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习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自主学习】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1、什么叫“物质循环”? _,这里的物质指什么? _2、农田中的DDT,在南极的企鹅体内也有,这说明了_所以,物质循环又叫做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二、碳循环 1、无机环境中的碳以_形式存在, 这种形式的碳有4个来源,分别是_。2、碳通过什么生理过程进入生物群落? _;生物群落内部的碳以什么形式存在? _3、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_生理活动进入无机环境,
2、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_形式循环。在碳循环过程中,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的生理活动是_。4、因为_导致产生温室效应,而温室效应将对生物圈和人类造成什么危害呢? _。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范围特点联系物质作为能量的 ,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 ,使物质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四、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步骤:(1) (2) (3) (4) (5) (6) 【典型例题】例1:我国北方处于稳定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其碳循环如右图,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的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夏季,ab
3、ce B秋季,efg C春季,gbef D冬季,dcf 【解析】我国北方的夏季昼长夜短,气温较高,生产者同化作用占优势,生长较快,因此abce ;在秋季,植物的遗体、残枝、败叶相对增多,动物粪便增多,而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相对稳定,由于气温变低,土壤中的微生物代谢变缓、繁殖变慢,因而efg ;在冬季,动物呼吸作用加强以维持体温,即d值增大,而动物可摄入的有机物相对减少,即c值减少,可能的关系是dfc。 【答案】A例2:下图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先填写示意图,再回答有关问题1、C在无机环境中以_或_的形式存在。2、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以_形式进行循环,碳循环始终_结合在一起。3、产生CO2
4、的途径有三条:一是_二是_ 三是_ 4、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如下特点:(1)_(2)_ 【反馈矫正】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其物质是指 ( )A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 B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 C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 D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2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 )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B叶绿体和线粒体 C核糖体和叶绿体D核糖体和高尔基体3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对物质转化必不可少的生物因素是 ( )A绿色植物和动物B绿色植物和微生物 C动物和微生物D绿色植物或微生物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 ( )A生物群落中 B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 C生产者
5、和分解者之间D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5对于一个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质不断循环B组成成分相对稳定 C能量不断流动D生物个体数量不变6目前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导致温室效应,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剧增,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多 B化石燃料的燃烧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 大量生物遭灭绝 D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稳定7细菌、真菌对每个生物群落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它们 ( )A可以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B是消费者的食物来源 C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循环 D能将动、植物的残骸分解为无机物8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与生物群落的哪些活动有关 ( )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蒸腾作
6、用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A B C D 9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图解,图中甲、乙、丙各是 (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甲B乙是生产者,甲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乙 丙C丙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 CO2H2OD甲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乙是分解者10在水藻小鱼大鱼组成的食物链中,小鱼不会吃大鱼,但大鱼可以吃小鱼,该食物链不可逆性,说明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 )A物质循环是单向的 B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C碳循环是单向的 D水循环是单向的11下面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回答(1)生态系统中碳循环首先依赖于 。(2)图中分解者通过 和 两种分解方式将生物组织中的碳放回到大气中。(3)
7、图中A里的碳,除碳酸盐外,通常通过 回到大气中。(4)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以 状态进行循环的,碳循环始终与 结合在一起进行。12根据右面碳循环示意图回答:(1)从微观上看,过程主要是在细胞内中进行。(2)岩石圈中的碳以形式贮存,所以不直接参与碳循环;水圈中碳的主要存在形式是。(3)由图可知,碳循环带有性质,属于型循环。(4)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表示的是关系;表示。(5)参与过程的生物新陈代谢类型是和。(6)碳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是。13. 江苏某农户创建的冬季生态型种植养殖模式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牛棚内产生的_可扩散进入蔬菜大棚,提高蔬菜大棚,提高蔬菜的光合
8、效率;蔬菜光合作用产生的_可扩散进入牛棚。(2)秸杆除了作为牛的饲料外,还可与牛粪混合堆入进行_,腐熟的产物肥效提高,这是因为 。这种肥料用物蔬菜栽培可以提高蔬菜产量。(3)在牛的品系、饲料品种和用量不变的条件下,采用这种养殖模式,牛的生长速率明显提高,其主要原因是 。(4)牛棚保温所需的热能来源于牛身散热、地热、_和_。(5)从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的角度分析,这种种植养殖模式较好地实现了 。高二年级生物导学提纲(十)选修班参考答案【自主学习】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1、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组成生物体的C、H
9、、O、N、P、S等基本元素2、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二、碳循环1、碳酸盐 植物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动物的呼吸作用2、光合作用 含碳有机生物3、呼吸作用 CO2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4、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加快极地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以有机物形式流动因不同元素而异,如碳以CO2形式循环范围各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生物圈内,具有全球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物质被反复利用,即具有循环性联系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
10、环境之间循环往复。四、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设计实验方案(4)进行实验(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反馈矫正】1、B2、B3、B4、D5、D6、B7、D8、B9、B10、B11.(1)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2)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3)CO2 (4)CO2;能量流动12.(1)线粒体 (2)无机盐(碳酸盐);HCO(3)全球性;气态型 (4)光合作用;绿色植物与动物之间的营养;分解者的分解作用(5)异养需氧型;异养厌氧型 (6)碳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13.(1)二氧化碳 氧气 (2)发酵 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3)牛棚内温度较高因而牛维持体温消耗的能量较少 (4)太阳光能 发酵产热 (5)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高效利用答案和提示(一)思考与讨论1提示:单质与化合物;有机物与无机物。 (二)旁栏思考题 大力植树造林后,这些植物能大量吸收已有的二氧化碳,因而能起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更应该控制源头温室气体的排放。 (三)练习 基础题 1(1);(2)。 2A。 3B。 4提示:是。因为生物圈是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教学课件
- 汽车配套产业基地项目数字化方案(参考模板)
- 2025年年健康服务项目建议书
- 2025年低功率气动阀岛用控制阀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达美航空合作协议书
- 现代能源行业发展条件分析
- 2025年转基因耐贮藏番茄项目发展计划
- 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知识点
- 2025年氟炭漆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智能分拣系统项目合作计划书
- eos5ds-5dsr-im6-zh-佳能相机说明书
- 九年级上册英语书译林版单词表
- 台球厅桌球俱乐部创业计划书课件模板
- 医务人员技术档案
- 2023年铁岭市三支一扶笔试真题
- (正式版)JBT 106-2024 阀门的标志和涂装
- 肺结节手术的术后护理措施
- 2024版《工程项目现场签证单、工程委托单》模版
- 节能环保抹灰施工管理策略
- 2023年贵州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A卷)含解析
- 上尿路感染教学查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