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滨海中学课堂.ppt_第1页
江苏滨海中学课堂.ppt_第2页
江苏滨海中学课堂.ppt_第3页
江苏滨海中学课堂.ppt_第4页
江苏滨海中学课堂.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课程标准:,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历史;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焦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秦朝,汉朝,宋朝,唐朝,三公九卿,(中外朝) 三公九卿,三省六部,二府三司,P13,元朝,一省二院,相权很大,1、汉朝 中外朝制度 (了解),频繁换相,限制三公为首的“外朝”,西汉初:,汉武帝时,(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汉武帝时宰相任职离职表,在武帝统

2、治的54 余年中,曾有12人任丞相,得以善终的只有7 人,其他5人或自杀,或下狱死,或被腰斩。因此,公孙贺在被任命为丞相时,甚至“不受印绶,顿首涕泣”。,三省六部制,2、唐朝:,(草拟),1.相权一分为三, 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既分工又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作用:,(审议),(执行),(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3.是古代封建官僚政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3、宋朝:,皇帝,三司,行政,军事,二府三司制,参知政事,(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枢密院,中书门下,1、汉朝:,2、唐朝:,“三省六部制”,设“中朝”,3、宋朝:,“二府三司制”,4、元朝: 一省二院制

3、(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演变趋势:,1、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2、中央机构不断完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史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史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史料三: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钱穆在

4、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表明 A封建统治出现民主化的演变趋势 B宰相位尊权重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C宰相由一人到多人,权力被分割 D汉代宰相掌握实权,唐代宰相形同虚设,小试牛刀,C,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 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 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各个朝代影响深远 A B C D,B,唐太宗曾对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比来(近来)护己之短,遂成冤隙。或苟避私冤,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对唐太宗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A中书、门下之

5、间在运作时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 B中书与门下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C中书与门下相互制约,可抑制宰相权力的膨胀 D中书、门下之间易相互扯皮,降低行政效率,A,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库,悉隶三司。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入分涖庶务。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其官人受授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宋史卷131职官,依据材料,归纳宋朝加

6、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突出特点。,主要措施:虚置三公;增加宰相人数;增设新机构; 官、职、权分离。 突出特点:分化事权;职权分离。,(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焦点: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西周,汉朝,分封制,郡国并行制,元朝,行省制度,秦朝,郡县制,1、西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汉书诸侯王表序,原因吸取秦亡的教训,巩固统治,-郡国并行制,“斑马式”的制度,(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焦点: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汉初无力直接控制全国,分封同姓诸侯王。汉惠帝以后,诸侯王羽翼丰满,国势日盛,自征赋

7、税,私铸钱币,割据一方,觊觎帝位。与中央集权形成严重对抗。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汉初封国领土广大,诸侯王地位尊崇,“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于天子”。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问题:七国之乱,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前127123,封侯的数目多达121人;前116前87,又有44人封侯,甚至一日之内竟有24人同时封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2)王国问题产生: “七国之乱”,地方割据,威胁中央。 3)解决: 汉武帝政治上:颁布“推恩令”。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结果: 削弱了王

8、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1)原因:汉初(汉高祖刘邦)吸取秦亡教训,巩固统治。,1、西汉-郡国并行制(斑马制),(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汝南郡项县“项长之印”河间王刘辟疆“河间王玺” A实行郡、县两级制B广泛推行封国制 C实行郡国并行制D推行单一县制,C,封泥又叫“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封泥中隐含着诸多历史信息。下图是西汉时期的封泥,从中可以看出西汉地方制度所具有的特点是,对下图所含历史信息的提取和阐释,正确的有 汉初仍然实行郡县制 分封的王国影响了当时中央集权 “推恩令”实施的结果削弱了王国势力 王国的设置有利于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A. B. C. D.,C,(二)地方行政

9、制度的演变 2、元朝行省制度,1)目的: 为了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 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2)内容: 中央:设中书省(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直辖 “腹里” 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或省), 10个行省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中央设宣政院,地方设宣慰司管理,2、元朝行省制度,(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3)影响:,()便利了对地方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奠定了明清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注意关于分封制、秦郡县制、汉郡国并行制、元行省制的地图),元代的行省,蒙古:,东北:,岭北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腹里”,“宣政院辖地”,中央权力不断

10、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地方政治制度演变趋势:,(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2、秦-郡县制,3、西汉-郡国并行制,(焦点:中央与地方的矛盾),4、元朝-行省制,1、西周-分封制,世卿世禄:血缘,科举取士:才能,九品中正:门第,军功授爵:军功,察举征辟:孝廉,(三)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三)选官制度的演变,1、演进顺序:,2、具体情况:,德、才,封闭、无民意,儒学经义,实质、积极、消极,材料一:(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 “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材料阅读与思考,材料二: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日知录

11、集释,材料三: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高明琵琶记,材料四:“(科举制)一切以呈文任去留”,学而优则仕。,材料五:文学作品:范进中举、孔乙己等。 俗 语:“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科举制评价:,是一种皇帝控制“天下英雄”的制度,世家大族,官吏来源,官员素质,行政效率,重学风气,中央集权,稳定,公平性,实用性,进取创造,1994年韩国再现科举,科举考场,宋代科举考试,唐朝诗人赵嘏说:“太宗皇帝真长策,

12、赚得英雄尽白头。,名人看科举孙中山,孙中山认为“考试本是中国一个很好底制度”,“举行考试的时候,将门都关上,认真得很,关节通不来,人情讲不来,看看何等郑重”。又说:“中国虽乞丐之子,凭考试取功名,实平等已极。”他在考察欧美各国考试制度后指出:“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英国文官制度的创建人诺斯科特和杜维廉就曾承认,他们在19世纪50年代提出并在英国实行的“公开竞争公平考试”的文官选拔制度,就是从中国学过去的。对于废除科举,孙中山认为“往年罢废科举,未免因噎废食,其实考试之法极良,不过当日考试之材料不良也。”,“虽所试科目

13、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甲:如果我要成为鲁国国君,必须出生在国君之家,而且必须是大儿子。才干并不重要,哪怕弱智也行。 乙:如果我品学兼优,就能被地方官向上级推荐做官。 丙:如果我想做官,得依靠点评官评定等级,最好是高干子弟,这样评定等级会高些。 丁:如果我想做官,可以参加国家组织的进士或者明经等科目的考试,成绩优异就有机会。 请判断以上四人分别代表哪些选官制度?他们的说法是否有误?,中国古代管理的选拨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唐制,取士之多,多因隋旧 C立嫡以长不以闲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小试

14、牛刀,B,A,B,C,D,巩固: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1、本课要解决两对矛盾:,君权相权,中央地方,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1)各朝在继承前代基础上又有发展;,(3)从中央看,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弱,(2)从地方看,中央对地方控制日益加强,中国古代崇尚道德治国,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日: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A分封制 B编户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C,将地方人才定为上中下三级、每级又分三等、但后来仍由地方世族门阀把

15、持人才举荐的制度是 A.世袭制 B.军功爵制 C.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 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的主要选官制度是(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恩荫制,D,B,唐史记载:“太宗在洛,登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与此相关联的古代选官制度是 A 世袭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D,下列诗句中反映古代选官制度的是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D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A,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

16、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 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D,材料一: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材料二: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材料三:选取原则以家世为重。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以此维护世家大族的特权,察举制,九品中正制,9/24/2020,选官制度。汉代规定:由公卿、列侯、刺史和郡国

17、守相等推荐人才,由朝廷考核后任以官职。始于汉文帝,至武帝时形成较为完备的制度,主要有岁举和诏举。岁举一年一次,由刺史、郡国守相察举孝廉及秀(茂)才等。东汉后,门第族望成为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民间流传“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察举制,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评价。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中国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被西方学者推崇的原因是什么? 科举制面向社会、公平竞争,强调凭才能而不是凭出身选拔官吏。,世界影响,只要是士族高门,甚至是白痴也可以出任高官。因此,带来了严重的弊端。这些高门大族的子弟,越来越显得一无是处,他们长期纵情声色,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对实际事物一无所知。后人这样描述他们:“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