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完成稿_第1页
芦花荡完成稿_第2页
芦花荡完成稿_第3页
芦花荡完成稿_第4页
芦花荡完成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分课时教学计划第2课芦花荡课型讲 授教学课时3课时授课时间 主 备课 人张玉君使用者学科组成 员何举兰 高琴 姚正贤 杨芹芹 张玉君教 学目 标知识与技 能感知人物 学会概括;体味函咏 明确刻画方法;对照比较 感受小说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爱国热情(2)不要淡忘历史,又要维护和平过程与方 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品读体味、对照比较教 学重难点重点:1人物形象2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难点:孙犁小说的风格教学用具准 备多媒体电脑板 书设 计2 芦花荡孙犁人物真 实环境诗情画意情节传奇色彩步骤教学流程教学要点教学步骤第1课时了解作者,了解背景,了解小说的文体知识,整体感知全文。一、导入新课:同学

2、们,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这就是“荷花淀”派。这个流派作品的内容大都反映了河北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斗争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荷花淀”派主要代表人物孙犁先生所写的一篇作品芦花荡。二、欣赏白洋淀风光,了解白洋淀。白洋淀位于河北保定境内的安新县。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处于冀中平原的腹地。白洋淀有143个淀泊,被3700多条沟濠连接,淀淀相通,沟濠相连,形成巨大的水上迷宫。淀区景色秀丽,物产丰富,一年四季,景随时移。春季,水域清澈,烟波浩淼,芦苇翠绿,一片勃勃生机; 夏季,莲菱蒲苇 随风摇曳,满淀荷花盛开,湖内白帆点点,使人暑意顿消-白洋淀不仅以她的美丽环境、富饶的物产而闻名

3、遐迩,更令人广为传颂的,还有她光荣而悲壮的革命历史!著名的抗日武装“雁翎队”,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淀区芦荡遍布、沟河交错的有利地形,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以弱胜强,痛击日本侵略军,大长我中华民族之威风。三、介绍作者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形成“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芦花荡是一部短篇小说。 四、介绍背景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

4、”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五、朗读全文,积累词语。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寒噤 jn 仄歪 z 提防 d 穿梭 su 张皇失措 hun疟子 yo 黄稍 sho 吆喝yo 竹篙 o 转弯抹角 m苇塘 wi 蹿 cun 趴 p 扒 b 打牙跌嘴 di飒飒 s 疟疾 n2请比较下列的字词 :趴 下 p 扒 手 P竹 篙 go 蒿 草 ho浸 透 jn 侵 略 qn荷花淀 din 绽 开 zhn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小心防备。 提防(2)央求。 央告(3)尖锐;锐利。 尖利(4)技能、本能。 能

5、耐(5)闲适自得。 悠闲(6)倾斜、歪斜。 仄歪(7)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转弯抹角(8)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 打牙跌嘴(9)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张皇失措六、文体知识简介 1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2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3刻画人物的方法:直接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等);侧面描写。4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5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七、整体感知,说说本文的三要素。人物:老头子-性格特征:过于自信和自尊。 外貌特征:干瘦却特别有精

6、神,眼光尖利明亮。情节:1. 夜里护送;孩子受伤。 2. 第二天,智斗日寇,报仇血恨。环境:社会环境-抗日战争的岁月里 自然环境-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八、作业1.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四部分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2.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说说景物描写的作用。个性化设 计教 学反 思呈现现象改进措施教 案签 阅步骤教学流程个性化设 计教学要点教学步骤第2课时课文结构分析,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一、速读课文,根据小说情节发展的部分给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8):序曲,介绍老英雄的工作环境,任务和性格.第二部分(9-19):开端,写老英雄载了两个女孩子回芦花荡.第三部分(20-54):发展,写老英

7、雄船上的大女孩“挂花”了.第四部分(55-63):高潮,写小女孩眼看这场英雄行为的发生和经过.二、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在平日的随笔和作文中,我发现有不少同学在写叙事性文章的时候,喜欢用景物描写来点缀自己的作品,这个路子是对的,但是景物描写一定要契合环境和人物心境,不能认为,随意把一段景物描写堆放那里就能给文章增色。怎样写是恰当的?孙犁先生是这方面的大家,残酷的战争却写得赋有诗情画意,其中穿插了多处景物描写,尤其是和战争环境、人物相谐,我们一起来细细体会。请同学们先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1、第1段2、第2段“月明风清的夜晚,奔着东南去了”3、第9段“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4、第38段

8、“月亮落了,有些飒飒的风响”5、第59段“水镜子一样的平在水底轻轻地浮动”6、8第62段“鲜嫩的芦花正在迎风飘撒”(提示:景物描写一般有以下作用-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P1 “夜晚目标好象就是天上” 我们从第一段开始,逐句揣摩。你们先同桌交流,你读了此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感受?放在小说开头,它的作用是什么?(写出白洋淀苇塘的气氛非常恐怖。)从哪句看出来?(从“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这两句写出敌人封锁严密,气氛阴森恐怖。) 为什么开头要写这样的环境?(这个故事

9、发生在这样的环境里,符合实际情况,下文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恐怖的环境里发生的。)质疑:将“呆望着”改为“望着”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 “呆望着”非常生动地写出了鬼子兵十分注意地看却无法看清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神情;也为下文埋下伏笔。)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象就是天上。”这句话蕴涵着什么深刻含义?(用苇子生长的姿态,写出了一种抗争的力量。暗含抗日军民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你是怎样把苇子和抗争联起来的?苇子只是向上生长,不会狠狠的,这里用了拟人的方法,是写白洋淀的人们,同日本鬼子战斗的顽强斗争精神。(要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相关联想。点中“狠狠的”一词,便可打开思路。) P13“这是冀中区

10、的女孩子她们长大成人了” (写冀中农村的夏秋之景,抒写了人民忍受苦难的艰辛,对家乡的眷恋,对胜利的渴望。)P38“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读了这一句,你有什么感觉?可以继续用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 上文是大菱受伤,老头子无力的坐下来,这句话的下文是老头子叹气,不想送她们了。老头子没有完成任务,心情怎么样?(痛心,后悔,伤感。) 这时候一阵凉风吹过,老头子心里也是凉的。 对,风的凉就是心的凉,老人没有完成任务,心头是悲凉的,痛心的沮丧懊悔的,此时的飒飒的风吹过来,吹得老人心头发凉,在这里,选取写风吹来,是切合当时老人心境的。这里的作用就是衬托老头子悲凉沮丧心情的。“

11、衬托”一词用的好,因为老人的心情文中没有直接表达出,而是通过“飒飒的风”让读者去联想去体会,这就叫“衬托”。好,我们再按照这样的方法继续学习,读下一个句子。 P55“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这句话写出-当时天气很热。为什么写天热,跟人物心情有关吗?如果不写天热呢?鬼子就不会来洗澡,也就没有下文的老头子勾住鬼子的故事了。这一句描写除了令人感觉环境优美,还有推动下文故事情节的作用,一句两用!运用恰当。我们从这里又探索出景物描写的另一个好处: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P59“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像镜子一样平,说明当时老头子的心境是平静的、不慌张,

12、心里早就有了主意。还说明水平,水草轻轻的浮动,鬼子才不会疑心。在平静中蕴藏着一场不平凡的战斗。 讨论到这里,同学们对景物描写理解得很到位了!这场战斗是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的环境里发生的,水面的平静和天空的清明都衬托出老人的从容心态,也为下文故事的发生埋好伏笔。P62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说明老头子取得了胜利,心情非常轻松,像开了花一样快乐。质疑:关于芦花的描写,是否偏离了战斗情景?说说你的理由?(没有偏离。用美丽的芦花,衬托老人报仇时的轻松、愉快的心情。)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给作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13、。(这一句比较难,此一问的目的,在于让那些没有思路的学生学会思考方法), 我们从中找到的研究方法有那些呢? 抓住关键词进行相关联想,并且联系上下文。三、作业 找出课文中对老头子进行了那些方面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老头子怎样的性格品质?教 学反 思呈现现象改进措施教 案签 阅步骤教学流程个性化设 计教学要点教学步骤第3课时分析人物形象。一、 人物形象描写有哪些方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二、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对人物进行了那些方面的描写?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主要人物:老头子对其描写方法:正面描写:外貌描写(第3、4段) 行动描写(第55、57、61段等) 语言描写(

14、第21段等) 心理描写(第47段)侧面描写:如第8段;第1段首句中的“呆望”;以及文中对二菱怀疑、不信任老头子的描写,都从侧面描写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三、人物性格分析。1.老头子是白洋淀的传奇英雄,具有高涨的爱国热情和爱憎分明、智勇双全的性格特点,这是抗战年代里所有英雄的共性,这只是给老头子贴上几个标签,请同学们想一想,属于老头子自己的个性是什么? (过于自信与自尊。) “过于”怎么讲?(就是过分,过了头的意思。)自信过份,往往会怎样?(会变得自负;做事不认真,会出差错。)过于自尊会有什么结果?(人会变得自卑起来,做事不能坚持到底。)2.自信过分往往会粗心大意失去应有的警惕,做事有可能出差错;

15、过分自尊会产生自卑心理,失去做事的动力而半途而废。小说中,那些地方写了老头子过分自信自尊?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在书上勾画出来。 (二菱洗脸,大菱怕弄出水声,让鬼子听到,可老头子说:“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这里看出他因为胆子大,所以失去了警惕,是自信过分。) (当鬼子的探照灯照过来的时候,他说:“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实际照见了,这里也看出他太自信了。) (大菱挂了花,他没有看到,还在说:“不怕,他打不着我们!”这个老头子太自负了,太大意了。) 小结:我们来看他说的三句话,其中都有“不怕”,无论出现什么情况,他都是一味的“不怕”,因为他的过于勇敢和自信而导致护送任

16、务没有胜利完成。 3.讨论,老头子过于自尊的地方呢?(当大菱受伤后,他感到自己没脸见人,就不想送她们进苇塘。说明他爱面子过了头,为自己的面子,都不想把护送任务继续下去了。) (老头子非常喜欢这两个女孩子,他觉得自己平时夸下海口,前面说过,一切保险,可这次却带着挂花的人进去,老脸往哪搁呀?这里写出他的自尊心很强,也看出老头子很朴实很真诚。)4.老人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偶然出了差错,内心非常痛苦和愧疚,这是他质朴与真诚的一面。他的工作失误,自己内疚,两个女孩子又埋怨他,不信任他,他又怎样找回了自尊? (他用莲蓬引诱鬼子,然后把他们带到渔民下了鱼钩的地方,一个人勾住了十几个鬼子,然后就用竹篙打鬼子的

17、头。)通过我们刚才品味人物的对话,谁能给老头子下一个鉴定? 具体性格特征:(英雄性格)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自尊自信;固执任性, 爱憎分明,有勇有谋。小结:最后这场情趣横生、痛快淋漓的精彩战斗,更显出老人的智慧与自信,富有传奇色彩。老头子“过于自信与自尊”的形象也得到充分的展示。老人的功劳与过失都体现在这一点上。 小说既写了老人性格的优势,也写了性格的缺陷,这样的艺术形象才会真实可感,丰满生动,光彩照人。小说的主人公不是八路军战士,而是白洋淀地区的普通百姓,这样写才贴近生活。四、作业 如果你是二菱,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二菱的身份,设身处地,把心理活动补写出

18、来。(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五、课外阅读戴套袖的孙犁先生 铁 凝 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我的家庭鼓励了我这妄想。父亲为我开列了一个很长的书目,并四处奔走想办法从已经关闭的市级图书馆借出那些禁读的书。在父亲喜欢的作家中,就有孙犁先生。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他的朋友、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徐光耀老师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那年我十六岁。现在想来,以那样的年龄说出这样一番话,实

19、在有点不知深浅。但能够说明的是孙犁先生的作品在我心中的位置。 一九七九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做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菁两为编辑热情邀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我带了信,在一九七九年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

20、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这是我与孙犁先生的第一次见面。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

21、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印证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我

22、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一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座。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带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也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疑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了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