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 世界的本质第一节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一、 人类世界本原的探索二、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三、 物质的存在方式四、 世界统一于物质一、 人类世界本原的探索第一阶段是古代朴素唯物论的物质观第二阶段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第三阶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二、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1、 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p552、列宁的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第一、 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 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第二、 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
2、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 同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划清了界限。第三、 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 ,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 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简答题: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又把它归结为某些永恒不变的具体物质的具体属性 , 因而经不起实践和科学发展的考验 , 抵挡不住唯心主义的进攻。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在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物质具体形态和具体属性中把 “ 客观实在 ” 作为物质的共性 , 在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坚持 “ 客观实在 ” 这一物质的 “ 永恒特性”, 从
3、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直观性、机械性和自我封闭性。辨析题: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对实物。历年试题1. 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1992 年文科单选题第 6 题 )A. 本原和派生的关系B.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B2.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 (1993 年理科多选题第 18 题 )A 把质上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归结为粒子在量上的不同B. 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特征C. 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D. 没有以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纯属自发的猜测E. 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A
4、BCE3.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1994 年理科单选题第 1 题 )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A三、 物质的存在方式(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1、运动的定义(1) 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认为 , 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一切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 它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 作为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 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总是处在一定运动过程的物质 , 运动也总是某种物质的运动 , 离开运动的物质和离开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存在和不可想像的。芝诺关于运动的论
5、证:A. 二分法。与“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的天下篇)B.阿基里斯追乌龟。C.飞矢不动。与“飞鸟之景,未尝动也”。(庄子的天下篇)D.“一半的时间等于一倍的时间”图一 图二 A. 。 a. 。B. 。 b.。 C. 。 c. 。 2、运动与物质的不可分原理(1)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 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 物质世界总是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 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3) 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即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就会导致唯心主义。简答题:
6、 为什么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历年试题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 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1996 年文科单选题第 1 题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 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D2. 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1999 年文科单选题第 1 题 )A. 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 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 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 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
7、主义B3. 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2000年文科多选题第17题)A. 多元论的思想B. 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C. 朴素辩证法的思想D.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E. 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BCDE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说明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辩证唯物 主义肯定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 同时承认物质具有静止性的一面 , 只不过静止是有 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 它只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1) 相对静止的含义:A. 辩证唯物主
8、义所说的相对静止 , 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 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B. 它包括两种基本情形 : 第一 , 指在特定的参照系中 , 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 , 指事物只是处于量变状态 , 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A. 二者的辩证关系: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 相对静止不能脱离绝对运动 , 绝对运动也不能脱离相对静止 ; 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 , 绝对运动 包含着相对静止 , 即所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B. 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和形而上学的绝对不变论。离开静止讲
9、运动 , 把运动状态绝 : 化 , 认为一切都瞬息万变 , 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离开运动讲静止 , 就会把静止绝对化 , 导致形而上学的绝对不变论。判断题:P31“天不变 , 道亦不变”。(汉代董仲舒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人连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古希腊的克拉底鲁)“万物齐一 ”,“ 方生方死 , 方可方不可 ” (战国的庄子) C.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 承认物质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状态 , 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 , 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第二 , 承认相对静止 ,
10、 才能区分、认识和利用事物。第三 , 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绝对运动。简答题:相对静止的含义及其意义是什么?历年试题l.“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1991年文科单选题第9题)A. 都是辩证法的观点B. 都是诡辩论的观点C. 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论的观点D. 前者是诡辩论的观点 , 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C2.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1992年文科单选题第7题)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 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D. 物质运动的
11、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D(二)空间和时间是物质的基本方式1、空间的定义:(1)所谓空间 , 是运动着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 , 通过物质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等形式表现出来。(2)现实空间具有三维性 , 任何物体都具有一定的上下、左右、前后关系。2、时间的定义:(1)所谓时间 , 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 是物质运动过程的顺序更替和前后联系的表现。(2)时间具有一维性 , 总是沿着由过去、现在到将来的一个方向流逝。时间的这种一维性或一去不复返的性质即不可逆性 , 是由事物发展过程绝对不会重复的性质决定的。3. 空间和时间与物质的不可原理(1)物质运动离不开空间、时间。离开空间、时间的物
12、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2) 空间、时间也离不开运动着的物质。4. 空间和时间的客观性和相对性(1)定义空间、时间的客观性是指空间、时间不依赖于人们 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着。空间、时间特性的相对性是指空间、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 , 因而是相对的。(2)其表现:A.空间、时间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B.空间、时间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3)二者的关系:空间、时间特性的相对性 , 决定了人们的时空观念的相对性。空间、时间的客 观性和空间、时间具体特性的相对性是统一的。(4) 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不变时空观念和唯心主义时空观。5. 空间和时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13、(1)定义:A.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空间三维广延性是不可穷尽的。宇宙可谓广漠无垠、至大无外 , 从微观世界来看 , 可谓至小无内。B.时间的无限性是指时间的一维持续性是不可穷尽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 所以宇宙在时间上也就没有开端和终点。(2)二者的辩证关系整个物质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 , 但每一具体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上则 是有限的。无限包含着有限 , 无限是由有限构成的 ; 有限包含着无限 , 任何具体事 物在它的结构、层次上都是不可穷尽的 , 任何有限必然要被打破而趋向无限。(2) 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会导致神学和唯心主义时空有限论。 四、 世界统一于物质(一) 世界统一性原
14、理的内容1.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的多样性的统一。3.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不是静止的僵死的统一,而是运动的发展的统一。(二)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证明1. 科学证明:(1)自然科学的发展证明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天体演化和物质结构的理论证明宇宙天体是物质的;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理论证明,生命的基础是物质,有机界和无机界都统一于物质,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揭示了物质世界各种运动形式的联系和统一。(2)社会科学证明了人类社会是自然历史进程,是物质世界的特殊形态,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3)意识科学证明,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
15、客观存在的反映。因此,意识根源并统一于物质。2. 哲学证明 哲学发展的历史从反面证明了唯心主 义,二元论是错误的 ,旧唯物主义是不科学的,这就从反面和侧面证明世界统一于物质。另外,只有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才能从个性中看出共性、从有限推出无限、从相对推出绝对,才能科学地阐明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间答题:如何理解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怎样证明这一原理?(三)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理论基础的,它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第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事物本身
16、的情况 出发,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反对教条主义。第二 ,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按照不断变化着的实 际来认识事物。反对“ 一刀切 ”。第三,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就是要如实地揭示事物固有 的客观规律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第四,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 用。第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坚持以科学理论为 指导是一致的。第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坚持一切从人民出发也是一致的。简答题:怎样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第二节 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402一、 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一) 实践的基本定义:1. 实践是
17、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感性物质活动,是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过程。2. 实践最基本的特征是,它具有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3.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其中,生产时间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实践的看法:A.实践就是人类生活中的一切行动。a.人的本能(吃、喝)。b.老鼠吃苹果。B. 实践就是革命的实践,只有人民群众的革命活动。C.在实践的内涵中决不能包含犹如人的目的意识等主观因素,实践是一个纯粹的物质过程。D.a.无产阶级或资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活动。b.不管现象如何,只要目的是改造世界,建设活动和破坏活动。c.为了改革苹果而吃苹
18、果,为了检查烟酒而吃烟酒。d.一般人抽烟喝酒。 (二)实践最基本的特征实践活动既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 又不同于纯粹的认知活动 , 它具有下列基本特征:第一,客观现实性。实践的客观性在于,构成实践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是对象的客观变化 ,具有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活动本身是 一种客观的过程,虽然实践包含的目的、意志、情感和认识等主观因素,但这些因素都体现在活动的具体方式之中,这种方式是客观的。 第二,自觉能动性。所谓自觉能动性 ; 是指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活动 ,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第三 ,
19、 社会历史性。实践的社会性是说人的活动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 行,人是社会性的人,不能脱离开社会 ,孤立的个人是不可能进行实践的,但这并不是说,只有集体的、群众性的活动才是实践,而是说,即使以个人为主体的实践 , 也总是以某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社会。(三)实践的基本形式:第一种是生产实践活动。生产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社会实践。第二种是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 也括社会交往、社会管理、社会变 革等活动。在社会生产实践中 , 人不仅要同自然界打交道,而且人与人也要进行交往,人们之间的交往也是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形式。第三种是科学实验活动。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相对独
20、立的一种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是一种尝试性、探索性、学习性的实践活动。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受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制约的。科学实验是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借助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现象 , 通过观察和测试、探索 其内部规律性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是以认识为直接目的的实践活动 , 并为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服务。二、实践的主客体及其作用实践的主客体是实践活动的两极。实践活动是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手段等要素构成的。(一)实践主客体的定义:1.实践的主体:(1)它是指处于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具有社会性的现实的人,是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的人。(2) 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社会形式,
21、人类主体、社会主体、集团主体、个人主体等形式。2.实践的客体:(1)它是指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2)客体有三种类型 :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实践的精神客体不是泛指任何精神现象。而是特指人类精神生产的结果以物的形式存在、并成为人们实践活动的对象,如以书籍为物质载体的 各种理论、学说,等等。不具有物的形式、只存在于人们脑海中的精神现象,它只是认识活动或意识活动的客体,不能成为实践的客体。潜在客体:指未进入实践领域的客观存在。辨析题:任何人都是实践的主体。所有的客观事物都是实践的客体。(二)实践主客体的特征:1. 实践主体的特征:A. 实践主体
22、具有复杂的能力结构。B. 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社会形式,人类主体、社会主体、集团主体、个人主体等形式。C. 实践主体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2. 实践客体的特征:A. 客观实在性。B. 对象性。即实践客体的存在与变化是对主体力量的确证。C. 社会历史性。即实践课题是由实践主体历史的制约着的。(三)实践的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1.主客体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2.二者相互制约。主体影响和改造客体的状态和性质,客体的状况及规律限制或制约着主体及其活动。3.二者相互作用。这是一个动态过程,表现为主体客体化(对象化),客体主体化(非对象化)。4.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包含着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等方
23、面。 相关概念:A.主体客体化是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B.客体主体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即客体失去了对象化的形式而变成主体的一部分。C.实践关系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它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关系。D.认识关系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是一种精神关系。E.价值关系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即主体需要与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四)实践的运行机制及其基本环节:1. 实践的运行机制(1)实践活动是一个由主体、客体和中介(工具和手段)等构成动态的发展系统。(2)实践的具体功能是通过实
24、践系统中的目的、手段、结果的反馈调控过程来实现的。2. 实践的基本环节 (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2)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的手段作用于客体。 (3)完成、检查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 (4)根据实践结果修正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三、实践的世界观意义:(一) 实践是现存感性世界的深刻基础 1.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1)实践造成了统一的世界被二重化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2)实践不仅是世界二重化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而且从根本上制约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接触的范围以及主观世界的广度和深度。 (3)实践又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转换器。2.
25、 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统一的物质世界本无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之分,只是出现了人及其活动之后,“自然之网”才出现缺口并一分为二,即在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分化为一个与它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世界。(1) 实践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自然的人化的过程。(2) 自然的人化过程同时也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3. 实践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 创造性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世界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 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都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或表现的。人类世界只能是实践中的存在。(3) 客观性、现实性、历史性、实践性构成了人类世界的总体特征。(二) 实践观在马哲中的地位科学
26、的实践观在马哲中占有重要的基础的地位,它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1. 马哲以实践观为基础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科学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2. 马哲以实践观为基础,把实践的观念带入了自然领域,克服了旧自然观的局限性。3. 马哲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正确地揭示了认识的基础本质和发展规律。4. 马哲把实践观贯彻到历史观领域中去,主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本质活动是劳动活动,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产生、存在、发展的基础,并从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年试题1. 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世界。
27、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1997年理科多选题第12题)A. 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惟一存在的世界B. 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C. 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D. 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E. 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CDE2. 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1999年文科多选题第17题)A. 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B. 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C. 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
28、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D. 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因为它们都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排列而成的E. 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CE3. 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2002年理科单选题第1题)A. 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B. 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 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D. 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A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2002 年文科单选题第1题)A. 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B. 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
29、“为我之物”C. 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D. 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B5. 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2003单选第2题)A. 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 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C. 人的实践活动D. 工具的制造与使用C第三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功能一、 意识的起源二、 意识的本质三、 意识的功能一、 意识的起源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这个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个阶段,是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个阶段,是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
30、人的意识。(人进化到今天是不是不进化了,静止不动了吗?)相关概念:反应: 有机体受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反应是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1) 从广义上理解,指概括了物质普遍存在的反映特性。(2) 从狭义上理解,指人类反映事物的特性。刺激感应性:是生物界的初级反映形式,它包含着感觉的萌芽。这种反映形式主要表现于低等的动物和整个的植物界,它们没有神经系统,只能对直接作用于它们的事物产生刺激感应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 , 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科学研究证明 , 银河系大约有 150 亿年的历史 , 地球年龄大约有 45 亿年以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 地球上只存在无生命的
31、物质 , 没有生命 , 更没有人类 , 因而也没有意识。只有在 30 亿年以前 , 地球上才出现了生命 , 经过几十亿年的进化发展 , 才产生了人 , 考古发现 , 人是在 300 万年以前才诞生的 , 有了人 , 才有了人的意识。2、意识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1)物质生产活动使意识的产生不但成为必要,而且也具有可能。人类的生存方式要求人们的反映形式必须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因此,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必须进化为人的意识活动;而物质生产活动也能够产生高级的反映形式。在从猿转化为人的过程中 , 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 在一定意义上说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社会交往活动使语言的产生
32、不但成为必要,而且也有可能。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社会的产物,没有社会和社会交往,就不可能有语言,没有语言也就不可能有意识。(3)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中,类人猿的动物脑进化为人脑,有了人脑,意识的产生才有了物质基础。简答题:为什么说意识不仅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二、 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A.人脑的重量大,脑与身体的比重大。如:现代人的脑重约1500克,与体重之比是1:50。黑猩猩脑重不到400克,与体重之比是1:150。大猩猩脑重约540克,与体重之比是1:
33、500。人脑和动物脑的区别不仅是量上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质上的,这种质上的区别是由社会实践造成的。B.脑细胞的高度分化和严密的脑组织。人脑是一切物质形态中最精密、最复杂、最发达的物质。人脑约有100150亿神经元组成,其中大脑皮层伸展开有2600平方厘米,其中顶、颞、额,枕叶是最发达的部分,占大脑皮层67。大脑皮层有200个功能区,分别对感官传入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作出反应。C.人脑具有复杂的“等级式”结构。(2)意识是物质生理活动的结果现代科学证明,意识活动消耗大量能量,脑重占全身2%,但消耗氧量20%。脑通过神经细胞传递信息、处理信息来进行意识活动,信息传递邮电的和化学的两种类型。用电
34、的生理学方法,可以记录下大脑在思考不同意义的词是所呈现的不同的脑电波形,当神经细胞接受神经冲动时,能产生乙酰胆碱,通过细胞孔隙引发下一个神经冲动,以此来传递信息。神经细胞中核糖核酸(RNA)含量特别丰富,可能是储存记忆的物质基础。(3)模拟思维。人工智能的创造和使用,一方面证明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成功的模拟了人的意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意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它的产生不仅仅是人脑中所发生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变化过程,我们不应该把意识看作是人脑的产物,只能把意识看作是人脑的一种机能。4305历年试题1.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1996 年理科
35、单选题第 1 题 )A. 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B. 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 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D. 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D2.IBM 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一事实表明 (l999 年理科多选题第 19 题 )A. 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B. 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C. 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D. 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E. 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BD辨析题:1.意识是人脑的产物。2.意识是人脑的产物就像
36、肝脏制造胆汁一样,意识也是人脑分泌出来的。相关概念:庸俗唯物主义 vulgar materialism) 旧唯物主义的最肤浅、最粗俗的形式。19 世纪50年代流行于德国。它承认物质是惟一的实在,否定上帝的存在,宣传无神论,但庸俗地解释意识、思想与物质的关系。它的理论先驱是法国的卡巴尼斯,代表人物是德国毕希纳、福格特和荷兰的摩莱肖特。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直接归结为物质性的东西,从而取消了意识与物质的区别。毕希纳在力和物质一书中断言, 物质、力和精神是“同一个原初的或者说基本的原理的不同表现”。福格特在其生理学通讯集中认为,“以精神活动之名著称的一切能力,只不过是脑物质的分泌物”,“ 思想对大脑的关
37、系,差不多同胆汁对肝脏或尿对肾脏的关系一样”。摩莱肖特在其 生命的循环中,虽然承认物质是惟一实在,但把意识、思想看做脑髓的分泌物,他直接从食物质量推证出人的心理活动,宣称“没有磷就没有思想”。庸俗唯物主义试图用生存竞争来解释社会进步,用遗传规律来解释阶级的不平等,用气候和食物差别来解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种族集团所独有的思想方式。它没有依据当时自然科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克服18世纪唯物主义的缺陷,把唯物主义推向前进,反而使唯物主义庸俗化和倒退,因而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严厉批判。恩格斯曾指出:“50年代在德国把唯物主义庸俗化并到处兜售的小贩们,丝毫没有越出他们的老师们的这个范围。自然科学后来获
38、得的一切进步,仅仅成了他们否认有世界创造主存在的新论据;而进一步发展理论,实际上他们根本不去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229 页)(哲学大词典)下第1842页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1)人脑具有意识的机能,这个机能的实现即意识的产生,必须有客观世界对人脑刺激和人脑对它的反映。人脑是意识发生的生理基础,客观世界才是意识产生的源泉。(2)客观世界反映到人脑中必须要进行加工改造,以主观的形式而存在,因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他加工改造的原料则是客观的,即意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辨析题:错误的认识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因此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简答题:怎样理解意识的本质?历年试题
39、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 380nm( 纳米到 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Om为红色,580nm为黄色 ,51O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O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 (2003 年单选第 3 题A. 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B. 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阀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C. 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D. 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C三、意识的功能1、意识是人类独有的精神现象,它有十分复杂的结构。从高低层次看,有潜意识和显意
40、识之别,在显意识中又有感性和理性的区分;从反映的领域看,有认知、情感和意志,认知向外,情感指内,意志把内外结合起来,直接控制人们的行动。2、 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的行为中,在人的生理活动中,在对客观世界的变化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1) 意识是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2) 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可以起到控制和调节作用。(3) 意识支配人的实践活动可以改造客观世界。3、 正确发挥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正确处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坚持物质对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既反对机械唯物主义抹杀意识能动性的观点也反对唯心主义夸大意识能动性的观点。简答题:意识的能动性
41、及其表现如何?辨析题分析: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个命题是错误的。因为:(1)“精神的力量”属意识能动性的范围。意识的能动性体现为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并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2)“精神力量”即意识能动性的发挥要受客观世界的制约,不是随心所欲、无条件的,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永远不能超过物质条件所许可的范围。(3)“精神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虽然指出意识具有能动性,但却把意识的能动性无限夸大,否认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犯了精神万能论的错误。历年试题1.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1991年文科单选题第7题)A. 意识产生物质B. 意识转化为物质C. 意识决定物质D. 意
42、识创造物质B2.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1991年理科单选题第2题)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 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C. 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D. 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C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己。”这一观点表明(1991 年文科多选题第 20 题 )A.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 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C.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D. 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E. 反映者和被反映者是完全同一的CD4. 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1991 年理科辨析题第 32 题
43、) 答案要点 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人们进行活动的动机和实现动机的意志对于活动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人们进行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即能否取得预期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人们的动机和意志。只有人们的动机和意志符合客观实际及其发展规律,并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条件。才能保证人们活动的目的得以实现。否则,即使动机善良、意志坚强也会事与愿违。5. 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1995 年理科多选题第 11 题 )A. 反映形式的主观性B. 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C. 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D. 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超前性E. 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ABCDE6. 彻底的唯物主义的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1995 年文科单选题第 1 题 )A. 承认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