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设计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设计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设计_第3页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设计_第4页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新课标高一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掌握文章中出现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如宾语前置、重要虚词等)。2、有初步的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个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地衡量利弊,及时地作出判断、果断地作出决策,来维护自己和集体最大的利益【教学重点】1、能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2、能合作、讨论、探究烛之武形象的光辉意义。【教学难点】分析并学习烛之武的说服技巧。【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教师点拨法【

2、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能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文言文基础知识(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2、能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大家都读过或者看过三国演义吧?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品,其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板书“舌战群儒”)一回更是精品中的精品。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张投降的风气日盛。在此情境下,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了“口”下败将,而且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吴蜀联盟共抗曹操的

3、局面得以形成。今天,我们也要认识一位与诸葛亮同样出色的辩论家烛之武,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将带领我们走进烛之武的世界。二、相关文学常识梳理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现在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看注释一,导学案以及三维设计上的相关知识。 好了,看到这里。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左传的哪些知识?(学生发言,老师补充)明确:关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叫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为解说春秋而作(传注释、解说),解说春秋的还有公羊专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方面

4、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因此也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有价值的文献;善于描写战争、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栩栩如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成就很高,我们来看两则后人的评价(ppt展示其评价)。三、新课学习掌握了左传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就进入新课的学习。现在大家先齐读一遍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起1、 纠正字音:读得很好,但有几个字的读音要注意一下。大家看黑板。(师生共同注音)氾(fn); 朝(zho); 夫(f)晋; 鄙(b)微夫(f)人;文言文一定要多读,现在再来齐读第一段。2、 第一段秦晋围郑(1) 概括段意哪位同学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一段的

5、内容?(明确:秦晋围郑)(2)翻译重点字句 哪位同学来翻译一下?(生译) (3)文言知识讲授与梳理 很好,等一下,我有几个问题。重点虚词。“以其无礼于晋”的“以”是什么意思?(因为,介词);“贰”呢?(从属二主);这一句话的正常语序是?(以其于晋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军”,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词类活用。(4)背景知识介绍与课文理解这两句话交代了秦晋围郑的理由,有谁知道这一段历史是怎么回事?(文章背景知识讲解,略(见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左传晋楚城濮之战) 好了,烛之武退秦师的相关背景就介绍到这里。从刚才的背景中我们知道,两个原因都与晋国直接相关,晋国攻打郑国有充分的理由,可是与秦国有

6、什么关系呢?秦国为什么要联合郑国来攻打郑国?只是因为两国关系好,来帮兄弟一把吗?(对,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利益的驱使,秦国是想从中得利) 理清了背景之后,我们回到课本来看。第一段共25个字,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大家结合秦晋围郑示意图来思考(ppt展示秦晋围郑形势图)。(明确:内容:交代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形势,说明郑已危在旦夕;作用:围郑不与秦直接相关,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提供了可能条件,埋下了伏笔;两军分兵驻扎在两地,为说服秦伯的秘密活动提供了便利,也为下文烛之武说服秦君活动的展开做了铺垫。)3、 第二段临危受命(步骤同上)还是按之前的步骤,先概括段落大意。(临危

7、受命) 这一段有三个人物,我们来请同学分角色朗读下。 三位同学分别翻译自己的“台词”,然后提问,在此过程中落实文言知识。佚之狐:“言于郑伯”介词结构后置;“使”,派遣;“若”、“辞”一词多义三维设计21。烛之武:“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壮”,年轻时;“为”作动词,做、干;“已”通假字; 齐读第二段。 到这里呢主角烛之武就出场了,他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如何呢?我们来结合史料思考。(ppt展示史料) 分析烛之武形象,自由发言(预设:长期怀才不遇;深明大义;老且益坚);四、下节预设(作业布置) 预习并翻译剩下两段,思考: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鉴赏烛之

8、武说服秦伯退师的说辞。2、品味人物语言,探究烛之武的形象。【教学过程】一、上节回顾上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课文的一二段,主角烛之武已经出场并临危受命,整装待发。大家还记得我上节课给大家看的史料吗?烛之武当时是什么形象?请看幻灯片(幻灯片:东周列国志中关于烛之武的句子) 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请一位学生翻译并表演此句内容) 师:这位同学表演得很传神很形象,大家都忍不住笑了。当时秦朝戒备森严,但是见郑国竟然派了这么一个人物来,不苟言笑的宫女、侍卫们也都忍不住笑了。 诺大的一个郑国难道就没有更好的人选吗?为什么会派一个须发尽白,伛偻其

9、身的垂垂老者去完成如此重大的使命呢?这位老者又是凭什么赢得了这场对比悬殊的较量?就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去探究这位传奇人物。 现在先来齐读第三段。二、课文讲析(一)第三段智退秦师1、第三段的段落大意是?智退秦师2、文本梳理与重点字词掌握(先让学生翻译,然后提问落实字词) (1)词类活用 夜在夜里,名词作状语。缒是动词,动词前的名词不做主语,就做状语。此处主语是烛之武,所以夜活用作状语。鄙,以为边邑,把当做边邑,意动 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厚、变薄” 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所害,所字结构作名词,害处 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10、(动词前面的名词不作主语就作状语,此句主语是晋君,所以这两个字活用作状语)东、西,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在西边(往西) 利,使动用法,使得利东封,封,把当做作为疆界,以为疆界,意动用法阙,使动用法,使减损(使秦国土地减少)(2) 古今异义执事,古:对对方的敬称,原指侍从左右供使令的人,后用作对对方的敬称,意思是不敢直接说话,请左右转达。今:掌管某项工作。越国,古:越国别的国家。今:古代的一个国家。 若舍郑以为,以为,古:以之为,把作为;今:以为,认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请客的主人行李,古:出使的人,使者;今: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3) 特殊句式夫晋,何厌之有?何,什么,疑问代

11、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补充:宾语前置的情况: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疑问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4)重点虚词:以:介词,因为。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用,拿。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介词,把。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表目的的连词,“来”。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而:表承接,连词,翻译成“才”。今急而求子;表承接,连词。夜缒而出,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表转折,连词。朝济而夕设版焉;表并列,连词。黑质而白章;表修饰,连词。吾恂恂而起。焉:句末语气词,不译。自亦有不利焉;朝济而夕设版焉;疑问代词,为什么。焉用亡郑以陪邻;兼词,从哪里。将焉取之。其:代

12、词。以其无礼于晋,代郑国。君知其难也,代“那”。共其乏困,代使者。又欲肆其西封,表第三人称,它的; 语气副词,表希望或商量语气。吾其还也;语气词,表反诘,难道。其真无马邪?3、讨论:烛之武是如何一步步劝退秦军的?(学生讨论回答与教师引导结合)烛之武的说辞我们就梳理到这里。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烛之武是如何退秦师的?是不是烛之武身怀绝技,一个暗器过去,“呼”地倒下一大片?(不是)那他是凭什么不费一兵一卒就说退秦师?(凭口才)对,凭他那高超的劝说技巧。本段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逼进,层层深入,显示了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而他的劝说艺术同时也是很高明的攻心术。看看烛之武

13、的攻心计分几步走?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发言,教师适当引导并总结)(明确:五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敢以烦执事)阐明利害,动摇秦君;(越国以鄙远君之薄也)以利相诱,为秦着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以史为例,巧施离间;(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之所知也)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夫晋将焉取之)五步,缺一不可,顺序也不可乱)这段说辞,短短125字,表现出烛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抓住素穆公不愿亡郑以陪邻的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对方。整段说辞层层深入,步步紧逼,面面俱到,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看来真是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在烛之武有理有据的层层进逼下,秦

14、伯的反应如何呢?(秦伯说 “说”通“悦” “盟”,结盟,名词活用作动词 乃,才),不仅退了兵,化敌为友,还找了个免费保镖。这烛之武真是“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大师”啊! 而且,效果还不只这些。看第四段,晋军的反应又如何呢?(二)第四段晋军亦退1、翻译与字句梳理“之”代秦军紧扣上文微没有,表一种否定的假设,译为“如果没有”; 因,依靠; 弊,损害;仁,仁道;所与,名词性短语,所结交的,所亲附的; 知,通“智”,明智 乱、整,形容词作名词,散乱,整齐; 去,离开 2、到第三段,烛之武劝退秦军,可以说完成了他的使命,那么第四段是否多余?(明确:不多余。交代晋军动向,使文章有头有尾;增

15、加波澜,使文章曲折有致)课文到这里就梳理完了,现在,请大家再把这篇文章齐读一遍,边读边想:这篇文章的主角烛之武有什么特点?你眼中的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烛之武退秦师起3、分析人物形象烛之武 (1)主角烛之武:有人说烛之武是一个志士,有人说是勇士,还有人说是辩士,你认为呢?(学生自由发言,无确定答案。) 志士爱国之志; 辩士说退秦师,高超口才; 勇士夜缒而出(古代的城墙一般有15米,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三层楼,请问各位年轻力壮的同学,给你一根绳子,你敢从三楼夜缒而出吗?那烛之武这样一个须眉尽白垂垂老者为什么敢?)(2)烛之武的成功给了你什么启示?(自由发言) 智退秦师对国家大事了如指掌,早有准备,否

16、则不会对秦晋恩怨、秦伯心理如此透彻(有准备,不抛弃、不放弃,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烛之武这么能干,从现代人的眼光看,是不是也有些不足呢?(不足满腹才华,却直到70岁才出山要敢于毛遂自荐)三、下节预设(需三五分钟)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后两段,分析了文中任务的形象,文章的叙事特点就留到下节课来说。现在我要布置给大家一个任务。下节课我们要搞一个小型辩论赛(ppt展示),辩题是“晋文公选择退兵是否明智?”辩论赛分正反方,正方的观点是“退兵是明智的”,反方观点是“退兵是不明智的”。我们就这样分:从中间隔开,前面四组为正方,后面四组为反方。下面,听好我的要求。双方辩手各四个,这个你们自己下去决定,辩手发言要

17、求有理有据,能够自圆其说。当然,不必只就这篇文章、晋文公而言,可以扩展,但必须能够支撑你的论点。给个提示:不退兵,是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但道义上说不过去;退兵则是隐忍待发,寻求更好的时机一举得胜。(ppt展示)前面一位辩手陈述自己的观点后,后一位辩手先反驳其观点再阐述自己的观点,双方四辩总结己方观点。我还需要一位主持人,郭涛,你来,不会没事,我教你;还需要四个同学当评委打分点评,哪四个来?(有人则指定,自己确定发言人;无人则指定康宁纬为评委发言人,去找其他三个评委)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去好好准备。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一、进行学生辩论赛(3035分钟) 师:上课!按照上节课的安排,这节课我们先来搞辩论赛,再讲其他内容。希望同学们畅所欲言,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让在座的老师们一睹咱DELTA2班的风采!有请主持人郭涛!(生辩论赛)二、学生评委点评,教师点评,总结辩论赛得失 (510分钟) 三、结束语初读课文,我们领略了烛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