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辨析题及论述题_第1页
马哲辨析题及论述题_第2页
马哲辨析题及论述题_第3页
马哲辨析题及论述题_第4页
马哲辨析题及论述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辨析题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在任何范围内都具有绝对的意义。答:这一观点是不对的。(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本体论范围内才有绝对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意识相对的。(2)从认识论大范围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又具有能动性,能反作用于物质,意识和物质互相联系。2.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2)在实践中,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从而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和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满足自身的发展要求,这事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2、所以,实践活动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象性活动。3.建筑楼房,先有设计图纸,然后才能盖房,所以,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是意识决定物质。答:这一观点是不对的。(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2)在建筑楼房之前所设计图纸,决不是人脑自生的。它是实践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在对客观世界的合乎规律的把握基础上所产生的认识结果。这正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的表现;(3)题中观点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夸大为决定物质的东西,是唯心主义的观点。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答:这一观点是不对的。(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

3、种是对立的发展观。她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第一,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第二,唯物辩证法用大战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5.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这一观点正确。矛盾规律也即是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事因为: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

4、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6.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答:这一观点是不对的。(1)矛盾是反应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2)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性,矛盾的同

5、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7.“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答: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上述观点不等同。“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从“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属于相对主义真理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一现象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具有能动性。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

6、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但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8.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都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答:这一观点不对。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属于感性认识阶段,具有直接性和丰富性的特点,但不能深入、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9.“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答:这一观点正确。这是恩格斯关于人类思维能力的辨证论断。人类思维

7、按其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条件、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人类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即是有限的和相对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得到解决的。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维僵化和绝对主义。10.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答: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由认识主体自身局限性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决定的,由于世界及其联

8、系和发展在空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史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1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是人类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是唯心史观。12.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在现代社会,

9、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单线的,可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有条件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在改革和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利用生产力已有成果,从而打破生产力的单线发展,实现跨越。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生产力比较落后,如果不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会始终落后于世界生产力发展,因此,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特点。13.劳动发展史实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中起了决定作用。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它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因此,恩格

10、斯说:劳动发展史实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14.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15.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答:此观点不正确。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

11、动生产率提高,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因果关系。16.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答:此观点正确。资本是自行增值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但这些无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获得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17.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答:此观点正确。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

12、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商品生产者之间才能发生关系,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才能在市场销售出去,剩余价值才得以实现。18.资本的价值构成决定资本的技术构成。答:此观点错误。资本家的资本可以从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两方面加以分析和考察。从实物形态上看,资本家的资本都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组成,其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叫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上看,资本家的资本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

13、构成,其比例叫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而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能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论述题1.用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论述现代大学生如何对待求职中的自我包装。答:(1)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对立的。对任何具体事物来说,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内容则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不是内容,内容也不是形式,二者有着确定的差别,这是它们对立性的表现。(2)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又是统一的。二者的统一性表现在:首先,任何事物都有既有内容又形式,它们是相互联系、依存,不可分割的。其次,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又能够相互过度、转化。(3)在内容和形式的对立统

14、一关系中,要特别注意把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又其矛盾运动。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中,第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第二,形式又积极影响内容,对内容又巨大的反作用。第三,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是矛盾运动的过程。(4)内容是大学生求职的关键,是求职成功的主导因素,形式是大学生求职自我包装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不能忽视。大学生要把握好内容和形式、自身素质和自我包装之间的辩证统一,以内容为主,最大限度发挥自我包装的艺术,在求职的激烈竞争中立足脚跟,取得求职的成功。2.用偶然于必然关系理论解释“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答:(1)首先,必然性总是和偶然性相联系,没有脱离偶然性的必然性。其次,偶然性总是

15、和必然性相联系,没有脱离必然性的偶然性。最后,偶然性和必然性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相互过度的。(2)机遇是社会历史为人提供的一种偶然性的社会条件,对于人的事业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机遇在个人面前出现,并不等于个人就能把握住机会,只有那些自身具备一定内在条件的人才有可能把握住这一宝贵的机会。而自身的内在的能力和条件不是天生的,通常是人在后天活动中有意识准备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3.诺贝尔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上述科学家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如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答:(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

16、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博士进行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等新理论。(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事物。4.试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评析下述

17、观点:在科学活动中,为了客观公正地观察和分析事实材料,避免.已有的理论持“中立态度”。答:(1)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能动地知道实践。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总是受一定思想的支配,带着头脑中已有的思想开始的。哲学史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和方法。人们的哲学观点决定着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也决定人们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水平,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活动的结果。(2)科学活动是人们又目的探索客观规律的实践过程,必须以正确的哲学理论为先导,并根据一定的理论来制定计划、设计方案、分析结果、总结经验,得出新的结论。科学活动如果脱离理论指导,只能盲目的实践,不可能取得

18、成功。(3)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用来指导科学活动的理论必须是正确的理论。“带着有色盲眼镜看问题”一般是指带着某种认识或先入之见去歪曲客观事实的做法,它与以尊重客观事实为前提,以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的科学活动不能混为一谈。以避免“带着有色盲眼镜看问题”来否定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是错误的,在实践中完全排除已有的理论认识也是不可能的。5.试述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应怎样认识和处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答:(1)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的个人价值是指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

19、作为人的存件的一种肯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2)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简单地说就是贡献和满足的统一。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这要求我们:一方面,社会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个人的合理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个人也必须努力对社会尽义务、担责任,尽可能地为社会多做贡献。我们主张社会价值于个人价值的统一,贡献与满足统一。只讲对社会的贡献而讲个人合理需要的满足,或只讲个人需要的满足而不肯为社会作贡献,都是对人的价值的片面理解。(3)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除了相统一、相一致的一面外,也有不一致。相冲突的一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优越制度为个

20、人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旧社会所无可比拟的条件和可能;另一方面,初级阶段相对于落后的生产力和尚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能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为社会做奉献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当自我价值同社会价值发生矛盾时,尤其提倡个人价值自觉地服从社会价值,有时甚至还要牺牲个人价值,去维护和实现社会价值。6.在社会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答:(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坚持以人为本,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时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全心全

21、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完全一致的。(2)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懂得以人为本的道理,而且要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7.试述资本周转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企业资金周转的意义。答:(1) 资本周转就是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