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_第1页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_第2页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_第3页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_第4页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附件1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总 则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品种审定的术语与定义、内容与依据、审定指标和评判规则等。本标准适用于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品种审定。2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品种 variety品种是指经过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2.2 对照品种control variety对照品种是同一生态类型区同期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已审定品种,具备良好的代表性。2.3 特征特性 character品种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包括基本特征特性、生育期、主要农艺

2、性状等。2.4 丰产性yield ability品种的产量表现,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的百分率及差异显著性表示。当区域试验对照品种产量低于所有品种产量平均值时,应逐点采用相应点的参试品种(含对照)平均值进行产量比较。2.5 稳产性 yield stability品种产量的稳定性,即品种在地点间和年际间试验中相对于对照品种产量的变化程度。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点次占汇总试验点总数的比例进行评价。2.6 适应性 adaptability品种对环境的综合适应能力,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试验点的比例进行评价。2.7 抗逆性 stress resistance品种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抵

3、御或忍耐能力,包括抗病性、抗虫性、抗旱性、抗寒性、抗倒性等。2.8 品质 quality品种的营养品质、商品品质以及与加工品质有关的性状。2.9 生育期 maturity 品种从出苗到成熟的时间。2.10 特异性 distinctness申请审定品种应当明显区别于已受理或审定通过的品种。2.11 一致性 uniformity申请审定品种经过繁殖,除可以预见的变异外,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一致。2.12 稳定性 stability申请审定品种经过反复繁殖后或者在特定繁殖周期结束时,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保持不变。3 内容与依据3.1 审定内容品种的特征特性、生育期、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品

4、质、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等。3.2 审定依据3.2.1 特征特性、生育期以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调查记载结果和DUS测试结果为主要依据,并参考申请审定时提供的材料。3.2.2 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以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结果为主要依据。3.2.3 抗逆性、品质以品种审定委员会指定机构的鉴定、检测结果为主要依据。3.2.4 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以DUS测试结果和品种审定委员会指定机构DNA指纹鉴定结果为主要依据。3.2.5 品种田间试验表现申请审定品种在区域试验、生产试验、DUS测试田间表现,包括田间抗逆性、一致性、特征特性等。4评判规则4.1 符合审定标准,且经品种审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投票表决,

5、赞成票数达到法定票数的品种通过初审。4.2 特殊类型品种,由各专业委员会参照本标准进行初审。4.3 品种审定委员会认为有重大缺陷的品种不予审定。5 其他5.1 根据主要农作物生产、育种、种业发展变化等实际情况,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可适时对本标准进行修订。5.2 本标准由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解释。5.3 本标准自2014年8月28日起实施。稻品种主要指标1 优质品种1.1 丰产性、稳产性1.1.1 对照为同等级优质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品种增产3.0%,且不低于同组品种产量平均值,增产试验点比例65%;以杂交稻为对照品种的常规稻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2.0%,且

6、不低于同组品种产量平均值,增产试验点比例60%;以常规稻为对照品种的杂交稻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且不低于同组品种产量平均值,增产试验点比例75%。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0.0%,增产试验点比例50%。1.1.2 对照为非同等级品种品质比对照品种优1、2、3个等级,每年区域试验产量相应比对照品种减产0.0%、3.0%、5.0%;生产试验产量不低于相应区域试验产量水平。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不低于相应减产幅度试验点比例50%。品质差于对照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且不低于同组品种产量平均值,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0.0%。每年区域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75

7、%,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50%。1.2 抗病性每年南方稻区(不含武陵山区,下同)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6.5,同时,长江上游稻区品种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0级,条纹叶枯病抗性最高级5.0级; 每年北方稻区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5.0,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0级,条纹叶枯病抗性最高级5.0级; 每年武陵山区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5.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0级,且稻瘟病抗性(指稻瘟损失率最高级,下同)不差于对照品种。1.3 品质 品质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1.4 生育期生育期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和晚籼早熟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0.0天,其他类型早籼和晚籼品种

8、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3.0天。中早粳早熟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3.0天。长江上游中籼、华南晚籼、黄淮海中粳和南方单季晚粳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5.0天。其他类型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7.0天。1.5 抗旱性旱稻品种抗旱性良好,抗旱级别5级。2 普通品种2.1 丰产性、稳产性2.1.1 对照为优质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且不低于同组品种产量平均值,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0.0%。每年区域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75%,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50%。2.1.2 对照为普通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品种增产3.0%,且不低于同组品种产量平均值,增产试验点比例65%;

9、以杂交稻为对照品种的常规稻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2.0%,且不低于同组品种产量平均值,增产试验点比例60%;以常规稻为对照品种的杂交稻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且不低于同组品种产量平均值,增产试验点比例75%。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0.0%,增产试验点比例50%。2.2 抗病性每年南方稻区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6.5,同时,长江上游稻区品种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0级, 条纹叶枯病抗性最高级5.0级; 每年北方稻区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5.0,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0级,条纹叶枯病抗性最高级5.0级; 每年武陵山区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5.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0级

10、。且稻瘟病抗性不差于对照品种。2.3 品质品质不差于对照品种。2.4 生育期生育期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和晚籼早熟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0.0天,其他类型早籼和晚籼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3.0天。中早粳早熟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3.0天。长江上游中籼、华南晚籼、黄淮海中粳和南方单季晚粳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5.0天。其他类型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7.0天。2.5 抗旱性旱稻品种抗旱性良好,抗旱级别5级。3 抗病品种3.1 丰产性、稳产性3.1.1 南方稻区稻瘟病抗性达到中抗及以上、北方稻区和武陵山区稻瘟病抗性达到抗及以上,同时优于对照一个及以

11、上等级, 条纹叶枯病抗性最高级5.0级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0.0%,增产试验点比例50%,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0.0%,增产试验点比例50%。3.1.2 稻瘟病抗性3.0级,条纹叶枯病抗性最高级5.0级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且不低于同组品种产量平均值,增产试验点比例75%,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0.0%,增产试验点比例50%。品质优于对照1、2、3个等级,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3.0%、0.0%、-2.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不低于相应增减产幅度试验点比例50%。3.2 品质品质不差于对照品种。3.3 生育期生育期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

12、度允许范围。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和晚籼早熟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0.0天,其他类型早籼和晚籼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3.0天。中早粳早熟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3.0天。长江上游中籼、华南晚籼、黄淮海中粳和南方单季晚粳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5.0天。其他类型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7.0天。3.4 抗旱性旱稻品种抗旱性良好,抗旱级别5级。小麦品种主要指标1中筋品种1.1丰产性、稳产性1.1.1常规小麦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品种增产3.0%,且每年增产2.5%;生产试验比同类型对照品种增产0.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0%。1.1.2杂交小麦两年区域试验

13、平均产量比常规对照品种增产10.0%,且每年增产8.0%;生产试验比常规对照品种增产8.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0%。1.2抗病性长江上游冬麦区高感条锈病、长江中下游冬麦区高感赤霉病、东北春麦早熟区高感秆锈病、东北春麦晚熟区中感和高感秆锈病的品种,不予审定。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性水地品种、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性水地品种、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品种、北部春麦区品种、西北春麦区水地品种,对鉴定病害均高感的,不予审定。1.3抗寒性冬小麦抗寒性鉴定,越冬死茎率25.0%且超过抗寒性鉴定对照的品种,不予审定。1.4抗旱性旱地品种,抗旱性鉴定等级为极弱的品种,不予审定。1.5抗倒性倒伏程度4级且倒

14、伏面积40.0%的试验点超过当年汇总试验点30%的品种,不予审定。1.6生育期生育期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2 强筋品种、弱筋品种2.1丰产性、稳产性2.1.1 常规小麦2.1.1.1 同类型对照品种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品种增产3.0%,且每年增产2.5%;生产试验比同类型对照品种增产0.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0%。2.1.1.2 中筋对照品种每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中筋对照品种增产或减产不显著;生产试验比中筋对照品种减产不超过3.0%。每年区域试验增产及减产不显著试验点比例60%,生产试验增产及减产不超过3.0%试点比例60%。2.1.2杂交小麦两年

15、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中筋对照品种增产5.0%,且每年增产3.0%;生产试验比常规中筋对照品种增产3.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0%。2.2抗病性长江上游冬麦区高感条锈病、长江中下游冬麦区高感赤霉病、东北春麦早熟区高感秆锈病、东北春麦晚熟区中感和高感秆锈病的品种,不予审定。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性水地品种、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性水地品种、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品种、北部春麦区品种、西北春麦区水地品种,对鉴定病害均高感的,不予审定。2.3抗寒性冬小麦抗寒性鉴定,越冬死茎率25.0%且超过抗寒性鉴定对照的品种,不予审定。2.4抗旱性旱地品种,抗旱性鉴定等级为极弱的品种,不予审定。2.5抗倒性倒

16、伏程度4级且倒伏面积40.0%的试验点超过当年汇总试验点30%的品种,不予审定。2.6生育期生育期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附录A:小麦品种类型 A.1强筋品种籽粒容重770克/升、籽粒蛋白质含量(干基)14.0%或面粉湿面筋含量(14.0%水分基)30.0%、面团稳定时间8.0分钟,且每年不低于7.0分钟。A.2中筋品种籽粒容重770克/升、籽粒蛋白质含量(干基)12.5%或面粉湿面筋含量(14.0%水分基)26.0%、面团稳定时间3.0分钟。A.3弱筋品种籽粒容重770克/升、籽粒蛋白质含量(干基)12.5%或面粉湿面筋含量(14.0%水分基)26.0%、每年面团稳定时间3.0分钟

17、。以上各类品种指标以两年区域试验品质检测结果平均值为准。不属以上三种类型的,归入中筋品种类型。附录B:小麦抗逆性鉴定项目B.1长江上游麦区冬麦品种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叶锈病。B.2长江中下游麦区冬麦品种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B.3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性水地品种、春性水地品种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B.4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品种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抗寒性。B.5黄淮冬麦区旱肥地品种、旱薄地品种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黄矮病,抗旱性,抗寒性。B.6北部冬麦区水地品种白粉病、条锈病和叶锈病,抗寒性。B.7北部冬麦区旱地品种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和黄

18、矮病,抗旱性,抗寒性。B.8北部春麦区品种叶锈病、秆锈病和白粉病。B.9东北春麦区早熟品种秆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B.10东北春麦区晚熟品种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根腐病。B.11西北春麦区水地品种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B.12西北春麦区旱地品种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抗旱性。玉米品种主要指标1 普通玉米1.1 丰产性、稳产性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或比参试品种产量平均值增产3.0%),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3.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70%。适宜机械化收获的普通玉米,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0.0%。每年区域试验、生

19、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50%。1.2 抗倒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8.0%,且倒伏倒折率之和10.0%的点次比例20%。适宜机械化收获的普通玉米,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3.0%。1.3 品质容重710克/升,粗淀粉含量(干基)69.0%,粗蛋白含量(干基)8.0%,粗脂肪含量(干基)3.0%。1.4 抗病性1.4.1 东北华北春玉米区、东北中熟春玉米区、东北早熟春玉米区、极早熟春玉米区丝黑穗病在所有试点的平均田间自然发病株率3.0%,单点发病株率15.0%,发病株率5%15%的试点比率10.0%,田间人工接种发病株率25.0%;大斑病和茎腐病(极早熟春玉米区大斑病)田

20、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1.4.2 西北春玉米区茎腐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1.4.3 黄淮海夏玉米区小斑病和茎腐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1.4.4 西南玉米区纹枯病、穗腐病、大斑病和丝黑穗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1.4.5 东南玉米区纹枯病、茎腐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1.5 生育期1.5.1 东北华北春玉米区、东北中熟春玉米区、东北早熟春玉米区、极早熟春玉米区、西北春玉米区每年区域试验生育期比对照品种晚熟2.0天。1.5.2 黄淮海夏玉米区每年区域试验生育期平均比对照品种晚熟3.0天。适宜机械化收获的普通玉米,每年区域试验生育期比对照品种早熟2.0天。收

21、获时籽粒含水量25%,穗位整齐,苞叶松紧适中;亩适宜密度4500株。2 高淀粉玉米、糯玉米(干籽粒)、高油玉米、高赖氨酸玉米2.1 丰产性、稳产性2.1.1 对照品种为同类型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或比参试品种产量平均值增产3.0%),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3.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70%。2.1.1.2 对照品种为普通玉米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减产3.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减产3.0%的试验点比例50%。2.2 抗倒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10.0%。2.3 品质2.3.1 高淀粉玉米粗淀粉(干基)含量75.

22、0%。2.3.2 糯玉米(干籽粒)粗淀粉含量(干基)69.0%,支链淀粉(干基)占粗淀粉总量比率97.0%。2.3.3 高油玉米粗脂肪(干基)含量7.5%。2.3.4 高赖氨酸玉米赖氨酸(干基)含量0.4%。在上述基础上,品质比同类型对照品种每提高一个等级,增产幅度可以降低3个百分点。2.4 抗病性2.4.1 东北华北春玉米区、东北中熟春玉米区、东北早熟春玉米区、极早熟春玉米区丝黑穗病在所有试点的平均田间自然发病株率3.0%,单点发病株率15.0%,发病株率5%-15%的试点比率10.0%,田间人工接种发病株率25.0%;大斑病和茎腐病(极早熟春玉米区大斑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2.

23、4.2 西北春玉米区茎腐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2.4.3 黄淮海夏玉米区小斑病和茎腐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2.4.4 西南玉米区纹枯病、穗腐病、大斑病和丝黑穗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2.4.5 东南玉米区纹枯病、茎腐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2.5 生育期2.5.1 东北华北春玉米区、东北中熟春玉米区、东北早熟春玉米区、极早熟春玉米区、西北春玉米区每年区域试验生育期比对照品种晚熟2.0天。2.5.2 黄淮海夏玉米区每年区域试验生育期平均比对照品种晚熟3.0天。3 鲜食甜玉米、糯玉米3.1 丰产性、稳产性3.1.1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与对照品种(85分)

24、相当(84.1-85.9分)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鲜穗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增产5.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0%。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与对照品种相当,且比对照品种早熟5.0天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鲜穗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减产20.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20%。3.1.2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优于对照品种(86.0-87.9分)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鲜穗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减产5.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40%。3.1.3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之和明显优于对照品种(88.0-89.9分)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鲜穗产量平均比

25、对照品种减产10.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20%。3.1.4 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90分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鲜穗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减产15.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20%。3.2 抗倒性每年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10.0%。3.3 品质3.3.1 甜玉米可溶性总糖含量10.0%;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84.1分。3.3.2 糯玉米(干籽粒)一般类型:直链淀粉(干基)占粗淀粉总量比率3.0%;甜加糯型(同一果穗上同时存在甜和糯两种类型籽粒,属糯玉米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直链淀粉(干基)占粗淀粉总量比率10.0%。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84.1分。3

26、.4 抗病性3.4.1 东北华北春玉米区丝黑穗病所有试点平均,田间自然发病株率3.0%,单点发病株率15.0%,发病株率5%15%的试点比率10.0%,田间人工接种发病株率25.0%。3.4.2 黄淮海夏玉米区瘤黑粉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3.4.3 西南玉米区纹枯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3.4.4 东南玉米区纹枯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3.5 生育期与对照品种相当。4 青贮玉米4.1 丰产性、稳产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生物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增产5.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70%。4.2 抗倒性每年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10.0%。4.3 品质整株中性洗

27、涤纤维含量55%、酸性洗涤纤维含量29%、粗蛋白含量7%、淀粉含量15%。4.4 抗病性4.4.1 北方春玉米区丝黑穗病所有试点平均,田间自然发病株率3.0%,单点田间自然发病株率8.0%,田间人工接种发病株率20.0%。大斑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4.4.2 黄淮海夏玉米区茎腐病、小斑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4.4.3 南方玉米区茎腐病、纹枯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5 爆裂玉米5.1 丰产性、稳产性5.1.1 膨化倍数25、爆花率95%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3.0%,增产试验点比例60%。5.1.2 膨化倍数30、爆花率98%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

28、、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0.0%,增产试验点比例50%。5.2 抗倒性每年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10%。5.3 抗病性丝黑穗病所有试点平均,田间自然发病株率3.0%,单点发病株率15.0%,发病株率5%15%的试点比率10.0%,田间人工接种发病株率25.0%。5.4 生育期每年区域试验,生育期比对照品种晚熟3.0天。附录A:玉米病害鉴定种类A.1 普通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糯玉米(干籽粒)、高赖氨酸玉米A.1.1 东北华北春玉米区、东北中熟春玉米区、东北早熟春玉米区、极早熟春玉米区大斑病、茎腐病、丝黑穗病、穗腐病、灰斑病。A.1.2 西北春玉米区茎腐病、大斑病、穗腐病、丝黑穗病。A.1

29、.3 黄淮海夏玉米区小斑病、茎腐病、穗腐病、弯孢叶斑病、瘤黑粉病、粗缩病。A.1.4 西南玉米区纹枯病、穗腐病、丝黑穗病、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A.1.5 东南玉米区纹枯病、茎腐病、大斑病、小斑病、穗腐病。A.2 鲜食甜玉米、糯玉米A.2.1 东北华北春玉米区丝黑穗病、大斑病。A.2.2 黄淮海夏玉米区矮花叶病、小斑病、茎腐病、瘤黑粉病。A.2.3 西南玉米区纹枯病、小斑病。A.2.4 东南玉米区纹枯病、小斑病、茎腐病。A.3 青贮玉米丝黑穗病、大斑病、小斑病、弯孢叶斑病、纹枯病。A.4 爆裂玉米丝黑穗病、大斑病、小斑病。附录B:玉米品质检测项目B.1 普通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高赖氨

30、酸玉米容重、粗淀粉(干基)、粗脂肪(干基)、粗蛋白质(干基)、赖氨酸(干基)。B.2 糯玉米(干籽粒)容重、粗淀粉(干基)、粗脂肪(干基)、粗蛋白质(干基)、赖氨酸(干基)、直链淀粉(干基)。B.3 鲜食甜玉米、糯玉米B.3.1 甜玉米可溶性总糖、外观品质、蒸煮品质。B.3.2 糯玉米直链淀粉、外观品质、蒸煮品质。B.4 青贮玉米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淀粉、粗蛋白质。B.5 爆裂玉米膨化倍数、爆花率。棉花品种主要指标1 型品种1.1 丰产性、稳产性1.1.1 型常规棉品种对照为型常规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0.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减产5.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

31、比对照品种减产5.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减产5.0%试验点比例50%。对照为型杂交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8.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减产13.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减产13.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减产13.0%试验点比例50%。1.1.2 型杂交棉品种对照为型常规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8.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增产3.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3.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增产3.0%试验点比例50%。对照为型杂交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0.0%,且区域试验

32、较低年份减产5.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减产5.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减产5.0%试验点比例50%。1.2 抗病性每年区域试验,枯萎病接种鉴定病指15.0,黄萎病接种鉴定病指35.0或鉴定结果为耐病及以上。枯萎病病指5.0、黄萎病病指20.0的品种,皮棉产量水平可比上述规定的指标降低3个百分点。1.3 早熟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霜前花率85.0%,特殊年份与对照相当。1.4 抗虫性转基因抗虫棉品种,每年区域试验抗虫株率90.0%,室内鉴定结果为抗虫及以上。2 型品种2.1 丰产性、稳产性2.1.1 型常规棉品种对照为型常规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

33、产5.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增产2.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2.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增产2.0%试验点比例50%。对照为型杂交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3.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增产-6.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6.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增产-6.0%试验点比例50%。2.1.2 型杂交棉品种对照为型常规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3.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增产10.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0.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增产10.0%试验点比例50%。对照为型杂交

34、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增产2.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2.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增产2.0%试验点比例50%。纤维品质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均达到型品种较低年份要求,其皮棉产量水平可比上述规定的指标降低2个百分点。2.2 抗病性每年区域试验,枯萎病接种鉴定病指15.0,黄萎病接种鉴定病指35.0或鉴定结果为耐病及以上。枯萎病病指5.0、黄萎病病指20.0的品种,皮棉产量水平可比上述规定的指标降低3个百分点。2.3 早熟性每年霜前花率85.0%,特殊年份与对照相当。2.4 抗虫性转基因抗虫棉品种,每年区

35、域试验抗虫株率90.0%,室内鉴定结果为抗虫及以上。3 型品种3.1 丰产性、稳产性3.1.1 型常规棉品种对照为型常规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0.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增产5.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增产5.0%试验点比例50%。对照为型杂交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2.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增产-3.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3.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增产-3.0%试验点比例50%。3.1.2 型杂交棉品种对照为型常规棉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

36、增产18.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增产13.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3.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增产13.0%试验点比例50%。对照为型杂交棉品种,比对照品种增产10.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增产5.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增产5.0%试验点比例50%。纤维品质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均达到型品种较低年份要求,其皮棉产量水平可比上述规定的指标降低2个百分点。3.2 抗病性每年区域试验,枯萎病接种鉴定病指15.0,黄萎病接种鉴定病指35.0或鉴定结果为耐病及以上。枯萎病病指5.0、黄萎病病指20.0的品种,

37、皮棉产量水平可比上述规定的指标降低3个百分点。3.3 早熟性每年霜前花率85.0%,特殊年份与对照相当。3.4 抗虫性转基因抗虫棉品种,每年区域试验抗虫株率90.0%,室内鉴定结果为抗虫及以上。附录:棉花品种类型根据GB/T 20392-2006检测的纤维品质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三项指标的综合表现,将棉花品种分为型品种、型品种、型品种三种主要类型。1 型品种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1mm、断裂比强度32cN/tex、马克隆值3.74.2;较低年份上半部平均长度30mm、断裂比强度31cN/tex、马克隆值3.54.4的品种。2 型品种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纤维

38、上半部平均长度29mm,断裂比强度30cN/tex,马克隆值3.55.0;较低年份上半部平均长度28mm,断裂比强度29cN/tex,马克隆值3.55.0的品种。3 型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7mm,断裂比强度28cN/tex,马克隆值3.55.5的品种。大豆品种主要指标1 普通品种1.1 丰产性、稳产性常规品种,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对照增产5.0%,且每年增产3.0%,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对照增产3.0%。杂交品种,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品种对照增产10.0%,且每年增产6.0%,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品种对照增产6.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0%

39、。1.2 品质每年区域试验,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之和59.0%。1.3 抗病性1.3.1 花叶病毒病人工接种鉴定,流行株系感病和高感品种,强致病株系高感品种,不予审定。1.3.2 灰斑病人工接种鉴定,北方春大豆区早熟和中早熟感病或高感品种,不予审定。1.3.3 炭疽病人工接种鉴定,高感炭疽病的鲜食品种,不予审定。1.4 生育期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北方春大豆区比对照品种晚熟4.0天,黄淮海夏大豆区、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比对照品种晚熟7.0天,鲜食大豆比对照品种晚熟10.0天。2 高油品种、高蛋白品种2.1 丰产性、稳产性常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对照品种增产0.0%;杂交品

40、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对照品种增产4.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55%。2.2 品质2.2.1 高油品种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粗脂肪平均含量21.5%,且每年21.0%,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之和59.0%。2.2.2 高蛋白品种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粗蛋白质含量45.0%,且每年44.0%。2.3 抗病性2.3.1 花叶病毒病人工接种鉴定,流行株系感病和高感品种,强致病株系高感品种,不予审定。2.3.2 灰斑病人工接种鉴定,北方春大豆区早熟和中早熟感病或高感品种,不予审定。2.3.3 炭疽病人工接种鉴定,高感炭疽病的鲜食品种,不予审定。2.4 生育期 两年区域

41、试验平均结果,北方春大豆区比对照品种晚熟4.0天,黄淮海夏大豆区、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比对照品种晚熟7.0天,鲜食大豆比对照品种晚熟10.0天。3 鲜食品种3.1 丰产性、稳产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品种增产3.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55%。3.2 品质每年区域试验,口感鉴定为香甜柔糯型,每500克标准荚数180.0个,标准两粒荚长5.0厘米、宽1.3厘米,标准荚率68.0%。3.3 抗病性3.3.1 花叶病毒病人工接种鉴定,流行株系感病和高感品种,强致病株系高感品种,不予审定。3.3.2 灰斑病人工接种鉴定,北方春大豆区早熟和中早熟感病或高感品种,不予审

42、定。3.3.3 炭疽病人工接种鉴定,高感炭疽病的鲜食品种,不予审定。3.4 生育期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北方春大豆区比对照品种晚熟4.0天,黄淮海夏大豆区、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比对照品种晚熟7.0天,鲜食大豆比对照品种晚熟10.0天。附录:大豆品种类型1 高油品种粗脂肪含量(干基)21.5%的品种。2 高蛋白品种粗蛋白质含量(干基)45.0%的品种。3 鲜食品种食用青荚的专用品种。4 普通品种未达到高油或高蛋白指标要求,且粗脂肪含量(干基)与粗蛋白质含量(干基)含量之和59.0%的品种。油菜品种主要指标1 双低品种1.1 丰产性、稳产性1.1.1 双低杂交品种1.1.1.1 对照为双低杂交品种

43、两年区域试验,油菜籽产量比双低杂交对照品种增产5.0%,且每年增产3.0%;生产试验,油菜籽产量比双低杂交对照品种增产0.0%。每年区域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5%,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0%。1.1.1.2 对照为双低常规品种两年区域试验,油菜籽产量比双低常规对照品种平均增产10.0%,且每年增产5.0%;生产试验,油菜籽产量比双低常规对照品种增产5.0%以上。每年区域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5%,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0%。1.1.2 双低常规品种1.1.2.1 对照为双低杂交品种两年区域试验,油菜籽产量比双低杂交对照品种平均增产0.0%,且较低年份减产2.0%;生产试验,油菜籽产量比双低杂交对照品种减产5.0%。每年区域试验增产与减产2.0%试验点比例60%,生产试验比杂交对照品种减产5.0%试验点比例60%。1.1.2.2 对照为双低常规品种两年区域试验,油菜籽产量比双低常规对照品种增产5.0%,且每年增产3.0%;生产试验,油菜籽产量比双低常规对照品种增产0.0%。每年区域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5%,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含油量48.0%的双低品种,丰产性、稳产性指标可在相应品种类型基础上降低5个百分点。1.2 含油量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春油菜区42.0%;冬油菜,长江下游区4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