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计算机网络 主讲:张 川,宁波大学网络中心,问题?,网络、计算机网络、互连网、互联网(因特网)、WWW(万维网)?用途? 如何联网?如何上网?IP地址?域名?网站? 如何规划、组建、管理计算机网络? 相关原理、术语? ,本课程学习内容,主要讲解与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相关的基础理论,着重于原理。 通过对原理的学习,使同学们能够对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了解应知 掌握应会,课程简介:计算机网络 总学时:68 理论学时:31768 实验学时:17 学 分:3.5,教材: 计算机网络(第7版),谢希仁,电子工业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自编),到教材室领取; 参考书目: Comput
2、er Networks(Tourth Edition),Andrew S.Tanenbaum,清华大学出版社 Computer Networks And Internet,Douglas E.Comer,清华大学出版社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传善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与Internet特色,清华大学出版社,教师联系方式 E-mail: 电话:696708 办公室:北区1号实验楼1220 教案及实验下载: 02/vclass 学号和身份证号(最后6位,或6个1)登陆,课程学习要求,准时上课,认真听课 及时上交作业和实验报告 随时
3、访问课程网站和相关网络技术网站 互动交流,拒绝“讲话族”、“瞌睡族”和“低头族”(上课时),拒绝 “瞌睡族”!,拒绝 “智能手机”和“低头族” !,引 言,1.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应用发展迅速 我国上网计算机数的增长情况(万台),总体网民规模,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中国网民规模与普及率,总体网民规模,历年来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家庭宽带网民规模,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家庭电脑上网宽带网民规模为3.92亿,占家庭电脑上网网民比例为98.9%,与上一年基本持平,手机网民规模,截
4、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 。,接入方式(上网设备),目前中国网民实现互联网接入的方式呈现出全新格局,网民上网设备,部分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国际经合组织主要国家互联网下行带宽(kbit/s),基础资源概述 IP地址,IP地址分为IPv4和IPv6两种,目前主流应用是IPv4,IP地址,IPv6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IPv6地址数量为18,797块/32,年增长12.8%,网站 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站数量为335万个,年增长4.6% 。,网页 网页的规模反映了互
5、联网的内容丰富程度。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页4数量为1899亿个,年增长26.6% 。,中国网页数,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截至2014年12月,中国国际出口带宽为4,118,663 Mbps,年增长率为20.9% 。,中国大陆主要骨干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个人互联网使用安全状况,2010年,遇到过病毒或木马攻击的网民比例为45.8%,较2009年下降了10.8个百分点,人数也从2.17亿减少为2.09亿人,减少了近800万人。,半年内是否遇到病毒或木马攻击,半年内是否遇到账号或密码被盗,中小企业互联网安全防护状况,总体而言,中小企业互联网安全防护总体水平较高。安装杀毒软件是中小企业互联网安全保
6、护最主要的措施,在接入互联网的中小企业中,有91.7%的中小企业安装了杀毒软件;有76.5%的中小企业加装防火墙;仅5.4%中小企业未采取任何安全防范措施。,2. 主要原因:,技术驱动 计算机技术:微电子、存储介质、软件技术、多媒体技术 通信技术:无线电通信、时分多路电话、人造通信卫星等模拟与数字通信技术 信息存储与表示及检索技术:分布式数据库技术、Web技术 市场驱动 人们迫切希望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地交互和共享 信息,引 言,PDA(个人数字助理)、HPC(手持式电脑)等 移动性强、能处理多媒体信息和具有强大通信 能力的高智能设备,小型机、大型机、PC 机、笔记本电脑等,单机系统
7、,网络计算,第 1 章 概述,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1.2 互联网(因特网)概述 1.3 互联网(因特网)的组成 1.4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1.5 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1.7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阶段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方向,产生、阶段、功能、方向,计算机网络的四个阶段,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远程联机系统) 计算机-计算机互连网络(现代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的标准化阶段 目前所处的网络计算的新阶段,计算机网络的产生 “通信与计算机的结合”, 早期的计算机网络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 50年代,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
8、术相结合,终端通过通信线路连接主机,用户可以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上机,构成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又称远程联机系统。(需要Modem、电话线路和线路控制器 line controller),随着用户终端的增多,为了避免一个计算机使用多个线路控制器,60年代初,出现多重线路控制器(multiline controller),为了减轻主机的负担,出现了通信处理机,又称前端处理机FEP(Front End Processor),主要完成数据通信的任务,而让主机专门进行数据处理,从而提高主机的处理效率。,为了节省通信费用,在远程终端密集处出现了集中器(concentrator),它的一端用多条低速线路与各终
9、端相连,另一端则用一条高速线路与计算机相连。,在60年代中,这种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获得很大发展。比如: 1963年,美国,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 SAGE 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设计 17个防区 2台IBM AN/FSQ-7计算机 1963年,美国,飞机订票系统 SABRE-I 航空公司与IBM联合研究 一台中央计算机 2000个终端 1968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信息服务网络 GE Information Services 最大的商用网络,从美国到欧洲、澳大利亚和日本 各终端 75个远程集中器(23个地点)16个中央集中器 交换机, 现代的计算机网络,是 20 世纪 60 年代美苏冷战时期的产
10、物。 60 年代初,美国国防部领导的远景研究规划局ARPA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提出要研制一种生存性(survivability)很强的网络。 传统的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的电信网有一个缺点:正在通信的电路中有一个交换机或有一条链路被炸毁,则整个通信电路就要中断。 如要改用其他迂回电路,必须重新拨号建立连接。这将要延误一些时间。, 现代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与计算机互连的网络 60年代,要求多个远程联机系统互连,即多个主机互连,各主机相对独立,无主从关系。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 建成 ARPAN
11、ET,出现分组交换网。,IMP:接口报文处理机(节点机),提供主机间的通信服务,存储转发方式工作 通信子网:IMP与它们之间的连线,负责通信任务,公用网 资源子网:主机及所有连接终端,负责应用,私用网 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可分别建设,ARPANET的成功使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发生根本变化,早期的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主机为中心的星形网 各终端通过通信线路共享昂贵的中心主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 分组交换网则是以网络为中心,主机都处在网络的外围。 用户通过分组交换网可共享连接在网络上的许多硬件和各种丰富的软件资源。,从主机为中心到以网络为中心,以主机为中心,以分组交换网为中心,1.1 计算机网络在信
12、息时代的作用,93.9 美国 “国家信息基础结构(NII)行动计划”(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又译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信息高速公路”。 94.9 美国 “全球信息基础结构GII” 因特网(Internet)就是GII的雏形 96.10 美国开发和建设 Internet II 和 NGI(Next Generation Internet),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的作用,21 世纪的一些重要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它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 网络是指“三网”,即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 核心作用:计算机网络,因特网(I
13、nternet)的发展,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以因特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已从最初的教育科研网络逐步发展成为商业网络。 已成为仅次于全球电话网的世界第二大网络。,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连通性计算机网络使上网用户之间都可以交换信息,好像这些用户的计算机都可以彼此直接连通一样。 共享即资源共享。可以是信息共享、软件共享,也可以是硬件共享。,1.2 因特网概述,1.2.1 网络的网络 网络(network)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 互连网internet“网络的网络”(network of networks)。 互联网(
14、或因特网)Internet,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 连接在因特网上的计算机都称为主机(host)。,internet 和 Internet 的区别,以小写字母 i 开始的 internet(互连网)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 以大写字母I开始的的 Internet(互联网或因特网)则是一个专用名词,它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计算机网络,它采用 TCP/IP 协议族作为通信的规则,且其前身是美国的 ARPANET。,1.2.2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单个网络 ARPANET 向互联网发展。 1983 年 TCP/IP 协议成为
15、ARPANET 上的标准协议。 人们把 1983 年作为因特网的诞生时间。 第二阶段的特点是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三级计算机网络,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或企业网)。 第三阶段的特点是逐渐形成了多层次 ISP 结构的因特网。 出现了因特网服务提供者 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用户,因特网,ISP1,ISP2,因特网 服务提供者,用户通过 ISP 上网,根据提供服务的覆盖面积大小以及所拥有的 IP 地址数目的不同,ISP 也分成为不同的层次。,一级 ISP,一级 ISP,第一层 ISP,大公司,本地 ISP,大公司,大公司,公司,本地 ISP,本地
16、 ISP,第二层 ISP,第二层 ISP,NAP,NAP,A,B,主机A 本地 ISP 第二层 ISP NAP 第一层 ISP NAP 第二层 ISP 本地 ISP 主机B,第一层 ISP,第二层 ISP,本地 ISP,本地 ISP,本地 ISP,本地 ISP,第一层 ISP,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本地 ISP,第二层 ISP,本地 ISP,本地 ISP,本地 ISP,本地 ISP,第二层 ISP,本地 ISP,本地 ISP,第二层 ISP,1.2.3 关于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因特网协会 ISOC,因特网研究指导小组 IRSG,因特网研究部 IRTF,因特网工程部 IETF,因特网工程指导小
17、组 IESG,RG,WG,RG,领域,领域,因特网体系结构 研究委员会 IAB,WG,WG,WG,制订因特网的正式标准要经过以下的四个阶段,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 RFC 文档。 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 RFC 文档。 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 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各种RFC之间的关系,因特网草案,建议标准,草案标准,因特网标准,历史的 RFC,实验的 RFC,提供信息的 RFC,6 种 RFC,1.3 因特网的组成,从因特网的工作方式上看,可以划分为以下的两大块:
18、 (1) 边缘部分 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 (2) 核心部分 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因特网的核心部分,因特网的边缘部分,主机,网络,路由器,因特网的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1.3.1 因特网的边缘部分,处在因特网边缘的部分就是连接在因特网上的所有的主机。这些主机又称为端系统(end system)。 “主机 A 和主机 B 进行通信 运行在主机 A 上的某个程序和运行在主机 B 上的另一个程序进行通信; 主机 A 的某个进程和主机 B 上的另一个进程
19、进行通信。,两种通信方式,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 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 即Client/Server方式 对等方式(P2P 方式) 即 Peer-to-Peer方式,1. 客户服务器方式,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运行 客户 程序,网络边缘,网络核心,运行 服务器 程序,A,B,客户,服务器,客户 A 向服务器 B 发出请求服务, 而服务器 B 向客户 A 提供服务。,客户软件和服务器软件的特
20、点,客户软件 被用户调用后运行,在打算通信时主动向远地服务器发起通信请求服务。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和很复杂的操作系统。 服务器软件 专门用来提供某种服务的程序,可同时处理多个远地或本地客户的请求。 系统启动后即自动调用并一直不断地运行着,被动地等待并接受来自各地的客户的通信请求。一般需要强大的硬件和高级的操作系统支持。,2. 对等连接方式,对等连接(peer-to-peer,简写为 P2P)是指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 只要两个主机都运行了对等连接软件(P2P 软件),它们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 双方都可以下载对方已经存储在硬盘中的共享文档。,对等连接方
21、式的特点,对等连接方式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只是对等连接中的每一个主机既是客户又同时是服务器。 例如主机 C 请求 D 的服务时,C 是客户,D 是服务器。但如果 C 又同时向 F提供服务,那么 C 又同时起着服务器的作用。,网络边缘,网络核心,运行 P2P 程序,运行 P2P 程序,D,C,E,F,运行 P2P 程序,运行 P2P 程序,1.3.2 因特网的核心部分,网络核心部分是因特网中最复杂的部分。 网络中的核心部分要向网络边缘中的大量主机提供连通性,使边缘部分中的任何一个主机都能够向其他主机通信(即传送或接收各种形式的数据)。 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
22、er)。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比较日常生活中两种通信方式的异同: 电话系统 邮政系统,1.3.2 因特网的核心部分,1. 电路交换的主要特点,两部电话机只需要用一对电线就能够互相连接起来。,更多的电话机互相连通,5 部电话机两两相连,需 10 对电线。 N 部电话机两两相连,需 N(N 1)/2 对电线。 当电话机的数量很大时,这种连接方法需要的电线对的数量与电话机数的平方成正比。,使用交换机,当电话机的数量增多时,就要使用交换机来完成全网的交换任务。,交换机,在这里,“交换”(switch
23、ing)的含义是: 转接把一条电话线转接到另一条电话线,使它们连通起来。 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交换”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电路交换的特点,用户在通过通信子网进行数据交换之前,首先要在通信子网中建立一条实际的物理线路连接 电路交换必定是面向连接的 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 建立连接 通信 释放连接 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通话的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固定传输带宽,电路交换举例,A 和 B 通话经过四个交换机 通话在 A 到 B 的连接上进行,(,(,(,(,交换机,交换机,交换机,交换机,用户线,用户线,中继线,中继线,B,D,C,A,电路交换举例,C 和 D 通话只经过
24、一个本地交换机 通话在 C 到 D 的连接上进行,(,(,(,(,交换机,交换机,交换机,交换机,用户线,用户线,中继线,中继线,B,D,C,A,电路交换存在的问题, 对突发性、间歇性通信不适应,系统效率低; 不具有存储数据的能力; 不具备差错控制能力,无法发现与纠正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差错; 不够灵活; 计算机数据具有突发性,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不适合计算机数据的传输。,是 20 世纪 60 年代美苏冷战时期的产物。 由美国国防部领导的远景研究规划局ARPA 提出; 为了克服传统的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的电信网的缺点。,分组交换技术的产生背景:,对新型网络的基本要求,网络用
25、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送,而不是为了打电话。 网络能够连接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不局限于单一类型的计算机。 所有的网络结点都同等重要,因而大大提高网络的生存性。 计算机在进行通信时,必须有冗余的路由。 网络的结构应当尽可能地简单,同时还能够非常可靠地传送数据。,分组交换网实验成功,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1964.8 巴兰Baran 在美国兰德Rand公司的“论分布式通信”中提出)。 “分组”(packet) 1966.6 由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PL 戴维斯 1969.12 美国分组交换网ARPANET(4个结点)投入运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纪元,公认ARPANET为分组交换网之父,作
26、为现代电信时代的开始。 1973 英国、法国都开通了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分组的概念如图1-3所示。 分组交换的特征是不先建立连接而随时可发送数据这种连网方式称为无连接的(connectionless)方式。,分组交换技术的特点,报文(message):通常我们将欲发送的整块数据称为一个报文。 分组(packet):在发送报文之前,先将较长的报文划分成为一个个更小的等长数据段,在每一个数据段前面,加上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header)后,就构成了一个分组(packet)。分组又称为“包”,而分组的首部也可称为“包头”。 分组是在计算机网络中传送的数据单元,报文,分组
27、交换的原理(一),在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数 据,数 据,数 据,分组交换的原理(二),每一个数据段前面添加上首部构成分组。,首部,首部,首部,请注意:现在左边是“前面”,分组交换网的示意图,H1,A,互联网,B,D,E,C,H5,H6,H4,H2,H3,H1 向 H5 发送分组,H2 向 H6 发送分组,注意分组路径的变化!,路由器,主机,注意分组的存储转发过程,H1,A,互联网,B,D,E,C,H5,H6,H4,H2,H3,H1 向 H5 发送分组,路由器,主机,在路由器 E 暂存 查找转发表 找到转发的端口,最后到达目的主机 H5,在路由器 C 暂存 查
28、找转发表 找到转发的端口,在路由器 A 暂存 查找转发表 找到转发的端口,路由器,在路由器中的输入和输出端口之间没有直接连线。 路由器处理分组的过程是: 把收到的分组先放入缓存(暂时存储); 查找转发表,找出到某个目的地址应从哪个端口转发; 把分组送到适当的端口转发出去。,分组交换的优点,高效 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 灵活 以分组为传送单位和查找路由。 迅速 不必先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 可靠 保证可靠性的网络协议;分布式的路由选择协议使网络有很好的生存性。,分组交换带来的问题,分组在各结点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这就会造成一定的时延。 分组必须携带的首部(里面有必不可
29、少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了一定的开销。,存储转发原理并非完全新的概念,在 20 世纪 40 年代,电报通信也采用了基于存储转发原理的报文交换(message switching)。 报文交换的时延较长,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现在报文交换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三种交换的比较,A B C D,A B C D,A B C D,报文交换,电路交换,分组交换,t,数据传送 的特点,比特流直达终点,报文,报文,报文,分组,分组,分组,存储 转发,存储 转发,存储 转发,存储 转发,1. 4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1)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 CHINANET (2)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CERNET (3) 中国科学技术网 CS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财务软件应用》课件(共九个项目)
- 预防儿童腹泻培训课件
- 预防中暑安全课件
- 预备小学生课件
- 项目部税务筹划课件
- 项目性学习实验说课课件
- 音乐课件与环境相关主题
- 铁路工程培训课件模板
- 健康饮食产业园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方案(模板)
- 相关专业知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三
- GB/T 8312-2002茶咖啡碱测定
- 2023年苏州国发创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通信线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实用文档】doc
- 高中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课件
- 预计财务报表编制及分析课件
- 学生集体外出活动备案表
- Q∕SY 1347-2010 石油化工蒸汽透平式压缩机组节能监测方法
- 基于Qt的俄罗斯方块的设计(共25页)
- 西门子顺序功能图语言S7-Graph的应用
- 中医治疗室工作制度管理办法
- 提花装造工艺技术培训课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