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_第1页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_第2页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_第3页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_第4页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2)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3)真理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4)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授课学时:6学时。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导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在批判继承前人认

2、识论成果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第八讲 (第二章)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1.教学目的:使学生明确认识的本质,即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进而使学生把握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能够自觉避免认识过程中出现的“左”或“右”的错误。2.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3.教学难点: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运动的两次飞跃。4.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5.教学课时:2学时。6.教

3、学内容:7.小结:马克思主义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8.思考题: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怎样理解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我们每天都在思考,都在进行着具体的认识活动,但我们对有关认识的来源和要素,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规律等问题的了解并不一定很清楚。实际上,诸如人的认识是怎样来的?人的认识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怎样证明我们思维的内容与客观现实的一致性等问题早就被人们注意到了,且思想家们对上述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反映论和先验论、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分野。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对人的认识发展

4、的历史、认识的要素、认识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真理性性等问题进行探讨,并着重介绍在上述问题上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客观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且是有规律的,那么人们能否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就涉及到认识论问题。认识论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是“知识”和“学说”两个字的结合,意思是关于知识的学说。认识论就是关于知识的哲学理论。它要回答世界可知否。如何知、为何知等问题。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2007 年,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向师生们作了一个即席演讲,其中讲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应该是大有希望的民族!然后

5、,又发表一篇诗作仰望星空:“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 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 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 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在为这首诗做介绍时,温总理引用了他在同济大学的演讲。诗中所透露的对真理、正义、自由、博爱的思考,在大学讲“关注天空”,就是反对现在大学校园流行的一种学术上的急功近利的风气,反对校园内追名逐利的浮躁,从老师到学生,都应该有一种求知求真的精神,去仰望天空。那

6、么,我们应该如何去仰望天空,认识真理呢?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回答的问题。(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1、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前提出发,把人的感觉、观念和意识看作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1)墨子:认为认识知识都是后天的,来源于人的感觉,还提出了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三表法”:“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简言之,一是以古人的历史经验为准则,二是以群众的直接经验为依据;三是以产生的实际社会效果为准绳。三表法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实际效果来检验认识的真伪,是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进一

7、步贯彻和发挥。(2)恩培多克勒:“流射说”。认为所有的生成物中都有流射物的存在,当这些流射物通过适当的感觉通道进入人体时,就会形成感觉,进而形成认识。(3)德谟克利特:“影像说”。认为事物都是由原子微粒构成的。外界事物总会发出一种极细微的原子流,在作为媒介的空气上面打下印记。当空气触及人的感觉器官,空气上的印记就打到了人的感觉器官上面,造成了事物的影像。感性认识是由比较粗糙的原子在感官中留下的影像,理性认识是比较精细的原子在心灵中造成的影像。(4)亚里士多德:“蜡块说“。感觉接受的是事物的形式而不是质料,正如蜡块一样,当刻有图纹的金属作用于它的时候,它接受的是印纹而不是金属本身,灵魂有认识的能

8、力,但本身不会产生认识,感觉和思维都是在外部对象作用下发生的。 2、唯心主义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1)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孔子:对于知识从何而来的问题,他做了两个明确的答案:“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他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生而知之”是说有一种人,他们的知识是生而具有的,这是上等人。孟子:“良知”“良能”说。在他看来,善是人的本性,这种本性是天赋的,这

9、种天赋的本性叫“良知”“良能”。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孟子讲的“良知”“良能”是一种道德知识,他把是非善恶的道德知识说成是先天的,可以看出他认为知识来源于人自身,来源于人的精神。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条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路线。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由于他认为人的思维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人的善端是人的内心所固有的,所以,人对自己的本性进行自我认识就可以知道天命,认识外部客观世界。他的求知路线,不是向外部世界寻求知识,而是向内心去求知识。笛卡儿:天赋观念论。他认为知识都是有观念构

10、成的,这些观念共分三类:第一类通过感官从外界得来的,带着个别性和偶然性,而且常常会欺骗人们,因此单凭感性经验不能形成无可怀疑的科学知识。第二类是人们由理性直观得到的,如数学的、形而上学的公理,一看就知道,无可怀疑,这类观念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第三类是人们凭空虚构的,如飞马,金山之类,没有客观有效性,当然不能成为科学。他认为第二类观念是理性自身固有的天赋观念,只有人类先天就具有的天赋观念才是知识的源泉。 (2)、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神等客观精神力量赋予的。柏拉图:“回忆说”。他认为世界万物都对应着各自的理念,在万物产生之前理念已经存在了。人出生前,灵魂在理念世界里就有了关于理念的知识

11、,出生后灵魂由于受到肉体的干扰和污染,暂时忘掉了那些知识,因此必须通过学习,通过对一些具体事物的认识,才能把忘掉的知识从新回忆起来。学习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黑格尔:“绝对观念”。他认为整个世界的发展就是绝对观念的自我运动。(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二者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又有性质上的区别。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直观被动的反映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英国的哲学家洛克认为,经验是知识的惟一来源。他说:“人的心灵天生就好比一块白板(tahularasa)不是白颜色的板,而是空白的板,上面没有任何记号

12、,没有任何观念。人出生时心灵犹如白纸或白板一样,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印象。”“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它有两个严重缺陷:(1)离开实践考察认识:把主体理解为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只是反映世界的人,而不懂得主体是积极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把客体仅仅理解为认识的对象,而没有看到客体还是实践的对象;只看到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而看不到二者之间的实践关系,因而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把认识看成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2)离开辨证法考察认识:不了解认识的辨证性质,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从客体到主体的单向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革命能动的

13、反映论)(1)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胸有成竹的故事(2)把辨证法应用与反映论: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正因为如此,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还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够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正如列宁所说,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世界,而且能够创造世界。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产生)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知识点回顾:社会生活本质上

14、是实践的(一)实践和认识的要素1、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主体的主要特征是:第一,自然性。人是客观实在的自然存在,人的自然机体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自然界为人提供了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人从自然界中不断摄取生活资料,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把自然界当作自己生命和力量的源泉。第二,社会性。,只有在由人所结成的社会活动及其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有可能作为主体而存在,也只有在社会中,人才可能具有社会性的本质,才能获得主体的地位。第三,意识性。作为认识与活动的主体,人的活动是在思想的支配下进行的,因而是有目的的。2、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实践

15、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客体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客观性。它是不依赖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一部分。第二,动态性。客体随着主体发展与活动自由度的提高而不断扩大。第三,多样性。客体可划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以及以物质形式为载体或外壳的精神客体。构成认识客体的内容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自然客体是指成为人们认识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社会客体是指作为认识对象的人类社会。精神客体是指成为人们认识对象的精神括动和精神产品。精神活动指的是人的意识活动或认识活动,这种精神活动作为认识对象就构成为精神客体。精神产品是指人们认识的成果,把这种认识成果作为认识对象,它们也成

16、为精神客体。主观唯心主义把认识客体说成是主观意识或感觉,认为认识就是认识人的主观意识或感觉;客观唯心主义把认识客体说成是客观精神,说认识就是对客观精神的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不具有根本性,它们的共同点是把认识客体仅仅局限于精神、意识的范围。这种做法的目的就是否认把自然和社会作为认识客体3、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4、主体与客体的关系:(1) 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一方面,主体通过实践活动对客体进行改造,使主体实践目的得以客观化实现出来,在客体中打上主体意志的烙印;另一方面,主体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其自身也得到了改造,不断形成新的观念、

17、新的能力。在主体改造客体的实践过程中,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类一直以来都试图征服月球,但只有在 20 世纪中叶开始,月球才进入人类有意识有计划地加以改造的客观世界的范围,月球才成为人类主体的现实的实践客体。中国嫦娥登月工程:嫦娥工程规划标志着月球将进入中国人的实践活动的客体范围。有三步实现,分别简称为绕、落、回“ (2)认识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只有通过主体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人类主体对月球客体的属性的认知月球与地球距离: 公里 绕地球一周需要: 27夭 7 对43分两次满月之间时间: 29天1 2 时43分 表面引力=等于地球引力的1/6

18、(3)价值关系 :因主体的需要与客体能够满足需要的属性而发生的关系。月球客体对于人类主体的价值(有用的属性):月球上没有月震,也没有火山,没有大气折射和吸收,清晰度比地球高很多倍,对天文观测有很大意义。此外,月球上蕴藏的氮-3 是一种非常清洁的能源,有人说能够使用1000 年、一万年。已经发现月岩中有100 多种矿物,其中有很多是地球稀有矿物。月球还可能是人类探测更遥远天体和宇宙空间的理想平台。月球表面的地质构造比地球表面稳定得多,这使其成为架设天体望远镜和遥感器的极好场所,同时,月球没有大气层,设置在月球上的观测系统能比地面同样的系统更清渐地对天体进行观测。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等国家都制

19、定了月球基地计划,最终将会在月球主建立基地,(4)审美关系,即主体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体验美、感知美、创造美的关系。主体不仅有一般功利性的需要,而且还有追求美、向往美、欣赏美、享受美的需要,因而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还会按自己的审美标准来体验美、感知美、创造美。尽管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也能反映出诸如孔雀开屏、蝴蝶展翅的美,然而这只是通过自然选择而获得的遗传性的、非自觉创造的美,而主体能通过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自觉地、能动地在客体中创造和实现一个美的境界。当然,由于主体审美标准的不同,所体验、感知、创造的美也是不同的。5、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目

20、的是指实践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对实践客体的认识而对实践结果的构想,是对经过实践改造以后将要出现的东西的提前反映。实践方案是指人们为实现实践目的而制定的实践活动的规则、程序和步骤。为了保证实践活动的成功,实践决策必须坚持“合目的”和“合规律”这一双重尺度。决策的合目的性是指决策必须反映实践主体的需要和意愿,有利于主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既要考虑到实践活动的经济效益,又要充分估计到实践活动的社会效益以及对自然界可能造成的后果;不仅要看到目前利益,也要顾及长远利益;不仅要顾及局部利益,更要着眼于整体、全局的利益。决策的合规律性是指实践活动的决策必须尽量正确、全面反映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内在联系和本质特

21、征。既要充分估计到实践客体的各种属性、特征及其所能产生的效应,又要充分估计到这种事物同其他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2)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对实践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组织就是为了最有效达到一定的实践目标,对人员的合理安排和物质条件的合理分配。管理就是为使实践主体更好地实现实践目标而进行的协调、调控等一系列活动。(3)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三、实践对于认识的作用是什么?如何把握事物的本质,这是认识论的关键问题,它直接涉及认识的内容以及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与对象、

22、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实践 问题,对人的认识本质的理解只有通过实践并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正确的解决。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起决定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如,纸上得来总觉陋)纸上挖题材,千方百计地搜寻野史轶事。皇帝赐妾,命妇吃醋,本是唐人轶事,今人却偷过来用到清人宰相刘罗锅里。写乾隆恶作剧赏刘墉两个宫娥,刘墉无奈,刘夫人抗命。皇帝佯怒:要么接受,要么服毒。刘夫人宁喝毒药,原来毒药是醋。这一集的故事,几乎是照抄书本。偷抄一遍还不过瘾,神医喜来乐里又偷一遍,改成王爷成人之美,命喜来乐纳心爱的赛西施为妾。这一集演得庸俗不堪

23、。大家争相偷抄野史轶事编故事,几乎所有的名媛美人都被歪曲了。从纸上挖题材,随心所欲地糟蹋著名的民间传说。白蛇恋许仙、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梁祝姻缘、董永遇仙都被“文艺家们糟蹋得不成样子了。谬种流传,年轻一代对原来优美的民间传说已经一无所知了。从纸上挖题材,残害文艺名著。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之类的侠义小说,都惨遭戕害。近来听说老鼠爱上猫已在南国亮相,敷演锦毛鼠白玉堂爱上御猫展昭。篇目故弄玄虚,使人误以为写同性恋,却是玩的变性手法,白玉堂原来是女扮男装。这风是从美国吹来的。美国一批无赖编剧肆意糟蹋文学名著,安娜一卡列尼娜被改成“动作片,简爱、罗密欧与朱丽叶被改编成同性恋。等着瞧吧,下一版老鼠爱上

24、猫(2),就会是郎才郎貌,锦毛鼠不再女扮男装了。这些创作倾向,会损害文艺生命,文艺女神该喊“救命”了。(再如,森林里的水。)人们的认识不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客观世界哪些事物能成为人们的认识对象,是由实践的需要和水平决定的。例如:古代为了适应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确定季节、了解气候以及后来航海的需要,产生了天文学;为了适应丈量土地、衡量容积和其他计算上的需要,产生了数学;为了适应建筑工程、手工业以及战争的需要,产生了力学。测量土地面积,计算时间,制造器械的需要产生了古代数学近代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对新动力的需要,出现了蒸汽机,对蒸

25、汽机的研究和改造,进一步推动了动力学、热力学和机械学的发展。现代社会利用原子能的需要,促进了原子核物理学、放射化学、放射生物学的发展;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的需要,促进了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发展。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 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的发生一点也离不开实践。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它是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联结、相互作用中发生的。实践是主体和客体这种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中介、桥梁,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接触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获得感性认识,并通过实践促进事物暴露本质,在这一基础上,才能深入到事物的内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

26、质和规律。所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这些都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但这并没有否认从书本或他人那里获得的间接经验的重要性。由于个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每个人的实践范围也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实践。因此,间接经验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源即是源泉、源头,流即是从源头出来的支流。由于间接经验离开了实践活动的生动性,因而它在流传过程中有可能离事实越来越远。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

27、事要躬行。”学习和借鉴前人和他人的经验,也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能照搬照抄。因此,我们既要重视通过书本或其他途径获得间接经验或知识,更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或直接知识。一个做地质工作的朋友,在最近一次勘探中迷了路,经历了一些小小的惊险。后来他说:“干粮带得很多,倒是在找水的事情上,让我多了与往日不同的感受。”朋友说:“这次勘探,我们请了一位山民做向导,没想到天气不好,向导也迷了路,我们就走了整整一个星期。带的水喝完了。地图上标志这座山里是没有河的,连一条小溪流也没有。向导说不用急,森林里最多的就是水了。”“水在哪儿?我们问。他指了指不远处一洼肮脏的泥坑,那里聚着一些水。向导没

28、有理会我们的表情,自己去采了一束草,把草编成碗的样子,开始往饭盒里过滤那洼水,过滤了几遍之后,水渐渐地清了,放了两片饮水消毒片,水果然就能喝了。这是他告诉我们的第一种取水的方法。晚上在进帐篷之前,他把塑料布一张张地撑开,在树干上吊住四角,早上,每一张塑料布里就都聚满了露水。要是没有水洼,他就找那些树干很粗树叶很大果实很多的树,用刀子在树上挖一个洞,不久就会有水慢慢地流出来,颜色有些淡绿,应该叫树汁儿吧。或者在潮湿地带找那些很粗的藤,把藤茎割一段,就会有水流出。这一段流完之后,再在这根藤上离开尺把远再割。他给我们提供的水源还有野仙人掌、野麻竹、野丝瓜这位只有小学文化的向导让我们震惊极了。在我们的

29、意识里,这个森林既然没有河,老天不下雨,那就是没有水的,但是在他的眼里,随便一个角落似乎都藏有水。原来我们以为根本无法寻觅的东西,却是这样地处处留踪,处处有源。朋友的话也给我很多感触。人们常常以为水,除了雨水、河水、溪水、泉水、自来水等之外就没有别的了,很少有人能够想到,水,还可以是泥洼里的浑浊,是露珠的凝聚,是树的体液,是藤的腰身,是仙人掌的掌心,是麻竹的绿茎,是野丝瓜的肚腹,是花瓣的娇艳,是草叶的清香,甚至是松鼠轻盈的跳跃和小鸟婉转的歌唱 我们往往看到呈现在面前的就以为阅尽沧海,却不知道我们看到的,其实只是冰山一角。自以为看到的越多,才漏掉的更多,因为精神的近视,奇美的世界在我们眼里只浅显

30、成一片简单的色斑。还有许多领域的丰富被我们狭隘的惯性忽略、挤压和简化。比如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爱,比如千姿百态千达百通的学习,比如与森林里的水一样的万事万物对我们心灵的广阔引导和启迪。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的认识从古到今有了巨大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发展更加迅速,新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新知识爆发式地增加,说明了人类的认识在迅猛发展。那么,认识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有人说是“求知欲”、“好奇心”、“科学兴趣”等,这些心理因素对认识的发展无疑是起着作用的,但从根本上说,这些并不是认识发展的推动力。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表明,认识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实践,是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

31、发展,才推动认识由浅入深、由片面向全面发展。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这种新要求、新问题,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现阶段我国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变种的传染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病、心脏病等成为影响和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社会生生不息,不停地发展变化着。社会实践不断开拓新领域,涌现出新的问题、新的需要,正是这些新的问题和新的需要,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天文学最初是适应古代畜牧业和农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出来的

32、。近代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都是适应近代工业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是在现代科技实践发展的推动下而产生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首先实践为人们认识新领域、解决新问题提供经验,既包括继承前人的实践经验,又包括当代人的实践经验。其次,实践还为人们认识新领域、解决新问题提供新的物质手段。例如:没有射电望远镜,人们不可能观察到距离地球200亿光年的星系;没有高能加速器和粒子对撞机,人们不可能深入到原子核内部认识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

33、正是这些新的物质手段,强化、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给了现代人的认识以巨大推动力,使得现代人的认识获得了空前的进步和发展,不断达到新的广度和深度。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恩格斯指出:“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人们在实践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也改造着自身的认识能力。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和经验,另一方面,也不断地接触新开拓的领域,遇到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和矛盾。正是这两个方面,培养和锻炼着人的思维能力,使人的思维越来越发达,越来越敏捷,不仅能够灵活地运用概念去把握事物及

34、其本质,而且能通过思维把握本质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从而达到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平面几何中著名的勾股定理是怎么得来的呢?在很早的时候,埃及人就利用尼罗河水来进行人工灌溉,这就需要修建水渠、水池和堤坝等工程。同时,由于尼罗河经常泛滥,住在尼罗河两岸的古埃及人不得不在洪水之后又重新划分土地。测量土地的需要导致了几何学的产生。古埃及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现,如果按照边长为3:4:5的比例画一个三角形,那么与边长5相对的角是直角。他们就是利用这个已知的道理在地面上画直角三角形的。继古埃及人之后,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古巴比伦也有一个类似的直角三角形画法,但其边长的比例是5:12:13,与“13

35、”相对的角是直角。毕达哥拉斯借助于古埃及人和古巴比伦人总结出来的这些经验,运用自己的头脑对这些素材进行了分析、对比和提炼,终于找出了规律性的东西:夹直角的两边的长度的平方和与对着直角一边的平方恰好相等。用公式表示,即A2+b2=c2,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勾股定理。因为是毕达哥拉斯总结出来的,所以也叫做毕达哥拉斯定理。第三、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在给人们提出新课题的同时,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如果没有15、16世纪工业、商业、航海业等实践发展所积累的经验材料,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就不可能产生;如果没有第谷对天体长期观测所积

36、累的大量资料,开普勒就不可能发现行星运行的三大定律。就像牛顿所说: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罢了。这些都说明,实践积累的经验材料,对认识问题的解决、对认识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同时,实践的发展还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使人类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人靠自身的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的范围是有限的,人的眼睛看不到遥远的天体,不能分辨小于十分之一毫米的东西,也看不见红外线、紫外线;人的耳朵听不见超声波。但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制造出象射电望远镜、电子显微镜、光谱分析仪、雷达、人造卫星、宇宙探测器等观测手段;提供了用于变革对象和各种超高温、超低温、超高压、超真空的实验条件,以及巨大的回旋加速器、粒

37、子对撞机等实验设施;提供了电脑、人工智能机等等。这样,不仅突破了人的感官的局限,而且延伸了人的大脑,促使认识在新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得到发展。最后,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智力的开发,是受着实践发展水平制约的。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达到什么程度,智力发展也相应地达到什么程度。人的感觉能力是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的,思维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只有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一步步走向真理。比如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总之,认识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

38、础,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相反,错误的理论则阻碍实践的发展。例如:海王星的发现。自从1781年天王星被发现后,人们注意到它的位置总是和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来的不相符合。于是有人怀疑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也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受另一颗尚未发现的行星所吸引的结果。当时虽有不少人相信后一种假设,但都缺乏勇气去寻找这颗未知的行星,因为这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只有一位年方23岁的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亚当斯敢于承担这项任务。他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对天王星的观察资料

39、,反过来推算这颗未知行星的轨道。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他终于在1843年10月21日把结果寄给格林威治天文台台长艾利,但艾利保守思想非常严重,不相信“小人物”的工作,置之不理。幸亏法国人勒维烈也从事这项工作,1846年9月18日,他把结果告诉柏林天文台助理员加勒,23日晚,加勒果然在勒维烈预言的位置上发现了海王星。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本质的科学规定首先,就认识活动在人的全部生存活动中的地位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它以主客体的实践关系为基础,同时渗透着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和其他关系。其次,就认识活动自身的内在层次性说,它是以主客体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为基础,以人所特有

40、的精神活动为本质内容的反映过程。最后,就认识活动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来说,认识是模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这一规定,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表明了它同唯心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四、认识运动的规律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这就是认识运动,认识运动是一个辨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一)从实践到认识人的认识过程始于在实践中产生的感性认识,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41、,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1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我们对感性和理性的涵义都有一定的了解,具体来说,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兰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1感性认识.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表面的认识,特点有直接性,所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形式有感觉、知觉和表象。由感觉到知觉到表象,是由个别特征到完整形象的一个过程,这里包含着认识由部分到全体、由直接到间接的趋势。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人们无论识别什么事物,总是通过感觉器官同它

42、接触,它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它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因而又有局限性。有这样一个故事,它生动地说明了感性认识的局限性。传说印度舍罕王朝的国王打算重赏象棋的发明人一一宰相西萨班达依尔。国王问他有何要求,这位聪明的大臣胃口看来并不太,他拿着一张棋盘,跪在国王面前说: 隆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给我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第三格内给四粒,照这样下去,每一个小格内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我只要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 64格的麦粒。国王一昕,认为这区区奖赏,微不足道。于是,满口答应。然而结果怎样呢?按照第一格内放一粒,第二格内放二粒,第二

43、格内放四粒, .还没有放到二十格,一袋麦子就已经完了。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到国王面前来。但是,麦粒数一格接一格地增长得那样迅速,很快就可以看出,如果要放到第六十四格,即使拿来全印度的粮食,国王也兑现不了他对达依尔许下的诺言了,因为按照宰相的要求,这位宰相所要求的竟是全世界在两千年内所生产的全部小麦!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国王的感性认识、没法告诉他摆满棋盘究竟需要多少麦粒,即使比他经验丰富,知识广博的现代人,也不能一下子直接觉察到这个数量,只有借助于数的概念,通过抽象的数字运算,才能把握到。由此可见,感性认识是有局限的。我们需要理性认识来帮助我们。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

44、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兰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人们凭感觉只能看到苹果熟了落到地上,水往低处流这种现象,但是这些现象后面的本质是什么?凭感觉是无法把握的,牛顿经过艰苦的探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后,才最终揭示出来。这就是牛顿对这种现象的理性认识。因此,感觉到的东西,人们常常并不理解。感性认识只有发展为理性认识,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理解事物纷繁复杂的现象,指导实践。如果认识只停留在感性阶段,它不仅不能指导实践,而且很可能为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产生错误的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通

45、过感官得到通过思维抽象得到直接性、生动性间接性、单纯性表面的、外部的内部的、本质的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低级阶段高级阶段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例:黄帝内经记载。一位樵夫多年患头痛病。有一次打柴时无意中碰破了脚趾头,出了点血,可是头不痛了。这一发现太偶然了,没引起他的注意。后来又有一次,碰破了脚趾头,头又不痛了。他心里一亮:也许头痛真该刺脚?于是他在头痛时故意把脚趾刺破,果然头不痛了。屡试之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樵夫成了第一个人体针刺穴位的发现者。这个穴位叫“大敦穴”。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反映事物的表面

46、现象,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感觉到的东西,人们常常并不理解。只停留在这个阶段,不仅不能指导实践,而且可能产生错误的认识。比如水银湖。俄国地质学家瓦尔霍一天在画家丘罗夫家里看到一幅画:画面上呈圆锥状的山峰临湖而立。山顶白色,山脚和湖面却闪着蓝光,似乎笼罩着一层蓝色的雾气,山石远远望去又呈红色。画家说:“这是卡顿山脉附近的实地写生画。传说这个地方好像有什么魔鬼似的,无人敢去涉足。我出于好奇冒险进入这个危险区。还没走到湖边就胸闷头晕,恶心难忍。湖边寸草不生,一片死寂。在几乎窒息的情况下,我草草画了这幅画,回家后病了四年。”地质学家更感兴趣。经过反复思考认为:红色的山石可能是硫化汞矿石,高热下它

47、可分解为硫和水银,山脚下的湖必然是一个水银湖,蓝雾是剧毒的水银蒸气。为了证实猜想,他带上防毒面具去考察,果然如此。案例:比别人多想一步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建筑业发展迅猛,砖瓦工价码看涨,这对众多失业者来说实在是个难得的机遇。一贫如洗的迈克为了生计来到芝加哥,然而,他看到招工广告后,却没有加入到应征砖瓦工的竞争洪流中去,而是买了一间房,请来一位瓦工师傅开始了瓦工培训工作。许多人在报纸上看到招生广告后蜂拥而至,结果仅半年时间迈克就赚了5万美元,这5万美元在当时相当于一个瓦工8年的收入。 有人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块普通的钢板只值5美元,如果把这块钢板制成马蹄掌,它就值10.5美元,如果做成

48、钢针,就值3550.8美元,如果把它做成手表的摆针,价值就可以攀升到2 5万美元。这个世界最值钱的东西是什么?许多人都在瞪大眼睛寻找财富,他们不放过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寻寻觅觅辛辛苦苦一辈子,最后却落于平淡。因为很多时候财富的获得不是通过实物的买卖得来的,而是用智慧换来的。李卜克内西说过:“天才来自勤奋。”我要说的是:“成功来自发现。”也许换一个角度,换一种眼光,结果可能就大不相同,或许它能改变你的一生。在这个大干世界里,每个人都潜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天赋,它是埋在我们生命里的金矿。不同的是,相当一部分人不善于发现或懒于发现,有人则干脆把它当成小聪明或旁门左道。干他人不想干的,做他人不曾想的,成功

49、也许就是近在咫尺的事情。可能我们都认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比别人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其实在很多时候,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能比别人多想一步。科学发现如此,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又何尝不如此呢?科学家巴斯德说过,“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一心向学的头脑便是有准备的头脑。 斐塞司博士有一个习惯,总是在午饭后坐在门前晒会儿太阳。旁边一只母猫在阳光下安详地打着盹儿。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太阳一步一步向西移,渐渐被拉长的树影,挡住了母猫身上的阳光。母猫醒了,它站了起来,伸了伸慵懒的身躯,又踱到另一块有阳光的地方,重新卧了下来,接着打盹儿。每隔一段时间,猫都会随着阳光的转移而不停地变换睡觉的场地。这一切在

50、我们看来司空见惯,自然而然。可是猫的这些举动唤起了斐塞司博士的好奇心。猫为什么喜欢呆在阳光下呢?是光和热,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对,是光和热。猫喜欢呆在阳光下,这说明光和热对它一定是有益的。那对人呢,对人是不是也同样有益?这个想法在斐塞司的脑子里闪了一下。 可是就是这么一闪,却成为闻名世界的日光疗法的引发点。之后不久,日光疗法便在世界上诞生了。斐塞司博士,也因为一只睡懒觉的猫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如果我们家的院子里也有这么一只睡懒觉的猫,我们也看到它一次次地趋近阳光,我们是不是能想到这些呢?或许我们会想,这猫真会享受,不但长时间地睡,而且还喜欢睡在阳光下;这猫该产小猫了,怎么还不产呢或许什么也不想

51、。 1910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因病不得不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休息,墙上挂着一幅地图。在闲得无聊的时间里,他就很随意地观察这张地图。一天,他突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地形好像是互补的,南美大陆巴西东部突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西海岸的赤道几内亚、加蓬、安哥拉陷入的部分相对应,可以把它们完全拼合在一起。 这个发现,让魏格纳兴奋了好一阵子,并由此引发了他的一连串的思考。这两个大陆是不是原先就是连在一起的?如果是的话,那又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分开的?不顾病痛,魏格纳着手收集了大量的地质学、古生物学的资料,终于证实了一个崭新的理论:大陆板块漂移说。为什么每天都有许多人在看世界地图,而只有魏格纳得出了大陆漂移说?有些人几

52、乎天天见到猫晒太阳,可为什么只有斐塞司一人发现了目光疗法?如果当初那个苹果不是掉到了牛顿的头上,可能今天我们能够得到的只有:今天真是倒霉,这个讨厌的苹果为什么偏偏落到我的头上?煮水时壶盖的跳动,人们习以为常,不屑一顾。惟有瓦特,将司空见惯的现象加以研究、分析、实验,最终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两个铁球同一高处同时释放同时落地,被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抹杀了千年,惟有伽利略,经过夜以继日的思考、实践,将真理发掘,在阳光下的斜塔中,昭然若揭!同样是手被草叶子拉破了,普通人只会埋怨草的无情和自己的粗心,而鲁班却想到了发明锯 对于在我们生活角落的一些细节、一些小事,我们能多留意一下,多想一步,可能历

53、史上的科学家名榜上也会记下你的名字。二者相互渗透 , 一方面感性认识包含理性认识,感性认识要用概念等理性形式来表达,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也包含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导致唯理论与经验主义。 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我国科学家竺可桢,为了研究生物和环境条件周期性变化之间的联系,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的观察各种气候现象,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记录气温、气压、风向、湿度等气象要素,每年都要仔细记录北海公园的冰冻和融化、植物开花、布谷鸟初啼等物候现象的日期,积累了大量感性材料,才形成了物候学理论。 (2)

54、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运用辨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例: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因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被人们誉为“天空立法者”。这些成就与他的老师丹麦天文学家第谷通过长期的天文观察所取得的材料是分不开的。第谷曾用多种天文测量仪器,花费了30年的功夫,精密的观测行星位置,积累了大量材料。但遗憾的是,他在天文观测方面非常出色,但却不善于进行理论分析。1600年,他请开普勒做自己的助手。开普勒对科学观察不感兴趣,但十分善于理论分析、抽象和概括。在对科学数据的分析中得出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5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及其作用(1)理性因素是认识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并在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知性的意识,包括理智、思维和逻辑等因素,理性因素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直接负担认识功能的是主体的理性结构,人们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二)从认识到实践1、意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运动并没有结束。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这次飞跃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实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