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教学设计2_第1页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教学设计2_第2页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教学设计2_第3页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教学设计2_第4页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教学设计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框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一教材分析1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反思自己在与同学交往中侵犯他人姓名权和肖像权的不良表现,体验给受害者所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姓名权和肖像权的责任意识;加强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权意识。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犯公民姓名权和肖像权的行为;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姓名与肖像权的能力,能够运用法律武器追究侵犯者的法律责任。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肖像和姓名是一个具体的人的两大外在标志;懂得姓名的作用,姓名权的含义和内容,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与后果;懂得肖像的含义及作用,肖像的内容,侵害

2、肖像权的表现形式与后果。2对教学重点难点的认识教学重点: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和姓名权侵害公民肖像和姓名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教学难点:公民在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肖像和姓名的义务。3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本框“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主要介绍了两项具体的人格权利肖像权和姓名权。首先,叙述了肖像的含义及作用,肖像的内容,侵害肖像权的表现形式和后果等。接着围绕姓名权而展开,主要介绍了姓名的作用,姓名权的内容,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和后果等。最后,本框还强调了一方面要运用法律手段与侵害自身肖像权、姓名权的行为作斗争,一方面也要尊重、维护他人的肖像权、姓名权等人格权利。二学生分析1针对的问题:由

3、于姓名授之于父母长辈,往往只被认为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文字符号,很多学生对法律赋予公民姓名的具体权利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对这项权利的使用和支配很少,以致有时被侵犯了也未必意识到。生活中一些家长和学生一味地追求时髦、个性、标新立异甚至另类,不能正确、客观地对待取名问题,给一些具体的管理工作带来不便。个别学生为避免挨家长骂或不重视家长在其成长和教育中的监护作用,经常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现冒名顶替,擅自代家长签字的现象。未成年人维权意识不强,现实生活中以赢利为目的侵犯未成年人肖像权的行为时有发生。有些学生出于好奇好玩的心理、不懂得尊重他人、法律意识淡薄等原因,加之电脑技术的发展及网络具有虚拟性,在现实

4、生活和网络中恶意损毁、丑化和擅自使用他人肖像的行为也屡见不鲜。2学生的需要:作为独立人格的外在标志,姓名权和肖像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了解人格权时有必要更好地了解肖像权和姓名权,以保障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正确认识肖像权和姓名权,知道侵害肖像权、姓名权的表现形式及后果,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不仅是增强法律意识,纠正某些不良行为习惯的需要,也是增强自身道德素质,正确与人交往、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对学生健康成长十分必要。三综合设计思路课前准备:教师:对学生进行一次关于“我看姓名权和肖像权”的问卷调查,充分了解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现状,以便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搜集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有关侵犯姓名权

5、和肖像权的案例和素材。查阅有关肖像权、姓名权等法律知识。学生:反思自己的姓名权和肖像权是否受到过他人侵害,自己是否侵害过他人的姓名权和肖像权的经历。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教学设计活动设计意图备注1游戏导入 展示课题活动一:展示两组信息第一组:提供了一位名人的雕塑和一位名人的照片。第二组:提供了几个明星的姓名。设问:看到了这些雕塑、照片、姓名,同学们脑海中立即浮现出哪些相关的信息?教师:展示信息,提出问题,给以提示,加以引导。小结:肖像(以容貌来区别)和姓名(用文字符号将人区别开来)是一个具体的人的两大外在标志;肖像权和姓名权也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以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教学,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6、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第一组信息,由雕塑和照片联想人物,使学生懂得了肖像是肖像人的人格标志之一;通过第二组信息,由姓名联想人物,使学生懂得了姓名也是每个人人格的基本标志。进而引导学生感受一个具体的人有两大外在标志:肖像(以容貌将人区别开来);姓名(用文字符号将人区别开来),从而进入本课的课题。2创设情景一:巧引妙导活动二:呈现材料一对农村夫妇,生了个胖儿子,夫妇俩开心之余,却为儿子取姓名发了愁,思来想去,朴实的夫妇终于给儿子取名“寿生”,祝他一生平安,长命百岁。提出问题:你的姓名是什么?它有什么寓意吗?你除了使用过这个姓名之外,有没有使用过其他名字?什么是姓名?教师:呈现

7、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经历和实际情况回答,体会姓名的含义及作用。通过与自身实际密切相关联的几个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懂得姓名和个人人格的关系。3创设情景二:激思辩疑活动三:呈现材料寿生渐渐的长大,转眼来到了省城读中学,为了能培养他成材,父母亲倾注了所有的心血。寿生也很懂事,在校非常关心集体,热心助人,成绩优异,在一次省奥数竞赛中还获得了一等奖。可最近他却不想去上学,并且向父亲提出改名换姓。因为他父亲姓秦,所以同学嘲笑他,叫“禽兽生”,但是遭到父亲的拒绝,说他忘恩负义。提出问题:你认为寿生可以更改自己的姓名吗?他爸爸有权阻止吗?说说理由。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寻常的姓名,这样的姓名合法吗

8、?合适吗?假如你是户籍主管人,你会让他们上户口吗? 教师:呈现材料,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帮助学生了解姓名权。补充相关的法律知识,知道法律对年满18周岁的公民和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的具体规定;明确任何人不得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权。此教学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公民的姓名权(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知道法律对年满18周岁的公民和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的具体规定;明确任何人不得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权。同时学会用辨证的全面的观点看待取姓名的现象。4创设情景三:合作探究活动四:呈现材料在寿生的强烈要求下,终于改名为秦哲凯。16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物

9、理专业。大四时,他申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继续深造。可他的同学马雷得知秦已被该大学录取后,抢先从信箱里窃取了秦的邀请信,同时以秦哲凯为名拒绝接受邀请,并推荐了他自己。提出问题,小组探究:马雷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为什么(法律依据)?在你的身边还有哪些侵犯姓名权的行为?假如你是秦哲凯,你将采取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权利?教师:出示材料,组织讨论,引导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和应承担法律责任,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了解案情和思考,要求学生明确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盗用和冒用他人姓名。懂得侵害姓名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提高学生的维权意识。5创设情景四:才艺展示活动五:呈现材料大

10、学毕业时,全班开心地留下难忘的毕业照。可是,两个月后,秦哲凯却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了自己的照片,手里还拿着一盒营养品,俨然像该保健品的形象代言人。秦哲凯立即打电话到该公司进行交涉。提出问题:你拍过照片吗?你还通过哪些方式制作过你的音容笑貌?(展示学生自己制作的肖像,包括自画像、雕塑、剪纸、照相、摄像等)该公司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法律依据)如果将你的照片制成公益广告用来宣传希望工程,这种行为是否侵犯公民的肖像?教师行为:呈现材料,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和肖像,并引导讨论,理解我国法律保护公民肖像权的相关规定,即“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不得恶意毁损、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或利用

11、公民的肖像进行人身攻击。”肖像的制作有人物剪纸、素描、石膏像、摄影等。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让学生去感受肖像含义、制作方法的丰富性、多样性及之所以成为特定人的容貌标志。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公司这样做的危害。理解我国法律保护公民肖像权的相关规定。展示学生自己制作的肖像,这既是学生才艺的表现,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容笑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正是人的肖像的特定标志,但教师要加以组织和引导,适可而止,不可花过多时间。6创设情景五:关注生活活动六:呈现材料做贼心虚的,保健品公司接到秦哲凯的电话,说公司一时疏忽没跟他商量,并答应支付给他一定的广告费。秦哲凯认为自己家庭贫穷,以后还要出

12、国留学,为了不给父母添麻烦,他就答应了,但他要求自己的照片只能在该报纸上使用。提出问题:秦哲凯行使了什么权利?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在行使这项权利时需要跟父母商量吗?搜索我们身边(生活中)侵犯肖像权的行为。教师行为:呈现材料,组织讨论,学习权利。引导搜索身边侵犯肖像权的行为,帮助学生认识侵犯肖像权的行为表现及其后果,引起学生对自身肖像权的关注。通过思考让学生明确,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规定。通过搜索活动,让学生认识身边侵害肖像权的行为表现和侵害肖像权的行为要承担的责任,从而引起足够的重视。7案例探析 活学活用“我来当

13、法官”案例一:2004年3月,陈某的母亲、父亲相继亡故。陈某将父母的生前照片送到王文明经营的影雕服务部制作坟碑。谁知,王文明为了拉生意,未经原告同意,即将原告父母的遗照制作了两块坟碑广告牌,分别摆放在自己的服务部门口及殡仪馆门口。陈某发现后,即搬走了这两块广告牌。双方发生争吵,并经协商不成后,原告将王文明告上法庭,要求被告赔礼道歉、赔偿有关损失。案例二:如此玩笑能开吗?宋明怎么也没想到,一个玩笑惹上了一场官司,落得与好友对簿公堂反目成仇,心中懊悔不已。今年9月,宋明突发奇想,到邮电局以申洋妻子江玉的名义,向远在云南的申洋拍了一封加急电报,电文内容为:“家有急事,速归。”申洋接到电报后信以为真,心急如焚地赶回家里,谁知却是一场虚惊。申洋夫妇一怒之下将宋明告到法院,提出了要宋明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的诉讼请求。教师:呈现案例,组织讨论,对正确、积极的想法及时给以鼓励,对某些不确切或偏激的回答,教师则要适时地加以纠正、引导。“我来当法官”的活动,寓教于生活中,让教育回归生活,凸现教学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通过活动,联系现实,分析案件,处理案件,提高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提升了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