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信息技术研究现状_第1页
国外信息技术研究现状_第2页
国外信息技术研究现状_第3页
国外信息技术研究现状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美国为了论述的方便,这里首先以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的美国为例。美国信息技术教育起步很早,信息技术课程因州而异、因校而异,不同学区和学校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但是殊途同归,目的都是培养学生成为有信息素养的人。由于美国国家的信息化进程比较快,学校信息化设施建设也走在世界前列。据美国联邦教育部教育统计中心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年美国公立中小学接入互联网的学校达到以上,同时美国中小学教师运用计算机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经验相当丰富。由于地区差异和学生差异,美国的中小学信息教育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教育课因校而异,五花八门,重在激发学

2、生的兴趣,并不强调学科系统。中学的信息技术课,大体可分为二种形态:第一种,不设完整的信息技术课程,仅在数学或物理等课程中介绍一些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知识。第二种,设一门信息技术必修课或选修课。第三种,设一系列信息技术必修课或选修课,如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语言等。多数高中开设程序设计选修课,培养学生的逻辑运算和抽象思维能力。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也得益于国家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1996年1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表了年度国情咨文,把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迎接信息社会对一于教育挑战的重要举措之一,并表示到2000年全国每间教室、每一个图书馆都要与国际互联网联接,形成全国范围的信息高速公

3、路。为了实现到2000年的教育行动纲领,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组织成立了一个教育技术专家组,提出一个专门报告,就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计算机与Internct联网、改革美国中小学教育提供建议,主要建议包括:(1)以计算机辅助学习为中心,将信息技术贯穿于K12课程,效地使用技术。(2)保障实际投资。(3)保证人人都有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和权利。(4)在中小学积极开展实验研究,提高K12教育效率和费用效益。据统计,1980年6月,美国拥有计算机的小学和中学的百分比分别为5%、20%,到1983年4月分别增至40%、75%。1985年,美国小学和高中平均每校的计算机拥有量分别为6台、15台,1990

4、年分别为19台、45台。1985年,美国中小学平均每125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1995年为每12名学生拥有一台,2000年6月为每5名学生拥有一台。1995年,约有1亿美国人拥有电脑(约占美国总人数的3/1),其中17岁以下的青少年约占60%。1994、1996、2000年,美国中小学学校入网率分别为35%、65%。自1994年以来,与因特网联网的中小学数目增加了1倍多,联网教室数目增加了8倍,1994年全国有35%的学校上了因特网,到1997年则达到78%,有些地区超过了84%。1998年,美国不惜重金,为学校添置最尖端的电脑设备,经费超过50亿美元。这些举措,使得美国在抢占全球发展教育制

5、高点的竞价中占得了先机。英国英国中小学开展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教育,主要采取以政府规划、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和支持、教育部门和学校具体实施的办法。从教育内部看,由教育部、教育技术委负会、教师培训署、资格与考试署、教育协会、大学、中小学教师共同组织和实施。从教育外部看,有国家工业部、就业部(原属教育就业部)、人力服务中心、专业团体、广播公司、出版商、企业培训部、软件公司和硬件制造商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早在七十年代,英国政府就对计算机在教育中的使用开始了投人。近二十年来,全英较大规模的涉及信息技术的投资项目就达十三个之多。项目内容包括中小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师资培训、计算机硬件配置和软件开发以及新技术的学

6、习和推广,累计投资近三亿英镑。这些项目极大地推动了英国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中的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新修订的(国家课程)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仅浏览一下涉及中小学教育的部分投资项目,便可见一斑(见表二)。进人九十年代,英国政府将“信息技术”教育正式地列人(国家课程),主要目的有三:其一,让学生了解何为信息技术,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其次,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各学科的学习;其三,逐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目前,英国教育部已对中小学教育四个学习阶段中的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段分别制定了“信息技术”能力应达到的水平(见

7、表三)。为便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和评估,英国教育部并于1995年初颁布了英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各级水平标准。不难看出,英国政府对中小学课程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极为重视,其地位仅次于核心课程,对不同学段的不同年级段,不同年龄段规定了不同的信息技术水平,并对各级水平有具体要求。英国政府于1988年由政府出资成立了“教育技术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评估、开发教育和培训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并推动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研究和改革。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如课程培训、信息服务、资料编写等,支持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另一个相关组织是”教育资源信息服务中心”。此中心是一个拥有43000册参考书目的电子数据库,包括

8、政府的相关政策和规划。教师可随时便捷地查找到与(国家课程有关的指导意见和参考资料,该中心还存储有大量的计算机软件信息,并可通过网上查询。由于政府的积极努力,英国中小学IT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1990年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委员会(IAEEA)统计的结果表明:英国中学平均每18人拥有一台计算机,名列第二。仅有美国超出这一数字。但截止1996年,英国中学每校平均拥有计算机96台,小学每校平均拥有13台。比例分别为:中学l(台):9(人);小学l(台):l9(人),有些重点学校拥有量更多,如伦敦的布瑞特(BRIT)中学每三个学生就拥有一台计算机。这一比例首次超过美国(美国为1:10)。此外,近期欧洲共

9、同体(EC)的一个项目调查表明:英国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程中的运用比欧洲任何一个国家涉及的面都广。从下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英国中小学在学科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现状(见表四)据有关资料表明,英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光盘(CD一ROM)广泛使用于学校教育。光盘内容包括报纸、百科全书、文学作品、教育数据库、教育信息咨询等。二是交互式影像技术作为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应用于学科教学。交互式影像技术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可视影像组成,这种技术的应用将对学科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三是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英国政府计划,在近两年内建立学校数据网,加强学校之间以及学校与政府、图书馆、博物馆、

10、信息中心的联系。增加信息量,提高信息传送速度,建立社会化的信息教育体系。日本日本是信息技术教育开展较早的国家之一,为适应高度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获取、选择、整理、创造和传递信息的基本能力,其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已达较高水平。日本政府关注信息技术教育是从20 世纪 80年代开始的。最初是由社会教育审议会广播教育分会于1984 年发表了“微型计算机教育应用进修课程标准”,1985 年又总结为“关于微型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并将其作为普通学校计算机教育的基本方针,由文部省首次公布。与此同时,文部省成立了由专家组成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并在以后的咨询案中提出了教育所面临的最重要课题是国际化

11、和信息化的观点,以及有关信息教育的三条原则:(1) 正式开展适应社会信息化的教育;(2) 为了使整个教育系统产生活力,大力发掘和运用信息技术的潜在能量;(3)克服信息化带来的消极影响,重视教育环境的人文化。1986 年4月临时教育审议会提出要把“信息运用能力”摆到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加以培养。临时教育审议会在其向政府提交的四次咨询报告中,一再强调教育要适应信息化社会,提出教育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教育应当承担的任务在于“积极、认真地培养学生具有应用信息的能力”。为此,1988年修改了理科教学大纲,在初中和高中增加了有关计算机的学习内容,国家所属专项经费用

12、于给学校添置计算机设备。1989 年 3月,文部省又修改了教学大纲,要求从小学起就实行信息技术教育。同年 4 月开始实施的“学习指导要领”则明确规定:以计算机有关内容为中心开展信息教育。并在初中阶段技术与家庭科中开设选修内容“信息基础”,约 20 至 30学时左右。到 1991 年 3月,已有 41%的小学, 75%的初中和 99%, 的高中开展了计算机教学。90 年代初,日本文部省提出一项九年行动计划,拟为全部学校配备多媒体硬件和软件,训练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支持先进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1991年文部省公布的信息教育指南指出,“信息运用能力”包括的主要内容有:(1) 信息的判断、选择、整

13、理、处理的能力和信息的创造、传递的能力;(2) 对信息社会的特性和信息化对社会及人类影响的理解;(3) 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和信息的责任感;(4)掌握信息科学基础以及信息手段(特别是计算机)的特性、基本操作。日本文部省制定了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具体措施:(1)有计划地配备计算机以及推进学校设施的智能化;(2) 配备优秀教学软件以及研究开发优秀软件;(3)对全体教师进行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的培训;(4) 研究运用包括光缆在内的信息通信网络的教学方法;(5)建立具有提供综合性教育、文化信息功能的全国教育综合信息中心。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 1996年题为展望21世纪我国教育的咨询报告中重新定义

14、“信息运用能力”:主要是指能够主动地选择、运用信息和信息设备并积极地创新信息体系的基本素质。同时相应提出了信息教育的目标是:(1)信息运用的实践能力;(2)对信息的科学理解;(3)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为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1997年 11 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又公布了面向 21 世纪的关于改善教育课程基准的基本方向的文件,指出“要培养能够适应运用计算机和信息通讯网络等信息手段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加深对信息发出和接受的基本原则与信息化影响的理解”,为此,从小学到高中都应开设信息技术课。日本的各级学校在培养信息应用能力方面有着不同的分工。在小学阶段,把计算机等信息技术

15、作为教学工具来应用,使得学生能够接触、习惯信息技术,并能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积极态度。在初中阶段,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的各种特性,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计算机并学会使用计算机。在高中阶段,在相关科目的教学中,使学生明白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设置有关计算机的选修课。为了构筑信息通信环境及信息活用环境,文部省规划,到 2001年所有的初中、高中、特殊教育学校以及到 2003年所有的小学实行网络化。1999 年 12月,日本政府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该计划提出,到 2005 年全国中小学所有科目都要实现计算机和因特网授课。中小学通过使用计算机和因特网教学,实现三个根本转变,即

16、学生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方法和学校管理的根本转变。为推动中小学电子数字化教材的编写,日本专门成立了由产官学三方组成的“因特网教育系统推进恳谈会”,其成员主要由教育界和信息通信产业界的专家组成,也吸收了部分学校教师参加,旨在充分反映学校教师的建议和意见。该会将研究计算机教学软件的制作;研究利用360度立体摄影效果反映地域风俗习惯和纪念活动的软件开发问题;研究编写学生喜闻乐见的反映当地产业、历史等情况的音像教材;还将研制开发利用便携式电话进行信息交流的软件。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80年代的实验阶段、90年代的发展阶段正在进入基本普及阶段。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

17、育厂作会议,提出了我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及实施方案。教一育部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一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基本作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这标志着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开始走向成熟。截至川01年9月,我国信息技术必修课高1,开课率达92.巧%,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初中达65,32%,独立建制小学达1().33%。到2001年底,全国中小学拥有367万台计算机,从99年底的平均121人一台提高到51人一台。建有校园网的中小学校10657所(占1.8%),比99年底增3.56倍。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尽管发展迅速,形势喜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