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_第1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_第2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8讲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服饰对于人们日常生活极为重要。近现代服饰又反映重大政治变动。下列服饰体现出这一特点的是() a b c d1d2“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贫贱者亦步趋恐后。”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近代社会的剧烈变革d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2.c3传教士师古德说:“整个中国渴望改变;科举制成为过去,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政府也开始懂得其存在不是为了统治者的私利;爱国的精神正在产生,抵制美货运动是最初的表现;对宪法和重组军队的要求已经

2、得到回应;禁止缠足、女子教育、新建筑风格、治外法权都是热烈讨论的问题。”材料反映的年代应该是()a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b民国初期 c北洋军阀时期 d清朝晚期3d解析 根据材料中“科举制成为过去”“对宪法和重组军队的要求已经得到回应”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清朝末期废除科举,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等,故答案应为d项。41906年,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宣布从第二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的“卑职”等用语。其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这种现象说明在当时()a平等观念在一定范围内传播b辛亥革命铲除了中国社会传统陋习c三纲五常思想受到

3、严重冲击d近代文明礼仪被中国人普遍接受4a51908年,上海图画日报上刊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乡下私塾先生前往城里的新式学校任教,把电灯当作鬼火,吓得彻夜未眠;讲解新教材的课文时牵强附会地把孟德斯鸠当作曹操(字孟德)。从材料中可以看出()a上海已成为国际大都市b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传入中国c启蒙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d西式教育取代了中国的私塾教育5b 解析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从材料中私塾先生不知孟德斯鸠是谁的信息可知,启蒙思想并未在中国广泛传播,故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电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b项说法正确。6上海纺织女工杨秀燕从1965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

4、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37年。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账”,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a记录者是普通百姓b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c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d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6d7“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送嫁妆”的物品统计。这些统计说明()时期嫁妆20世纪80年代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20世纪90年代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vcd机、彩电、冰箱、摩托车a.社会生活的特点是土洋并存b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c改革开放促进了习俗的变化d新时期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7d解

5、析 本题考查物质生活的变迁。a项是近代初期特征;材料不反映婚礼形式,b项可排除;20世纪八九十年代嫁妆趋向丰富和高级,体现了生活水平提高,而不是风俗变化,c项也可排除。故选d。81876年,申报报道:“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半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a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 b人们对火车持漠视态度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d全体中国人已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8c9下表为民国时期各类报纸的部分纪事,根据该纪事不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年份纪事申报1918年该报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中央日报1932年

6、多次发表“赤化祸害论”的社论新民日报民国27年,社址所在的县城沦陷,不得不宣布停刊救亡情报其发刊词说:“抗战救亡”是全国人民的呼声a.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b民国时期的报纸报道都客观公允 c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了中国的新闻事业 d民国时期的各类报纸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9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信息的分析能力。a、c、d分别可以从申报新民日报的发展体现出来,从表格信息“赤化祸害论”可以看出中央日报明显带有政治倾向,故b项分析错误101912年7月6日,北京的文化人之间因政治观点不同而发生一场无约之殴。国风日报等七家报社的工作人员(同盟会干事)将国民公报

7、(非同盟会系报纸)经理佛苏、主编蓝公武痛打并将报馆一切机器什物捣毁一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a同盟会认为“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不能享有言论自由”b国民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c国民享有一定的言论、著作、结社等自由d为维护民主共和斗争激烈10b111903年,梁启超曾记载:(此电)由大西洋发,循前此欧洲与东方通行之旧线至马尼刺,复由马尼刺用新海电至旧金山,经美洲大陆复还纽约。发电时十一点五十五分,接电时间十二点四分三十秒,相距仅九分三十秒。他所描述的是下列哪一项新发明()a电报 b电车 c发报机 d电磁感应11a解析 本题考查通讯工具的发展。根据信息“由大西洋发接电时间”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与电有关的通讯

8、工具,故选a项。12一位久居上海的民族资本家一直坚持阅读申报,以了解国计民生。在1918年的申报中,他可能读到的新闻是()a某华侨在沪投资开办西餐厅生意兴隆b京剧名角谭鑫培奉旨入宫给皇帝表演c丁日昌在台湾主持架设了有线电报线d上海学生罢课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12a13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a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清末废除跪拜请安之礼反映的是风

9、俗习惯的改革。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答案a14婚礼上新娘子身穿新式旗袍,头遮喜庆红盖头,新郎一身长袍马褂的装扮。关于这种场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西文明交融的产物b体现了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c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之后d这种婚礼观在20世纪初的城乡普及解析学生易区分不清c、d两项,新式旗袍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但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故答案为d项。答案d15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这主要表明()。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d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解析注意“三寸金莲”、“民国成立

10、以后”和“大脚锦鞋”,而“尊孔复古”与“大脚锦鞋”相反。b、c、d三项逐一缩小范围并具体化,与题旨最吻合最般配的是d。题干中从“三寸金莲”到“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的变化,反映民国以后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a、b、c材料并未体现。答案d16.右图是1907年秋瑾在上海创办的妇女杂志。该杂志设有演坛、译编、传记、小说、文苑、新闻、调查等栏目。该杂志的大量发行对人们的影响有( ) 开阔人们视野 关注国事 减少文盲数量 传播新知a.b.c.d.解析 中国女报内容丰富,发行量大。它在开阔人们视野、传播知识、引导民众关注国事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杂志的大量发行能够减少文盲数量的说法是不正确的。答案 b17

11、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斗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解析从材料中“四寸半高跟”、“三寸金莲”、“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可以看出既受西方影响,也有中国旧的陋习。从人群的分布看出是各个阶层都有,所以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从材料看中国的传统陋习并未被完全改变,排除a。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33年,与新文化运动关系不大,排除b。

12、民族工业的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也是不符合史实的,排除d。正确答案为c。答案c18下图反映了中国空姐20世纪70年代以来服饰的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村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b生活条件的改善c审美观念的变化d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的思想解放答案d19近代新式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a b c d解析解题时应从新式交通、通讯工具的优点和进步性进行考虑。答案d20. 1912年1月11日,民报提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一字之差,表明中华民国( )提倡女权主张男女平等 倡导女子关心国家大事

13、消灭了性别歧视a.b.gkstkc.d.解析 消灭了性别歧视的说法不正确,排除。答案 c21.1908年4月3日申报这样报道:“沪宁铁路告竣举行开车典礼式。中西官绅到者甚多,颇极一时之盛。”史料说明了( )a.国民政府建立后,南京和上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b.中国交通工具近代化的开始c.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民生事业走向近代化d.民国时期铁路建设有了较大进展答案 c22近代有人说,建铁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而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非千万人之公利”。下列对这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当时修建铁路遭到顽固人士的反对b近代中国铁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c此人认为当时中国不适宜修筑铁路d根

14、本目的是为了说明修筑铁路便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中国铁路的修建开始是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这一新生的外洋事物一开始是遭到顽固人士的反对,同时也说明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文中没有提到修铁路是为方便列强侵略,故选d项。答案d23对下列“中国近现代铁路建设里程简表”分析不正确的是()。年份1894191119271937194519782006中国铁路gkstkgkstk里程(千米)400gkstkgkstk9 80011 90015 50024 00048 60077 083.8注:表中数据摘编自浅谈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结题报告。a近代铁路的出现与发展和列强侵略紧密联系b民族工

15、业春天的出现促进中国铁路迅猛发展c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铁路建设获得一定的发展d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建设迎来真正的春天答案b24.右图为1863年拍摄的清代醇郡王奕譞的照片。该照片拍摄于奕譞管理禁卫军神机营时的北京南苑军营。奕譞身挂大腰刀,神采奕奕,年轻潇洒,风度翩翩,是典型的清代武官派头。该照片也是清宫廷秘藏最早的照片。这幅照片可以作为历史见证直接用于研究( ) 清朝禁卫军史 我国近代摄影史 清代中央政治制度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史a.b.c.d.解析 历史学科的本质属性之一是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而事实存在于各种史料之中。因此,历史研究必须以史料为依据,做到“史由证来,论从史出”。依据图片及题中文

16、字可以判断c项正确。答案 c25 “许多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畸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到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人这种装束有了显著改观。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维新派的提倡辛亥革命的推动民国政府的措施 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民俗和服饰变化的原因。解题时注意“19世纪80年代以后”这一时间信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都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答案d26.某历史教研网站设计了一个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物质生活及习俗变化的网页链接,其中包括服饰、社会习俗、饮食居住、礼仪、大

17、众传媒、交通通讯。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 )a.流行语言b.网络普及c.自驾旅游d.两岸三通解析 注意关键词是“中国近代”,据此可排除b、c、d三项。答案 a二、非选择题27服装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探究一服装与古代政治“乾天在上,衣象,衣上阖而圆,有阳奇象。坤在地下,裳象,裳下两股,有阳偶象。上衣下裳,不可颠倒,使人知尊卑上下,不可乱,则民志定,天下治也。”(1)依据材料,概括古代穿着服装的主要史实。结合所学,指出这样穿着服装的作用。探究二服装与民国社会生活1912年登出民国新服制草案:“国务院现已将民国服制议定,大别

18、为三:(一)西式礼服,(二)公服,(三)常服。礼服纯仿美制;公服专以仿西式制用”1912年10月3日,“男女礼服服制”公布第十二条,关于大礼服及常礼服之用料,如本国有相当之毛织品时,得适用之。孙中山的临时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服制。这些服制除了少数几个还留有一点封建等级主义的遗毒之外,大多数服制都以职业分工作为制定的标准。(2)阅读材料,概括民国时期服装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探究三服装与新中国的发展(3)服装是社会变迁的一种特殊载体。阅读下表,结合所学,任选其中一个阶段,概括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从新中国成立50周年服装的发展变化中你得出了哪些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

19、服装发展简表时间服装的主要颜色和用料主要服装特点变化温馨的50年代蓝、灰、黑;土布列宁装、布拉吉以加工布料为主的衣着消费革命的60年代绿;卡其布军装初醒的70年代颜色搭配有对比;棉布、条绒军装、喇叭裤开始流行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多种颜色搭配;多种布料旗袍、西装、两用衫、裙子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的衣着消费五彩缤纷的90年代颜色可以任意搭配;各种高档服装面料服装种类繁多个性化、成衣化、高档化的衣着消费28文化生活、家庭伦理、风俗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知识分子高呼婚姻自由,在结婚自由成为社会风气的同时,离婚自

20、由也成为人们的诉求。摘自贾秀堂民国时期离婚现象再探讨材料二辛亥革命之后至新中国成立之前,据一些地区的不完全估计,我国离婚率大约在0.6%左右,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1)材料一、二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后离婚率整体不高的因素有哪些。改革开放后,离婚率增高,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课时作业(十八)1d2.c3d解析 根据材料中“科举制成为过去”“对宪法和重组军队的要求已经得到回应”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清朝末期废除科举,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等,故答案应为d项。4a5b解析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从材料中私塾先生不知孟德斯鸠是谁的信息可知,启蒙思想并未在中国广泛传播,故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电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b项说法正确。6d7d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生活的变迁。a项是近代初期特征;材料不反映婚礼形式,b项可排除;20世纪八九十年代嫁妆趋向丰富和高级,体现了生活水平提高,而不是风俗变化,c项也可排除。故选d。8c9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信息的分析能力。a、c、d分别可以从申报新民日报的发展体现出来,从表格信息“赤化祸害论”可以看出中央日报明显带有政治倾向,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