心安的。这是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粗茶淡饭有什么要紧?年华老去有什么要紧?你在,就心安。我想,所谓爱,便是如此。就是我所爱的人,我惦念的人,必得在我看得见的地方,我手够得到的地方,我能够走到的地方,好好的存在着。我庆幸我拥有好奇心,才得以知晓奶奶一辈的关心,温情与爱。我知道了,那声声呼唤是在说,有你在,整个世界,都在。样本2 见 证 梧桐花又开了,很美。 老家的庭院中有一棵很高的梧桐树,每年都会开很多的花。我总会在树下,偎依

14、在奶奶身旁,仰着头向上看,直到脖颈很酸。据说这是爷爷奶奶结婚时栽的。 还记得爷爷总在树下乘凉。我曾问过奶奶:“这棵树是不是你们种的。”奶奶只是抿着嘴笑,说:“还不是那个糟老头的主意。”说完看一眼爷爷,爷爷也只是呵呵一笑。 后来爷爷因病去世了。奶奶仿佛并没有太伤心,每天依旧拿着板凳来到树下坐着,我依旧偎依在奶奶怀里。奶奶抚摸着树干,很轻,很轻,有时听她说一句:“今年的花怎么开得少了?”我抬头仰望,却丝毫没有发觉。 后来,我们搬了家,奶奶却执意不肯走。没办法,我们只好没过几天就去看她一次。 每次回去都看见奶奶坐在梧桐树下,我坐在她旁边,听她讲小时候的事。讲她用竿子打下梧桐花,让我吸里边的花蜜;我有

15、时不听话,不肯好好吃饭,她绕着树追我;后来,便讲到了爷爷,她笑着讲,眼中却有泪花在闪烁 奶奶生病住进了医院,我依旧每隔几天去一趟老家,抚摸着梧桐树,祈祷着奶奶赶快康复。 不知是不是我的祈祷灵验,奶奶的病真的好了。我们强烈要求她跟我们一起住,以方便照顾她。她仍然坚决不肯,依旧住在老宅里。 高考前,我们又来到奶奶家。她依旧坐在梧桐树下,笑吟吟地望着我们。 当她知道我为了准备高考,得有一段时间不能来看她时,她没有很吃惊,却说:“怪不得老头子最近老托梦给我,说咱家要出个状元哩!”我握着奶奶的手,仰望着梧桐花,沉默无语。 我搀扶着奶奶进屋吃饭,奶奶走了几步,突然停住了,望了望头上的梧桐花,说:“你看那花

16、又大又多,你今年一定能考好,老头子也会保佑你的。”我说:“奶奶,你又迷信了。”抬头望了望梧桐花,低头看看奶奶,不觉间,我的眼睛已经湿润了。 也许这棵梧桐树永远都生活在这里,它已经成为了一种见证,爷爷与奶奶之间爱的见证,家庭温暖的见证,更是奶奶那颗执着心灵的见证。梧桐花又开了,很美。三、 课堂活动:1生讨论两份样本共同点。导出:“情感”,情感真挚,都有动人的力量。师:那么这样的情感为什么会打动你呢?(补充,感动人心的也许有很多因素,我们能否从他们选择的题材先说说?)生讨论回答。导出:选取的都是日常生活、身边最熟悉的平凡人。师小结:情感真挚,源于选取了普通熟悉的题材。因为最普通,所以最具代表性;因

17、为最熟悉,所以最真实。解说:(1)有关“普通”:因为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很多故事或许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令人景仰的,所以最具代表性,譬如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友情,令我们赞叹仰慕,但很少人能做到,缺乏共鸣,也就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2)有关“熟悉”:“普通”不代表一定“熟悉”,一定要选取最熟悉的情节,不过分穿凿想象,努力还原真实的生活故事。譬如“我”很有爱心,“我”很同情学校门口的那位乞丐,“我”给过他钱,“我”观察过他的言行举止,甚至与他简单交流过,那么这就是一个“我”相对比较熟悉的题材;相反,虽然“我”每天都要经过,但“我”从不正眼瞧那个乞丐,仅仅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这

18、不能叫“熟悉”。不如努力地去写你最熟悉的亲人、朋友。设计板书:情感真挚普通熟悉的情节2师生探讨样本1、样本2不同点师:样本1与样本2同中有异,我们继续谈“情”,请各用一个含“情”的词语,点评样本1和样本2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那个“情”。生:样本1“情节”、样本2“情境”。学生活动:样本1,请理一理作者的行文思路。1开篇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出爷爷奶奶之间的“奇怪”故事:相距几米,却隔几分钟呼喊一下,天天发生。 (第17节)2接着叙述我在好奇心驱使下一些奇特的想法和调皮的行为。(第813节)3我的好奇心日益加重,最后忍不住询问奶奶,得知真相,从而揭示温情与爱的主题。(1420节)生朗读材料爱的细节

19、、无人喝彩、不肯死去的心,体会记叙文情节的波澜起伏。设计板书:“情”节波折设置悬念铺垫样本2“情境”导出建议:师:样本2与样本1相比,多了一点东西,我印象很深刻生:梧桐(梧桐花)。师:在诗歌鉴赏中,我们把这个东西叫做?生:意象。师:那么由若干意象组合构成的叫做?(一种境界)生:意境。师:绕了半天还是没有“情”,有没有了?生:情境。师:我们之所以要用“情境”,是我们认为记叙文要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用某种意象渲染、烘托、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情感氛围,使我们的叙事与众不同。师:那么,如何创设出独特的情境呢?生讨论师:1选取与故事情节、人物有紧密联系的典型景物。梧桐树是爷爷奶奶结婚的时候栽的,奶奶执着地守

20、着梧桐花开,梧桐是爷爷奶奶诸多美好情感的见证等等。2景物的描写应贯穿全文,首尾呼应。设计板书:“情”境创设典型、贯穿、呼应设计板书:记叙文的表“情”密码“情”感真挚普通熟悉的题材“情”节波折设置悬念铺垫“情”境创设典型、贯穿、呼应记叙文写作“四二五”何永康教授明确指出考场记叙文必须强调3个基本要求:1、 必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2、 必须有一两个比较清晰的人物形象;3、必须以记叙、描写为主,特别要重视细节描写,抒情和议论应当压缩到最小的篇幅中,甚至可以不发议论。 通俗化地表达:四环两角五描写四个环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写实叙事。两大角色:配角-我,主角-我眼中的他(她、他们、它、它

21、们)五个描写: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细节。开学第三课人人争做“50后”之考场作文要达理理:第一层次 讲道理(会议论)(45分)第二层次 有条理(有层次)(50分)第三层次 合情理(有思辨)(58分)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何永康 与民同忧,与民同乐,堪称美德。然而,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并不满足于此,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先”、“后”二字,大有深意,值得我们认真领悟。 当天下人未忧之时,你能体察到潜伏着的危机,并因此食不甘味、夜不成寐,是为“先忧”。 1958年,当许多人被“浮夸风”刮晕了头,敲锣打鼓,喜气洋洋,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时候,彭德怀同志却紧锁着

22、眉头,日夜担心我们的社会主义家业有可能毀于一旦,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作风有可能被置诸脑后。实践证明:他忧对了。人们痛定思痛,越发感过这种“先忧”精神的可贵。 “先忧”者并不是天生的“先知”者。彭德怀同志之所以能够想得深一些,看得远一些,操心得早一些,是因为他注重实事求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他不辞辛劳,走访了那么多乡村和工厂,搞了那么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方才确信自己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有理有据,非忧不可;否则,愧对祖国和人民。 “先忧”者还必须是“先行”者。闭门忧思,袖手叹息,无益于天下,无助于变“忧”为“乐”的历史进程。这不仅

23、需要有见识,而且需要有胆略,有为民请命、为国献身的壮志豪情。 “先忧”者往往是少数,要想冲破世俗的偏见,要想顶住各种各样的压力,没有一点舍身取义、“以额叩关”的精神,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当然,“先行”者不等于是“独来独往”的英雄,要想行之有效,必须唤起民众,并肩携手而行;否则,只能是“斯人独憔悴”,“举杯销愁愁更愁”。彭德怀不怕罢官,挺身而出,上“万言书”,用自己的行动向千万人鸣响了警钟;没有这样的金石之言,就不会有今天的欢乐诗篇。 当忧转化为乐之后,“先忧”者应当如何行事呢?应当“后乐”。如果自恃有功,认为自己有先见之明,有先行之苦,就理所当然地争享受,争权利,乐于天下人之先,那简直意味着背叛

24、! “先乐”可耻,“与民同乐”好不好呢?一般来说,这是无可非议的美德。但是,作为一个共产党人,或者是有志于共产主义事业的人,这样的标准就显得太低了。因为从长远的观念看,我们目前的“乐”还仅仅是“小乐”,比起共产主义的灿烂前景来,它委实太微不足道了。愿为共产主义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战士,难道可以满足于一得之功,躺在小小的安乐窝里做美梦吗?再者,当过去的“忧”转化为今天的“乐”之后,又会酝酿着新“忧”,这是由事物的矛盾法则所决定的。我们怎能够“乐而忘忧”呢?所以,正确的态度是居安思危,永远当一个“先忧者”,永远当一个“后乐”的傻子。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何永康 与民同忧,与民同乐,堪称美德

25、。(单刀直入,切入主题。话锋一转)然而,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并不满足于此,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点出中心论点)这“先”、“后”二字,大有深意,值得我们认真领悟。 (“先”的深意,重点讲)(什么是“先忧”?)当天下人未忧之时,你能体察到潜伏着的危机,并因此食不甘味、夜不成寐,是为“先忧”。(先摆事实)1958年,当许多人被“浮夸风”刮晕了头,敲锣打鼓,喜气洋洋,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时候,(衬托,对比)彭德怀同志却紧锁着眉头,日夜担心我们的社会主义家业有可能毀于一旦,(递进)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作风有可能被置诸脑后。实践证明:他忧对了。(议论)人们痛

26、定思痛,越发感过这种“先忧”精神的可贵。 (为什么能“先忧”?)“先忧”者并不是天生的“先知”者。(先分析)彭德怀同志之所以能够想得深一些,看得远一些,操心得早一些,是因为(透过现象看本质,说理)他注重实事求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再摆事实,与上一层次相比,注意到了变化)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他不辞辛劳,走访了那么多乡村和工厂,搞了那么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方才确信自己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有理有据,非忧不可;(递进)否则,愧对祖国和人民。 (怎样才能“先忧”?)“先忧”者还必须是“先行”者。(从正面分析)(为什么要“先行”?)闭门忧思,袖手叹息,无益于天下,无助于变“忧”为“乐”的历史进程。(怎样才能“先行”?)这不仅需要有见识,而且需要有胆略,有为民请命、为国献身的壮志豪情。(什么样的人才能“先行”?)“先忧”者往往是少数,要想冲破世俗的偏见,要想顶住各种各样的压力,没有一点舍身取义、“以额叩关”的精神,是很难坚持下去的。(从反面分析)当然,“先行”者不等于是“独来独往”的英雄,要想行之有效,必须唤起民众,并肩携手而行;(抒情)否则,只能是“斯人独憔悴”,“举杯销愁愁更愁”。(联系事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