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全课件_第1页
资本论全课件_第2页
资本论全课件_第3页
资本论全课件_第4页
资本论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资本论教学讲义,一、资本论第1卷总体介绍,(一)资本论第1卷对象和中心,1、研究对象是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这里的生产过程是指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 第二、是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是纯粹的生产过程。除了考察劳动力商品买卖(流通)以外,不考察一般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三、研究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之所以保留劳动力商品买卖这个流通,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在雇佣劳动制度基础上的,劳动力商品买卖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制度基础也是它的制度特征。,2、中心是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研究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的目的,是揭示支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揭示支撑资

2、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主要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前提、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等问题。,(二)资本论第1卷的结构和方法,1、资本论第一卷共七篇25章,基本内容是在科学地阐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 第一部分:第一篇,商品和货币。主要论述劳动价值理论。 第二部分:第二篇至第六篇。主要论述剩余价值理论。 第三部分: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主要论述资本积累理论。,2、方法 (1)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即从构成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最简单的元素、最微小的细胞,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逻辑与历史辨证结合的方法 即理论顺序与历史顺序辨证结合的方法。逻

3、辑关系源于历史并反映历史关系,历史关系决定逻辑关系并接受逻辑关系的安排。,(三)资本论第一卷的意义 1、阐明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2、是第二、三卷的理论基础 3、在理论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第一卷第一篇,按照马克思写作计划,第一篇是作为全书的导言来写的。这一篇在资本论第一版中只是一章,章名为商品和货币再版时改为三章,并合成一篇,篇名为商品和货币 。 本篇是以简单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的,因为简单商品生产是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第一章 商品,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价值实体与价值量) (1)我们的研究,必须从商品的分析开始 (第1自然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支配着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

4、的商品堆积,而以单个的商品为元素形态。所以,我们的研究,必须从商品的分析开始。”,商品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从商品经济发展而来的。 第二、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要解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先解剖商品。 第三、通过分析商品而阐明的劳动价值论是全部资本论的理论基础。,(2)商品使用价值的含义和特征(2-4) (3)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5-12) (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13-15) (5)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6) (6)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17),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之量的关系和比例。 价值、价

5、值实体: 价值就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价值实体就是一般人类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用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生产同一使用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各因素: 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 科学及其技术应用程度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自然条件,2、在商品中表现的劳动的二重性 (1)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自然段) 第一、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核心。 第二、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阐明剩余价值来源的关键。 第三、劳动二重性学说是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 第四、劳动二重性学说对于分析社

6、会资本再生产问题也有密切关系。 依据劳动二重性原理对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作正确的划分,是研究社会再生产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2)具体劳动及其特征(2-8) (3)抽象劳动及其特征(9-15) (4)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16),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1)为什么要探寻货币的起源(1-3) (2)考察货币的起源和本质(4-80) 简单的价值形式(4-51) 扩大的价值形式(52-57) 一般的价值形式(58-75) 货币形式(76-80),马克思为什么要分析价值形式? 第一、通过对价值形式的分析,可以深刻地看到价值和交换价值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体现。 第二、通过价值形式及

7、其发展的分析,可以揭露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第三、通过价值形式及其发展的分析,可以证明价值和交换价值并不是永恒的范畴。,简单的的价值形式: 20码麻布=1件上衣,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相对价值形式的性质: 价值被表现的商品。 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四种情况的分析) (1)假定上衣的价值不变,麻布的价值变动; (2)假定麻布的价值不变,上衣的价值变动; (3)上衣、麻布生产所必要的劳动量依同一方向同一比例变化; (4)上衣、麻布生产所必要的劳动量依同一方向不同一比例变化,或按相反方向发生变化等。,等价形式: 等价形式的性质:表现别的商品价值的材料。 等价形式的特点: 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

8、形式; 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4、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1-20) 商品的拜物教形式:商品形式。 商品拜物教的本质:人与人的关系为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马克思如何和为何要揭露商品拜物教? 通俗地说,商品拜物教就是指商品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神秘性,致使人对于商品象对于宗教中的偶像一样加以崇拜。 第一、马克思揭露了商品拜物教的形式及其本质。 商品的拜物教,不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在于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而在于商品形式本身。 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就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为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第二、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经济中特有的现象。 在孤岛上生活的

9、鲁滨逊,他的个人劳动和物的关系,是极其简单明了的,不具备任何神秘性。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在劳动中社会关系也直接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而不为物的外客所掩盖。 未来的“自由人联合体”,那里的个人劳动和产品的社会关系,都是极其简单明了的。 要消除商品拜物教观念,只有在商品经济已经消失以后才有可能。,第三、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没有也 不可能揭露商品拜物教的秘密。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由于完全忽视了对价值形式的分析,因而他们也不了解商品拜物教。 有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现实的经济关系完全颠倒过来,把价值看成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把使用价值看成是商品的社会属性。,马克思为什么重视揭露商品拜物教: 首先,

10、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科学的任务就是透过现象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所以,“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关系的地方(商品交换商品),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次,揭露商品拜物教是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里叙述的。第一章的第一节分析了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第二节分析了形成价值的劳动的性质;第三节分析价值形式极其发展。这三节是从正面来论述劳动价值理论的,而第四节是通过对商品拜物教观念的揭露和批判,进一步阐明价值的本质。商品的神秘性其实就在于价值的神秘性,通过对商品拜物教的

11、分析,也就暴露了价值不过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只有彻底揭露商品拜物教,才能更加证明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理论的正确性,才能进一步丰富它的内容。,第二篇 货币的资本化,研究资本发生的条件和资本的实质 这一篇只有一章 第四章 货币的资本化,1、货币的资本化 (1)资本总公式: G-W-G 一般商品流通公式: W-G-W 资本总公式与一般商品流通的区别: 形式不同: 运动次序不同 运动起点终点不同 运动媒介不同 内容不同: 运动的内容不同 运动的目的不同 运动的限度不同,(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 G W - G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m 不能在流通中产生,m不能离开流通产

12、生,第一、等价交换改变的只是价值形式,不会增殖 第二、不等价交换,无论是贵卖、还是贱买贵卖,只改变价值的分配,不会增加社会价值总量。 第三、只买不卖的阶层。,离开流通过程,货币所有者不与其他人发生关系,不能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也不可能增殖。,(3)劳动力的买卖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即由满足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 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而且还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也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只有资本家在流通中购买到特殊的劳动力商品,并把劳动力投入生产,价值才会增殖。因此马克思指出,劳

13、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第三篇 从本篇开始直接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导方面,即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而有关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在这一篇论述的。 本篇包括五至九章。,第五章,通过对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阐明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 第六章,通过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分析,说明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即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第七章,分析剩余价值率,说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第九章,说明剩余价值的量决定可

14、变资本的量和剩余价值率。 第八章,直接分析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把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作为剩余价值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来研究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一般的劳动过程,即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这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 第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第二、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怎样从劳动二重性原理来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从一方面看,它是人们改造自然物质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从另一方面看,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劳动过程只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15、价值增殖过程本身从本质上来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生产,生产过程的整个性质就是由它规定的。”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由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重要意义 “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这两个范畴是我最先使用的。亚斯密以来的政治经济学都把这两个范畴中包含的规定性,同那种由流通过程产生的形式区别,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的区别混淆起来了。” 第一、证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恩格斯说“确定了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就第一个详尽地阐述了剩余价值形成的实际过程” 第二、对于揭露资本家队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它为建立资本有机构成学说奠定了基

16、础。,工作日界限上的“二律背反” 资本家根据商品交换规律,坚持作为劳动力购买者的权利,强调谁买来的商品,谁就有权利任意使用它,所以要求尽量延长工作日; 工人根据商品交换规律,坚持作为劳动出卖者的权利,强调他出卖的是一天的劳动力,而资本家却要把一天当作两天来使用,这是违背等价交换原则的,于是要求缩短工作日的长度。,第五篇(14-16章) 本篇对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综合分析,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第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第二、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下,劳动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下,劳动在实际上隶属于资本。 第三

17、、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剩余价值有一个自然基础” 第一、 “剩余价值有一个自然基础” 的问题,是马克思在论述剩余价值中劳动生产率的意义时提出来的,因为“没有一定程度的劳动生产率,工人就没有这种可供支配的时间,而没有这种剩余时间,就不可能有剩余劳动,从而不可能有资本家” 而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马克思认为,这种自然条件包括人本身以及人所处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既为人们提供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如鱼产丰富的水;又为人们提供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如矿藏。可见自然条件不仅是取得一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客观条件,甚至是劳动本身的客观条件 。马克思正是从这个一般意

18、义上来说的。,“剩余价值有一个自然基础”,也就是说,要获得剩余价值,必须“没有绝对的自然障碍会妨碍一个人把维持自身生存所必要的劳动从自身上解脱下来并转嫁给别人”;如果自然条件恶劣到每一个人“维持自身生存”还有困难,那也就不可能有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产生。 第二、“良好的自然条件只能提供剩余劳动的可能性,从而只提供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可能性,而绝不能提供它的现实性。”要在良好的至少是必要的自然条件下产生出现实的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来,没有劳动者的劳动是不可想象的。,自然界毕竟是自然界,荒原一片,不加入人的劳动,它不会产生出任何适于人的需要的产品来,更不会产生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作为资本关系的基础和

19、起点的已有的劳动生产率,不是自然的恩惠,而是几十万年历史的恩惠。” 总之,马克思这里所说的“自然基础”,实际上是指产生剩余劳动的自然基础,而不是指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剩余价值的唯一来源只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第一卷第六篇(17-20章) 1、工资问题本来是个分配问题,为什么放在生产过程来研究? 第一、为了彻底阐明剩余价值的来源。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甚至他的全部资本论,就是建立在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这个理论前提上的。 第二、为了彻底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体系。 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三分法(生产、交换、分配)和三位一体公式(资本-利润,劳动-工资,土地-地租)构成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传统体系。这个体系不但不能彻底揭露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而且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2、马克思把他的工资理论看作是第一卷的“三个崭新的因素” 马克思在1868年1月8日给恩格斯的信中说:“奇怪的是,着家伙并没有觉察到这不书中的三个崭新的因素” 第一、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 第二、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 第三、阐明了工资的本质。,3、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资水平为什么不同? 第一、自然的历史地发展起来的首要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和范围。 第二、工人的教育费。 第三、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的作用。 第四、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强度。,第一卷第七篇(21-25章) 1、马克思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