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子波波形显示及一维地震合成记录_第1页
地震子波波形显示及一维地震合成记录_第2页
地震子波波形显示及一维地震合成记录_第3页
地震子波波形显示及一维地震合成记录_第4页
地震子波波形显示及一维地震合成记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震勘探原理实验一地震子波波形显示及一维地震合成记录姓名: 学号:专业:地球物理勘察技术与工程 级 一、实验目的1. 认识子波,对子波的波形有直观的认识。(名词:零相位子波,混合相位子波,最小相位子波;了解子波的分辨率与频宽的关系;)2. 利用褶积公式合成一维地震记录。二、实验步骤1. 雷克子波 零相位子波 (最小相位子波) n= m1/m2为最大波峰m1和最大波谷m2之比 钟型子波 xw为初相m为时间域主波峰与次波峰之比w(t)=exp(-2*Fm2*t2*ln(n)*sin(T-2*pi*Fm*t) n=m1/m2 最大相位子波(最大相位子波请同学们自己查找相关文献完成,非必须完成)其中代

2、表子波的中心频率, t =i*dt,dt为时间采样间隔,i为时间离散点序号; 这里可以为 = 10,25,40,100 Hz等,采样间隔dt=0.002秒,i为0256;2. 根据公式编程实现不同频率的零相位子波的波形显示;不同中心频率的零相位子波图 = 25: = 100:3. 其地质模型为:震源检波器第一层介质r(100)=1.0第二层介质r(200)=-0.7第三层介质r(300)=0.5第四层介质r(400)=0.4第五层介质r(450)=0.6设计反射系数(n=512),n为地层深度,其中,为第一层介质深度;,为第二层介质深度;,为第三层介质深度;,为第四层介质深度;,为第五层介质深

3、度;其它为0。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当到达介质分界面时,发生反射和透射,反射波被检波器接受,生成地震记录。反射系数表示地震波在两层介质分界面的能量重新分配,如r(100)=1.0,表示地震波入射到分界面时,只有一种波,反射纵波(或反射横波)。反射系数不为1.0时,表示当地震波入射到分界面时,产生两种反射波。反射系数为正,表示反射波相位与入射波相位相差2;反射系数为负,表示反射波相位与入射波相位相差,存在半波损失。4. 应用褶积公式合成一维地震记录,并图形显示;应用褶积公式求f(n)的程序为:#include#include#define PI 3.#define FM 100void main(

4、) double fac(double x,double y,double z,int m,int n); FILE *fp; int i,j,x; double W,dt=0.002,t,a256; double b512=0; double r512=0; r100=1.0; r200=-0.7; r300=0.5; r400=0.4; r450=0.6; fp=fopen(Date.txt,w+); printf(please input x:n); scanf(%d,&x); for(i=0;i256;i+)t=i*dt; if(x=1) W=exp(-2*FM*FM*t*t*log(

5、2)*sin(2*PI*FM*t); else if (x=2) W=(1-2*pow(PI*FM*t,2)*exp(-pow(PI*FM*t,2); else if (x=3) W=exp(-FM*FM*t*t*log(2)*cos(2*PI*FM*t+PI/4); ai=W;fac(r,a,b,512,256);for(j=0;j512;k+)fprintf(fp,%fn,bj);double fac(double x,double y,double z,int m,int n) int i,j; for(i=0;i=m+n-1;i+) double sum=0.0; for(j=0;j0

6、&i-j=256) sum+=xj*yi-j; zi=sum;三、实验结果一维反射系数序列图形显示为:零相位子波与反射系数褶积后的地震记录图形显示: = 25: = 100:最小相位子波与反射系数褶积后的地震记录图形显示: = 25: = 100:混合相位子波与反射系数褶积后的地震记录图形显示: = 25: = 100:最大相位子波与反射系数褶积后的地震记录图形显示: = 25: = 100:零相位振幅图形显示: = 25: = 100:零相位幅角图形显示: = 25: = 100:最小相位振幅图形显示: = 25: = 100:最小相位幅角图形显示: = 25: = 100:混合相位幅角图形

7、显示: = 25: = 100:混合相位振幅图形显示: = 25: = 100:最大相位幅角图形显示: = 25: = 100:最大相位振幅图形显示: = 25: = 100:四、实验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地震子波由震源激发,在地层中传播,因为在沉积地层中,每层介质的物理性质不相同,从而使得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也不相同。当地震波传播到两层介质的分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由于每层介质的反射系数不同,所以反射波的能量也不相同,检波器接收到不同时刻的、不同能量的反射波,形成一个地震记录。由合成地震记录中可以看出,最小相位子波相对零相位子波来说是相位滞后的,能量延迟的,但两者为同一家族的子波。合

8、成地震记录中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振幅。每一时刻的值由m个值的和组成,m为反射系数r(n)的长度,整个地震记录由m+n-1个时刻的值组成。对于零相位的地震记录来说,当r(m)=1.0时,即j=100时,i=100时,w(i-j)=1.0,是能量最大的,即w(0)=1.0。同理,当n=200,、300、400、450时,能量也是最大的。对于最小相位的地震记录来说,当r(m)=1.0时,即j=100时,但i=100时,w(i-j)不是最大能量的,即最大能量不是在w(0)出现,而是延迟出现。同理,当n=200、300、400、450时,能量也不是最大的,而是要延迟出现。由振幅图及幅角图可知,零相位子

9、波能量聚集在首部,开始时就具有最大能量,无积累过程,当振幅最大时,相位为零,即此时波的振幅为实数,达到最大值;最小相位子波能量聚集在序列首部,是最小能量延迟的,信号随时间增大而减小,当振幅最大时,相位不为零,是非零相位的,相对零相位子波来说,最大能量是延迟的;混合相位子波的能量聚集在序列中部,是混合能量延迟的;最大相位子波能量聚集在后部。最大相位子波和混合相位子波的信号信号不随时间增大而减小。五、附:源程序代码 #include#include13KFFT.C#include#define PI 3.#define FM 100void main() double fac(double x,d

10、ouble y,double z,int m,int n); FILE *fp,*fpr,*fpre,*fpi,*fpamp,*fpha; int i,j,x; double W,dt=0.002,t,a256,pr512,pi512=0.0,fr512,fi512,amp512,pha512; double b512=0; double r512=0; r100=1.0; r200=-0.7; r300=0.5; r400=0.4; r450=0.6; fp=fopen(褶积结果.txt,w+);fpr=fopen(反射系数.csv,w+);fpre=fopen(实部.txt,w+);fpi

11、=fopen(虚部.txt,w+);fpamp=fopen(振幅.csv,w+);fpha=fopen(相位.csv,w+); for(i=0;i512;i+) fprintf(fpr,%fn,ri); fclose(fpr); printf(please input x:n); scanf(%d,&x); for(i=0;i256;i+)t=i*dt; if(x=1) W=(1-2*pow(PI*FM*t,2)*exp(-pow(PI*FM*t,2); else if (x=2) W=exp(-2*FM*FM*t*t*log(2)*sin(2*PI*FM*t); else if (x=3)

12、W=exp(-2*pow(FM*t,2)*log(2)*sin(0.512-2*PI*FM*t);else if(x=4)W=exp(-FM*FM*t*t*log(2)*cos(2*PI*FM*t+PI/4); ai=W;fac(r,a,b,512,256);for(j=0;j512;j+)fprintf(fp,%fn,bj);for(i=0;i512;i+)pri=bj;for(i=0;i512;i+)pri=fri+127;kfft(pr,pi,512,9,fr,fi,0,1);for(i=0;i512;i+)fprintf(fpre,%en,fri);fprintf(fpi,%en,fii); fprintf(fpamp,%en,pri);fprintf(fpha,%fn,pi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