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_第1页
[幼儿教育]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_第2页
[幼儿教育]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_第3页
[幼儿教育]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_第4页
[幼儿教育]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文档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梁女贤本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为适应时代飞速发展的需要,自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运动此起彼伏,不断深入,其中带有方向性的就是对人类创新能力的重视和培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1943年就发表了创造宣言,强调“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和“解放儿童的创造性,以从事创造工作”这意味着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务必改变传统灌输式、讲授式教学模式,突破常规的思维方法,探索出有益于培养学生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的新方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下面,就笔者个人的实践经验,浅谈一些体会。一、优化课堂教学,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2、,鼓励学生创新1、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教”与“学”的关系严重失调,教师只将学生当成木偶,大唱“独角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吕淑湘先生说过:“上课的时候应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就是说作为“教”的主体的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习的主角是学生,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一个思考和参与的空间,鼓励学生多想、多问,调动多种器官参与到学习中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2、 创设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习情趣孔子认为在学习中,“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

3、者不知乐之者”只有“乐学”,才能使人做到在学习上自强不息。学生对学习有了热情,就会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小学语文本来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语文教材也大多文质兼美,但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制约,对于课文中蕴涵的意境,一时难于理解,容易引起厌倦情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按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创设情境,在课堂上幻化出课文中的各种意境,增强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情绪高昂和精神振奋的状态下自觉投入到教学中去。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播放1976年1月11日亿万人民群众在长安街上迎送周总理灵车的实况录像,加以哀乐作衬托,再现那催人泪下

4、的场面,让人仿佛置身其中。随着教师深沉而充满感情的对当时时代背景的介绍,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情境,唤起爱戴、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语言、音乐、录像之渲染,创设了课堂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了激活学生思维的功能。3、 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激发创新欲望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精神负担,使学生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只有当他们好问、好动、好奇的心理真正得到满足时,才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地学

5、习,主动地探索,激发创新欲望。为营造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除可运用情境教学、直观教学、游戏进课堂等多种方法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原则:(1) 教师要放下架子,把自己看作是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在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研究和讨论。为使学生忘却师生的界限,使师生真正打成一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要注意课堂用语,多说商量、激励式的语句,如“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可以将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说给大家听吗,我们知道你一定能行!”、“不要紧张,慢慢说。”等,而在学生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失误时,更要勇于进行自我批评和纠正,和蔼可亲的教态能给学生以亲切感,学生就更愿意将自己的

6、各种想法说给老师和同学听,同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好表现作出肯定性评价,“人类最渴望的是别人的认可和赞许”(克罗斯语),教师的尊重和称赞能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继续进步的动力,激发创新的兴趣。(2) 允许探索和错误,不求全责备。有的教师在上课时总是希望学生的活动能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一旦出现偏差和错误,就不知如何是好,甚至加以责备,其实这种寻求所谓“标准”答案的做法只能严重压制学生的天性和创造力,势必令课堂气氛低沉。我们应该看到学生的“错误”中蕴涵着创造的萌芽,是接近真理的脚步,多加以理解,而不应冷嘲热讽,实际上,只要我们引导得当,错误往往可以触发创造的“火花”。伊区博士在当头棒喝一书中也提到:“

7、在力求正确之前,总是可能会产生错误的。犯了错,会刺激人们去思考自己的错误所在,产生创新思维。”(3) 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重要,他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保持问题意识是产生创造思维的备件。所以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敢想、敢疑,发挥创新潜能,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师在讲授课文狐假虎威前,可以极力渲染老虎在动物界中强大的王者地位以及狐狸的弱小,然后展示课文中老虎顺从地跟在狐狸后面的插图,通过如此情景的创设,容易引起学生对“为什么凶猛的的老虎乖乖地听从狐狸摆布”的疑问。对于学生提出的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应坚

8、持延缓判断的原则并及时因势利导,引发全体学生共同思考,通过集体讨论可形成一个相对宽松的、和谐的良好氛围,有利于成员之间的相互启发与相互沟通,从而激发个体的创造力。总的来说,要做到“七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提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教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不同意见允许争论,争论到炽热化时允许学生自由抢接话,发表意见不必举手等待老师批准。”学生的探索求学欲望才能被激发,课堂才真正民主。二、找准思维训练结合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心理学理论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创造力的心理要素,它表现为思维的独创性、发散性、灵活性、

9、突发性、深刻性等方面的特征。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确定结合点,设计相应的目标和训练方法,可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1、 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在真空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群体规范与群体目标的影响下,向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这种心理极其普遍,容易抑制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要帮助学生打破这种“人云亦云”的心理定势,提倡并鼓励学生不唯从教材,不迷信教师,不谋求唯一正确答案,为学生提供表现和创造的机会,在争论中求异,在评判中创新。如学习狐狸和乌鸦一文时,大多数的学生都明白该寓言说明了一个“乌鸦一样爱听奉承说话是要上当的”的

10、道理,我问:“可有同学有不同意见?例如对狐狸有何看法?”有一个同学受到启发,答:“遇困难时要像狐狸一样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回答虽然不符合教材的答案,但却能充分体现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的创造思维。2、 转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特征,是指以某些已知信息为思维起点,采取推测、想象等方式,让思维沿各种不同的方向任意发散,重组记忆中和眼前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为使思维更深入、理解更透彻、运用更灵活,而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学会更多角度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美国创造学家伊区曾说:我们如果在找到一个正确答案后,就不再寻找其它替代的正确答案,是万分

11、不幸的,因为往往第二,第三或第十个正确答案,才是我们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创新方法。”教学乌鸦喝水、司马光等文章时,教师可充分挖掘一切有利因素,如让学生讨论还有哪些办法可以帮助乌鸦喝到水、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去救人等问题,去培养学生突破常规,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3、 引导“有深度地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揭露事物产生和发展的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帮助学生掌握透过表面看本质的本领。教师通过把握教材中的重点句精心设计提问,就能有目的有步骤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比如她是我的朋友一课中有句话:“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

12、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我在这里提问:“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学生联系上下文后认识到颤抖是因为对献血、对死亡很害怕,“又举起来”是要坚持献血,我又问:“阮恒误认为献血自己会死去,为什么还要坚持献血?”经过激烈的争辩,学生领悟到阮恒待人真诚、无私助人的品格,感受到朋友间真挚的友谊。这种抓住重点句层层深入进行思考的训练,能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领会含义,体会感情。4、 满足“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自我肯定的要求。只有自我肯定的要求被满足,才能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的有些想法表

13、面看起来有悖常理,但进一步思考,常会发现其中的道理,教师对这些想法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一次在教授草船借箭时,有一位学生在初读完课文后很认真地向老师提出疑问:“诸葛亮是用计谋将箭骗回来的,为什么课题却说是借?”绝大多数学生听后都哄然大笑,教师直接将此问题转向全体学生,结果都哑口无言。于是教师肯定了提问学生勇于思考的精神:“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你很会抓住关键词进行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分析全文来探究原因,经讨论大家发现正因为有“借”才有“还”,暗示敌军自己造箭射自己,从而体会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领略到用“借”一字的贴切。通过对发表疑问或不同见解的学生的及时肯定,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了

14、信心,也调动了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5、 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维灵活,能举一反三、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心理学研究表明,高创造者常常产生触类旁通的灵感,他们能形成更多新奇的组合,能把一般人看来不相关的思想元素联在一起产生整体效应。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能力,必须让他们多积累一些感性的认识和学习前人的经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体现思维变通能力的文章,如称象、司马光、詹天佑等,教学时,教师要不惜浓墨重彩,张扬教材中前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轨迹,让学生领略变通技巧。如称象一文介绍曹冲打破思维定势,使用“等值交换”法,将重量相等的石头和大象互换,解决了别人无法解决的

15、称象难题。教师在授课时应引导学生对曹冲这种方法进行评价和再变通,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去创新。通过讨论,有同学认为曹冲这种办法也不是最好,因为称石头太麻烦了,也不准确。可以改用沙代替石头,这样会更精确;也可以用人代替石头,因为人能移动,可以减少搬运的环节。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变通带来的好处,能引导学生多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容易想到的方面去。6、 纠正“思路狭窄”的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所谓“思维的广阔性”,就是思考问题时想得宽,想得远。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爱因斯坦也肯定想象的作用:“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

16、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源泉。”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更要借助想象,教师须潜心寻觅教材中的可想象因素,合理利用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空间,找准切入点,采取这种形式让学生启发思维、展开想象,利用想象学会感受和表达。如利用情节伸展法,在讲授完坐井观天一文后,学生都能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都能明白井底之蛙是代表目光短浅,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的人。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续编若青蛙能离开井底,在见识过外面的世界后再与小鸟进行的第四次对话,通过青蛙前后认识上的差异,更加深了对课文的深刻理解。或结合插图,展开想象,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一幅插图画的是一团烈焰把邱少云整个包住,但他仍一动不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日常不小心被开水烫伤时的情景,一边看图,一边想象,体会邱少云当时的感受,更能使邱少云这个英雄人物以升华并深刻铭记于学生心中。也可通过画画来拓阔想象。特别是在教授古诗时,让学生将自己体会和想象到的诗意画出来,更容易将抽象的文字变成活生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