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的生物修复_第1页
城市河道的生物修复_第2页
城市河道的生物修复_第3页
城市河道的生物修复_第4页
城市河道的生物修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城市河道的生物修复摘要:城市河道污染的特点一般是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氮磷含量超标;水体滞流,多处于厌氧状态,复氧能力差;淤积严重,透明度低,甚至出现黑臭现象;河道生态系统退化严重,自净能力差等。城市河道往往需要进行综合整治,如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废水回用率、控源截污、清淤、水系沟通、护岸整修、完善调水设施、沿河绿化、水质修复等等,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关键词:城市河道、河道治理、修复技术、生物修复一、 前言城市河道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重要的生物廊道。汇集、接纳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沟通内陆和大海,具有航道、文化、娱乐、休闲、景观、生态等多种功能,对减弱城

2、市热岛效应、降低城市洪涝灾害、丰富城市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品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的命脉之一,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强烈,一方面人类更强烈地影响城市河流的水文特性、物理结构和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城市的社会经济系统和居民日常生活也更加依赖于城市河流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功能。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污染物被排入城市河道,城市河道遭到严重污染。城市河道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及健康,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经济的同时应积极研究适合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河道污染治理技术。而生物修复因其本身具有费用低廉、高效快速、安全,且二次污染小等优点,

3、被广大专家所推荐。二、 我国城市河道面临的问题1. 河道渠化、直线化、平面化严重。人们出于行洪安全考虑,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或折现型的人工河流,河道横断面形状规则化,致使河流原有的“曲折蜿蜒”的形状和“深潭”、“浅滩”等许多生物赖以维持生存的自然生境消失。2. 河流水质恶化。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废水排放量日益增加,再加之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对河道开发利用程度过高等原因造成城市河流功能退化,自净能力衰竭。3. 河道硬化,生态系统损坏严重。传统的河道治理工作,采用了大量的混凝土作护坡,这种混凝土由于是无孔的介质,切断了河流水体与土地、生物之间的有机联系,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生物群落的多

4、样性也随之降低,河流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4. 河流景观设计缺乏全面的认识。河流是构成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经过精心设计的河流景观,不仅可以改善城市面貌,也可带来生态、环境、经济等效益。而传统河流的景观设计仅停留在一般的美学意义上,单纯的追求视觉的美感,忽略了生态、文化、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功能。三、 城市河道治理技术的研究治理河流污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国内外已在使用的或已试验的污染河道水体治理技术主要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类修复方法。3.1物理修复物理修复主要指疏挖底泥、机械除藻、引水冲淤和调水等。疏浚污染底泥意味着将污染物从(河道)系统中清除出去,可以较大程度地削减底泥对上覆水

5、体的污染贡献率,从而改善水质。调水的目的是通过水利设施(如闸门、泵站)的调控引入污染河道上游或附近的清洁水源以改善下游污染河道水质。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技术应用来看,物理疏浚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我国城市黑臭河道大部分已有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底泥积累,底泥厚度一般有一米以上,受工程条件限制,不可能将全部污泥清掉,清淤后的下层底泥仍为新的污染源,甚至可能会出现短时期污染浓度增高。而且清出的底泥容易形成二次污染。清淤将底泥底栖生物、微生物等一起带走,可能会打破长期形成的生态平衡,中断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出现新的环境问题。因此物理修复的应用仍需具体考察。3.2化学修复化学方法处理污染水

6、体主要是添加化学药剂和吸附剂改变水体中氧化还原电位、pH、吸附沉淀水体中悬浮物质和有机质等,从而使污染物得以从底泥中分离,或降解转化成低毒或无毒的化学形态。具体做法包括:混凝沉淀、加入化学药剂杀藻、加入铁盐促进磷的沉淀、加入石灰脱氮等。化学方法的暂时效果最为明显,因此一般作为应急控制技术。化学方法的缺点是十分容易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且使用成本比较高,作用效果不持久,也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常常作为一种协助技术或应急控制技术。3.3生物修复生物修复旨在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完善系统功能、实现反馈调节机制,统筹系统外部的环境污染因素。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特定的生物(植物、微生物或原生动物)吸

7、收、转化、清除或降解环境污染物,实现环境净化、生态效应恢复的生物措施。3.3.1微生物修复技术多数情况下,微生物修复技术往往与曝气技术、植物修复技术、生物膜技术等复合运用。对于重污染河道来说,微生物往往不能正常生长或发挥作用,一般需要先经过物理化学修复到一定阶段后再使用微生物修复。目前的产品种类丰富,除了常见的微生物菌剂外,也开发了固定化酶、固定化微生物、激活剂等产品,亦有将底质改良剂、氧化剂、钝化剂、抑藻剂等与微生物菌剂复合在一起,使之同时具有降解、氧化、钝化、除磷、抑藻等多种功能。3.3.2水体植物净化技术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主要包括植物吸收、微生物代谢以及植物根部微环境中的吸附、过滤、沉淀

8、等作用,可有效控制水中N的含量。水生植物净化技术的优点是成本低、能耗小、治理效果较好,对环境二次污染小,有利于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具有一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样水生植物净化技术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有:净化效果问题。植物自身一般不能对有机污染物进行代谢作用,所以净化效果不能完全达到要求。季节性问题。水生植物的生长易受季节的影响,在冬季往往净化效果不好,因此需选出喜温及耐寒的水生植物,用于不同季节的净化。应用范围问题。在重污染水体中,植物往往不能正常生长。入侵植物问题。某些水生植物(如水葫芦)繁殖能力强,可能影响土著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在利用过程需加以控制。后续处置问题。水生植物生长过

9、程中可能会吸收某些风险物,收获后如何有效的进行资源化回收利用缺乏实际操作。3.3.3河道曝气技术受污染的河流,由于污染物分解耗氧,引起河流水质恶化,自净能力下降,水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向处于缺氧(或厌氧)状态的河流进行曝气,可及时补充水体溶解氧,加快水生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帮助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河道曝气生态净化系统中氧气的主要来源有人工曝气复氧、大气复氧、水生生物通过光合作用传输部分氧气三种途径。在采用曝气生态净化系统的河道内,形成了多种微生物和水生生物共存的复杂生态系统,通过物理吸附、生物吸收和生物降解等作用以及各类微生物和水生生物之间功能上的协同作用去除污染物,并形成

10、食物链,从而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河道曝气一般用于解决河道水体的有机污染问题,同时可以作为应急措施处理突发性河道污染,如突发性事故排放废水造成的污染。该技术是近年来国内外治理河流污染的有效工程措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河道的黑臭现象有明显的改善,但该技术受到温度、水体微生物与水的混合程度、微生物活性等的影响。因此,河道曝气技术的应用要充分考虑污染水体的特征,并结合一些生物方法以提高其效率。3.3.4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一般由人工基质和生长在其上的水生植物组成,是一个独特的土壤-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其原理是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在有一定长宽比和底面坡度的

11、洼地上,用土壤和填料混合组成填料床,并在床体表面种植成活率高,生长周期长,抗水性强,性能好,美观的水生植物形成一个独特的生态体系。污水在床体的表面和填料缝隙中流动,利用水生植物进行吸附、降解,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根据湿地中的植物形式,人工湿地可分为浮游植物系统、挺水植物系统、沉水植物系统三种。人工湿地对有机污染物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废水中的不溶性有机物通过沉淀、过滤作用,很快地被截留并被微生物利用;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通过植物根系的吸附、吸收及代谢降解等过程被分解去除,这种技术已经成为提高大型水体水质的有效方法。3.3.5生物接触氧化技术生物接触氧化技术是一种高效的生物膜法处理工艺,实质是对天然河

12、流中所发生的生物过程的一种强化,它根据天然河床上附着的生物膜的净化作用及过滤作用,人工填充滤料或载体,供细菌絮凝生长,形成生物膜,进而达到净化河水的效果。常用于净化河流的生物膜接触氧化法有砾间接触氧化法、沟渠内接触氧化法、薄层流法和伏流净化法等。生物膜法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它的有机负荷较高, 接触停留时间短, 减少占地面积, 节省投资。3.3.6生物操纵技术生物操纵技术,也称食物网操纵,主要是利用水生动物的摄食作用完善食物链和水生态系统。水生底栖动物及滤食性鱼类能增加藻类滤食量,减少藻类含量,提高水体质量。螺、蚌等底栖动物可过滤悬浮质,摄食生物碎屑,其分泌物有絮凝作用,虾和部分鱼类可摄食藻类、

13、碎屑、浮游动物。水生动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一员,这些动物作为健康水生态系统的补充组成,投放数量合适、物种配比合理的水生动物,可延长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提高生物净化效果。3.3.7氧化塘技术氧化塘是一种自然的水处理净化工艺,排入到城市周围土塘中的污水,在塘内经过较长时间的缓慢流动、稀释和扩散,并经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使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被降解和去除,使污水得以净化。3.3.8生态浮床技术我国污染水域90%以上是因水体中N、P含量过高引起的水污染,实质上是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必须以生态的理念、思路、方法来探索切实有效的河湖污染水域治理的新途径。生物浮床技术作为一项传统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改善技术,是根据

14、生态学原理发展起来的集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一体的实用技术,又称生态浮岛。其内涵是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和基质,采用现代农艺和生态工程措施综合集成的水面无土种植植物。生态浮床的主要作用是在实施期间,由植物吸收和富集水体当中的营养物质及其它污染物,并通过最终收获植物体的形式,彻底去除水体中被植物积累的营养负荷等污染物。因此,在进行生态浮床植物的选择时,不仅要求该植物能够适应被污染水体,完成正常的生育周期,还必须能形成较大的生物产量,以便更多地吸收污染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起到较好的净化水质的作用,所以单一的依靠植物为主体净化水体,虽能对N、P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生物量的限制阻碍了

15、净化效果的进一步提高。3.3.9生态护岸技术生态护岸是为结合护岸工程与环境生态的要求提出的,既能满足河道护岸功能,又有利于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其建设过程融合了水利工程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等多个学科。由此可见, 生态护砌对水体中氨氮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显著。3.3.10生态河床技术去除传统整治河道铺设在河床上的硬质材料,恢复河床自然泥沙状态;恢复河床的多孔质化,建设生态河床,为水生生物重建栖息地环境。以生物防护稳定河床、改善河床生态环境的方法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增强了河道生态的自然修复功能,有效地提高了河道行洪能力,改善了河道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亲水环境。3.3.1

16、1生物沉床技术生物沉床技术是将沉水植物种植在沉床载体上,通过固定桩将沉床固定在水体中,利用沉水植物对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高的水体进行净化。3.3.12生物栅修复技术生物栅是按照生态学原理、根据水质强化净化要求构建而成的一种近自然型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装置。生物栅技术是利用植物、微生物、水生动物和底栖动物等生态要素的协同作用来实现生态修复功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富集巨大的生物量,以达到快速、高效的处理效果。生物栅系统具有巨大的由植物根系和组合填料形成的表面积,对固体物质、胶体物质及氨氮等有一定的沉降、拦截和吸附作用。四、 结语本文综述了我国城市河道污染的现状,以及城市河道生物修复技术的现状,主要介绍了微生物修复、水体植物净化、河道曝气、人工湿地、生物接触氧化、生物操纵、氧化塘等十余种修复技术,描述了各类修复技术的基本理论方法、技术特点、应用效果以及现存问题。参考文献:1. 李建政,任南琪主编.污染控制微生物生态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2. 刘军,程晓宏,邹国明等.城市河道底泥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中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专刊,20103. 常素云.城市河道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天津大学环境学院,20114. 翁平,王发园,宁大亮等.城市河道水体生态修复实践现状及进展.中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