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甘肃省临夏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甘肃省临夏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甘肃省临夏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制度b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反映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在国家大事的决定上以占卜做决定,说明早期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商王以神权与王权的结合的方式实行。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早起政治制度特点2.西周受封诸侯对周

2、王承担的义务包括服从周王命令 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 向周王交纳一定地租 随从周王作战a b c d【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西周受封诸侯对周王承担的义务包括服从周王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随从周王作战等,不包括向周王交纳一定地租,因为地租是在封建社会才有的现象。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3下图是有关省份的汽车号牌图片,这些省份的简称源自西周分封制的是()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成王封其长子伯禽于其中的奄国故土上建立鲁国,都曲阜;故鲁源自西周的分封制。故选c。在河南一带的是郑国;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的内容4史记楚世家

3、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a.周室衰微,王命的令而不行 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鼎象征着国家最高权力,禹有铸九鼎象征九州之说。作为诸侯国的国君楚王敢于问周天子的代表鼎的轻重,表明楚王有取代周天子的野心,反映出当时王权衰落,分封制受到破坏。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的破坏5.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记载:“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说明了我国古代宗法制的显著特点是( )a.世袭制

4、b.以贤立位 c.长幼排序 d.嫡长子继承制【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题干中“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指的是天子、诸侯、卿大夫的法定继承人首先是嫡子中的长子。庶子即使比嫡子年长、贤能,也不能作为继承者,这是体现了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的特点6.右图是西周政治制度示意图,由这幅图片可以看出西周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不包括( )a.血缘关系政治化 b.政治关系家族化 c.等级秩序分明 d.权力高度集中于天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纵向看,由天子到诸侯、大夫和士,可以看出西周社会等级秩序森严

5、,由嫡长子和余子可以看出诸侯与天子之间是兄弟关系,因此,这种政治关系是以血缘为纽带,同时,天子依托王族来治理天下,血缘关系被政治化,故本题abc都正确。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地方诸侯享有很大权力,因此,权力并没有集中于天子,直到秦朝才建立中央集权制,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特点7.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 ) a皇权的独尊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等级制度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百家姓在宋朝赵姓排第一,是因为宋朝皇帝姓赵;明朝朱姓排第一,是因为明朝皇帝姓

6、朱,都说明了皇权的独尊地位。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至高无上的皇权8秦朝统一中国后便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以及阿房宫。秦朝能够完成这一工程是基于a小农经济的兴盛 b秦始皇的正确决策 c工匠水平的高超 d中央集权制的确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以及阿房宫是一般平民之力无法完成的,必须依赖强大的中央政府,由国家出钱组织民力完成。秦朝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是完成此类工程的先决条件。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9.下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

7、左在阳陵。”将帅发兵时必须左,右半符验合后方能生效。 上文“右在”后面的”-“应是 ( )a皇帝 b太尉 c御史大夫 d丞相【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秦始皇掌握全国最高军权,虎符是调兵之信物,分为两半,皇帝掌握一半,将帅一半,将帅发兵时必须左,右半符验合后方能生效。这是皇权至上的体现。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虎符10“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朝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 ( ) 分封制度 皇帝制度 郡县制度 三公九卿制a b、 c、 d、【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分

8、封制度为周朝实行的制度,秦统一中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因此不符合题干中“秦”的限定条件,符合条件。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容1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到:“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地方长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下列对这段材料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充分肯定了秦朝废分封、行郡县的举措 b.指出了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认为郡县制是秦朝留下的一笔宝贵政治遗产 d.没有认清郡县制存在的弊端【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抓住题干中“裂都会”和“废侯卫”可以看出秦朝推行的是

9、郡县制,柳宗元认为这项举措“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这说明了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b两项都正确。题干中“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可以得出c项也正确,d项在题干中没有反映出来,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12下列对中国古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分析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a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最高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b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古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郡县制的郡守、县令是由中央皇帝

10、任命的且随意调遣。分封制下的诸侯王是世袭的,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在地方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故本题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的特点13.景公问有臣有兄弟而强足恃(依靠,倚仗)乎晏子对不足恃:晏公问晏子曰:“有臣而强,足恃乎?”晏子对曰:“不足恃。”下面哪个事件能支持晏子的观点( )a.西周初年的分封制度 b.汉初的分封制度 c.唐代的藩镇割据 d.西晋的八王之乱【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西周初期的分封制起到了巩卫王室的作用,所以不符合题干中的“不足恃”。材料讨论的是分封能否起到巩卫自己统治的问题,cd两项是无关项。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

11、度的演变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14唐太宗在谈到中央某机构的职权时说:“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需执论”这个机构应是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吏部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需执论”,体现了对政令的审核。结合所学知识,唐代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政令的执行。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15. 宋太祖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能从根本上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物质基础的是a. 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赋 b. 削夺朝中大将兵权 c. 派文臣管理地方政事 d. 实行统兵与调兵权的分离【答案】

12、a【解析】试题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制钱谷是指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从而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所以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转运使。16.中国封建时代主要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列哪种制度最有可能被认为是中国“皇权下的民主”(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三公九卿制 d.内阁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分封制盛行于西周,中国还没有皇权存在,故排除a。三省六部制下,决策先由中书省作出,再由门下省审核,最后由尚书省执行,三省都是宰相,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因素,但最终裁决权仍然在皇帝手中,故b项最符合题意。c项主要侧重于权力的分工,且丞相

13、地位偏高。内阁不能制约皇权,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体现不出民主。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17.下列古诗表明科举制抑制门阀士族势力作用的是(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a. b. c. d.【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难度大,一是要读懂古诗的含义,二是掌握科举制是怎样抑制门阀士族势力的。干扰项为,这项内容只能说明进士科难考,不涉及抑制士族势力,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1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指出:“凭事实讲,科举制显然在开放

14、政权,这始终是科举制度之内在意义与精神生命。”这段话主要是基于( )a.科举制注重德才兼备,社会各阶层都有机会走向仕途 b.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对仕途的垄断,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客观公平的理念c.科举制采用考试的办法可以杜绝不公正的选官现象d.科举制把选拔官员的权力由中央放给了地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紧扣题干中“开放政权”这四个字,说明了科举制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政权管理层中,建立了一套不问门第高低和财富多少就可为官的公平选拔人才的机制,平民子弟凭借个人的努力和才学,有机会进入仕途,打破了贵族的垄断,b符合题意。科举制初期,工商业者的子弟是无权参加科举的,a错误。c错在“杜绝”,只能说是减少不公正

15、的现象。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19.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于是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此项举措( )a.与唐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有较大的关联 b.反映了北方文化一直落后于南方c.一举扭转了明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弊端 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提到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考试中优势远远优于北方士子,故明仁宗决定科举考试分南北录取,这说明了南方在文化方面已经领先于北方,

16、而这种文化的领先又折射出了南北方经济地位的变化,故本题选a。b错在一直落后,cd在题干中看不出来。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20元史记载:“世祖即位在外者,则有行省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这能够说明行省制度a.管理元朝疆域辽阔的需要 b.地方没有任何的主动权c.反映了当时的民族间矛盾 d.影响后世行政区划发展【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论从史出,分析问题能力。a、d两项本身虽然正确,但不是材料内容体现;行省制度下地方有处理应急性事件的权力,所以b错误;材料表明行省第一长官是蒙古人,汉人与南人为副职,说明民族矛盾存在。故选

17、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21.下图所示政治机构开始于( )a.秦朝 b.汉朝 c.宋朝 d.明朝【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政治制度的准确认识,题干图示为“皇帝六部”,丞相已经不存在,据此可以判断是明朝的,因为明朝的时候废除了丞相,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丞相的废除22.明史载:“成祖简翰林官直(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帝王)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可见,当时内阁阁臣的职责是a参与机务,批答章疏 b参与决策,传达公文c参与政务,充当顾问 d参与政事,主管文教【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18、依据材料信息“参预机务”“备顾问而已”可知当时内阁阁臣的职责是参与政务,充当顾问。再者结合所学知识,内阁在明朝主要是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23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d.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是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特点,答案选c,a b d三项说法错误,与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实际职能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

19、强明朝创立内阁、清代军机处的设立。24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明朝废除丞相制度c清朝设置军机处 d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是针对“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而言,它指的是专制统治的加强。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25. “我朝列圣相承,朝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依据所学推测一下这句

20、话可能是哪位皇帝所说( )a、康熙 b、明太祖 c、明成祖 d、嘉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材料是丞相制被废除后的内容,朝纲独揽者是皇帝,皇权达到独揽是在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后,abc项的三个皇帝都在其前,所以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26.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明朝时期废丞相、设内阁;清朝时期设立军机处都使皇权得到空前的提高,君主专制主义制度发展到顶峰,反映出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21、,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27据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记载:“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这样做的结果是( )a军机处变为行政机构b军机处取代了内阁c内阁的权力得到加强d专制皇权更加强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军机处职能原为承名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政令的策源地和行政中心,其地位远远高于作为国家行政中枢的内阁,使得专制皇权更加强化。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28.下图二中四幅图最能体现中国历史上皇权变化特征的是( )【答

22、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图为切入点,考查理解分析的能力,依据已学史实可知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相权因分化而逐渐削弱,直至明朝朱元璋时废除,皇权日益集中,不断强化,因此b对皇权的反映是符合史实,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29“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的实质问题是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藩地自己设置文武官吏,赋税由自己分配,并不上缴朝廷,虽然向朝廷称臣,实际上并不是臣

23、。这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选b。a、c两项与材料内容不符;d项说法材料没有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30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 )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a. b. c. d.【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及其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尤其是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三是对人们思想控制日益加强。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二、非

24、选择题(总3题,共55分)31(17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今吏既亡教训于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与奸为市,贫穷孤弱,冤苦失职,甚不称陛下之意。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衡量),未必贤也。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在宫禁中值宿,担任警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 (和帝)时大郡口五六十万举孝廉二人,小郡口二十万并有蛮夷者亦举二人,帝以为不均,下公卿会议。(丁)鸿与司空刘方上言:“凡口率之科,宜有阶品,蛮夷错杂,不得为数,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

25、,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帝从之。 后汉书丁鸿传材料三 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吏皆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钱穆国史大纲请回答:(1) 材料一中,董仲舒认为当时朝廷用人存在什么问题?为此,他提出什么主张?(6分)(2) 材料二中,和帝对什么现象不满意?丁鸿等人提出了什么改进建议?(3分)(3)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评析钱穆的观点。(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

26、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答案】(1)问题:官吏不称职; 选官看出身、钱财而非才能。(6分)主张:令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并根据绩效奖罚官员。(2)认为大郡、小郡举孝廉人数分配不合理。建议:地方根据人口数按比例举孝廉。(3分)(3)参考思路:材料三中钱穆对汉代的选官制度作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评析应针对钱穆的观点。如肯定其观点,应讲清汉代选官制度的积极之处;如不赞成其观点,应以有说服力的史实批驳之,指出汉代选官制度的弊端。比如它一方面容易使举荐人和被举荐人形成裙带关系,形成派系斗争的基础,也成为官员相互倾轧的工具;另一方面选官的标准不够量化,推荐的人往往凭主观判断作出是否推荐的

27、决定,这样对人才的素质就不能够要求得很全面。(8分,言之成理即可)【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朝的选官制度,重点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论证问题的能力。第(1)问“问题”的作答,要求学生结合“用人”这个角度来作答,紧扣材料中“冤苦失职”和“以富訾(衡量)”两个关键词,不难得出官吏失职和选官看财富的答案。“主张”的回答,结合材料中“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这句话,概括提炼出答案即可。第(2)问“现象”的回答,需要依据材料二,从人数分配不合理的角度来组织答案。建议的作答,依据前一小问存在的问题来作答即可。第(3)问是一道论述性题型,对考生能力要

28、求较高,考生首先要亮明论点,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寻找相关史实依据,做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32(1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

29、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中,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肯,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1)根据材料一叙述,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某一大型工程,试简要说明这一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6分)(2)材料二中朱熹对北宋初年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改革持何种看法?(4分)(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元朝中书省与唐朝中书省的不同之处。(8分)【答案】(1)程序:中书省草拟皇帝关于兴建

30、此项工程报告,门下省审议,尚书省将审议通过的兴建计划提交工部具体负责实施。(6分)(2)看法:虽然遏制了地方割据,但导致地方实力削弱,积贫积弱的北宋最终被金灭。(4分)(3)目的: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巩固统治。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和办法皇帝诏令;元朝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领导六部,行驶宰相职权 ,地位类似于唐朝的尚书省。(8分)【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三省六部制运行程序的准确认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三省六部制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三省中中书省是决策,门下省是审议,尚书省是执行,具体的过程建设由工部负责。第(2)问,主要考查

31、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看法”,依据材料中“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可得出地方势力的削弱,但是却为积贫积弱埋下了祸根,最终为金所灭。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可得出元朝实行实行行省制的目的,第二小问需要结合已学知识分析元朝中书省与唐朝中书省其不同点,可以从地位与职责等方面分析归纳。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33(2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丞相之印章”封泥材料二:周亚夫;汉文、景之世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驻屯细柳。因治军谨严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任亚夫为车骑将军三年(前154)吴楚七国发动叛乱(见吴楚七国之乱),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叛。他会兵荥阳,固守昌邑,待机以轻骑断绝吴军粮道。最后以精兵出击,不到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五年后,周亚夫迁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