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35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态的维持课件.pptx_第1页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35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态的维持课件.pptx_第2页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35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态的维持课件.pptx_第3页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35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态的维持课件.pptx_第4页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35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态的维持课件.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35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态的维持,考点一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维持,总纲目录,高考再现,考点一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一、信息传递的主要类型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主要类型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等。,二、信息传递的特点 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一样,信息传递也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信息传递不像物质那样循环往返,也不像能量那样单向流动,信息传递既有从输入到输出的传递过程,也有从输出到输入的反馈过程。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强化了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发挥维持生态系统稳态的作用。,三、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模拟传粉昆虫的信息吸引传

2、粉昆虫前来帮助植物传粉,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在田间释放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减少害虫的繁殖数量,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达到既防虫又减少环境污染的效果。 3.利用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传递的信息,适时调整产品的上市时间。如通过短日照处理使菊花提前开放,长日照处理使菊花延 迟开放,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1.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 2.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化学信息。( ) 3.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 ) 4.当食草动物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

3、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5.拟水狼蛛是稻田中卷叶螟、褐飞虱两种主要害虫的天敌,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6.通过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防治有害动物,也可以提高一些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 7.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昆虫,可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 8.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些是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 ),如图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模型,请据图分析回答:,(1)从图中可以看出,“信息”既可以来自 ,也可以来自。 (2)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既可以发生在 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之间。 (3)从信息传

4、递的方向来看,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的特点。,答案(1)生物无机环境(2)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3)双向传递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信息”既可以来自生物,也可以来自无机环境。(2)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都能发生信息传递。(3)从信息传递的方向来看,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双向传递的特点。,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目标进行“回声定位”,靠声波它才能正常地取食和飞行; 有些植物种子的萌发和植物的开花由光照决定。,(2)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昆虫靠性外激素来引诱同种异性昆虫前来交尾

5、; 青蛙的鸣叫有利于寻找配偶。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 在草原上,当草返青时,“绿色”为植食性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 森林中,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兔同样也能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养鸡时在增加营养的基础上适当延长光照时间可以提高产蛋率; 模拟动物信息吸引大量传粉动物,可提高果树的传粉率和结实率; 用一定频率的声波处理蔬菜、谷类作物及树木等的种子,可以提高发芽率。,(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音信息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结群或者远离农田; 黏虫成虫具有趋光性,对

6、蜡味特别敏感,生产上利用这一点,在杀虫剂中调以蜡类物质将其诱杀;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扰乱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种群的出生率下降,从而减少对农作物的破坏。,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 A.在生物与无机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 B.金龟子遇敌害从植株上滚落装死属于行为信息 C.猎豹和斑马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 D.用性外激素干扰害虫雌雄交尾,可有效控制害虫数量,考向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解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但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不一定是双向的,A错误;金龟子遇敌害从植株上滚落装死属于行为信息,B正确;猎豹和斑马之间的

7、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C正确;用性外激素干扰害虫雌雄交尾,可有效控制害虫数量,D正确。,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A.动物的特殊行为能够对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信息 B.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只能来自无机环境 C.动物通过嗅觉发现天敌属于行为信息的传递 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化学防治,解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动物的特殊行为能够对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信息,A正确;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是无机环境或生物,B错误;动物通过嗅觉发现天敌属于化学信息的传递,C错误;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技能

8、提炼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类型的辨析 (1)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眼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上述信息, 则判断为物理信息。 (2)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如性外激素等)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3)凡涉及“肢体语言”的均属于行为信息。 (4)若在影响视线的环境中(如深山密林),生物间多依靠“声音”这种物理形式传递信息。 (5)若在噪音嘈杂的环境(如洪水、瀑布旁),生物多以“肢体语言”这种“行为”进行信息交流。,3.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图甲、图乙、图丙可依次表示(),考向二生态系统的能量

9、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比较,A.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 B.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的循环 C.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D.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 答案 C,解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具有循环往复、全球性的特点,在生物群落内是单向的,图甲可表示碳的循环;在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图乙可表示能量流动;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生物与无机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往往是双向的,图丙可表示信息传递。,4.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BCD )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 C.物质

10、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 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解析能量流动是单向的,A错误。,归纳拓展 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关系,考点二生态系统的稳态与维持 一、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和表现,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态,又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它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2.表现:一方面是抵抗力稳定性,它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而不受损害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恢复力稳定性,它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

11、的能力。,二、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机制 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原因。 2.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物种越多,遗传基因库越丰富,食物链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3.生态系统的稳态具有相对性,一个生态系统在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态就可能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三、生态系统稳态的调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主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方式进行的。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后,通过负反馈调节能够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稳态。对于已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我们应尽量采取措施加以调节,恢复

12、生物多样性,使其重新焕发生机。,1.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 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 ,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3.人工生态系统要根据生物的种间关系尽可能增加生物的种类, 使食物链更加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四、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五、设计和制作生态瓶,1.生物多样性高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 3.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的变化是一

13、种正反馈调节。( ) 4.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5.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高。( ) 6.极地苔原由于物种组成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 ) 7.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 8.河流轻度污染后的净化恢复及火灾后草原的恢复均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如图表示受到干扰后,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图,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请分析回答:,(1)图中y表示受到干扰时偏离正常范围的大小,偏离的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反之,抵抗力稳定性越。 (2)图中

14、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反之,恢复力稳定性越。 (3)图中TS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答案(1)弱强(2)弱强(3)低 解析(1)y表示受到干扰时偏离正常范围的大小,偏离的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2)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越强。(3)TS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形成原理,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考向一反馈调节,1.(2018江苏高邮一中调研)图A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

15、意图,图B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多选)(),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A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以及非生物成分 B.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 C.图B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 D.图A是负反馈调节,图B是正反馈调节 答案 ABD,解析图A所示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它们表示的是负反馈调节机制,即乙的增加会促使甲、丙的增加,甲、丙的增加会抑制乙的增加,而图B为正反馈调节,它会使生态系统偏离原有的稳态。,2.某海域随着气温升高,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导致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浮游动物减少;由

16、于石油泄漏导致该海域大量海鱼死亡,进而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B) A.温度升高引起的变化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属于负反馈调节 B.温度升高引起的变化属于负反馈调节,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C.温度升高和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均属于负反馈调节 D.温度升高和石油泄漏引起的变化均不属于负反馈调节,解析温度升高导致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导致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浮游动物减少,调节的结果是藻类和浮游动物都恢复到最初的数量,维持相对稳定状态,属于负反馈调节;石油泄漏引起大量海鱼死亡,进而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生生物死亡,水生

17、生物的数量偏离了最初的状态,没有维持相对稳定,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归纳拓展 生态系统稳态的调节,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主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方式进行的。,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着一定的关系,在如图所示曲线中能准确表示两者关系的是(a代表抵抗力稳定性,b代表恢复力稳定性)(A),考向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一般来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呈负相关,故A正确。,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

18、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强 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 D.提高生态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解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适当增加物种的种类和数目。,(2)恢复力稳定性强弱的判断 一般与抵抗力稳定性成反比,但是也有例外,如极地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弱。,技能提炼 判断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

19、1)抵抗力稳定性强弱的判断,1.(2015江苏单科,9,2分)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B)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高考再现,解析行道树灌木丛是长方形,调查其中蜘蛛种群密度采用等距取样法,A错误;杂食性鸟类由于食物范围广,受环境影响较小,其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B正确;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合理搭配,并非物种数目越多越稳定,C错误;变色龙的体

20、色变化是为了与周围环境颜色一致,并非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D错误。,2.(2013江苏单科,24,3分)将江苏某地当年收获的小麦秸秆剪成小段,于7月20日开始分别进行露天堆放、水泡和土埋3种方式的处理,3次重复,每隔15天检测一次秸秆腐解残留量,结果如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多选)( ),A.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应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 B.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条件有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 C.如果将处理开始时间提早30天,则3条曲线的位置将呈现上移趋势 D.从堆放、水泡2条曲线可以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高于厌氧性微生物 答案 A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微生物分解作用的相关知识。从环境条件分析,露天

21、堆放会导致水分不足,水泡处理会导致氧气不足,土埋处理时空气和水分条件较有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故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应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如果将处理开始时间提早30天,因气温较高,微生物分解活动增强,则3条曲线的位置将呈现下移趋势;从堆放、水泡2条曲线可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低于厌氧性微生物。,3.(2013江苏单科,26,7分)在江苏某地进行稻田养鱼的实验研究。6月5日在一定面积的实验小区插秧后放养300条小鲫鱼(杂食性),稻田水深810 cm。对照小区不放鱼,其他条件相同。所有处理设置3次重复,实验持续2个月,期间检测浮游植物生物量(干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其主要目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