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ppt_第1页
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ppt_第2页
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ppt_第3页
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ppt_第4页
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研究,1.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总体面貌,第一人称代词:吾、我、卬、台、余、予、朕 第二人称代词:汝、若、乃、而、戎 第一人称代词分为两系 (一)系:吾 我a 卬 (二)l系:余d 台d 朕d m 第二人称代词只有一系: 汝 尔na 若 k 乃n 而 戎 wm 从读音形式上看,上古汉语一二人称代词有着整齐的系统,“吾”、“余”和“汝”相配,“我”和“尔”相配,“卬”和“若”相配,“台”和“而”相配,“朕”和“戎”相配。,1)古汉语只有第一、二人称代词,没有典型的第三人称代词; 2)表示同一人称的代词有很多种说法; 3)每组代词都有语音上的联系。,2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语法功能,

2、王力发现,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在读音上有系统的对应,认为它们会不会是“变格”? 所谓变格, 即语音的系统变化和语法功能的变化相关联。,例如蒙古语第一人称单数代词部分变格表,可以看出来,四种格变化在每一个纵列中对应得都很齐整,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语法功能,“我”用作主、宾、定语的例子: 我惟大降尔四国民命。(尚书:多方)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抑) 无饮我泉,我泉我池。(诗经:皇矣) “余”用作主宾语的例子: 余未知王之所定(逸周书:芮良夫) 尔尚辅余一人。(尚书:汤誓) “朕”用作定语的例子: 朕身在周,朕命在天。(逸周书:商誓解),否认了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有格的分工,并不代表说一组人

3、称代词在语法功能上没有区别。下表是张玉金的统计,可见三个主要的人称代词在语法位置上确实有差别。,3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称数功能,从句法功能我们可以把“我”和“朕”、“余”和“朕”分开,但是“我”和“余”怎么区分,因为它们都能作主语、宾语。 有的学者从代词称数的角度区别古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表达集体概念还是个体概念)。所谓称数,不是语法层面上的单数复数,而是语义层面上一个指称性的语言单位所指的对象是单个个体,还是一组个体。,A.殷商时期第一人称代词的称数,甲骨文的“余”专指“我”,例如: 庚巳卜,王贞:余无害。(合集,5002) “朕”也专指帝王自己,例如: 庚辰卜,王贞:朕循今方。六月。(合

4、集,20547) “我”指的是集体“我们”,例如: 丙午卜,争贞:我受年。(合集,9672正),B西周时期第一人称代词有“余”、“我”、“朕”、“卬”、“吾”,“余”“朕”沿袭了殷商时期的用法,仍然是专指的。 謂爾遷于王都,曰 “予未有室家。” (诗经:雨无正) “卬”是只见于诗经,只专指“我”,例如: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大雅:生民) “我”可以指集体我们,例如: 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厥德,配我有周。(毛公鼎) 也可以专指“我”,例如: 非我一人奉德不康宁,时惟天命。(尚书:多士) “吾”见于周易:中孚,专指“我”: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春秋战国时期“余”、“朕”仍然

5、只指称说话者自己一人。 有两个新变化: (一)“吾”、“我”即可指个人也可指集体。例如: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吾周官之于灾备也,其所怠弃者多矣,而又夺之资,以益其灾,是去其藏而翳其人也。(国语:周语下),(二)“我”指称集体的比率越来越少:,对比了几个第一人称代词在句法、称数上的特点之外,仍然不能够把这些代词区分开来。“吾”和“我”在句法上都能作主语、宾语、修饰语,在称数上即可指集体也可专指一人。这样一来二者应该如何区分?我们需要另外寻找观察的角度。 “吾”在春秋战国时期方始多见,所以我们比较“我”和“吾”的区别主要看春秋战国这一段。,(一

6、)左传指称当面的对话者用“吾子”,不说“我子”。例如: 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左传:成公二年) (二)“我”可以用于表达话题或焦点。例如: 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左传:宣公十四年) 尔为尔,我为我。(孟子:公孙丑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三)说话者表述一段话的时候,“我”所在的句子往往是说过去或将来的情况。例如: 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孟子:滕文公上) 子告之曰:“

7、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论语:为政),罗端(2009)认为说话者用“我”表示一种“身份隔绝”,他把自己看成和当时、当地不同的对立角色。这种看法是很深入的。有的学者说“我”的作用是与“非我”对比,有强调的意味。这种看法也是对的。例如论语宪问:“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1.直指功能。先介绍一个概念“直指语”(deixis),直指语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直指语是最能够反映语言结构与语境关系的成分。直指语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空间直指语,如“这、那”;一类是时间直指语,如“现在、昨天”等等;一类是社会直指语。人称代词可以算作社会直指语,它们与交谈双方有关。 2.评价功能。所谓评价功能,

8、就是人对物、对所说的一段话的主观态度,(主观性)积极/消极、正面/负面、喜爱/厌恶、讽刺等等。代词的使用与人的主观态度有一些联系,所以考察代词的主观性,具体地说就是要看一看代词出现的这段话是什么场合、谈论什么内容。,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泰伯) 汤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尧曰),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絢兮。何谓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見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泰伯)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閒,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於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子罕)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