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二章 文 化,一、文化的涵义、类型及其特征 (一)文化的涵义 泰勒:“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原始文化)在泰勒的界定中,文化主要是非物质文化。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我们亦将见,社会组织除非视作文化的一部分,实是无法理解的。” 在马林诺夫斯基的定义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以及将社会组织也视作文化。 克鲁伯、克拉克:文化存在于各种外显的和内蕴的模式当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传播,
2、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具体式样,由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组成文化基本核心,其中尤以价值最为重要。,第十二章 文 化,本书的定义: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出来的,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能为人类传递下去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或说,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 注意区分:文化与文明 文明是一种价值判断,是与蒙昧、野蛮相对的概念,是指人类的开化状态。文化是一个总概念,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成就非物质成就;文明是一个分概念,指文化发展中的进步方面。可以说,一切文明都是文化,但并非所有的文化都是文明。 (二)文化的特征
3、 1、人为性 任何文化都是人类在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都凝结了人类的智慧和力量。,第十二章 文 化,2、后天习得性 先天遗传的本能不是文化,只有经过后天学习获得的能力、经验和知识以及依赖这些能力、经验和知识创造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才是文化。 3、共享性 文化一经创造就为所有群体成员或社会成员共有。如社会习俗、道德、法律制度以及物质层面的公共设施等。 4、动态连续性 现存的文化是对前人所创造的文化的继承,又将为后人所发展,也就是说,任何文化都是一个不断继承发展的连续过程,亦文化具有承传性。,第十二章 文 化,5、共同性 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时代的文化在更深的层面上具有一致性、共
4、同性,如诚实无欺、热爱和平民主等。 6、多样性 文化是人们在一定时间和地域环境中为更好地生存发展而创造的,而每个地区的环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又往往不一样,因而人们共同生活中文化也不同,呈现出多样性。,第十二章 文 化,(三)文化的类型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非物质文化又包括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习俗、道德、规章制度、法律等; 观念文化包括价值观念、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宗教和心理等。,第十二章 文 化,2、主文化与亚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如我国的马克思主义
5、文化;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又可分为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等。 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相互转化。如,马克思主义文化在共产党执政前是亚文化,但执政后就成了中国的主文化;另外,从佛教文化和儒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变迁过程也可以看到主文化与亚文化的相互转化关系。 3、主文化与反文化 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如,越轨文化。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坏东西,其性质取决于它所反对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如中国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
6、动所提倡的文化。,第十二章 文 化,二、文化的结构 (一)文化的内部结构: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 1、文化特质 文化特质又称文化要素、文化质点,是指那些最能体现某种文化特征的最基本要素和最小单位。如,以马为核心的文化丛,其文化特质便由马鞭、马鞍、马羁、龙马、马图腾等一系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在农业文化中,铁犁、铁锄、耕牛、风雨神、谷神等便是其文化特质。文化特质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 2、文化丛 文化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如渔业文化丛便是以鱼网、鱼船、捕鱼、渔业运输、渔行等一系列工具及其工具使用的方式、行为规则和心理气质组成,这些文化特质的有机整合便构成渔
7、业文化丛。 不同的文化丛的结构与内容,有复杂与繁简之分,这主要取决于文化丛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复杂与繁简。采集文化丛比畜牧文化丛简单,畜牧文化丛又比农业文化丛简单。另外还有校园文化丛。,第十二章 文 化,3、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指一定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和文化丛)按照一定方式整合而成的组合状态,并能体现该社会文化的特殊性。如,中华文化、日本文化、美国文化都是文化模式。 本尼迪克特在菊花与刀中专门研究了日本文化模式,认为日本文化属于“耻感文化”,其特征往往表现在日本民族的矛盾性格方面:既好斗又和善,既蛮横又文雅、既忠诚不二又背信弃义,犹如菊花与刀一样,构成矛盾的统一体。 (二)文化的空间
8、结构:文化区、文化区域、文化中心、边际文化 1、文化区 文化区是文化空间分布的最小单位,指在较大的社区内,由文化背景相同的人们聚居的地区。如美国的唐人街、意大利人聚居区。,第十二章 文 化,2、文化区域 文化区域是指在比文化区更大的社区内,由文化模式各异而又同受其中某一文化模式支配的人们聚居的地区。如,湖湘文化区域、楚文化区域、岭南文化区域、中原文化区域、江浙文化区域。 3、文化中心 文化中心是指在文化区域中某种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指在文化区域中起支配作用的文化模式的发源地或传播中心。如,楚文化的文化中心在武汉、岭南文化的文化中心是广州、中原文化的文化中心在北京。 4、边际文化 边际文化(mar
9、ginal culture)是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如,香港文化、深圳文化、上海文化,另外还有,滇黔文化。,第十二章 文 化,三、文化的功能 (一)文化的正功能 1、文化的个人功能 文化的个人功能实际上就是文化的社会化功能,即文化对个人起着塑造人格、培养能力、实现个人社会化的作用。 2、文化的群体功能 文化的群体功能是指文化对社会群体起着目标指向、规范约束和价值整合的作用。这主要是指群体文化或亚文化在维系群体中的作用。 3、文化的社会功能 文化的社会功能是指文化对整个社会起着整合和导进的作用。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三个方面的功
10、能;文化的导进功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包括提供知识、协调社会工程管理和巩固社会进步的成果三个方面的功能。,第十二章 文 化,(二)文化的负功能 文化的负功能即文化的反向功能,指文化破坏现存社会秩序的稳定与结构完整,妨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文化的负功能一般在如下两种情况下发生:一是发生在反文化团体中。即某些反文化对主文化的抵制与抗拒,从而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二是发生在文化滞后时。即那些不合时代潮流的保守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第十二章 文 化,四、文化的变迁 文化变迁是指文化的内容和构成方式所发生的一切变化,一般经历文化传递与传播、文化冲突、文化同化与融合以及新文化的产生等一系列过程
11、。 (一)文化传递与传播 1、文化传递 文化传递即文化从一代人传给下一代人,以保证其连续性而不失传或间断。途径:一是言传身教;二是通过文本或实物的形式自觉地、有组织地间接传递。 文化传递是文化承传和变迁的阶段。,第十二章 文 化,2、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是指文化从一个社区向另一个或更多个社区扩散,即文化空间结构的变化。 前提:文化的共享性; 载体:人的流动、交通工具、新闻媒体、有组织的文化交流活动等; 规律:以文化发展为中心,按照同心圆的轨迹向四周扩散,但因受到的阻力不同,在各个方向上扩散的远近也就不同。文化传播的阻力通常来自文化差异。 影响文化传播效果的因素:社区的开放程度;社会制度的相似程度
12、;交通的方便程度。,第十二章 文 化,(二)文化冲突 文化冲突是指文化互动过程中出现的两种或多种文化激烈矛盾的状态,又可称为“文化抗拒”。这种文化冲突通常表现在两种异质文化交流之中,并且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接触到各自文化中价值观念层次时,冲突愈加激烈。文化冲突是文化交流中普遍的正常现象。如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国内南北文化之间的冲突。 文化冲突的根本原因是相互接触的两种或多种文化之间的异质性及其这些文化所代表或反应的不同群体或集团的利益矛盾性。具体来说,文化的如下特性将导致文化冲突: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阶级性、集团性。,第十二章 文 化
13、,(三)文化同化与融合 1、文化同化 文化同化是指不同文化的个体或群体融合为一个同质文化单位的过程。文化同化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如美国移民融入美国的过程就是一个被美国文化同化的过程,其中,不管移民能不能适应、习惯或接受美国文化,他们都不得不接受这种文化,也就是说,他们将被强制性地接受这种异质文化。 文化同化的表现形式有:个人同化个人,如导师同化学生、丈夫同化妻子;个人同化群体,如领导同化部属(扎实严谨的工作态度);群体同化个人,如连队同化刚入伍的新兵;群体同化群体,如美国民族同化新移民。,第十二章 文 化,2、文化融合或文化濡化(acculturation) 文化融合是指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
14、化互相接触时,其中的一种文化吸收、采纳了另一种文化中的新内容和新摸式,并且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一部分的过程。也就是说,文化融合既不同于“文化冲突”,也不同于“文化同化”,而是一种温和的、渐进的文化接触、传播、影响、移入的过程,不至于引起文化之间的激烈冲突和对抗,是一种和平的文化发展、提高的过程。如,当前中国年轻人对现代西方文化的濡化过程,尤其是对西方的生活方式(饮食、穿着、娱乐方式)的濡化;汉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濡化。 文化融合的途径:人际交往;民族聚居;对外开放(不同制度的国家之间的开放与交流);大众传播媒介等。 文化融合的障碍因素:文化之间的异质程度、旧习惯势力和传统力量的阻挡和反抗、意识形态的差异带来的阻力(如中西文化之间就存在中西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因而总存在各种碰撞和冲突,涉及更深层的利益交往时更是如此)。 (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