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事业单位考点_第1页
林业事业单位考点_第2页
林业事业单位考点_第3页
林业事业单位考点_第4页
林业事业单位考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绪论:林业及林学的概念与内涵;中国林业的发展与现状。第二章森林的概念与特征:森林的概念、特点与组成;林分特征指标及林分标准地调查与要求。第三章森林植物:植物界的基本类群和植物分类方法与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评价指标。第四章森林与环境:森林环境因子及森林与环境相互作用;森林的分布规律。第五章森林的功能与效益: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森林的功能、效益与评价。第六章林木种子与苗木培育:林木种子的采集、调制与贮藏的理论与技术;苗木质量的评价与表示方法;主要育苗方式及方法。第七章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森林类型及其划分;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及立地因子;适地适树的途径、原则与方法;造林密度的作用

2、规律及确定造林密度的方法;树种种间关系的表现形式与作用方式。第八章人工植被调控技术:引种的意义、依据及注意事项与成功标准;育种方式与方法;造林地的选择和整地与林地管理;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与方法;混交林的营造技术。第九章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经营的概念及森林可持续经营内涵与任务;森林结构调控技术;森林采伐更新技术及次生林经营。第十章城镇园林绿化:城镇园林绿化及其功能;城镇园林绿化地规划设计的原则和基本理论;城镇园林绿化地规划设计方法。第十一章森林健康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及评价指标;林木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森林火灾的预防与控制。第十二章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理论与技术:林业生态工程及其管理与评价。

3、第十三章林业政策:林业政策及特点;林业政策实施的方法和步骤;林业政策与林业法规的区别与联系;我国现阶段林业政策的主要内容。第十四章森林法律制度:森林法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森林、林木、林地登记发证制度的主要规定;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流转的对象及范围;解决林权争议的方法和工作步骤;占用或者重用林地的审批程序;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主要规定;违反森林法规的几种主要行为。云南林情:云南的森林资源现状;云南的林产业现状;实现绿色经济强省建设中的云南林业特点。以下内容根据考试大纲整理:云南省林业厅属事业单公开招考工作人员林业专业知识考点归纳第一章绪论一、林学的概念:是研究森林的形成、发展、管理以及资源再生

4、和保护利用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二、中国林业的发展与现状:我国森林面积列世界第五位,森林蓄积列世界第六位,人工林面积列世界第一。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形成了以森林法为主体,其他林业法律、法规、规章相辅相成的林业法律体系。颁布了林业法律10部、林业行政法规17件、林业部门规章42件。我国林业发展中的问题:我国森林资源存在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世界第139位。人均森林面积0.145hm2,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积10.151m3,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湿地资源存在总量不高,人均占有量较低、部分湿地严重退化的问题

5、。我国自然湿地仅占国土面积的3.77%,远远低于6%的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自然湿地面积0.028公顷,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湿地面积的13.15%。有关部门监管不规范,局部地区乱砍滥伐现象严重。林业产业发展水平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扭转,低层次重复,粗放型扩张现象依然存在,致使林业产业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资源利用水平低、经济效益差。林业科技成果供给线路不畅,集成化供给不足,转化动力不足,以种苗产业为例,良种供种率、使用率低、商品性弱,竞争力不强。第二章森林的概念与特征一、森林的概念、特点与组成: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包括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在

6、内,占有较大的空间,密集生长,并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生物群落。森林的特点:分布范围广。物种丰富,层次结构复杂。生命周期和演替系列都很长。生产率高,物能流动系统完整。用途多、效益大。森林的组成:森林中除建群种外,还有大量的植物包括各种乔木、亚乔木、藤本、灌木、草本、菌类、苔藓、地衣等。森林动物从兽类、鸟类到两栖类、爬虫、线虫、昆虫,以及微生物等,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个体数量大,是森林中最活跃的成分。森林植物的层次结构从上到下,可分乔木层、亚乔木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地衣层,以及跨越各层的层外植物垂直面和零星块、片等。二、林分特征指标林分标准地调查与要求:林分是指森林的内部结构特征。即树种组

7、成、森林起源、林层或林相、林型、林龄、地位级、出材量及其他因子大体相似,并与邻近地段又有明显区别的森林地段。也就是说,林分指内部结构特征(如树种组成、林冠层次、年龄、郁闭度、起源、地位级或地位指数等)基本相同,而与周围森林有明显区别的一片具体森林。林分常作为确定森林经营措施的依据,不同的林分需要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在森林经理工作中,是划分小班的基础,在集约经营的森林中,一个小班包含一个林分。三、林分标准地调查与要求:为掌握森林资源的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满足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工作的需要,应进行林分调查或某些专业性的调查。在林分内,按照平均状态的要求所确定的能够充分代表林分总体特征平均水平的地块,称作

8、典型样地,简称标准地(sampleplot),通过设置标准地进行实测调查,可获得林分各调查因子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值,根据标准地调查结果按面积比例推算全林分结果的调查方法称作标准地调查法。要求:标准地的形状以便于测量和计算面积为原则,一般为方形或矩形。为充分反映林分结构规律和保证精度,标准地不能跨越林分、小河、道路或伐开的调查线,离林缘至少20米,还要有足够的林木株数,一般在近熟、成熟和过熟的林分中应至少有200株以上,中龄林250株以上,幼龄林300株以上。第三章森林植物一、植物界的基本类群植物界的基本类群:藻类植物、菌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二、植物分类方法与系统植物分类方法:1

9、.根据生命活动所需有机物来源的不同进行分类,能自己合成有机物的是自养型植物;依赖于现成有机物的是异养植物。2.植物依据能否形成种子可分为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孢子植物又可分为藻类、苔藓、蕨类,均通过孢子进行生殖,进化顺序由低到高依次为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对陆地的适应能力很强,依据种子外面有无果皮包被可分为被子植物(有果皮)和裸子植物(无果皮)。植物分类系统:恩格勒学派、哈钦松系统、塔赫他间系统、Cronquist系统、达格瑞系统、张宏达种子植物系统。三、生物多样性及其评价指标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

10、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野生高等动物丰富度、野生维管束植物丰富度、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物种特有性、外来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外来物种入侵度、受威胁物种。第四章森林与环境一、森林环境因子及森林与环境相互作用:生态因子:气候(光、温度、水分、空气、雷电)、土壤、地形、生物、人为等因子。森林对环境的作用:森林可以减弱噪声的传播,森林在光照条件下可发生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森林具有吸附作用,可以吸附空气中的一些灰尘和颗粒,净化空气。森林是一座生物水库,可以保持水土。一般来说,森林可以改善气候环境,降低

11、温差,保持空气湿润。森林还可以防风治沙,改善环境。二、森林地带性分布规律:从南到北,我国典型的森林类型有:(1)热带季雨林:分布于海南岛、台湾南部、西双版纳、雷州半岛等地;(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于秦岭以南大部分地区;(3)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于秦岭以北大部分地区;(4)寒温带针叶林:分布于大兴安岭北端。每两种森林类型之间往往还存在过渡类型。第五章森林的功能与效益一、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森林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安全受到威胁;(2)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程度加重;(3)水资源贫乏,水质污染严重;(4)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影响粮食安全;(5)生物多样性锐减,遗传资源丧失。我

12、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1.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深层次因素。2.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善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3.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我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1.加强公众教育,引导公众参与我们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积极搞好社会公众教育,增强社会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2.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激励机制我们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建立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3.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补偿机制为了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落到实处,必须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

13、方式多样化的投入机制。4.依靠科技创新,运用先进技术依靠科技创新是搞好我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条件。5.完善法律体系,强化执法力度加强立法和执法,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轨道。6.培育环境文化,发展生态农业当前,我们必须大力培育环境文化,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增长方式,切实推进可持续发展观念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二、森林的功能、效益与评价:森林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维持人与生物圈的生态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森林的经济功能是能够提供林副产品,林产品包括原木、锯材、纸浆材、人造板材、果品等,副产品包括森林植物的叶、颈、皮、脂、胶等,以及森林动物、微生物提供的各种

14、产品,它是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比较效益为目标;森林的社会功能最为复杂,影响面极广,涵盖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个层面。总括讲,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包括优化社会发展环境、改善人居环境、满足人们精神享受、成就生态文明等。森林生态效益:有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固碳制氧、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防风固沙。第六章林木种子与苗木培育:一、林木种子的采集、调制与贮藏的理论与技术;林木种子采集:适时采集、树上采集、地面收集、伐倒采种,种子的采集必须在种子成熟后进行,采集时间过早,会影响种子的质量,过晚,等小粒种子脱落飞散后则无法收集。种子成熟过程是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具有胚根、胚茎、胚芽和子叶

15、等的全部过程。种子成熟一般经历两个过程:先生理成熟,而后形态成熟。生理成熟:当种子内部贮藏的营养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具有发芽能力时称为生理成熟。形态成熟:当种子具有发芽能力,且果实、种子显示出成熟特征时,称为形态成熟。生产上多以形态成熟作为确定采种期的标志。生理后熟:有少数树种,如银杏的果实,虽然在形态上7呈现出成熟的特征,但种胚还未发育完全,只有采收后经过层积处理,种胚才逐渐生长至正常的大小而具有发芽能力,这种现象称为生理后熟。林木种实类型:球果类、干果类(硕果、荚果、蓇葖果、翅果、坚果)、肉质果(浆果、核果、肉质果)。影响种子生命力的因素:1.内在因素(种皮结构、内含物构成、种子含水量及种

16、子成熟度);2.外部条件(空气相对湿度、温度、通气条件及生物因子)。采集技术:立木采集、机械采集、其他法。林木种子调制技术:脱粒(球果类、干果类、肉质果);净种(风选、筛选、水选、粒选);分级(筛孔大小)。种子调制是采种后对果实和种子进行的干燥、脱粒、净种和种粒分级等技术措施的总称。调制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纯净而适宜贮藏运输和播种的优质种子。净种就是除去夹杂在种子种的鳞片、果皮、种皮、果柄、枝叶碎片、空粒、废种子、土块等。其目的是提高种子纯净度。净种方法一般是根据种子、夹杂物的大小和比重不同,分别采用风选、水选、筛选或粒选。种子贮藏方法:可分为干藏和湿藏。无论采用哪种方法,种子入库前都必须净种,测

17、定种子含水量,对含水量过高的种子要进行干燥处理,使其符合贮藏标准,为防止病虫害,入库前应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二、苗木质量评价:1、生长健康无病虫害。2、表皮光滑圆润无萎缩。3、表皮无明显损伤。4、枝条分布均匀。5、外观生长情况符合品种特性。主要育苗方式及方法:有性繁殖(种子繁殖)、无性繁殖(嫁接繁殖、压条繁殖、扦插繁殖)第七章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一、森林类型及其划分森林类型:简称林型。是按照群落的内部特性、外部特征及其动态规律所划分的同质森林地段。划分森林类型的目的是为森林调查、造林、经营和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营林措施。森林类型划分:1.法瑞学派群落分类方法以植物区系

18、的分析为基础。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群丛,认为群丛是具有一定植物区系组成的群落,其植物种类成分表现出一致的外貌,且生境条件一致。作为基本单位的群丛,如同植物种类,可组合为更高的系统单位,也可再分为较低的单位。其从高至低的顺序为:植被区、群纲、群目、群属、群丛、亚群丛、变型、群相。法瑞学派是最早将统计方法应用于群落研究的,如群丛归并中群落系数的统计、群落动态中的分层频度法等。20世纪40年代以后,数值分类的方法及排序逐渐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2.英美学派:以植被动态规律-演替和演替系列为其基本观点进行植被的分类。演替的顶极是分类系统中的基本单位-群系。群系则以优势种的生活型表征地区的气候。群系的下一级

19、为群丛。凡外貌、生态结构和种类成分相似的群落,属于一个群丛,通常有23个优势种。群丛以下为群丛相,是群丛的地理变形,具有群丛中的两个或几个优势种,但不是群丛中的一切优势种。群丛相下面还可分为组合,由一个或几个次优势种所构成。在季节分明的气候下或郁闭的森林中还可细分为季相组合及成层组合。3.生态学派:强调林分和生境的相互统一。生境的变化比林分要缓慢得多。二者的相互作用决定着林分的组成、结构、生产力和林分特性等;生境条件的量变引起森林及其组成和生产力的质变。4.生物地理群落学派:是在植物群落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基本分类单位是林型。二、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及立地因子森林立地:指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

20、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森林立地因子:1.物理环境因子(气候、地形、土壤、水文);2.植被因子(植被类型、指示植物种、建群种、生物量、收获量等);3.人为活动因子;4.森林立地主导因子(对林木生长发育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三、适地适树的途径、原则与方法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使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产水平。适地适树的途径:选树适地、选地适树、改地适树、改地适树。适地适树的原则:是否成活、数量质量要求、生长稳定性、用成本和效益评估。适地适树的决策方法:立地类型划分决策法、模糊决策法

21、。四、造林密度的作用规律:1.对造林成活的影响:一般来说,密度与造林成活率无关;群状配置时有正向影响;在立地条件差而成活率较低时可适当增加造林密度,但是不能滥用。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主体是经营森林资源的人,所求的是人经营行为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实践,不仅需要经营者,而且需要社会公众和政府的共同参与;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不仅关注物质产品的产出,而且关注非物质效益和服务的成果;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要求区域间公平,同时要求代际间的公平;由于森林资源在人类可持续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森林可持续经营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森林可持续经营任务:在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功能稳定和持续再生的前

22、提下,不断发挥森林资源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功能,实现森林资源三大效益的整体优化。二、森林结构调控技术:1.深入开展森林分类经营;2.按各林种的主导功能定向培育森林;3.区划森林经营固定小班;4.继续调减木材产量;建立森林资源审计制度。三、森林采伐和更新技术及次生林经营:包括主伐、抚育采伐、更新采伐和低产林改造。对用材林的成熟林和过熟林实行主伐,用材林的主伐方式为择伐、皆伐和渐伐。采伐林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优先发展人工更新,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天然更新相结合的原则,在采伐后的当年或者次年内必须完成更新造林任务。次生林经营:抚育间伐、林分改造、抚育改造、封山育林、成熟林采伐。第十章城镇园

23、林绿化一、城镇园林绿化及其功能:园林城市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要,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其作用是: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吸滞烟尘和粉尘、吸收有害气体、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调节气候、减弱噪音。较高的观赏价值、布局合理、设计美观的城市绿地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而且可美化城市,为城市增添几分自然美。另外,城市绿地还起着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防风、防雪、防火等作用。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载体,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园林

24、绿化与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必然会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的一个主要载体。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有助于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有助于促进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有助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促进城市建设模式的转变。同时园林绿化改善了城市投资环境,促进了旅游业发展,加速了城市物质文明建设。二、城镇园林绿化地规划设计的原则和基本理论:绿化地规划要遵循整体协调原则、有机更新原则、动态发展原则、多样性原则,使绿地均匀分布,坚持绿地面积与服务半径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的原则。三、城镇园林绿化地规划设计方法: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提高园林绿化的艺术品味、应有历史文化内涵、对短中长期各项绿化指标进

25、行认真计算、树种选择的论证、科学估算园林绿化的建设成本及管理费用。第十一章森林健康与维护一、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及评价指标: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指: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地区,其主要特点是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稳定阶段。其评价指标有: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二、林木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具体措施有:植物检疫、林木栽培防治(选择抗病虫品种、育苗措施、栽培措施、管理措施)、物理机械防治(捕杀法、阻隔法、诱杀法、

26、种苗的热处理、土壤热处理)、生物防治(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鸟治虫、以蛛螨治虫、以激素治虫、以菌治菌)、化学防治。三、森林火灾的预防与控制:1.加强领导,夯实责任;2.加强防火宣传,提高全民防火意识;3.严格控制火源,加强对野外火源的管理;4.培养良好的风俗习惯,自觉杜绝火灾隐患;5.加强对特殊人群的监管;6.林区村组建立防火组织;7.制定森林防火预案,做好扑救森林火灾的各项准备工作;8.加强防火值班,确保信息通畅。第十二章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理论与技术一、林业生态工程及其管理与评价林业生态工程是指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

27、的在于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内容:生物群落建造工程环境改良工程食物链工程。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存在的问题及控制对策:存在问题:对林业生态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工程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缺乏思想准备,没有使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因而造成工程建设并没有真正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计划,建设工作不扎实、进度不快,法律保护难落实,缺乏有力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未得到全民的共识和形成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毁林事件时有发生。林业生态工程不仅是一项跨世纪的生态建设工程,而且建设区多是在生态环境脆弱、经济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投入严重不足,国家投资

28、少,补助标准偏低,与工程需要不相适应,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随着工程进展,造林难度不断增加,造林成本不断提高,资金缺口越来越大。一些地区缺乏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意识不强。林业生态工程未与总体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当地环境和相关产业综合规划,因而使之功能难以正常发挥。没能做到因地制宜以及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树种比例失调,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稳定性差,易遭受病虫害危害,防护功能不能充分发挥。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强度樵采和乱砍滥伐现象。一些地方林业基础薄弱,科技人员偏少。尚有部分乡(镇)没有林业站,或虽有林业站,但没有专业技术员与可靠的专项经费来源,形同虚设。对策: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

29、树立生态经济思想搞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调动全社会力量建设林业生态工程增加资金和技术投入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抓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配套工程建设加强国际合作,积极争取外援。第十三章林业政策一、林业政策及特点林业政策:是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为保护森林资源,发展林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我国林业建设的目标而制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林业政策的特点:1.严格的连续性和稳定性。2.与农牧业等其他政策的密切相关性。3.依环境不同的可变性。4.随时代发展的适应性。5.广泛的群众性。二、林业政策实施的方法和步骤:1.正确理解和处理贯彻林业政策和依法治林的关系,把贯彻林业政策和实施林业法规有机地结合起

30、来,支持林业政策的指导作用与严格依法治林相统一。2.必须广泛宣传、深入学习林业政策,努力提高干部和群众贯彻执行林业政策的自觉性。3.做好对林业政策贯彻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三、林业政策与林业法规的区别与联系:联系:1.党的林业政策是制定林业法规的基本依据。2.林业法规是林业政策的定型化和法律化。3.实施林业法规必须以党的林业政策为指导。区别:1.制定的主体不尽相同。2.表现形式不同。林业政策的再现形式是多样的,可以通过决定、指示、会议决议、通知、报刊社论、口号和标语等多试,而林业法规采取特定的规范性文件的表现形式。3.实施的方式不同,强制力大小不同。林业政策的实施主要通过宣传、号召、动员和说服教

31、育等方式,要业政策具有一定约束力主要表现为对违反者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林业法规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违反者,不仅可以给予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严重的可以给予刑事处罚。4.内容的广泛性不同。林业政策内容比林业法规更为广泛,林业法规所调整的社会关系,都是在林业政策所调整的范围内。5.稳定性和灵活性不同。林业政策是根据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的中心任务及林业工作的实际制定的,所以林业政策应当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林业法规是由比较成熟的并有必要上升为法规的林业制定而成的,是党的林业的定型化和法律化,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四、我国现阶段林业政策的主要内容:1.抓好六大

32、林业重点工程,实现林业的跨越式发展;2.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大力造林育林,绿化祖国;3.坚持“两大体系”的总目标,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4.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大力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第十四章森林法律制度一、森林法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森林法的概念:森林法是以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涵养水源、保护水土、调节气候、改判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为目的,调整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领域内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相互之间以及它们与自然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森林法的基本原则:1.稳定森林、林

33、木、禁地权属的原则。2.依靠全体人民办林业的原则。3.以营林为基础、水续利用的原则。4.严格控制林木资源消耗的原则。5.对林业给予经济扶持的原则。6.依法从严治林的原则。7.保护林农、承包造林者和其他林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的原则。二、森林、林木、林地登记发证制度的主要规定1.依法使用国有森林、林木和林地的登记程序:(1)使用国务院确定的国有重点林区(目前主要是指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的森林、林木、林地的,由使用单位向国务院林业部门提出登记申请,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以及由使用者所有的林木所有权。(2)使用国有的跨行政区域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由使用

34、的单位和个人向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林业部门提出登记申请,由该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以及由使用者所有的林木所有权。(3)使用国有的其他森林、林木和林地的,由使用单位和个人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登记申请,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以及由使用者所有的林木所有权。2.集体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登记程序:由所有者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登记申请,由该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林木所有权。3.单位和个人所有的林木的登记程序:由所有者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登记申请,由该

35、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林木所有权。4.使用集体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登记程序:由使用的单位和个人,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登记申请,由该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三、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流转的对象及其范围:根据森林法第15条规定,国家允许森林、林木、林地作为资产转让,或者将其作价入股,作为合资、合作条件的是下列森林、林木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林地的使用权:用材林、经济林、薪水炭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林地使用权;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的林地使用权;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林木、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权。四、解决林权争议的

36、方法和工作步骤:林权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应当主动、互谅、互让地协商解决。经协商依法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应当在协议书及附图上签字或者盖章,并报所在地林权争议处理机构备案;经协商不能达成协议的,按照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规定向林权争议处理机构申请处理。林权争议处理机构在接到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申请书后,应当及时组织办理。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应当出具证据。当事人不能出具证据的,不影响林权争议处理机构依据有关证据认定争议事实。林权争议经林权争议处理机构调解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应当在协议上签名或者盖章,并由调解人员署名,加盖林权争议处理机构印章,报同级人民政府或者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林权争议经林权争议处理机

37、构调解未达成协议的,林权争议处理机构应当制作处理意见书,报同级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当事人之间达成的林权争议处理协议或者人民政府作出的林权争议处理决定,凡涉及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经营范围变更的,应当事先征得原批准机关同意。当事人之间达成的林权争议处理协议,自当事人签字之日起生效;人民政府作出的林权争议处理决定,自送达之日起生效。当事人对人民政府作出的林权争议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出申诉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五、占用或者重用林地的审批程序:1.申请人向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2.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具体明确的审查意见与恢复森林植被措施和现场查验报告一并逐级上报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3.审核同意或批准的,按照规定预收森林植被恢复费。对长期征用或者占用防护林林地或者特种用途林林地面积10公顷以上,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林地及其采伐迹地面积35公顷以上,其他林地面积70公顷以上的;临时占用防护林或特种用途林林地面积5公顷以上,其他林地面积20公顷以上的,上报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审批。征用或者占用林地低于上述数量的,由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