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货币政策影响研究_第1页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货币政策影响研究_第2页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货币政策影响研究_第3页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货币政策影响研究_第4页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货币政策影响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货币政策影响研究专业:金融学 学生:熊强 指导老师:徐桂兰摘 要 论文对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货币政策影响进行了研究。首先收集了人民币升值和中国货币政策的历史数据,了解了当前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并据此从经济学,国际政治环境以及国内经济环境三个方面阐释了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根据所学由此推出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发展及货币政策的影响和提出了一些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完善的建议。关键词 人民币升值 中国货币政策 影响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RMB appreciation on Chinas monetary policy Major: Finance Student:Xiong Qiang Instructor: Xu GuiLan2Abstract Papers on the impact of RMB appreciation on Chinas monetary policy has been studied. First collected RMB appreciation Chinas monetary policy and historical data,to underst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rrent appreciation of the renminbi, and accordingly explains the reason for yuan appreciation from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domestic economic environment in three aspects. According to what they have learned thus launched RMB appreciation 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onetary policy and put forward some background sound appreciation of the renminbi Chinese currency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 RMB appreciation , Chinas Monetary Policy , Influence目录1 绪论 .4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41.2 文献综述 .41.3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52人民币升值与中国货币政策现状 .52.1人民币升贬值历史数据 .52.2中国货币政策历史数据 .52.2.1计划管理体制下的货币政策 .52.2.2宏观管理体制下的货币政策 .62.2.3以反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 .62.2.4 19982008 年初的货币政策 .62.2.52009年至 2013年的中国货币政策 .72.3人民币升值的背景 .83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的发展的理论分析 .933.1经济学上分析 .93.2从国际政治分析 .103.3从国内经济分析 .104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发展及货币政策的影响 .104.1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 .104.1.1有利于增强人民币的支付能力 .104.1.2有利于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 .114.1.3有利于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114.2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 .114.2.1出口将受限制,减少国民收入,增加就业压力 .114.2.2迎合投机资本,制造资产泡沫,引发游资外逃 .114.2.3使得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可能 .114.2.4使经济进一步与国际接轨,给中国带来巨大挑战 .124.3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124.3.1提高中国存贷利率的两难处 .124.3.2热钱大量流入,冲击货币政策 .124.3.3货币供应大增、经济过热、通胀加剧 .125.1日本和德国面临的本币升值时实行的货币政策 .135.1.1日本和德国面临本币升值时的应对 .135.1.2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启示 .145.2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选择和走向 .15附录 .16参考 文献 .16致 谢 .171 绪论1.1 选题背景与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加,2013 年即将收官之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再掀升势,中间价和即期价双双连续刷新高点纪录。继 2010年 5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且持续的呈现上升趋势在 2013年,在美联储退出 QE预期反复发酵、外围新兴市场货币大幅贬值的背景下,人民币对美元依旧保持了总体强势、稳步升值的态势。贸易顺差维持高位叠加国际资本流入,是推动 2013年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力量。而且伴随美联储退出 QE预期的反复发酵,2013 年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上虽未大幅走强,但美元指数全年仍收获了 0.95%的涨幅。特别是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在美元走强预期升温、自身经济形势不佳的背景下,发生了大规模资本外逃,加上有些国家外汇储备非常有限,其本币币值受到了剧烈冲击。例如,印度、印4尼 2013年本币对美元贬值幅度分别达到 20%、11%,俄罗斯卢布、泰国泰铢双双贬值 7%。表现相对较好的韩元全年也仅升值约 1%。与外围新兴市场货币相比,人民币表现可谓“坚如磐石” 。市场观点对于中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前景仍普遍乐观。究其原因,除了对我国经济增速保持相对高位具有信心之外,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套息交易仍有利可图。一方面,虽然美联储已经开启了量宽政策退出程序,但其退出的步伐是缓慢的,事实上当前美联储只是缩减了购债规模、美元供给规模仍在扩大。更何况,QE 退出是在经济复苏前提之下进行的,而经济回暖往往意味着风险偏好的上升,这也是上周以欧元为代表的非美货币一度大涨的重要原因。因此,中短期来看,美元持续走强仍有难度;另一方面,在央行大概率为了“调结构、防风险”而继续实施中性偏紧货币政策,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中短期内我国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仍将易上难下。这意味着,境内外利差,仍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成为“热钱”流入并推升人民币汇率的重要力量。1.2 文献综述戚丛丛认为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矛盾也在日益突出,而协调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是我国国民经济稳健发展的基础。王松奇认为人民币大幅升值是金融政策创新的关键蔡洋萍 认为主要沿着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最优货币政策及模型不确定性两条主线进行研究,对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最优货币政策展开理论推导和实证研究。1.3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本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主线,首先,概述人民币升值的现状提出问题,联系以前的人民币升值情况从不同角度分析现有数据得出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外因和内因,再根据以前的历史数据大致推导出人民币升值产生的对不同方面的影响,同时依照以前的经济政策和国内外的相应研究提出相应的的几点建议。2 人民币升值与中国货币政策现状52.1 人民币升贬值历史数据数据来源:新浪财经数据可以中看出在 1994年到 2005年的时候人民币因为汇率管制一直未曾升值。在 2005年放宽汇率管制后人民币一直在持续的升值,在 2008年的时候停了一年的时间后又再次的步入了升值的趋势中。2.2 中国货币政策历史数据2.2.1 计划管理体制下的货币政策 第一阶段是 19791983 年。在这一时期,货币政策仍然是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因为国家处于高度集中统一计划经济模式下,货币和银行的作用被削弱了,直到 1984年我国才成立中央银行并开始执行货币政策。因此,此阶段的各项经济指标处于计划体制之下,价格的制定货币投放量以及经济增长完全由政府控制,货币政策的作用无法充分表现出来。但由经济指标可以看出,政府对货币的政策是以稳定币值为主兼顾经济发展。 2.2.2 宏观管理体制下的货币政策 第二阶段是 19841992 年。这一时期的货币政策有了很大发展,最突出的是从 198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集中履行中央银行职能,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逐步转变为以国家调控为主的宏观管理体制。间接的货币政策工具开始使用,但信贷现金计划管理仍是主要的调控手段。1988 年发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从 1989年下半年开始,中央银行采取了严厉的紧缩性货币政策。 2.2.3 以反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 我国的经济经历了 19901992 年三年的低通货膨胀期,在当时经济过热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抑制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62.2.4 19982008 年初的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自 1998年 1月起取消了信贷规模管理,货币政策的作用范围和影响力度得到空前提高。1998 年在中国宏观经济出现通货紧缩的情况下,人民银行加大了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货币政策的提法经历了“稳健的” 、 “努力发挥作用” 、 “进一步发挥作用”等阶段,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意图相当明显。 19982002 年,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以下货币政策措施,刺激国内需求,遏制消费物价指数持续负增长和企业开工不足、失业人口不断增长的势头:大幅度降低利率,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灵活调控基础货币;取消贷款限额控制,灵活运用信贷政策,调整贷款结构。 2003年初,针对经济中出现货币信贷增长偏快,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倾向明显加剧等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保持了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具体政策措施有: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强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调控基础货币的能力;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适时对金融机构进行窗口指导。 2004年中国经济从 2002年起重新开始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至 2003年已经完全结束 1998年以来的通货紧缩惯性,实际经济增长速度恢复到历史平均水平。在进入 2004年后,中国经济 继续保持强劲扩张倾向并快速增长,然而重要原材料、能源、交通运输短缺的瓶颈制约问题日益突出,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信贷规模过快增长的不稳定因素不断积累。为此,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方针指导下,中国财政货币政策采取适度紧缩的政策取向,通过紧缩性的需求管理政策措施,引导总体经济景气逐步转折下行,向加强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平稳发展。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总量上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注意加强预调和微调。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彭兴韵对此的评价是:为了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2006年,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物价水平较低的态势,但同时也出现了投资和信贷增长过快、国际收支不平衡以及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针对经济金融运行的新形势和新问题,人民银行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有两件事是意想不到的,第一件事是国内猪肉价格会上涨如此之快;第二件事就是美国信用危机引发的次贷危机会如此之严重,而这一年正是央行动用货币政策最为频繁的一年,年底中央经济会议定下“从紧”的货币政策基调72008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是 08年宏观调控的重大任务。针对形势变化,我国宏观政策相应从“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到“灵活审慎” ,货币政策则从 2008年 7月份就及时进行了较大调整。一是调减公开市场对冲力度。二是于 9月和 10月连续三次下调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三是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四是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灾区重建、 “三农” 、中小企业等贷款。五是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浮幅度,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货币政策调控效果逐步显现。货币信贷平稳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金融业稳健运行。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对灾区、 “三农”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逐步加大。2.2.52009 年至 2013 年的中国货币政策2009年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实施了名为适度宽松实为扩张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出现了跳跃式增长。货币供应量 M1和 M2增速自年初起逐月加快,到 11月末,两者增速分别达到 34.6%和 29.7%,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第四个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高峰。从信贷增长情况看,全年贷款余额达到 40万亿,新增贷款达到9.59万亿元的历史高位,比上年多增 4.69万亿,是 2007年新增贷款 3.64万亿元的 2.63倍。货币和信贷的高速增长,为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但是也带来了通货膨胀预期上升、资产市场泡沫加速膨胀的负面作用。正因为如此,从去年 10月起,中央银行开始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稳步回收市场流动性。在货币市场操作和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停滞的双重作用下,2009 年12月货币供应量增速开始回落,M1 和 M2增速分别比上月回落了 2.25和 2.02个百分点,降至 32.35%和 27.68%。尽管如此,仍然比上年末分别高出 23.29和 9.86个百分点。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继续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发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逆周期调节功能。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积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总体看,在稳健货币政策的作用下,金融运行基本平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不断提升,较好地实现了年初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和物价调控目标。2013年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握好调控的度,增强操作的灵活性,注重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风险防范三者的平衡,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促进经济结构8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稳定适中的货币金融环境2.3 人民币升值的背景1997年亚洲危机中,我国顶住压力保持人民币不贬值,被世界各国称赞。2003年,我国面临着同样巨大甚至更难抵御的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这次不同的是,先是日本财务相在七国财长会议上提出类似于 1985年针对日元的“广场协议”那样的文件,要求人民币升值。随后美国财政部长斯诺也表示人民币应该升值。而由于美元走低,欧洲和东亚一些国家担心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冲击,也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行列。国际上出现了一股强大的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势力。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已不适应我国经济与改革的要求。首先,固定的名义汇率已丧失其真正的经济意义。实际上,结售汇和资本管理制度在压抑外汇需求的同时创造了很大一部分外汇供给,而央行的持续干预以及事实上的最大市商的地位,抹平了一切真实的供求差异。央行确定的基准汇率并非市场真实供求均衡的结果。其次,固定盯住美元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存在根本冲突,削弱了货币政策效果。人民币对美元无弹性的汇率将我国经济与美国紧密联系,这使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制定受到很大的限制。再次,名义汇率固定激励着资本投机,增加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在一个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框架下,市场的动态均衡是由国际套利资金自发维持的。而在政府维持的固定汇率制度下,尽管汇率能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但其潜在的炒作空间却在不断扩大。一旦因客观情况的改变使这一制度难以维持,大量国际市场上投机性基金等游资的攻击,将以一种极具破坏性的方式释放这一获利空间,从而给一国货币制度带来灾难性后果。正因为我国已有的汇率制度存在着致命的缺陷以及来自国际上方方面面的压力,因此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改革和重新选择已是势在必行2001年以前,国际社会上还在纷纷质疑中国的各种统计数据是否真实,是否含有水分,但在 2001年以后,国际上就已充斥着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了“中国威胁论”的一个核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悄然而生。首先是在 2001年 8月 7日,英国的金融时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的廉价货币(Chinas Cheap Money)的文章,紧接着是在 2001年 9月 6日, 日本经济新闻上出现了题为对人民币升值的期望中国威胁论的升级的文章,这两篇文章拉开了国际上讨论人民币升值问题的序幕2006年,对中国经济来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一方面,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据估计,2006 年中国 GDP增长率达到了 10.7%,人均 GDP已经超过 2000美元,均为历史新高。又据 WTO发表的全球贸易报告,2006 年全球商品进出口总额,中国排在美国和德国之后,居世界第三位。一切的迹象表明,中国经济正以其强劲的增长力,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但是在9这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中,有的国家却坐不住了。他深深感到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这个国家正是现世界头号强国美国。2006 中美贸易顺差达到了 1442.6亿美元,为历史最高。于是美国便以中国工人抢去了美国工人的饭碗,巨额贸易顺差造成其损失为理由,对中国进行经济“敲诈” ,妄图使人民币升值。为了调节和缓和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以及几乎要开打的经济“战争” ,2006年 12月份,中国和美国进行了第一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和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作为两国元首的特别代表共同主持此次对话。正如会前人们预想的那样,人民币升值成为了这次对话的焦点问题。当时美国财政部一高级官员就说,人民币汇率是本次对话的核心部分。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当时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更灵活的人民币汇率有助于中国更有效地分配资金, “全世界都不会忍受中国以如此慢的速度来调整人民币汇率” 。3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的发展的理论分析3.1 经济学上分析第一,人民币汇率自 1994年以来已近 10年没有进行调整,而这 10年中国经济和国力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二,90 年代以来,一些权威的国际机构和贸易伙伴一直就认为人民币存在不同程度的价值低估。第三,在近几年,国际收支失衡的背景下,外汇节余过多本身就表明外币定价过高。而中国实行的“盯住美元汇率”政策,所以就使得本币(人民币)定价过低,从而使人民币升值就有很大压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