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课件2小麦的生长发育_第1页
小麦课件2小麦的生长发育_第2页
小麦课件2小麦的生长发育_第3页
小麦课件2小麦的生长发育_第4页
小麦课件2小麦的生长发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小麦的一生 二、小麦的阶段发育 三、种子萌发与出苗 四、根系的生长 五、茎的生长 六、叶的生长 七、分蘖及其成穗 八、穗的形成及促进大穗的途径 九、子粒形成和提高粒重的途径 十、器官间同伸关系,第二节 小麦的生长发育,小麦的一生:小麦从种子萌发到产生新的种子的生育进程。 (一)生育期 生育期:指小麦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 小麦生育期长短,因纬度、海拔高度、耕作栽培制度以及品种特性等不同而异。,一、小麦的一生,冬小麦:中国南方冬麦区为120天,北方冬麦区为270天以上,西南部高海拔地区可达330天以上。 春小麦:生育期短,通常为80-120天。,根据小麦器官形成的顺序和便于掌握的明显特征

2、,把小麦的整个生育期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出苗期、分蘖期、冬小麦的越冬期、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等。 生育时期的划分,根据需要可简可繁。,(二)生育时期,(三)生育阶段,1、生育阶段的划分 (1)以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分化和生长特征划分 营养生长阶段:从种子萌发到幼穗分化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从幼穗分化到抽穗 生殖生长阶段:从抽穗到成熟。 (2)以器官建成和对产量构成的作用划分 幼苗阶段:从出苗到起身(生理拔节) 器官建成阶段:从起身到开花 籽粒形成阶段:从开花到成熟。,幼苗阶段,小麦植株只分化生长叶、根和分蘖,是建成壮苗的重要阶段,也是决定穗数的关键时期;

3、 器官建成阶段,形成全部叶片、根系、茎秆和花器,植株的全部营养器官和结实器官均已建成,是小麦一生中生长量最大的时期,也是决定穗粒数的关键时期; 籽粒形成阶段,是决定粒重的关键时期。,2、河南省生育阶段的类型特点及其应用 河南省地处中原,生育阶段的类型属于长长短(LLS)类型,即幼苗阶段和器官建成阶段长,籽粒形成阶段短“两长一短”。 幼苗阶段长,一般分蘖较多,亩茎数常能达到100万以上,但由于春季气温较高,干旱少雨,分蘖两极分化时间短,分蘖成穗率较低。 器官建成阶段长,一般达二个月以上,分化的小穗小花数多,穗大粒多。 籽粒形成阶段短,多在30天左右,且易受高温、阴雨等不良气候条件的影响,千粒重低

4、而不稳。正常年份也多在3035g。,(二)小麦种子的休眠 种子休眠期:从形态成熟到生理成熟过程称为种子 休眠期,又称种子后熟期。 因品种而不同,长者1-2月,春小麦可达6-7月;短者可与形态成熟同时完成生理成熟,因而成熟遇雨极易发生穗发芽,适成减产。 未充分成熟的麦粒,休眠期比充分成熟种子差。 一般白皮种子比红皮种子休眠短,易发生穗发芽。 高温干燥可以促进种子生理成熟,提高发芽率。麦粒在8-10低温下发芽率提高,是由于低温下,2在水中溶解度增加,麦粒不断吸水,2随之进入,满足了发芽对于氧气要求,有人将种子在8-10下处理三天,再在20下发芽低温,三、种子萌发与出苗,(二)种子萌发与出苗 种子在

5、适宜的水分、氧气和温度条件下,经过吸水膨胀过程、物质转化过程,即开始萌发。 种子萌发时,胚根鞘首先突破种皮而露嘴,即称之为“萌发”。当胚根鞘长约1mm时,主胚根从中穿出,接着第一对侧生胚生胚根和胚芽鞘伸出,当胚根达种子长度、胚根鞘达1/2种子长度时,称之为 “发芽”;当胚芽鞘向上伸长,顶出地表时,称为“出土”;胚芽鞘出土见光后即停止生长,接着从芽鞘中长出第一片绿叶。当第一片绿叶伸出芽鞘2cm时称为“出苗”。胚芽体积继续增大同时,第二对侧生胚根于第一对侧生胚根上方伸出,有时在第二对侧根上部长出第三对侧根。,三、种子萌发与出苗,(三)影响种子萌发出苗的因素 1、种子质量与品种特性 一般来说,白皮品

6、种皮薄,透性强,呼吸强度高,休眠期短,发芽较快,而红皮品种则相反,休眠期较长,发芽也慢。 大而饱满的种子胚大,营养物质多,出苗较快,初生根较多,第一、二片叶也较大,幼苗健壮,而秕瘦的种子营养物质少,因而出苗慢,幼苗瘦弱。因此,选用品质好的大粒种子播种,是一项主要的增产措施。 2、温度 一般最适温度为1518 ,最低为02,最高为3035。10发芽缓慢而不整齐,出苗率低,并容易感染病害。24由于呼吸强度大,发芽受抑制,发芽整齐度下降,发芽率低,在高温条件下,真菌和细菌活动旺盛,致使胚受害,甚至死亡。,三、种子萌发与出苗,(三)影响种子萌发出苗的因素,小麦从播种到出苗所需要的积温,可用下式来计算:

7、 t = 50 + 10n + 20 上式中: t播种到出苗所需的昼夜平均积温; 50种子吸水膨胀到萌发所需昼夜平均积 温; 10幼芽在土壤中每长高1cm所需昼夜平均积温; n播种深度(cm); 20胚芽鞘出土到第一片绿叶露出芽鞘达2cm时所需昼夜平均积温。,(三)影响种子萌发出苗的因素,当播种深度为5cm时,播种出苗所需积温为: t = 50 + 105 + 20 = 120 即在正常情况下,小麦从播种到出苗所需的积温为120 。 这样,根据播种到出苗所需积温和播种后的昼夜平均气温,即可估算出播种到出苗所需的天数(D): Dt t 如播种后的日平均温度为17 ,则播种出苗需:120177(天

8、)。 一般情况下,播后67天最为合适。,(三)影响种子萌发出苗的因素,3、土壤湿度与土壤溶液浓度 适宜种子萌发出苗的土壤含水量,沙土为1416,壤土为1618,粘土为2024。 土壤墒情差,含水量少,出苗慢,且不整齐;若含水量过多,土壤中氧气不足,不仅出苗慢,而且会造成烂种。 如果土壤墒情适宜,但土壤含盐量较高(达0.25以上),也会造成种子吸水困难,出苗缓慢或发生盐碱毒害而烂种。,(三)影响种子萌发出苗的因素,4、播种深度 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播种浅,出苗快;播种深,出苗慢,且幼苗弱;一般情况下,播种深度以35cm较为适宜。 5、整地质量 整地质量好,上虚下实,出苗快而齐;整地质量差,出

9、苗不整齐且出苗率较低;土壤板结,氧气不足,出苗慢而弱,且出苗率低。,初生根(又叫胚根、种子根) 次生根 (又叫节根、不定根) 2、发生 (1)初生根 在种子发芽时先长出一条主胚根,随后又在胚轴基部两侧长出1-3对侧生根(3-7条初生根)。在小麦第一片真叶出现后,新的种子根就不再发生。 初生根生长迅速,据观察,在适宜条件下,自分蘖至冬前每昼夜可增长1.52cm。拔节以后不再生长,初生根的入土深度较深,一般可达3米以下。,四、根系的生长,1、类型 须根系,(一)根系的生长,2、发生 (2)次生根(节根) 次生根生长在分蘖节的各节上。发根时间,一般是在幼苗长出4片叶时,在分蘖节的第一基节上,长出幼根

10、,此时如幼苗生长健壮,同时可长出第一个分蘖。此后发根节位顺次向上推移,根数不断增加,主茎叶片和分蘖也陆续出生。次生根与分蘖在发生上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一般每发生一个分蘖,可长出12条次生根,次生根与分蘖发生的这一对应关系,称为“蘖根同伸”。 拔节前后 是次生根数和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占50%。 孕穗期 次生根生长基本停止。 灌浆期 根系活力逐渐衰退。,四、根系的生长,(一)根系的生长,(3)根系的吸收作用 初生根 细而长,入土深,能吸收土壤深层的水分和养分。初生根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生育初期,即出苗到拔节,当次生根大量长出并进入旺盛功能期后,初生根的作用才逐渐减弱,但一直到植株成熟后,仍保持其活力。

11、初生根在小麦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次生根 稍粗,入土浅,但数量多,并能发生很多分支根,主要吸收土壤表层的水分和养分。次生根发育的好坏是壮苗或弱苗的标志。,四、根的生长,(一)根系的生长,(二)根系的分布 0-20cm的土层内占60%左右,在20-40cm 的土层内约占30%,40cm以下土层约占10%。,40-day-old wheat plant,1、土壤水分和灌溉 最适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过干过湿,根生长受阻。 2、深耕 耕层深厚,肥水充足,根量多,分布深。破除犁底层,有利于根系发育。 3、土质与肥力 粘质土中,小麦根细长而分枝多;沙质土中则粗短分枝少。土壤肥沃、根多、分布深

12、,反之则根量稀少。N、P、K配合施用,能促进根系生长。 4、土壤温度与光照 最低2,最适16-20 ,最高30 ;低温下根冠比增加。光照不足,根系的生长受抑制。,(三)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一)茎的形态结构 1、小麦茎的形态 由节和节间组成,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具有支撑、输导、贮藏和光合的功能。 伸长节间数目 地下节间多不伸长,密集在一起构成分蘖节。地上节间伸长,节间数比较稳定,一般多为5个节间。 伸长节间长度 由下而上渐次增长;以穗下节间最长,约占全茎长的40%-50%。 茎秆节间直径 由下向上逐渐加粗,但穗下节间又较细。 秆壁厚度 以基部节间最厚,向上渐薄。 2、茎秆的结构 由表皮、机械

13、组织、薄壁组织和维管束等构成。,五、茎的生长,(1)绿叶:普通叶或真叶,具有叶片、叶鞘、叶舌、叶耳、叶枕等; (2)胚芽鞘:种子发芽后,首先破土露到外面的是白色圆筒状的胚芽鞘,这种叶仅有叶鞘,没有叶片,是不完全叶,它的作用是保护绿叶出土; (3)分蘖鞘:指每个分蘖外面所包着的一片鞘状叶,也是不完全叶,只有叶鞘没有叶片,它的作用是保护分蘖叶片。 胚芽鞘的分蘖鞘一般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4)盾片(内胚叶):是变态叶,起着吸收胚乳营养的作用。 (5)壳:即穗上的护颖和内外颖,也是变态叶,具有保护花和子粒,制造养料的作用。,(一)叶的种类,六、叶的生长,barley,wild oat,wh

14、eat,叶耳,叶片,叶鞘,叶舌,叶枕或叶环,1、主茎叶片的数目 品种 一般春性品种少,冬性、半冬性品种多;春性品种为10-11片,春性很强的品种只有8-9片,半冬性品种12-13片。 播种期 同一品种播种早迟可能增减1-2片叶。 肥水条件 影响叶片数目。 黄淮平原冬麦区或北部冬麦区,冬小麦的主茎叶数,大都在1213片。 河南省大穗型品种,在适期播种情况下,主茎为12片叶,而多穗型品种一般为14片叶。,(二)叶的生长,2、叶的生长 河南小麦叶片长出的过程,大体是冬前67片,越冬期12片,返青后45片; 北京地区,出叶时间则与河南不同。北京地区冬前可长出67片叶,越冬期停止生长,返青后一般可长出6

15、片叶。 冬前主茎每长出一片叶,平均需7080的积温,返青后为90左右。,(二)叶的生长,图 212,1、分蘖穗是构造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低、中产田,一般分蘖穗约占总成穗数的1030%;高产田占50%以上。 2、分蘖是壮苗的重要标志 3、分蘖是群体与环境的“缓冲者” 4、分蘖有再生作用 5、健壮的分蘖节,有利于小麦安全越冬,七、分蘖及其成穗,(一)分蘖的作用,1、分蘖节 由植株地下部不伸长的节间、节、腋芽等紧缩在一起的一个节群。 2、分蘖节的作用 (1)分蘖节是形成分蘖和节根的地方; (2)分蘖节是有机养分的贮存库; (3)分蘖节是小麦营养物质分配运输的枢纽。,七、分蘖及其成穗,(二)分蘖发生的

16、位置和名称,3、分蘖发生的顺序和名称 凡是出现得早,位置较低的分蘖称为低位蘖;而出现的晚,位置较高的则称为高位蘖。 凡由主茎上直接发生的分蘖,称“一级分蘖”。“0”代表主茎,、表示一级分蘖的各蘖位蘖。胚芽鞘蘖,也属于一级分蘖,常用C表示。 凡是从一级分蘖上长出的分蘖称为二级分蘖,用1、2、1、2、1、2等表示,从二级分蘖上长出的分蘖称为三级分蘖,用1-1、1-2、1-1、1-2等表示。 每个分蘖的第一片叶,为不完全叶,薄膜鞘状,称为分蘖鞘,常用P表示。例如,从的蘖鞘中长出的分蘖记为P,从1 鞘中伸出的分蘖记为1-P,余类推。,(二)分蘖发生的位置和名称,1、同伸规律 小麦各级分蘖的出生与主茎叶

17、片的出生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即所谓“同伸”关系。 分蘖发生的规律:与主茎叶龄保持n-3同伸关系。,(三)主茎叶位与分蘖的同伸关系,2、同伸规律在生产上的应用 (3)确定苗情:一般认为,在冬前单株头数符合与主茎叶龄的数量关系者,为壮苗;有缺位者,为弱者;超数者,为旺苗。,(三)主茎叶位与分蘖的同伸关系,有效分蘖;能抽穗结实的分蘖;无效分蘖:因种种原因而中途死亡的分蘖。 分蘖的消长过程:指分蘖的发生、生长、成穗及消亡的过程。 适期播种的小麦,一般在出苗后10-20天开始分蘖,随着叶龄进展,分蘖数量不断增加,形成冬前分蘖的高峰。越冬期间北方冬麦区有稳定的封冻时期,分蘖生长停止,翌年春季气温回升后继续

18、发生,分蘖动态呈双峰曲线。南方冬麦区冬季较温暖,没有显著的分蘖停止期,拔节期分蘖达到最高峰,分蘖动态为单峰曲线。,(四)分蘖的消长与成穗规律,1、河南小麦分蘖消长特点“两个盛期,一个高峰,越冬不停,集中死亡”。 “两个盛期”:一个在冬前的十一月上旬十二月上旬,分蘖数占总分蘖数的80%左右。另一个在翌年的二月中下旬,占总分蘖数的20%左右。 “一个高峰”:出现在起身期(二月下旬三月初),起身后510天分蘖处于不增不减状,又称平顶高峰。 “越冬不停”:一般年份越冬期间主茎可增长一片叶和12个分蘖,因此,河南冬季小麦生长的特点是“下长上稍长”,与北部地区的“上闲下忙”是不同的。 “集中死亡”:即无效

19、分蘖消亡时间比较集中,多在拔节后的1520天(三月下旬四月下旬),在其中五、六天时间内,无效分蘖会集中死亡7080%,一般在抽穗前(四月中旬)结束。,(四)分蘖的消长与成穗规律,2、分蘖成穗规律 分蘖成穗的高低取决于三个方面:发生部位、出现时间和苗情。 (1)低位蘖成穗率高,高位蘖的成穗率低 据观察,单株成2个穗时,多为(0)、() 单株成3个穗时,多为(0)、()、() 单株成穗4个时,多为0、p 或0、 、 单株成穗5个时,多为0、p (2)早生蘖(早出现的分蘖)成穗率高,晚生蘖成穗率低 一般在11月下旬前产生的分蘖成穗率在70%左右,12月份出现的分蘖 成穗率在40%以下,春季产生的分蘖

20、基本不能成穗。,(四)分蘖的消长与成穗规律,2、分蘖成穗规律 (3)冬前叶片数多的分蘖成穗率高,叶片数少的分蘖成穗率低 在一般情况下,冬前具有三片叶的分蘖成穗率在70%以上,两片叶的分蘖成穗率在40%左右,但是在群体较小的情况下,叶片数少的分蘖,成穗率会稍有提高。 (4)主茎和大蘖在冬季若遭受冻害而死亡,小蘖的成穗率会有所提高 (5)缩心蘖、空心蘖多不能成穗,(四)分蘖的消长与成穗规律,3、分蘖的两极分化 分蘖的两极分化:指小麦起身拔节以后,有效分蘖迅速拔节、抽穗,而无效分蘖迅速死亡的现象。 两极分化的标志:空心蘖和缩心蘖的出现标志着小麦分蘖两极分化的开始。 空心蘖:小蘖的心叶生长缓慢,甚至顶

21、叶已经展开心叶仍未长出,状如喇叭的分蘖。 缩心蘖:虽有心叶,但心叶枯死,状如枯心苗的分蘖。,(四)分蘖的消长与成穗规律,分蘖两极分化的原因 首先与分蘖的幼穗发育程度有关:拔节期主茎穗开始雌雄蕊分化,此时,穗分化时期能赶上主茎的分蘖一般可以成穗。 其次是营养物质分配问题:拔节以后主茎运往分蘖的有机物很少。 第三,与各蘖的大小及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关:大蘖有自己的独立根系,叶面积大,而且它们的叶片处于小蘖的上方,能够得到较充足的光照条件,合成的有机养分多,能满足自己生长发育的需要,所以能成穗;而小蘖则相反。,(四)分蘖的消长与成穗规律,1、影响分蘖的因素 (1)品种特性:冬性品种分蘖力强,春性品种分蘖力弱;同一品种大粒种子分蘖力强,小粒种子分蘖力弱。 (2)温度:分蘖的适宜温度为13-18,最低温度为2-4,低于13或高于18会受到抑制。在日平均温度14 以上时,从出苗到分蘖只需15天左右,10以下需20-25天。 (3)水分:分蘖的适宜土壤湿度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 (4)矿质养分:N有促进分蘖的作用,特别是N、P、K配合使用,对促进分蘖,提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