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_第1页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_第2页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_第3页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_第4页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 红红山山铜铜金金矿矿普普查查报报告告 临泽县鑫盛矿业有限公司临泽县鑫盛矿业有限公司 二一一年十一月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 红红山山铜铜金金矿矿普普查查报报告告 编写单位:内蒙古龙旺地质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总 经 理: 张旺东 总 工 程 师: 钟殿仁 项 目 负 责: 高 飞 编 写 人: 崔进寿 张武虎 包云飞 侯东升 孔志强 审 查 人: 高 飞 提交报告单位:临泽县鑫盛矿业有限公司 提交报告时间:二一一年十一月 目目 录录 第1 章 绪 论.1 1.1 基本情况.1 1.2 勘查目的和任务.2 1.3 位置及交通.2 1.5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2、4 1.6 本次工作情况.5 第2 章区域地质.8 2.1 地层.8 2.2 构造.10 2.3 岩浆岩.13 2.4 区域矿产及成矿规律.18 第3 章矿区地质.21 3.1 地层.21 3.2 构造.23 3.3 岩浆岩.25 第4 章 矿体地质.31 4.1 铜金矿体、矿化体特征.31 4.2 矿石质量.36 4.3 矿石类型.37 4.4 矿体围岩.37 4.5 围岩蚀变.37 4.6 矿床成因分析.37 第5 章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对比研究 .39 第6 章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40 6.1 水文地质.40 6.2 工程地质.44 6.3 环境地质.47 第7 章勘查工作及质量评述 .

3、49 7.1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49 7.2 勘查工作质量评述.50 7.3 采样、化验及其质量评述.53 第8 章 资源量估算.59 8.1 工业指标的确定.59 8.2 资源量估算方法及主要参数的确定.59 8.3 矿区圈定原则.64 8.4 资源/储量的分类.66 8.5 资源量估算结果.66 第9 章矿床开发经济意义概略研究 .68 9.1 资源形势分析.68 9.2 矿床开发外部建设条件.69 9.3 矿床资源远景及内蕴经济价值评价.70 第10 章结 论.71 10.1 工作程度及质量.71 10.2 矿床成矿规律及远景评价.72 10.3 工作中的主要经验教训及存在问题.72

4、10.4 今后地质勘查建议.73 附附 图图 目目 录录 顺序号图号图名比例尺 11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红山铜金矿区域 地质矿产图 1:50000 22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红山铜金矿区 地形地质草图 1:10000 33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红山铜金矿区 地形地质草图(附工程布署) 1:2000 44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红山铜金矿区 实际材料图 1:2000 55-1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红山铜金矿区 金矿体采样平面图 1:1000 65-2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红山铜金矿区 铜矿体采样平面图 1:1000 77-1

5、 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红山铜金矿区 -勘探线 剖面图 1:500 87-2 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红山铜金矿区-勘探线剖 面图 1:500 97-3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红山铜金矿区-勘探线剖 面图 1:500 1010-1 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红山铜金矿区 Au1 号矿体垂直 纵投影资源量估算图 1:200 1110-2 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红山铜金矿区 Au2 号矿体垂直 纵投影资源量估算图 1:200 1210-3 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红山铜金矿区 Au3 号矿体垂直 纵投影资源量估算图 1:200 1313-1 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红山铜金矿区 ZK102 钻孔柱状 图 1:200 141

6、3-2 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红山铜金矿区 ZK202 钻孔柱状 图 1:200 1513-3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红山铜金矿区 ZK302 钻孔柱状 图 1:200 1616-1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红山铜金矿区 TC2 探槽素描图1:100 1716-2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红山铜金矿区 TC8 探槽素描图1:100 1816-3 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红山铜金矿区 TC12 探槽素描图 1:100 1916-4 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红山铜金矿区 TC14 探槽素描图 1:100 附附 表表 目目 录录 册 号序号附 表 名 称页码 内蒙古族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红山铜金矿区探矿工 程位置及化学

7、样品分析结果登记表 1-16 1探矿工程登记表1-6 -1 2化学样品分析结果表 7-16 内蒙古族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红山铜金矿区 普查资源量估算表 1-12 1平均体重计算表1 2单工程金矿体平均品位计算表2 3探矿工程金矿体厚度计算表3 4金矿体平均厚度、平均品位计算表4 5金矿体侧面积计算表5 6金资源量估算结果表6 7单工程铜矿体平均品位计算表7 8探矿工程铜矿体厚度计算表8 9铜矿体分段厚度、平均品位计算表9 10铜矿体面积计算表10 11铜资源量估算结果表11 -2 12铜金资源量估算结果汇总表12 附附 件件 目目 录录 -1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红山铜金矿区勘

8、查许可证复印件 -2探矿权人委托书 -3内蒙古龙旺地质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资质证书 -3化学分析质量检查报告 第第 1 章章 绪绪 论论 1.11.1 基本情况基本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红山铜金矿(以下简称红 山铜金矿)原为河北省井陉县众鑫矿业有限公司于 2008 年 7 月 18 日取得探矿权,探矿证号:T;有效期为 2008 年 7 月 18 日2010 年 7 月 17 日,面积 31.81 km2。勘查单位为宁夏核工业地质勘查院。 勘查区 1:5 万图幅编号为 J47E,J47E。经阿拉善盟国土资源勘测规 划院 2010 年 2 月 3 日实地核查红山铜金矿拐点坐标见表 1

9、-1。 表 1-1 红山铜金矿区拐点坐标一览表 地理坐标直角坐标(80 西安坐标系) 拐点 编号 东经北纬 XY 11010426.163739270.5871.50.19 21010426.160639300.5927.61.29 31010826.170939300.5948.91.50 41010826.173539270.5907.80.50 探矿权区面积为:31.81km2。 2010 年 5 月 24 日井陉县众鑫矿业有限公司将红山铜金矿转让 与临泽县鑫盛矿业有限公司,探矿权证号:T,有效期 2011 年 6 月 15 日至 2012 年 5 月 23 日; 内蒙古龙旺地质勘探有限

10、责任公司受临泽县鑫盛矿业有限公司 委托,于 2010 年 10 月承担对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红山铜 金矿区地质普查工作,并提交 2011 年度地质普查工作设计。2011 年 7 月份开始野外地质勘查,至 10 月份顺利结束野外工作转入室内 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内蒙古龙旺地质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为国土资 源部颁发的固体矿产勘查甲级资质等级,资质证书编号为:133 有 效期为 2008 年 12 月 30 日2013 年 12 月 29 日。 1.21.2 勘查目的和任务勘查目的和任务 项目目的任务是对该区的铜金矿资源进行普查,通过对勘查区 地表地质工作,初步了解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岩脉、蚀

11、变等 地质特征及与铜、金矿化的关系,初步查明铜、金矿的成矿地质条 件,初步了解铜、金矿化的控制因素,研究该区的成矿规律,寻找 和发现铜、金矿化体。为下一步各项工作的安排及揭露工程的布置 提供靶区。 1.31.3 位置及交通位置及交通 勘查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努日盖东南约 4km 的红山 地区,行政隶属于阿拉善右旗阿拉腾朝格苏木管辖。地理坐标位置: 东经 1010426.16061010826.1709,北纬 39 270.587139300.5927,面积 31.81km2。 勘查区交通较方便,从勘查区向南 13km 可与阿拉善右旗额济 纳旗公路相通,矿区距阿拉善右旗 70km,其间另

12、有简易公路通往甘 肃省张掖、山丹,详见交通位置图(图 1-1) 。 图 1-1 交通位置图 1.4.1.4.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1.4.1 自然地理 该区地处内陆腹地,属典型的干燥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蒸 发强烈,干燥多风,温差变化大,年度最高气温 35C,最低气温- 20,平均气温 6-8.5C。年最大降水量一般集中在 69 月份,且 占全年的 80%以上为 110mm 左右,最低降水量 90mm 左右,平均 约 94.9mm。蒸发量大是本区气候的显著特点。多年平均蒸发量约为 4000mm 左右。其中 49 月蒸发量占全年的 80%,蒸发量主要受气 温控制,一般随气温升高而

13、增加。46 月份以西北风为主,5 月份 开始出现东南风及东风,最大风速 27m/s,最小风速 3.57m/s。冬季 日照率约 71%,冻土层最大厚度约 132cm。 勘查区属低山丘陵区,标高在 15851761.3m,相对高差约 176.3m,地势总体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延伸,单个山体多为东西向, 南高北低,最高峰为马沟山,海拔 1761.3m,其南部为低缓的丘陵 地形。矿区内季节性洪流沟谷较为发育,一般规模小、流程短,最 终呈散流消失于山前山间戈壁。 1.4.2 经济概况 勘查区内现无人居住;勘查区外也人烟稀少,居住人口零星分 散,居民多为蒙族、汉族,以牧业为主,放养的畜牧有骆驼、牛、 羊等。其

14、次为矿山探、采工作人员。 区域范围内矿产较丰富,已发现的矿种有铁、钛、铜、铅、锌、 镍,钾、天然碱、芒硝、白云母、大理石等矿种。 1.51.5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该区的地质研究程度较低,六、七十年代甘肃省地质局第六地 质队在该地区先后做过不同程度的地质工作。1968 年地质部航空物 探大队九 0 三队对本幅区进行过航空磁测。1974 年,甘肃省地质局 水文二队完成了该区 1:20 万水文地质普查。19751977 年甘肃省 地质力学区域测量队对该区作了全面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发现独 居石、金红石,铬、锶、钡等异常区。 2008 年 7 月-2110 年 5 月宁夏核工业地质勘查

15、院对该区作了地 质普查工作并提交了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红山地区铜金矿 普查报告。该报告作为本次工作的主要参考资料。 期间实施的主要勘查工作及完成的工作量见下表 1-2。 表 1-2 完成主要工作量表 实际投入 45.21 万元 序号项目名称单位工作量 1 1:10000 地质简测 km231.82 2 1:2000 地质草测 km21.00 3 1:2000 剖面测量 km10.20 4 探 槽 m3500 5 样品分析件 116 完成上述工作量共计投入 41.21 万元;通过上述工作,在 1 平 方公里的矿化密集区圈定 8 个铜金矿化点,估算金资源矿石量 31400 吨,金金属量 95

16、kg。 丛观前人能收集到的现有资料,矿区虽经估算资源量,估算参 数与实际出入较大,至今还没有进行相对正规的采矿活动。 根据地表探槽地揭露,矿区内铜、金矿(化)体仅赋存在构造 破碎带内,受构造断裂所控制。断裂构造多呈近东西向展布,也有 个别者呈近南北或北东向展布,但只有少数构造破碎带内赋存矿体。 虽然地表第四系覆盖并不普遍,但构造破碎带与铜金矿体、矿化体 关系并没有查清。 矿(化)体沿倾向方向延伸,其推测深度依次为 25.5m,40.0m,20.0m,如从目前控制角度看,并没达到应有的说服 力。 1.61.6 本次工作情况本次工作情况 1.6.1 工作实施及完成情况 根据以往工作情况,于 201

17、0 年 11 月份编写了内蒙古自治区 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红山铜金矿普查 2011 年工作设计 。2011 年 7 月开始,进行了野外 1:10000、1:1000 地质填图、1:2000 地形及 工程测量、槽探工程、钻探工程施工编录、各种样品的采集整理等; 至 2011 年 10 月中旬结束野外工作,转入室内综合整理,包括各类 地质资料综合分析、铜金矿体资源量估算、图件、图表编制,最后 完成地质报告编写工作。2011 年工作完成实物工作量见表 1-3。 表 1-3 2011 年完成实物工作量一览表 工作项目 计量 单位 设计 工作量 实际完成 工作量 完成率 % 备 注 1:2000 地形测

18、量 km211100 1:10000 地质修测 km231.811237.72 1:2000 地质修测 km211100 1:500 地质剖面测量 km21.03651.8 矿产地质钻探 m700289.8841.41 槽 探 m3300311.7103.9 基本分析样个 20013467 包含内外检样 岩矿鉴定样块 1015150 小 体 重个 301446.67 勘探基线测量 km20.66033 钻探工程地质编录 m289.88 钻探工程简易水文观测 m289.88 槽探工程地质编录 m300437.2145.8 包含采坑清理编录 水质简、全分析件 4 岩石力学样组 6 E 级网控制点测

19、量个 7 工程点控制测量个 26 地质普查报告编写套 11100 1.6.2 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过 2011 年的工作,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有: (1)通过 1:10000 地质填图,初步了解了区内的地层、构造、岩 浆岩、岩脉、蚀变特征及与铜、金矿化的关系。 (2)通过 1:2000 地质修测及槽探、钻孔施工,初步查明了 Au1 号、Au2 号、Au3 号金矿体及 Cu1、Cu2、Cu3 号铜矿体在石英闪长岩 体的赋存部位、矿体形态、规模、厚度及品位情况;了解了 、 铜金矿化体赋存于岩体的部位、矿化体形态、规模、厚度及品 位情况。铜金矿体赋存于矿化体中,二者呈渐变关系。对同体共生 及异体共生的铜

20、金矿体分别进行了圈定,并估算了(334)?资源量。 (3)矿区内石英闪长岩体中主要是北东向、近东西向、其次近 南北向的次级断裂构造控制了铜金矿体、矿(化)体的展布。黄铁 矿化(地表为褐铁矿化) 、硅化、姜黄色黄钾铁钒化、孔雀石化蚀变 破碎带是找矿的有利地段。 (4)运用现代地质理论和方法,对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进行了研 究,初步认为该矿床为破碎带蚀变岩型及石英脉型铜金矿床。 (5)初步了解了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6)初步认为库和乌拉华力西中期石英闪长岩体(42a)是 较好的成矿岩体。 第第 2 章章区域地质区域地质 普查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地台阿拉善台隆西缘龙首山断隆

21、西北与天山地槽摺皱系合黎山-北大山西段隆起的交接部附近,在成 矿带划分上属朱拉扎嘎-甲生盘元古代、古生代金、铅、锌、硫、铁、 铜、铂、镍成矿带的卡休他他金、铁成矿带。地层区划分属华北地 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阴山地层分区,阿拉善地层小区。区内 地层发育不全,由古到新有:长城-蓟县系、震旦系、石炭系、白垩 系和第四系。 自元古代以来,本区遭受了多次构造运动,不同方向,不同级 别、不同性质的构造形迹广泛发育,形成测区内复杂的地质构造形 迹,控制了区内地层、岩浆岩及矿(化)体的分布。 岩浆岩活动主要以加里东期、华力西期为主,测区主要出露加 里东晚期斜长花岗岩、华力西中期石英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主要分

22、 布于高家窑(原努日盖苏木)苇子峡一带,呈岩株产出,总体呈 东西向展布,出露积约 447km2,侵入于元古界及下白垩系地层中。 2.12.1 地层地层 区域内主要出露地层有长城蓟县系、震旦系、石炭系上统、 白垩系下统及第四系。出露地层见一览表表 2-1。 2.1.1 长城蓟县系墩子沟群(Ch-JxD) 为一套区域浅变质岩,厚度 1595.11886.1m,位于库和乌拉 复式背斜轴部。由于各期次岩浆岩大规模侵入,致使墩子沟群地层 出露残缺不全,呈条带状、残留体状,面积约 87km2。地层走向近东 西向,褶皱强烈、片理发育,主要由变质火山岩、片麻岩、各类片 岩夹大理岩地层组成。依岩性组合、接触关系

23、将其分为上下两个岩 组。 2.1.1.1 下岩组:岩性以变质流纹岩为主,其次为变质英安岩 夹片麻岩、片岩。呈灰白色、深灰色,块状、厚层状构造,片理化 发育,岩石坚硬,包含长圆状、不规则状长英质斑晶,粒径 2 10mm,疏松状分布。原岩岩性为海相酸性熔岩(部分为中酸性) ,构 造上处于乌拉复式背斜南翼下部。 2.1.1.2 上岩组:主要为片岩,夹有片麻岩、大理岩,可见厚 度 670.1775.3m。为灰色、灰黑色,薄层状。此外,由于岩浆岩 的贯入,出现混合岩化现象。岩石普遍经受了区域浅变质作用,变 质岩相属绿片岩相,原岩为海相沉积的砂泥质岩类。构造上处于乌 拉复式背斜南翼上部。 表 2-1 区域

24、地层一览表 界系代号厚度(m) 新生界第四系 统群组 Q 18 备注 上岩组 Kmg2 670 中生界白垩系下白垩统 下岩组 Kmg1 1008 古生界石炭系上石炭统阿木山组 Ca 489 震旦系韩母山群 ZH300400 上岩组 Ch-JxD2 775元古界 长城蓟县系墩子沟群 下岩组 Ch-JxD1 1110 2.1.2 震旦系韩母山群(ZH):位于大车场西南一带。由于岩 体侵入及断层破坏,致使本系地层出露不全,呈条带状、捕虏体状, 面积约 5km2。地层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北,倾角 3040,其中 穿插花岗岩枝,岩脉较发育,可见厚度 300400m。 2.1.3 石炭系上统阿木山组(Ca)

25、:零星分布于哈尔陶勒盖一 带,岩性由一套火山岩夹碎屑岩以及浅度区域变质的砂板岩夹片岩、 千枚岩组成,可见厚度 489.61560.2m。 2.1.4 白垩系下统庙沟群(Kmg):主要为砾岩、砂砾岩、含砾 砂岩、砂岩和砂质泥岩,可见厚度大于 1678.5m。依岩性、岩相组 合及接触关系将其分为上下两个岩组。 2.1.4.1 下岩组:下部为黄褐色砂岩、粗砂岩,夹炭质页岩; 底部为细砾岩;中部为杂色细砾岩夹砂岩;上部为砖红色砂砾岩、 细砾岩。 2.1.4.2 上岩组:岩性为砖红色、黄绿色、灰白色砂岩、粉砂 岩、砂砾岩夹含砾砂岩、粉砂质泥岩。 2.1.5 第四系(Q):广泛分布于山前倾斜平原,以戈壁景

26、观呈 现,主要为冲洪积松散砂砾石层、风成沙。分选性极差。 2.22.2 构造构造 区域内构造复杂,主要构造线呈东西向,其次为北西向、北东 向。褶皱及断裂构造均较发育。东西向构造表现为库和乌拉复式背 斜及压扭性断裂。 2.2.1 褶皱 库和乌拉复式背斜:分布于沙尔赛、库和乌拉至嘎顺塔塔勒一 带,由于岩体的侵入,断裂的破坏,形态已遭破坏。地层为长城 蓟县系墩子沟群(Ch-JxD)变质流纹岩、片岩、片麻岩。震旦系韩 母山群(ZH)的板岩、千枚岩和大理岩,大部分被晚古生代岩体吞 蚀,仅呈小块残留体。地层产状倾向南,倾角 60左右,局部倾向 北。该复式背斜东西大于 50km,南北宽约 20km,其北被色

27、博斯特布 拉格晚古生代槽地所隔,西南部被大车场红梁断裂所断。轴向近 东西延伸,从地层片理的广泛发育和产状倾斜较陡等特征分析,该 褶皱为一紧密复式褶皱。 2.2.2 断层 区内断裂构造主要有三组:一组为走向东西的压扭性断裂构造, 为该区主要的断裂构造;二组为与之相伴的走向为北西向压扭性断 层;三组为北东向断裂,呈扭性特征。现将主要断裂构造叙述如下: 2.2.2.1 大车场红梁断裂:出露与测区南部大车场一带,东 西长约 36Km,东部北第四系风成沙掩盖。断裂沿下白垩统庙沟组之 上下两岩组之间切割。断面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南。局部北倾,倾 角 6080,显示波状弯曲。断层破碎带宽度 510m,最宽 1

28、50m,发育断层泥、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等。向西在断裂通过 的石英闪长岩的地方,破碎带内有花岗岩、伟晶岩脉出现,且呈破 碎状特点。地貌上,该断裂呈现出明显的东西向平直沟谷或断崖, 总观之,该断裂具有活动时间长、力学性质多期转变的特点。 2.2.2.2 大车场西断裂:展布在大车场之西,实际为大车场 红梁断裂的西延部分,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 70,上盘为华 力西晚期花岗岩,下盘为下白垩统庙沟组下岩组之红色砂砾岩。断 层面两侧岩石破碎。镜下鉴定:二长花岗岩中石英呈压碎细粒集合 体,局部破碎拉长、波状消光,钾长石因挤压破碎呈大小不等的碎 块,较大的钾长石碎块上,网状裂纹满布,斜长石亦呈碎块状,断

29、 层面见断层泥。 2.2.2.3 哈尔陶勒盖北断裂:展布在沙尔赛北侧,断层走向东 西,南倾,倾角 7075。断层出露约 7km,东延被第四系上更 新统砂砾层覆盖。下盘为下白垩统统和华力西中期石英闪长岩;上 盘为上石炭统阿木山组变质砂岩、板岩,沿断面形成宽约 515m 的 挤压破碎带,发育有断层碎裂岩、糜棱岩并具分带性,两侧岩石强 烈变形、蚀变、褪色,主要有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 2.2.2.4 哈尔陶勒盖南断裂:展布在沙尔赛南侧,断层走向东 西,南倾,倾角 75左右。断层沿长城蓟县系墩子沟群(Ch- JxD)变质流纹岩、片岩、片麻岩和石炭系上统阿木山组(Ca)砂质 板岩分布,长约 9K

30、m,东西两侧被第四系覆盖。 断层下盘板岩因挤压发生轴面南倾的小褶皱;断层面南形成约 1015Km 的片理化碎裂岩、糜棱岩。破碎带中心部位,片理化流纹 岩发生强烈揉皱。 2.2.2.5 新南井断裂:位于新井西南,走向北西,长度大于 10Km,断层切割长城蓟县系墩子沟群(Ch-JxD) 、加里东晚期灰白 色片麻状黑云母斜长花岗岩及华力西晚期灰白色、浅红色二长花岗 岩,破碎带内发育碎裂岩、糜棱岩,近断层面见断层泥。 出露约 7Km,东延被第四系上更新统沙砾层覆盖。下盘为下白 垩统统和华力西中期石英闪长岩;上盘为上石炭统阿木山组变质砂 岩、板岩,沿断面形成宽约 515m 的挤压破碎带,发育有断层碎裂

31、岩、糜棱岩并具分带性,两侧岩石强烈变形、蚀变、褪色,主要有 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 2.32.3 岩浆岩岩浆岩 区域岩浆岩分布面积较大,范围较广,属岩浆活动强烈地区, 具有多期次活动的特征。以华力西期岩浆活动为主,形成大规模的 华力西期侵入岩,其次为加里东晚期酸性侵入岩,区域岩体及主要 特征表(表 2-2) 。区内发育脉岩。 2.3.1 加里东期侵入岩 加里东期侵入岩以晚期为主,主要有高家窑斜长花岗岩体,呈 岩株产出,侵入于长城蓟县系墩子沟群(Ch-JxD)地层中,呈近 东西向展布,面积 37Km2,岩体分异性差,总体看来,由南往北,岩 石结构由中细粒中粗粒似斑状,石英含量增多,暗色矿

32、物减少, 斜长石酸度升高的特点。岩石由石英闪长岩相变为斜长花岗岩,局 部地段出现黑云母花岗岩。岩体主要类型为斜长花岗岩,其次为石 英闪长岩。岩体形成后,遭到后期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的强烈影响, 矿物定向排列,产生走向 140150,倾向南西,倾角 4070的 片麻状构造,与岩体长轴展布方向一致,而与北西西向构造带吻合。 岩石出现碎裂、拉长、波状消光,长石双晶纹弯曲、折断,长石绢 云母化、绿泥石化。 表 2-2 区域岩体及主要特征表 期次岩类岩体名称代号主要岩性 面积 (Km2) 产状 芦草井南钾长花岗岩 体 43b 浅肉红色钾长花岗岩 3.3 岩株 大车场二长花岗岩 43 灰白浅红色中细粒二长

33、花岗岩 5.5 岩株 新井南二长花岗岩岩 体 灰白浅红色细粒白云母 二长花岗岩 4 岩株 华力 西晚 期 酸性 岩 赵别山二长花岗岩 灰白浅红色细粒二长花 岗岩 1.2 岩株 超基 性岩 包家井西南橄榄石角 闪岩体 42c 墨绿色橄榄辉石角闪岩 0.04 岩株 基性 岩 新井南角闪辉长岩体 42b 角闪辉长岩 3 岩株 华力 西中 期 中性 岩 库和乌拉石英闪长岩 体 42a 石英闪长岩 120 岩基 加里 东晚 期 酸性 岩 高家窑斜长花岗岩体 o33 灰白色黑云母斜长花岗 岩 37 岩株 2.3.2 华力西期侵入岩 华力西期侵入岩分布较广泛,主要发生在中晚期。中期为超 基性至酸性、喷发至侵

34、入均有,晚期先是酸性火山喷发,接着是大 规模的酸性岩浆侵入,岩体产出受东西向构造带控制。 2.3.2.1 库和乌拉石英闪长岩体(42a) 库和乌拉石英闪长岩体(42a)东西长约 51Km,南北宽 3 4Km,侵入于长城蓟县系墩子沟群(Ch-JxD)和口子井斜长花岗岩 体(33)中,北部被钾长花岗岩体侵入。钾长花岗岩对石英闪长 岩有明显的混染交代,使接触带附近的石英闪长岩颜色发红,钾长 石含量增多。同时可见大量花岗岩脉和岩枝穿入本岩体中。岩体西、 南部被下白恶统庙沟组(Kmg)不整合覆盖。该岩体南北两侧的侵入 接触面均波状弯曲,总体北倾,南边倾角 70左右,北边倾角 40 70。岩体东部边缘的异

35、离体最大扁平面倾向北,倾角较陡;南部 边缘的片岩捕虏体最大扁平面也倾向北,倾角 6570。推测岩浆 是由北向南侵入的。 岩体具有一定的分异作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岩相带。边缘 过渡相分布广,占岩体出露面积的大部分。岩石以中细粒似斑状 结构为主,石英小于 10%,暗色矿物达 2530%,斑晶由中长石组成。 内部相仅于库和乌拉北部出露,呈约 8 km2的椭圆形。岩石以中粗 粒结构为特征,斜长石为中更长石,比边缘相岩石偏酸性。 总观该岩体,从边缘相到内部相,石英含量增多、暗色矿物减 少、斜长石牌号降低、矿物结构变粗,岩石渐偏酸性。主要岩石类 型为暗灰白色中粗粒角闪石黑云母石英闪长岩:暗灰白色,中粗粒

36、花岗结构,片麻状构造。石英占 1015%;中更长石占 65%;黑云母 大于 5%,普通角闪石 1015%,团块状,内有石英、斜长石包体, 组成嵌晶含长结构;暗色矿物半定向排列,含量变化大。 岩石形成后,又受到北西西向构造带的动力作用,产生了走向 150170,倾角 5570的片麻状构造。岩石轻微绢云母花、绿 泥石化、绿帘石化和碳酸盐化。由于钾长花岗岩体的侵入、岩石中 增加了石英和钾长石,颜色变红。岩体规模大,岩石结构较粗,属 中深成相侵入岩体,并遭受了中等程度的剥蚀。 2.3.2.2 新井南角闪辉长岩体(42b) 位于新井南 2km 处,呈近东西向展布,侵入于长城蓟县系墩 子沟群(ChJxD)

37、和高家窑斜长花岗岩体中;南部被新井二长花岗岩 体侵入;北部被第四系覆盖,岩体相变较大,边缘岩石很细,内部 为中粗粒,主要岩石类型为黑灰色角闪辉长岩和暗色辉长岩。东南 角相变为细粒闪长岩;西部出现含橄榄角闪辉石岩。由西往东,由 边缘到内部,岩石渐偏酸性。岩体普遍具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钠 黝帘石化,以及角闪石交代斜长石的现象。 2.3.2.3 包家井西南橄榄石角闪岩体(42c) 包家井西南橄榄石角闪岩体(42c)呈一长 250m,宽 200m 椭圆形小岩株产出,侵入于包家井石英闪长岩体(42a)中。围 岩具褪色化,矿物重结晶变为粗粒结构。 岩石局部相变为角闪辉长岩,岩性主要为角闪石。橄榄辉石角 闪

38、岩呈墨绿色,全自形粒状结构、包含结构、反应边结构,致密块 状构造。普通角闪石占 5070%,粒径 36mm,内含圆形橄榄石;紫 苏辉石占 1020%,半自形板状,部分被包于角闪石中;橄榄石占 1030%,等轴粒状,被角闪石包裹;斜长石少量。岩石具帘石化、 蛇纹石化、伊利石化。 2.3.2.4 二长花岗岩(43) 主要有三处,分布于大车场西部、赵别山一带及新井南,出露 面积不大,以新井南二长花岗岩为例说明。 新井南二长花岗岩,位于新井南 2.5km,呈东西向小岩株展布, 面积仅 4km2。侵入于长城蓟县系墩子沟群(Ch-JxD)和高家窑斜 长花岗岩体中。岩体规模较小,岩性单一,以白云母花岗岩为主

39、, 边缘部分地段变为二长花岗岩。灰白色细粒白云母花岗岩呈灰白色, 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石英约占 35%;微斜长石和显微条纹长 石 20%,具格子双晶,板状,内含石英及白云母包体;白云母约占 10%。 二长花岗岩的特征是斜长石含量可达 3540%,与钾长石含量 相当,石英含量只有 25%左右。 2.3.2.5 芦草井南钾长花岗岩体(43b) 芦草井南钾长花岗岩体(43b)位于芦草井南,呈小岩株状, 东西向展布,出露面积 3.3mkm2。北部侵入于长城蓟县系墩子沟群 (Ch-JxD) ,南部侵入于高家窑斜长花岗岩体中。西部侵入于芦草井 石英闪长岩体中。在侵入过程中,大量派生岩脉贯入附近的围岩中

40、, 并交代围岩,使后者的岩石中增加不少石英和钾长石。同时,部分 围岩被岩体捕获,成为残留体或捕虏体。捕虏体大小不一,一般 0.33m,长轴与接触带近于平行。侵入接触面外倾,南倾倾角 5065,北部倾角 4560。 岩体分布不明显,大致可划分出边缘相和中心相两部分。边缘 过渡相出露宽 1050m,南边比北边稍宽一些。主要岩石类型为浅 肉红色中细粒钾长花岗岩:浅肉红色,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 石英约占 35%,条纹长石和微斜长石占 50%,两者均为他形粒状;中 更长石约占 10%,半自行板状;黑云母不足 5%。矿物粒径 0.53 毫米,少量 0.20.3mm。中心相岩石为浅肉红色钾长花岗岩:浅

41、肉 红色,不等粒、似斑状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石英占 3530%,呈 他形粒状。条纹长石和微斜长石占 5560%,呈半自行板状,晶体 大。更长石占 510%,颗粒小,局部分布;黑云母小于 3%,粒径 0.55mm。岩石中蠕英结构特别发育,并具轻微的纳长石化。根据 该岩体中具大量捕虏体和残留体、岩体的派生岩脉,尤其是花岗伟 晶岩脉发育以及岩体对围岩混染交代作用强烈,推断其形成较深, 而遭受剥蚀较浅。于该岩体南部边缘发现了放射性元素异常高点; 距该岩体南约 800m 之高家窑斜长花岗岩体的南北向裂隙中发现了铀 矿化点;距该岩体北约 1000m 之芦草井石英闪长岩体内的花岗岩脉 中也发现了铀异常、赤铁

42、矿点和铜铅矿化,推测均与该岩体有成因 联系。 脉岩:区域内脉岩较发育,从基性酸性各类脉岩广泛分布, 主要有:辉长玢岩、斜长煌斑岩脉、闪长玢岩及石英闪长玢岩、细 粒花岗岩脉、花岗细晶岩脉、花岗斑岩脉、石英斑岩及霏细岩脉、 花岗伟晶岩脉、石英脉等。 2.42.4 区域矿产及成矿规律区域矿产及成矿规律 区域矿产较丰富,已发现的矿种有铁、钛、铜、铅、锌、镍、 钾、硼、天然碱、芒硝、白云母、大理岩等矿种。并有 3 处航磁异 常存在。 红山铜金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成矿区朱拉扎嘎-甲生盘元古代、 古生代金、铅、锌、硫、铁、铜、铂、镍成矿带的卡休他他金、铁 成矿带上。在该赋存于红山铜金矿的库和乌拉石英闪长岩体东

43、部及 北部及其后侵入的二长花岗岩体、角闪辉长岩体中。前人已发现了 两个铜矿点和两个铁矿点及一个白云母矿点。现分述如下: 2.4.1 芦草井褐铁赤铁矿点(26) 位于北纬 393229,东径 1010627,矿点附近岩浆 活动强烈,计有石英闪长岩体、花岗斑岩脉、伟晶花岗岩脉、石英 脉。地层为长城蓟县系墩子沟群上岩组(Ch-JxD)黑云母斜长片 麻岩夹二长石英片岩、石英岩,呈捕虏体分布于石英闪长岩体中。 在铁矿体两侧普遍有赤铁矿、褐铁矿化。铁矿体分布于片麻岩、石 英岩中,在长 300m,宽 120m 的范围内发现 10 个小矿体,最大矿体 长 120m,宽 17.5m,小者长 10 余米,宽 23

44、m,矿体多呈北西向展 布,倾角 6080。矿石品位变化较大,TFe20.356.63%,铁矿 中普遍伴生有铜、铅锌,但含量变化大,无明显规律,仅局部增高。 矿石氧化强烈,氧化带深度大于 5m,氧化带呈褐红色,是良好的找 矿标志。 2.4.2 库和乌拉西铜矿点(48) 位于北纬 392840,东径 1011145,矿化带长度约 30m,最宽处达 4m。一样品铜品位 1.33%,矿石为含铜石英脉,见褐 铁矿化、孔雀石化。 2.4.3 新井白云母矿点(29) 位于北纬 393246,东径 1011327,出露地层为长 城蓟县系墩子沟群上岩组(Ch-JxD)黑云母石英片岩夹大理岩。 矿化体产于白云母花

45、岗岩中,出露长度 117m,宽度 2035m,矿体 倾向北,倾角 30左右,形状不规则。 2.4.4 新井褐铁赤铁矿点(28) 位于北纬 393239,东径 1011222,出露地层为长 城蓟县系墩子沟群上岩组(Ch-JxD)黑云母石英片岩夹大理岩透 镜体。矿化体形状不规则分布于角岩化、矽卡岩化片岩中,出露长 度 60m,宽 0.51.0m,矿体走向北西,倾向南,倾角 32左右。 矿石呈红褐色土状、气孔状,含铁 TFe42.91%,Pb0.99%,Zn0.11%。 2.4.5 库和乌拉铜矿点(51): 位于北纬 392835,东径 1011400,矿体长度约 7m,宽 0.10.6m,矿体走向

46、南北,与花岗伟晶岩脉一致。 综上所述各种矿产在时间上,主要生成于华力西期;在空间上, 主要分布于库和乌拉东西向构造带上。库和乌拉石英闪长岩是区内 重要的是含矿岩体。 第第 3 章章矿区地质矿区地质 普查区内主要有长城蓟县系、白垩系及第四系地层,经历了 多期次的构造运动,主体构造线方向呈近东西向展布。岩浆岩大面 积出露,岩浆活动强烈,断裂构造的发育为该普查区贵金属及有色 金属矿产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 3.13.1 地层地层 工作区内地层出露面积较小,缺失较多,有长城蓟县系墩子 沟群上岩组(Ch-JxD2)下白垩统庙沟组(Kmg)和第四系(Q) 。现将 各地层特征分述如下: 3.1.1

47、 长城蓟县系墩子沟群岩组(Ch-JxD2) 主要分布在工作区南侧,部分呈灰色石英闪长岩体的捕虏体和 残留体,岩脉发育。呈东西延伸,片理发育,混合岩化现象较强, 总体产状南倾,倾角较陡,变化较大。主要岩性为灰色黑云石英片 岩、斜长片麻岩,局部夹大理岩。片岩类多为鳞片花岗变晶结构, 片状构造。石英和斜长石含量在 5560%之间,黑云母含量在 30 40%间。推测其原岩是具层状构造特征的沉积岩类。 3.1.1.1 黑云石英片岩:斑状变晶结构,机质具鳞片花岗变晶 结构,片状构造。斑晶为斜长石(中长石) ,似眼球状,粒径 0.254.5mm,被白云母、绢云母交代。基质主要矿物为褐色黑云母 (40%) ,粒径 0.51mm;斜长石(中长石)和石英(两者为 60%、 石英居多) 。副矿物有磷灰石,次生矿物有绿泥石、绢云母及铁质。 3.1.1.2 黑云石英角闪片岩:花岗变晶结构,片状结构。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