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凤凰中学高考历史复习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学案_第1页
湖南省湘潭凤凰中学高考历史复习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学案_第2页
湖南省湘潭凤凰中学高考历史复习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学案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八、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考点导图】一、经济结构的变化、民族工业的兴起与社会生活的变迁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中国小农经济中的“织”与“耕”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欧美各国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洋务运动(1)原因: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2)内容: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3)评价:未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早期近代化起了推动作用。一定程度

2、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受外商企业的刺激与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创办近代企业表现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著名的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影响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中国无产阶级开始壮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4. 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出现了旗袍。(2)交通与通讯的进步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从

3、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通车。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3)近代报刊的出现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三、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派别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及著作影响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等“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地主阶级洋务派李鸿章、曾国藩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王韬、郑观应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推行“商战”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起了启蒙作用二、近代列强侵

4、华特征及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1特征:(1)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列强侵略以发动战争为打开中国大门的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主要国家为英、法、美、俄。(2)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略在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主要国家: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加入,尤其是日本曾独霸中国。(3)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列强侵华方式主要从“以华治华”到独霸中国;侵华主要国家是美、日;侵华主要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由日本独霸中国。2关系:(1)两次鸦片战争列强主要是以战争为手段,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

5、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特点。(2)甲午中日战争及以后的八国联军侵华则是以扩大资本输出为目的,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和列强瓜分世界的要求。综上所述,列强侵华的手段多样,但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其特点是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密切相联的。二、运用现代化史观分析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1思想上: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现代化思想,动摇了“礼仪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企图用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来维护落后的生产关系,这也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

6、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化,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2经济上:(1)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2)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和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历程。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问题探究】史观就是人们

7、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依据下表对四种史观的解读,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史观解读革命史观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阶级)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阶级的统治文明史观人类文明演变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分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分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全球史观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形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一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请

8、回答: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不同史观的侧重点不同。如若运用、两种史观对洋务运动作出评价,哪种史观评价较高,哪种史观评价较低?为什么?解题思路用不同的尺度衡量同一个事件,得出不同的结论;从革命史观看,洋务运动旨在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从现代化史观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答案革命史观评价较低。因为洋务运动是一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而不是革命。现代化史观评价较高。因为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近代工业、近代教育等事业,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不能正确阐明判断理由不得分)知识点一两次鸦片战争1(2013北京高考)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

9、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关键信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美国”。史实依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只对英法两国进行军费赔偿;划定使馆区是辛丑条约的规定;在华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的规定;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是天津条约的规定。答案d2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c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d总理衙门拒绝了

10、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调动知识列强贪婪提出修约遭到拒绝武力解决。答案b知识点二太平天国运动3(2012重庆高考)太平军某将领回忆自己在1862年指挥的一段战事时,自豪地说:“有巡抚李鸿章到上海,招集洋鬼,与我交兵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其即败。”这位将领是()a秦日纲 b陈玉成c李秀成 d石达开关键信息“1862、上海、洋鬼”。调动知识李秀成进攻上海遭遇洋枪队。答案c4(2011新课标全国高考)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堂、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悌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

11、”。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辨别选项太平天国运动的前后期以天京变乱为分界点,b项不正确;c、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答案a知识点三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5(2013浙江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材料二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

12、粟。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材料三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审题技巧第(2)问要注意时间限定“1

13、840年后”。理解题意第(3)问要从破坏性与建设性的双重作用进行辩证分析。答案(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3)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6. (2012江苏高考)右图点石斋画报快枪述奇描绘的洋务企业 “金陵机器制造局”试验武器的情景。图中三人为: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图中文云:“工首匠心运用,造成快枪。”从图文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汗颜“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标志民族资

14、本主义工业诞生a bc d辨别选项说法与题干没有关系;洋务企业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不同,错误。答案a知识点四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7(2012浙江高考)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材料信息时间(1862年)、地点(上海)、媒介(上海新报)、内容(外国杂货)。答案c知识点五西学东渐思潮8(2013重庆高考)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

15、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该书最有可能是()a四洲志 b海国图志c天演论 d资政新篇调动知识海国图志提出学习西方科技抵御西方侵略,而四洲志并没有提出该思想。材料信息从题干信息“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可排除c、d,c项与戊戌变法有关,d项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答案b9(2013广东高考,节选)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刘锡鸿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

16、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鹜心于凶器之末则何欤?刘光禄遗稿郭嵩焘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伦敦与巴黎日记(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2)刘锡鸿与郭嵩焘都批评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材料分析刘锡鸿是顽固派,郭嵩焘是维新派。答案(1)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2)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郭嵩焘认为

17、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模块排查线性题组经济模块题组118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 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 d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材料信息“1847年”“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辨别选项a、c两项反映的是表象;d项表述错误,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答案b 2亨廷顿在文

18、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说:“西方的扩张促进了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和西方化。这些社会的政治领袖和知识领袖用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对西方的影响做出了回应:拒绝现代化和西方化;接受两者;接受前者,拒绝后者。”中国的洋务派选择的是哪种方式()a第种 b第二种c第三种 d三种都不是理解题意材料中的“现代化和西方化”分别是指技术和文化制度。主要依据洋务运动只是接受了技术,而反对西方文化制度。答案c3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写道:“夫成绩者,今所现之果也,然必有昔之成绩以为因;而今之成绩又自为因,以孕产将来之果;因果相续,如环无端,必寻出因果关系,然后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下列没有因果关系的

19、历史现象是()a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c资本主义发展近代西方代议制建立d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新文化运动史实依据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是列强入侵、洋务运动的诱导和外商企业刺激的结果。答案b4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a报道国内外大事 b娱乐大众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材料信息“音信无闻,买卖常有阻滞”“贵乎信息流通”。答案d文化模块题组5有学者指出:“中国人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

20、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提出“工商皆本”思想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中的“中体西用”主张d义和团运动中的“扶清灭洋”主张辨别选项a项不符合民族危机下激发的思想;b项符合民族危机下的“最初觉醒”;c、d两项不符合“最初”。答案b6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这则材料实质上()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b肯定了西方的先进技术c肯定了“中学为体”在当时具有积极作用d指出“中体西用”思想的

21、缺陷理解题意材料的主旨肯定了“中体”为“西学”传播所起的积极作用。答案c7(2013临沂二模)下表为不同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翻译著作变化情况统计表:时间译著总计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社会科学历史地理宗教3%3%8630%40%8%10%3.5%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鸦片战争的影响 b实业救国思潮兴起c洋务运动的推动 d在华宗教势力衰退材料信息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占有很大比重。答案c8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曾说:“其时罢兵议款,互市通商,海寓晏安,相习无事,而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缝苟且于目前。”这表明鸦片战争之后()

22、a社会上层未能警醒 b中国社会和平繁荣c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d士大夫醉生梦死材料信息“徒事粉饰,弥缝苟且于目前”。答案a9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中说:“考察历史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还要研究人们的心理世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们在确定中国文化与西方的关系时所采用的方法,可以进一步说明这种矛盾心理。在他们看来,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但是西学从根本上来说并不重要。他们在试图弄懂西学的意思时,最初在七十和八十年代使用“道”与“器”的两分法这就是著名的“体”和“用”的概念,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不过这种说法具有心理意义,因为它便于中国实行现代化,而不致丧失其文化特性。尽管其效力令人怀疑,但它象征着中国对西方的矛盾态度。(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材料三当国依然不富,兵还是不强,而东洋人却真正的崛起的时候,这种从容和自信的心理崩溃了,人们发现中国实际上还没有醒,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