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智能化系统_第1页
建筑智能化系统_第2页
建筑智能化系统_第3页
建筑智能化系统_第4页
建筑智能化系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 料推荐建筑智能化系统培训试题测试题 一建筑智能化弱电系统的培训资料。1 什么是智能建筑?国际智能建筑研究机构对智能建筑的特征作出了如下描述:“所谓智能建筑,就是通过对建筑物个基本要素(结构、系统、服务、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最优化的设计,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拥有高效率的优雅舒适、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环境空间。”一般来说,智能建筑都具有 办公自动化、楼宇自动化、通讯自动化、消防自动化和保安监控自动化等功能 。(即智能建筑 5a 系统)由于智能建筑技术是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技术等一系列最先进技术飞速发展的结果,因而也是现代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

2、更是都市现代化的标志。2 什么是建筑5a 系统建筑 5a 系统即1通信自动化系统(cas-com municationautomationsystem )简称 ca 系统2办公自动化系统(oasofficeautomationsystem)简称 oa 系统3消防自动化系统(fasfireautomationsystem )简称 fa 系统4保安自动化系统(sassafetyautomationsystem)简称 sa 系统5楼宇自动化系统(bas-buildingautomationsystem)简称 ba 系统因此称为建筑智能化5a 系统,但国际惯例ba 系统已包括fa 和 sa 系统。结构

3、化综合布线系统( scs structuredcabhngsystem )是一栋或一组智能型建筑的“神经中枢”系统。通过综合布线系统把其他三大系统有机地综合起来,实现建筑物内各种数据、图像等信息的快速传输和共享。智能化建筑系统的中心,是以计算机为主体的控制管理中心,它通过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与各种终端(电话、电脑、传真和数据采集等)和传感器终端(如烟雾、压力、温度、湿度传感等)连接, “感知”建筑内各个空间的信息,并通过计算机处理加工,给出相1精品 料推荐应的对策,再通过通信终端或控制终端(如步进电机、阀门、电子锁或开关等)作出相应的反应,使得建筑物显示出“智能” ,这样建筑物内的所有设施都实行

4、按需控制,提高了建筑物的管理和使用效率,降低了能耗。3什么是闭路监控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是一个跨行业的综合性保安系统,该系统运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传感技术、监控摄像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组成一个多功能全方位监控的高智能化的处理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因其能给人最直接的视觉、听觉感受,以及对被监控对象的可视性、实时性及客观性的记录,因而已成为当前安全防范领域的主要手段,被广泛推广应用。一个完整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主要由前端设备、传送信道、终端设备、控制设备组成。通过在监控区域内安装固定摄像机或全方位摄像机,对监控区域进行实时监控。通过传输线路将摄像机所收集到的信号传至图像分配,放大器,然后再传

5、入监视器,实现对监控区域的全面监视。前端设备:是指系统前端负责信息系统的设备。操作者通过前端设备获取必要的声音、图像及报警等需要被监视的信息。系统前端设备主要包括摄像机、镜头、云台、解码控制器、监听头和报警探测器等。传送信息:是将前端设备采集到的信息传送到控制设备及终端设备的传输通道。在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传送信道按其传送信号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传输介质。一般来说,视频信号采用同轴视频电缆传输,而其它的报警、声音、控制信号及电源等采用双绞线传输。控制设备:是整个系统的最重要的部分,它起着协调整个系统的运作作用。人们正是通过控制设备来获取所需的监控功能。满足不同监控目的的需要。控制设备主要包括音、视频

6、短阵切换控制器、控制键盘、报警控制器和操作控制台。终端设备:是系统对所获取的声音、图像、报警等信息进行综合后,以各种方式予以显示的设备。系统正是通过终端设备的显示来提供给人最直接的视觉、听觉感受,以及被监控对象提供的可视性、实时性及客观性的记录。系统终端设备主要包括监视器、录像机等。4 什么是综合布线,包括那些范围综合布线系统是一个用于语音、数据、影像和其他信息技术的标准结构化布线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传输网络,它既能使语音和数据通信设备、交换设备2精品 料推荐和其它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接,包括建筑物到外部网络或电话局线路上的连接点与工作区的语音或数据终端之间的所有电缆及相关联

7、的布线部件。综合布线的结构采用模块化设计和分层星形拓朴结构。应用广泛的建筑与建筑群结合布线系统(简称 pds)结构可分为6 个独立的系统(模块) :(1) 工作区子系统( work area subsystem )由终端设备到信息插座的连接(软线)组成(2)水平区子系统(horizontal subsystem)将电缆从楼层配线架连接到各用户工作区上的信息插座上, 一般处在同一楼层。(3)垂直干线子系统(riser backbone subsystem)将主配与各楼层配线架系统连接起来。(4)管理子系统(administration subsystem)将垂直干缆线与各楼层水平布线子系统连接起

8、来(5) 设备间子系统将各种公共设备( 如计算机主机、数字程控交换机,各种控制系统,网络互连设备) 等与主配线架连接起来。3精品 料推荐宽频共缆监控传输系统技术问答1、 现有监控传输有哪几种方式,各有什么优缺点?答:有视频基带传输、光纤传输、网络传输、微波传输、双绞线平衡传输、宽频共缆传输六种传输方式。 视频基带传输 :是最为传统的电视监控传输方式,对 06mhz 视频基带信号不作任何处理,通过同轴电缆(非平衡)直接传输模拟信号。其优点是:短距离传输图像信号损失小,造价低廉。缺点:传输距离短, 300 米以上高频分量衰减较大,无法保证图像质量;一路视频信号需布一根电缆,传输控制信号需另布电缆;

9、其结构为星形结构,布线量大、维护困难、可扩展性差。光纤传输: 常见的有模拟光端机和数字光端机,是解决几十甚至几百公里电视监控传输的最佳解决方式,通过把视频及控制信号转换为光信号在光纤中传输。其优点是:传输距离远、衰减小,抗干扰性能最好,适合远距离传输。其缺点是:对于几公里内监控信号传输不够经济;光熔接及维护需专业技术人员及设备操作处理,维护技术要求高,不易升级扩容。网络传输: 是解决城域间远距离、点位极其分散的监控传输方式,采用mpeg 音视频压缩格式传输监控信号。其优点是:采用网络视频服务器作为监控信号上传设备,有internet网络安装上远程监控软件就可监看和控制。其缺点是:受网络带宽和速

10、度的限制,只能传输小画面、低画质的图像;每秒只能传输几到十几帧图像,动画效果十分明显并有延时,无法做到实时监控。 微波传输: 是解决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不易布线场所监控传输的解决方式之一。采用调频调制或调幅调制的办法,将图像搭载到高频载波上,转换为高频电磁波在空中传输。其优点是:省去布线及线缆维护费用,可动态实时传输广播级图像。其缺点是:由于采用微波传输,频段在1ghz 以上常用的有l 波段( 1.02.0ghz )、 s 波段( 2.03.0ghz )、 ku 波段( 1012ghz ),传输环境是开放的空间很容易受外界电磁干扰;微波信号为直线传输,中间不能有山体、建筑物遮挡; ku 波段受天

11、气影响较为严重,尤其是雨雪天气会有严重雨衰。 双绞线传输 (平衡传输) :是解决监控图像 1km 内传输,电磁环境复杂场合的解决方式之一,将监控图像信号处理通过平衡对称方式传输。其优点是:布线简易、成本低廉、抗共模干忧性能强。其缺点是:只能解决 1km 以内监控图像传输,而且一根双绞线只能传输一路图像,不适合应用在大中型监控中;双绞线质地脆弱抗老化能力差,不适于野外传输;双绞线传输高频分量衰减较大,图像颜色会受到很大损失。 宽频共缆传输 :是解决几公里至几十公里监控信号传输的最佳解决方案,采用调幅调制、伴音调频搭载、 fsk 数据信号调制等先进技术,可将四十路监控图像、伴音、控制及报警信号集成

12、到“一根”同轴电缆中双向传输。其优点是:充分利用了同轴电缆的资源空间,四十路音视频及控制信号在同一根电缆中双向传输、实现宽频共缆“一线通”;施工简单、维4精品 料推荐护方便,大量节省材料成本及施工费用;频分复用技术解决远距传输点位分散,布线困难监控传输问题;射频传输方式只衰减载波信号,图像信号衰减很小,亮度、色度传输同步嵌套,保证图像质量达到 4.5 级以上国家标准;采用 75同轴不平衡方式传输使其具有非常强抗干扰能力,电磁环境复杂场合仍能保证图像质量。其缺点是:采用弱信号传输,宽频调制端需外加 ac220v 交流电源,但目前大多监控点都具备这个条件。综合以上几种传输技术, 解决几公里甚至几十

13、公里内监控信号传输应选用宽频共缆传输方式,宽频共缆传输方式布线简洁、扩展灵活、性价比高、集成性强,可集成图像、伴音、控制及报警信号于“一根”电缆,实现了监控信号传输的里程式跨越。2、 何谓宽频共缆“一线通” ,其工作原理及组成是什么?答:所谓宽频是相对于传统监控采用视频基带传输而言的,同轴电缆的带宽为 01000mhz ,而传统监控信号只占用其中的06mhz ,带宽利用率不到1%。宽频 指的是为充分利用同轴电缆资源空间,将多路音视频及控制信号调制到不同载波上。共缆 就是将调制到不同载波的音视频及控制信号集成到“一根”同轴电缆双向传输。故 宽频共缆“一线通” 应理解为多系统、多信号集成一根同轴电

14、缆传输的“一线通”双向传输平台,宽频共缆“一线通”电视监控传输系统可定义为以多路监控图像、伴音及控制信号集成传输为主,预留报警、广播等信号传输空间的“一线通”多功能宽频共缆双向传输系统。宽频共缆监控系统原理及组成:主要有摄像机+宽频调制器 +多路视频解调器 +fsk 数据调制器等组成,通过宽频调制器将图像信号调制到高频载波,使多路信号可在同轴电缆中上行传输,传输到主控室经过单路或多路视频解调器解调出标准视频信号;对前端镜头、云台等控制信号通过 fsk 数据调制器进行数据载波调制,调制到 38mhz 载波上通过同轴电缆下行传输,经过宽频调制器把控制信号解调为rs485 控制模式输出给解码器,从而

15、达到对云镜的控制。这种方式实现了多路监控信号“一线通”,所采用技术成熟稳定可靠,传输方式独辟溪径,大大简洁了布线结构和费用,用全新理念架构了“一条大路通罗马”的新格局。注:由于每路电视信号(视频+音频)占用 8mhz 带宽,理论上讲同轴电缆资源空间可传输 120 多路全电视信号,但根据我国电视信号频率标准(pal-d/k 制),并综合性价比因素,利用同轴电缆传输 1-40路信号以实现监控总线式传输、布线简洁是相当经济实用的。3、 几十个点以上的监控项目如何做到将监控图像、伴音、 控制及报警信号有机统一, 集成到“一根”同轴电缆、双向共缆传输?答:随着监控应用领域的拓展及对监控集成化要求的提高,

16、几公里至几十公里监控信号传输方式将向着“宽频集成化、布线简洁化、传输双向化、远距抗扰化”方向发展,最终实现监控信号宽频多路双向同步传输,即多系统、多信号集成共缆“一线通”。从目前监控传输技术来看,既要实现监控图像、伴音、控制及报警信号“一线通”,又要保证图像传输质量,更要做到性价比高、经济实用的,唯宽频共缆传输方式当之莫属。因为其所用传输介质为射频同轴电缆, 射频同轴电缆带宽为1000mhz, 采用频分复用、 调频调制等成熟稳定的catv 技术,5精品 料推荐完全可使多路信号在其中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宽频共缆双向同步传输,并且信号传输无延时、具有很强抗干扰能力。4、 宽频共缆监控系统扩容性怎样?与

17、其他传输方式相比有何独到之处?答:宽频共缆监控采用的是宽带频分复用技术,增加新的监控点只需就近将新增点信号接入宽频总线即可,不用改变系统结构,不用重新布线,系统扩容十分方便,这一优点是其他传输方式都不具备的。5、 对于学校能否实现电子监考、智能广播宽频共缆“一线通”?答:可以。大多学校既需要建设电子监考系统又需要建设智能广播系统,如何把其集成到一个平台传输,一直是困绕教育集成商的难题,我们采用宽频共缆传输思路,大胆突破以往传输瓶颈解决了这一难题,将监控和校园广播集成在同一平台上传输,互不影响。6、 对于工矿企业、旅游景区等能否实现可视化管理、广播管理宽频共缆“一线通”?答:可以。在频段划分中我

18、们已经提到监控图像传输的同时,可下行传输二、三十路智能广播信号,广播信号与监控信号传输中间有双向隔离带,不会产生相互干扰。7、 对于安全防范系统能否实现传监控图像时预留报警信号传输空间,以实现监控报警联动?答:可以。随着安全防范系统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监控报警联动已成为建设安全防范系统的一般性要求,必然也就成为我们建设宽频共缆“一线通”研究课题之一,我们在系统中预留了报警信号传输空间,使报警信号也可与多路监控信号集成到一根同轴电缆传输,而且报警信号采用fsk 方式传输稳定可靠。8、 已经安装传统监控,但图像有噪点、网纹等,不能满足客户要求,能否改造?可操作性如何?答:可以进行改造。 图像有噪点、 网纹等情况原因可能是信号采用视频基带传输距离太远,以致色度、亮度及饱和度不能同步嵌套传输;信号在传输过程中采用视频放大器加入大量噪声,使信噪比指标大为下降;传输过程中有共模、电磁干扰源。采用视频拓展器对现有系统改造时不用更换线缆,不管是 syv 还是 sywv 同轴电缆都可以直接添加宽频共缆设备。采用宽频共缆“一线通”可以还您高清画质,完全解除图像远传失真的困绕,而且只需在前后端加调制解调设备即可,非常便利。9、 能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