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考察报告范文_第1页
博物馆考察报告范文_第2页
博物馆考察报告范文_第3页
博物馆考察报告范文_第4页
博物馆考察报告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博物馆考察报告范文 篇一:博物馆调研报告 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 调研报告 专业班级 环艺4班 姓 名 指导教师 所在学院 2014年 10月 大河博物馆调研报告 一、 调研题目:博物馆设计 二、 调研目的: 1. 进一步了解博物馆内的空间功能布局,实地的体验其内部 的空间感受,了解博物馆内部功能的布置方法。 2. 加强了解多重空间与复杂功能之间的关系,学习和借鉴他 们的设计方法和原理。 3. 加深了解周边环境对博物馆的影响和关系。 4. 了解认知防火消防在博物馆建筑中的作用和处理。 5. 对基地和周边环境进行实地调查和拍摄。 三、 调研对象: 1、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展示博物馆。 2、基地及其周边环

2、境。 3、关于博物馆的资料及规范图书等。 4、河南省博物馆。 四、 调研成果: 1、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 大河村遗址位于郑州市北12公里处,面积约30万平方米。从历次发掘的大量墓葬、房基等遗迹看来,这个遗址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代文化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容,文化层深达4-7米。引人注目的是残存的房屋。目前已发掘出房基30多座,建筑方式各异,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一号房基的墙壁高达1米,距今约有5000年,属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晚期建筑,为目前国内该时期仅存的房基。出土的文物主要有红陶黑彩、白衣彩陶。彩陶片上绘有各种天文图像如太阳纹、月亮纹、星座纹、日珥纹等。发掘表明,先民们曾在此延续居

3、住长达3300多年,经历了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父系氏族阶段和奴隶社会的夏、商时期,大河村遗址是郑州地区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历史缩影。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占地17亩,建筑面积为2600平方米,馆内建有仰韶文化房基保护房、陈列室、陶艺馆、办公楼等。保护房为砖木结构的传统建筑,四面坡瓦顶,面积400平方米;陈列室为砖混结构的现代建筑,平面呈亚字形,面积800平方米;陶艺馆为砖混结构的仿古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办公楼为砖混结构的两层小楼,面积650平方米。 大河博物馆给我的感受就是尽管此处的交通便利,但是没有好好的利用,可能是由于基金不够得原因,只有一条后来修建的水泥路可以到达博物馆,其后

4、面的一条田间小道没有利用。其西面的仓库还有一些建筑可以说是把整个博物馆挡在了后面,在107国道上还有在其北边的路上很难发现这一个建筑,这就显得其价值一般。博物馆的路标也不明显,我们几个调研的问了周围的住户,他们很多的人竟然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博物馆,问路找到这个博物馆的我们竟然发现我们是在博物馆绕了一圈才找到得,当我们走在那条博物馆后面的小路上的时候还不确定我们看见的四坡屋顶是博物馆的,太不可思议了。 由于我们几个没有能进到博物馆里面,就算是馆的环境布置也没有办法看到,所以太可悲了! 2、 基地及其周边环境 基地位于现在的大河村遗址博物馆的西边,临近老107国道和连霍高速公路,交通便利。现在是农田

5、,基地的西边是一些公司的仓库,很多的货车等在此过,就我感觉而言可以说是噪声污染很实严重,而且很多粉尘污染,再加上老107国道上的交通状况后,在这里,我的感觉简直太乱了。基地的南边是几户农家和大面积的农田还有一条泥泞的田间小道,我们就是在这条小路上来到基地的。基地的北边是高速公路的缓冲带,绿化带,整体上感觉还行在我们累的时候我们几个还在这个绿化带的草地上好好的休息了一番。如果在这里建成了博物馆的话,我感觉这个缓冲带是可以好好利用的。在缓冲带的东边是一个倒闭了的娱乐场所,我们进去了,里面可以进行钓鱼等娱乐活动。这个地方我感觉也是可以好好利用的。如果博物馆建成开放,一定会给这里带来很多的经济效益的。

6、基地的东边是现在的大河博物馆,已经7年的时间没有对外开放了,对基地的影响可以说是很大的,因为我们是在老馆基础上设计的,在望东边是几个墓地和一大片的树林,树种单一。 3、 河南省博物馆 河南博物院是我国历史上创建较早的博物馆之一。现在位于郑州市农业路8号,占地10 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万平方米,累计投资近3亿元人民币,历时5年建成。主体展馆位于院区中央,呈金字塔形,后为文物库房,四隅分布有电教楼、综合服务楼、办公楼、培训楼等。整体建筑结构严谨、气势宏伟,造型古朴典 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特点。按照国家级现代化博物馆的要求,新馆内部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内有自动消防系统、安防

7、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文物保护系统、电教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等设施。 4、 资料整理 阅读了博物馆设计规范图书,和查阅了设计资料集的博物馆部分,做了部分的记录和整理。了解了博物馆的功能分布,及其空间布局,加深了对博物馆设计特殊方面的要求,如防火疏散,安全等问题。 五、 调研总结: 1、深刻了解了基地周边的环境,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 2、通过对河南博物馆的调研了解到了展览空间、大厅空间等 的功能布局以及空间体验和防火疏散的要求布置等。 3、了解了历史文化对博物馆造型等的影响。 4、规范对博物馆设计的特殊要求。篇二:博物馆考察报告 作者姓名 方启智 指导教师 胡小军 学科 汉语言文学100

8、1班 所在学院 人文学院 提交日期 2013年 4月22日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是由杭州市政府出资建设的工美主题的博物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北起刀剪剑、伞博物馆南面,南近登云路,西起小河路,东与京杭大运河相望。博物馆建筑由原杭州红雷丝织厂老厂房改造而成,总建筑面积1893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5149平方米。 博物馆的建馆是对原街区刀剪剑、扇、伞三大国家级博物馆的扩容和升级。四大博物馆在融合了古运河、旧厂房和杭州工美文化的同时,共同构成了以运河景观、历史建筑、工艺美术为特色的,集展示、收藏、研究、培训和交流为一体的,具有杭州特色、运河特点的工艺美术主题博

9、物馆群落。为世界打开了解杭州工艺美术的窗户,搭建起交流切磋和发扬传承的平台。 当我拾级而上,经过一楼的展销区与二楼的大师工作室之后,便到了三楼的基本陈列展厅。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古朴,这是在古色古香的围栏上触摸到的,在精品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三尊雕塑和两个瓷器上感受到的。其次是简约与大气,无论是栅栏状的天花板,抑或是落落大方的成列,都给了我这个感觉。简约而不简单,大气而不奢华,正乃中华气度。 随步而走,信马由缰,经过了带有不知名意味的四色材料墙,曲径通幽处,眼前豁然一亮,映入眼帘的是颇具童话意味的阅读互动区,头上的天花板上挂着一条简约化的中华龙风筝,迎面的墙上则是一些丝带绣、绣花鞋、剪纸、纸艺画、画纸

10、油伞等小小的工艺品,还有一些市民互动的照片在,而互动区内的桌子上则摆放着一些工具、纸笔、便签纸等,看来这是一个游客DIY,或者留言纪念的地方。 继续随步踏去,在头顶天花板下悬挂着的各色纸鸢的引领下,来到了民间工艺美术展览区。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里的话,那就是“碰撞和交汇”。这是一个传统和现代的交汇点。这里有亭台水榭,亦有现代展台,这边是淄衣水袖、生旦净末,那里是旗袍婚纱、模特艺人,有古典的旗装仕女,亦有摩登的婚纱新娘,各展娉婷,各占韶光。还有幸在这里看到了杭州民间工艺大师高波的手工布制贴画,画中人物恬静安详,传神地表现了作者极其作品的温柔雅致之美,宛若三月苏杭烟气。 沿路而走,就到了生活中的工艺展

11、区,此间气象,当是八十年之前的杭城吧?而且是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展品从女子的旗袍、油纸伞、苏绣、秀绸灯笼,到人家的竹箱、布偶、布花、布阵,再到书房一角和会客厅,仿佛我们就置身在那古韵犹在、新风初兴的西子之畔。在这里还有幸一窥冯文土大师的红楼梦群芳雅集图东阳木雕,屏风正面为红楼梦群芳雅集图,背面为大观园风景,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人物表情形象生动,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兴尽而去,徐步而行,迎面而来的带着强烈的金属质感的台柱和斑驳错落的天地玄黄雕刻顿时给了我别样的感受,哦,这是金属工艺展区,这里大概介绍了杭城金属工艺的历史,尤其是二十世纪初的创立的张小泉剪刀和自五代越国时期便开始具备相当高水平的金银饰

12、品,不过此展区的金属展品不够丰富确实让我有点遗憾。 折步而回,缘门而进,就到了编织工艺展区,各种精致娟秀的丝织品顿时让你陷入了编制的海洋,床铺、被褥、床头灯、拖鞋、编织箱、椅子、床罩,乃至玩具玩偶,哦天,别告诉我那个精致的皇城模型也是编制的!不得不感慨,地俊人杰的杭城,这些心里手巧的编织匠们,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踏过一扇门,眼前的风光又变了,从编制的简约到了丝织的细腻。如果说编制让你觉得像亲切熟稔的邻家大姐,那么丝织就像温柔秀婉的小家碧玉,没见过丝织,你不会相信那些再普通不过的一针一线可以编绘出如此扣人心弦的作品,特别是王文瑛大师的双面异色异物雷锋今昔屏,简直让人觉得巧夺天工!不亏为被评为展

13、现杭州西湖山水壮丽和秀美的倾力之作。而绕过这些秀美丝织品之后,那些静静伫立的丝织机,让人明白了那些成功背后的艰辛,多少日夜的机杼声, 千千万万的针挑缝合,才能完成那么几米见方的旷世佳作。 信步而行,不知不觉到了陶瓷工艺展区,如果说前面的丝织品是温柔秀婉的小家碧玉的话,那么这些陶瓷,就像是温文尔雅、面如冠玉、玉冠华服的士子,这里大概介绍了杭城良渚文化的黑陶、东汉中晚期的越窑青瓷、南宋修内司窑与郊坛下窑的青瓷等,一个个或精美秀气、或温良敦厚的陶瓷确实很讨人喜, 特别是其中的青花斗彩婴戏捉迷藏瓷雕,更是表现了儿童天真烂漫的童趣,人物活泼、动态生动、衣服装饰纹样精致,色彩丰富并具有传统特色。 转过一个

14、拐角,就到了微雕、竹刻工艺区,我立刻就被展柜内的放大镜给震慑到了这是我第一次在博物馆看到放大镜!展品居然要放大镜才能观赏,可见其微雕手艺之精深,这是比蝇头小楷更深一层的考究!至于旁边的竹刻或者竹雕,主要展品为竹扇,展品精巧润泽,又带着一种若有若无的竹香气,呈现出一种愈久弥香的韵味来。 拜别了好闻的竹香味,就到了精巧绝卓、享誉全国的东阳木雕的世界,东阳木雕,不仅有之前微雕竹刻的知微见著,更平添了一份磅礴来!你看那高米,胸径米的云龙花瓶东阳木雕,黄龙腾飞苍茫九天智商,缭绕祥云之间,精雕细刻与气势恢宏完美地结合在了这个木雕上。 又经过了几个拐角,依次经过根雕和石雕之后,到了我认为的游览终点,结果忽然

15、发现在墙上发现了代表游览起点的介绍字样。我意识到我完全走反了游览顺序,不过当是无伤大雅,不觉莞尔而笑。 总结来说,关于优点这方面,已经散落在了文中的点滴里了,现在就大致谈谈所感受到的不足。 1、工艺美术博物馆的占地面积略有些不够大气了,只占了一个楼层,而不是专门的一幢楼,这直接带来的后果是每个具体的展区都只能分到小小的一点“地皮”,也带来了馆藏内容的不够丰富,颇有些意犹未尽之感。 2、缺乏足够分量的“镇馆之宝”,比如我原以为能在金属制品展区看到越王勾践剑,惜而未果,不由顿足长嗟。 3、阅读互动区其实可以再开发一些,增加更多的DIY内容,比如简单的剪纸、纺织机、木雕工具等等,让市民能通过自己动手

16、来增加对传统工艺的了解和喜爱。 一路行来,闻过竹香,抚过铜绣,叹过微雕,喜过丝织,似乎完全沉浸在了杭城传统工艺的海洋里,伸了个懒腰,自来时路归去,似乎什么都没带走,又似乎,带走了整个杭城。篇三:博物馆考察报告 考察时间:2011年12月18日 考察地点:浙江省博物馆 文物名称:弦纹瓶 文物年代:南宋 文物器形:梅瓶 文物用途:贮酒器 所属窑口:龙泉窑 器物介绍:此次博物馆考察中,重点考察的文物是图中的 南宋龙泉窑弦纹瓶。从器形看,属于梅瓶,在宋时为贮酒 器。器物外施梅子青釉,是薄釉发展成多次上釉的实物例 证。 一、龙泉窑龙泉窑是我国历史上一大名窑,其主要产区在浙江西南部的龙泉,故得名龙泉窑。龙

17、泉窑烧制的历史始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其间共经历1600多年,故龙泉窑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一个瓷窑系。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其出产瓷器的总体风格以两宋交替时期为分水岭:北宋早期以前,龙泉窑瓷器的风格受到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影响,表现出与这三窑相似的特征,即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龙泉窑在北宋中晚期有了较大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具体表现为胎体较厚重,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用刻花、划花和蓖纹装饰。南宋时期龙泉窑得到空前的发展,龙泉青瓷进入鼎盛时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的烧制成功使南宋龙泉窑扬名中外,并达到瓷器艺术的顶峰。 此次考察的这件南宋龙泉窑弦纹瓶就是龙泉窑的鼎盛时

18、期的典型代表。可以看出,生产此器物时,龙泉窑已由从越窑、瓯窑和婺州窑承袭下来的薄釉风格转变成为多次上釉形成的梅子青釉。 二、器形 梅瓶之所以得名,是因其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从整体器型来看,梅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正如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所说,“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i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梅瓶的起源于契丹民族有密不可分的渊源。“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畈,岁以为常。四时各

19、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ii陶瓷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具,在民族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契丹人运用制瓷技术,生产出一种储水器鸡腿平。鸡腿瓶瓶身细高如鸡腿,小口、短颈、圆肩、收腹、上粗下细。契丹人在与汉族的交流中将鸡腿瓶传入中原地区,鸡腿瓶也逐渐演变成宋时的经瓶,即我们所说的梅瓶。到了南宋时,梅瓶器型变得短矮,瓶身没有早期梅瓶修长,肩部也不如北宋时期饱满丰润,总体上看此时的梅瓶给人以浑圆感觉。 梅瓶从起源时的鸡腿瓶起作为储水器一直流传下来,在宋朝,梅瓶作为实用器主要用于盛酒。在上海博物馆中,就有两件宋朝带的磁州窑梅瓶,其中一件上有铭文“请沽美酒”,另一件上有铭文”醉乡酒海”。梅瓶作为酒

20、器的功用一直延续到元明时期,桂林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出土于明墓的梅瓶,肩部堆雕了“天长地久”四字,隐含了“天藏地酒”谐意,这就从侧面表明了梅瓶储酒功能在明朝的存留。除此之外,梅瓶也兼具陈设装饰的功能,明中晚期以后直至清代,梅瓶的装饰功能越来越明显,其中清代梅瓶传世甚多,其中以景德镇青花梅瓶为甚。 在浙江博物馆展出的这件藏品是南宋龙泉窑的作品,体现出典型南宋梅瓶特点,即模仿古风,在器形上追求温厚典雅,具体则表现为瓶身不再如北宋时修长,肩部亦不似北宋时丰满圆润,整体体现出浑圆的特点。 三、弦纹 弦纹是古代陶瓷中最为常见,也是最为简单的一种纹饰,其纹样是在器物表面刻画出的单一的或若干道平行的线条,排列在器物的颈、肩、腹、胫等部位。用弦纹做器物装饰的做法在原始陶器上就有体现了,弦纹的出现与原始制陶中轮制方法的产生有关,工匠利用转轮在陶器表面旋刻出来平行的纹路,故弦纹又称旋纹。弦纹有细弦纹和粗弦纹两种。细弦纹像一条细长的带子平缚于陶器之上;粗弦纹作宽带状,中间呈凹槽状,犹如板瓦,亦称瓦纹。两种纹饰有的在一件器物上同时出现,有时弦纹与其它纹饰配合使用。 这件器物通体使用弦纹装饰,属于粗弦纹、凸弦纹和单线弦纹,弦纹质朴的特点体现出泉州窑简洁、雅致的神韵,而弦纹作为从新时代时期就出现并沿用至后世甚久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