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村居 评课稿_第1页
清平乐 村居 评课稿_第2页
清平乐 村居 评课稿_第3页
清平乐 村居 评课稿_第4页
清平乐 村居 评课稿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清平乐 村居 评课稿听一节好课,往往如沐春风,于自然之境处赏心悦目;又如听一首好曲,于境高远处叹意犹未尽。今天听傅贵成老师上北师大版第九册中的清平乐村居一文,感慨颇多。以至课虽结束,仍忍不住时时回味:古诗原来可以这样学!评价语原来可以这样说!师生原来可以这样诙谐幽默地交流互动!自叹弗如间,压抑不住豁然开朗的兴奋。诗词教学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难点,很多教师面对诗词总会禁不住产生望“诗词”兴叹之感,因为诗词的语言内蕴丰厚,既有表面的意义,又有内在的意义;既有比喻的意义,又有象征的意义。如何领会诗歌所表现的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含义,从而进入诗歌的意境,对于缺乏足够感悟能力、表达能力的小学生来说,实

2、在是颇具难度的。而此课,教者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存储,引领着他们去想象和联想,对词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借助教学挂图进行生动贴切的描述,把压缩的意义引申出来,把省略的过程衔接起来,把间歇的语气延续起来,把跳跃的感情连缀起来;特别是把诗歌的那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通过一次次品析挖掘显现出来。在教师诙谐精准的语言引领下,学生们笑声不断,妙语连珠,枯燥的一节课处处闪耀着思维的火花。一、“词眼”统领,一字贯穿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本课,“醉”之一字,是“词眼”,活了一首词,让人陶醉于这田园村野之乐,更活了一节课,让人沉醉

3、于这行云流水之美。初解,学生对“醉”的理解是:白发的老公公和老婆婆饮酒而醉,教者并未深究对错,而是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红色的“醉”,然后接着学生的话说:“是啊,生活美好,弄点酒喝,可以是饮酒而醉,但是“醉”在这里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我们继续向后读,或许你会对它有更多的理解。”紧接着,教者似乎放下了这个“醉”字,只一心带领着学生亲近“大儿、中儿”,体会他们的孝顺、勤快,感受“茅檐、小溪”的乡村美景,扎扎实实地实施了第二个环节“明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在这首词中,辛弃疾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生活画面?然后,又领着学生进入了第三个环节“悟情”,在了解辛弃疾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来感悟:这首词,到底表现了辛

4、弃疾怎样的情感?此时,教者突然话锋一转: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醉”字,除了饮酒而醉之外,你对它还有什么理解?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老两口夫妻恩爱,儿子孝顺可爱,他们陶醉与这样幸福的时光;虽然他们居住的是低矮的茅草房,但是他们家庭和睦,居住的地方又非常的美丽;他们醉心于这没有纷争的悠然恬静的生活二、借图读文,入情入境古诗词语言凝练,字字珠玑,寥寥数语却浓缩了无数的意境深意。此课,教者并没有纠缠于生字词的逐句解读,也没有将满腹经纶一一告之,而是放手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哪句?在学生独立解读的基础上,再利用教学挂图,引导学生看读、读图,通过对画面细致地观察,形象地描绘来丰满人物形象,感悟人

5、物心境。如:教学“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时,对小儿形象的理解,教者颇有四两拨千斤的风范。“溪头卧剥莲蓬”的字面意思,学生本也不难体会,但是教者并未满足于此,而是引领着学生走向挂图,细致观察“小儿”的动作姿态:你们仔细看看,小儿子正在干什么?他的手中拿着什么?他的脚呢?学生马上做出了回应,“小儿子趴在地上,手中拿着一个莲蓬,脚还在顽皮的晃动着”不仅于此,教者还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他还可能做些什么?口里还可能?学生们一下子乐了,各种答案纷至沓来,此时教师笑问:可见小儿非常?学生们亦异口同声笑答:顽皮!一个“卧”字活了一副画,可是教师如果没有带领着学生细致地将图读进去,想象开去,小儿顽皮可爱

6、的形象又如何能在学生们的心中活起来、生动起来?又如何能让他们深深喜欢上这个可爱的小“无赖”呢?给诗文描绘的四个画面取名,也颇可琢磨。课后教者告诉我:学生们为图取的名和他当初所想并不相同,但也贴切。于是不禁想到,他在课堂上说的一句话:“这就是语文!”是啊,语言文字是需要用心去感悟的,在对诗文描绘的四个画面的解读中,孩子们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出了自己独具魅力的感悟,这种个性化的品读是珍贵的,可见他们不仅真正将诗文读进去了,将简练的文字活化为生动有趣的充满了生活气息的美好画卷,而且读出来了,用自己精炼的语言又将之凝练为充满着语文味儿的精准的文字。三、关键词引路,顺势利导语言文字是需要感悟的,很多时候

7、很多文字很多情感是可以意会却难以言传的,这时教师如果穷追不舍、字字落实,反而将学生困顿于表浅的字面意义中,弱化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字词知冷暖,他常常会妥帖地拂过我们的内心,如春风吹拂,暖融融的让人感怀,这种感觉是可贵的,教者当小心呵护。如:教学“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无赖”一词时,教者并未直接揭示“无赖”一词的含义,而是先调动学生已经的生活经验,提问:“在哪个场合听到过无赖这个词?”学生有的说:“在我不愿意做某些事的时候,别人偏让我做,我觉得这个人很无赖。”有的说:“让人讨厌的人,我们会说他无赖。”在学生明确了无赖的通常用法后,再来读图体会小儿的“无赖”,图中小儿天真活泼,一派烂漫

8、,于是学生不仅明白了“无赖”的本意,更明晰了“无赖”一词在此处的真正含义。又如学习“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时,教者提出要理解哪些关键词,学生说到了“相媚好”,但又无法准确说出它的意思,教者也不急于解释,只是引导着学生去图中观察两位老人正在做什么?学生们有的说,“老婆婆在为老公公做衣服。”有的说,“他们头靠着头,正在开心地说着话。”这时,教者及时提问:“这句话中有一个词吴音,谁知道什么是吴音?”在学生明白了吴音即吴地方言之后,教师又补充提问,“两位老人可能会用他们的方言说些什么呢?”有趣的是,此时教者自告奋勇担当扮演了老公公的角色,请出一位同学扮演了老婆婆的角色。“老婆子,你太辛苦啦,

9、看儿子们多能干,我们就等着享清福吧!”学生亦设身处地走进老婆婆的内心,笑答:“可不是,看孩子们都大了,我也心满意足了,你这件冬衣,我得赶紧做出来,天冷了,不能让你冻着。”“瞧,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互相关心、彼此照顾,这就是”,学生们大声回答:“相媚好!”是啊,“字词知冷暖。”此时,“相媚好”一词终暖暖地感染了孩子们,也感动了在座听课的每一个人,一对白发翁媪和睦恩爱的美好图画让人羡慕,所以当教者要求学生为此幅画面取名时,学生大声说出了“陶醉图”,是啊!这美好的生活画卷又怎能不让人陶醉?四、师生对话,感悟亲情无论多精炼的诗文,都不会少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本课一家五口五位人物形象的描绘,各具形态,用墨

10、也各不相同,其中对于“大儿”和“中儿”的描绘最简练,寥寥6字勾勒出一幅简单的静态画面。如何让画面动起来,让人物形象丰满起来?除了看图想象当时的人物动作、情态,教者更是引领着学生大胆揣摩,走进人物内心。“大儿子啊,为什么大热天的,你不在家休息?”“豆田里长了杂草,爸爸妈妈年纪大了,不能干农活,我得替他们分忧!”“多孝顺的孩子啊!那你怎么不去织鸡笼?做轻松的活?”“弟弟年龄小,地里的活太辛苦,应该我自己干,轻松的活就让弟弟去做吧。”“二儿子啊,你看小弟弟玩得多开心啊,你怎么不去和他一起玩?”“他还小啊,玩玩也是应该的,我怎么能放着家里的活儿不管,光顾自己玩呢?”一问一答间,学生自然走近“大儿”“中

11、儿”,去触摸他们的内心,揣摩他们心中的想法,于是人物形象便这样一点点生动起来,简简单单的“勤劳图”“劳作图”此时充满了浓浓亲情,变得可亲可近可感。五、活力想象,开放思维诗歌给我们提供了想象的天地。只要言之有理,我们就不妨大胆揣摩,而揣摩得正确与否,就看你对作品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的人格精神了解多少。我们读诗,实际上是读作者的人格精神。用作者的人格精神来熏陶自己,启迪自己如何生存在这个世上。面对小学生,如何才能把握好一个度,即不挖掘过深揠苗助长,又能拓展思维启迪智慧?课前,教者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开始许是听课老师多,上课教师又陌生的缘故,学生只三三两两有人举手,教者总

12、是耐心倾听,又笑着一一予以肯定,随意的谈话似的交流,渐渐让学生放下了拘谨;接着教者又放了一曲苗岭的早晨,让学生说说,从这首乐曲中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听到了悠扬的笛声;有的说:听到了山村清晨的宁静!学生在不知道曲名的情况下,竟然能听出音乐本身所含的内蕴,连我这听课者都忍不住点头赞许!“悟!”什么是悟?这就是悟!透过画面、声音,透过表面的现象,打开思维的通道,去唤醒沉睡在心底的想象天地,去感悟去大胆揣摩。课中,教师更是时时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透过画面、文字,透过作者的人生经历,去触摸作者的心灵世界,一同醉心那无纷争的田园之乐。正如教者在做结时所说:辛弃疾的村居,似一杯甘甜醇香的美

13、酒,又如涓涓细流浸入我们的心田。自此,学生不仅将诗文读进去,读出来,更读开去。短短一节课40分钟留给学生的将是多么宝贵的心灵体验。六、语言艺术,春风化雨课后,浏览教者的教学照片时,一张张不同角度、不同姿态的照片中,教者始终面带笑容注视着学生,而学生亦专注地目视着教者,仿佛有某种磁场将他们紧紧维系。我想,这就是魅力课堂了吧!教者将其教育智慧、教育思想融入每一个教学的细节,并通过语言,艺术地表达出来,吸引了学生。这无形的磁场正是来自教者这独具的教学魅力。“语言有温度”,如春风吹拂,课堂便焕发了生机。教学中,教者的语言干练,无一句多余的话。无论是评价语、引导语、过渡语,还是总结语,无不给人以启发。初

14、读课文时,当学生顺畅流利地读完课文后,教者追问: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有什么诀窍吗?学生坦言:是课前预习了的。于是教者及时总结:善于预习的学生就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又如学生读题,教者的评价也非常让人深思:好,读出了停顿;不错,读出了自己对诗题的理解!就是这样一句句简简单单的评价语,亦能体现教者的语言艺术,不仅给了学生鼓励,更是一种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知道了课前应该预习;在今后读题时自己该如何处理,才能读好。什么是语文?怎样评价一节语文课?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是我听完此课后,思考最多的。遗憾的是,由于一边摄影一边听课,很多很精彩的环节和对话,未能一一翔实地记录下来,只能凭借着记忆,对此课做了一个大

15、致的回顾,希望能通过此课,反思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不断鞭策自己。一、作者淡笔勾勒,教者浓墨渲染。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在描写手法上,作者没有一句浓笔艳墨,只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淡笔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田园生活画。笔调清新,写来看似毫不费力。我们细细品之,却发现词中那份闲情逸致透过一个字扩散开来,那就是这首词的“词眼”“醉”字。这个“醉”字被伊老师那双敏锐的眼睛所发现,老师便在这个“醉”字上大做文章了。在学生初读感知,

16、疏通诗意后,老师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去感受景之美,去感受大儿的勤劳,中儿的手巧,特别是小儿的顽皮可爱。这样一来,乡村的美景在学生的眼前美起来了,小儿自得其乐的悠闲让学生感到可爱了,学生也就自然而然的理解了翁媪为什么而醉了。接着老师抓住词中“相媚好”这一留白之处顺水推舟:“翁媪醉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展开想象,分角色扮演“翁媪”展开了妙趣横生的对话。学生完全走进词中所描绘的情境当中去了。景美了,人活了,所有的人都醉了。醉在这美丽的田园风光里,醉在了翁媪的恩恩爱爱里,醉在了这个温馨、和谐的农家小院里。整个过程是轻松自然,一气呵成。二、词中温情脉脉,课上情趣盎然。词中那个“亡

17、赖小儿”悠闲自得其乐,“溪头卧剥莲蓬”那憨态可掬的样子令人心喜;那对“白发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真是情切切,意浓浓。细细品味,词中可以说是温情脉脉。反观我们的课堂,学生情绪活跃,可谓是情趣盎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课堂效果呢?主要有以下三点:1、问得很巧妙。古诗词语言精练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同时古诗词又非常形象,意和境和谐共生。在古诗词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对每个字,每个词语都作出确切的解释。这样做的结果呢?诗词的意境惨遭破坏,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没有了。怎样做才能即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又不至于破坏其中的意境呢?伊老师的这堂课上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在课中整体感知词意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并没有直接去问学生:“你们理解了哪些词句的意思?还有那些词句的意思不理解?”而是这样问道:“同学们,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还有在理解“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时,老师并没有去问什么是“相媚好”?而是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翁媪醉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正是老师巧妙的发问,学生在理解词意的同时又不至于破坏词中的意境。2、导得无痕迹。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伊老师非常善于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以此为契机,将对话逐步引向深入。在学生初读感知,疏通诗意后,老师顺势诱导,抓住人、景大肆渲染,通过朗读、想象、对话表演等方式,让景色在学生的眼前美起来,让人在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