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ppt课件_第1页
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ppt课件_第2页
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ppt课件_第3页
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ppt课件_第4页
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1,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是由登革病毒4个血清型引起的两种不同临床类型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分布广,发病最多,危害较大的一种虫媒病毒传染病。,2,3,登革热的历史,1779描述登革热病例1780年美国费城流行1869年命名为登革热(Dengue fever)1906年发现埃及伊蚊是传播媒介1907年证实病原体是病毒1911-1931年陆续证实白纹伊蚊也是媒介,4,登革热的流行,1779描述登革热病例1880年埃及开罗45人口患病;1922年美国南部发病约100-200万例;1925-1926年澳大利亚56万例;1928年希腊患者超过100万例;1942-1945年日本大流行每年患者有100-200万例;1960年越南发病数达200万;1977和1981年波多黎各和古巴爆发本病患者数十万,5,目前全球的流行,2.5亿人 ,占全球人口的 40%生活在登革热传播区域 Dengue至少在 100国家流行 分布在Asia, the Pacific, the Americas, Africa, and the Caribbea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估计每年有 5000万1亿人感染 50万DHF 患者 2.2万死亡儿童占多数,6,我国近年登革热流行情况,78年 佛山 4型79年 广州、中山市 1型80年 海南 、广东、 广西 3型86年 海南 2型88年 海南 2型90年 广州、佛山 4型91年 广州 1型93年 广州、佛山 2、4型96年 番禺 1型99年 中山 2型02年 广州,7,Denque virus type II,黃病毒属,耐低温,不耐热,60度30分钟或100度2分钟灭活,对酸、洗涤剂、紫外线等都敏感,8,传染源,各种类型的病人、隐性感染者和灵长类动物病人:是主要传染源。多数病人在发病前1天和发病后5天内为病毒血症期,此时媒介伊蚊吸血即可传播。隐性感染者登革病毒感染者中90%属亚临床感染,他们在本病的传播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动物宿主在热带丛林型疫源地中,灵长类可以成为传染源蝙蝠等在该病毒保存和扩散中起一定作用,9,传播途径,传播媒介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白纹伊蚊(A.albopictus)雌蚊在叮咬有病毒血症的人时,如受到干扰更换宿主,可立即传播登革病毒。吸血后,病毒在蚊虫唾液腺内增殖,经8-10天的潜伏期再传播病毒。,10,易感人群,人群对登革病毒的初次感染均较敏感。初次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较稳固的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但对异型病毒的免疫力则只约维持2月1年。由于登革病毒有4个型,感染1个型后还可能发生第二次或连续感染第二次感染可能引起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征合征,11,流行特征,地理分布-地区性-世界性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加勒比海 中国:广东、海南、广西、台湾季节性-夏秋、雨季,510月流行方式 -由市镇向农村蔓延; -突发性,集中发病特点; -周期性,12,人感染病毒約3-14天(通常5-8天)潜伏期,发病前一天至第五天为病毒血症期,病毒在蚊体內大量增殖8-12天后可传給人,开始生病,帶毒伊蚊終身帶病毒至死方休,健康人,传播途径,13,临床类型,又名断骨热、斑痧。潜伏期3至14天,通常为57天登革热高热、头痛、极度疲乏、肌肉和关节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皮疹、淋巴结肿大 。此类型传播迅速,可引起较大规模的流行,病死率低 登革出血热以高热、出血(如出现牙肉和鼻孔出血)、休克和高病死率为特征,是较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分为无休克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症多见于流行区患者再感染其他型病毒,14,临床表现1,发病较突然,有畏寒、发热,伴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发热常为2436小时内达3940 。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 面、颈、胸部潮红,结膜充血,15,临床表现2,皮疹:于病程57日出现为多样性皮疹、皮下出血点等出血倾向,一般在病程58日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或胸腹腔出血,16,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血液浓缩。血细胞比容较正常水平增加20%以上,或经扩容治疗后血细胞比容较基线水平下降20%以上;低白蛋白血症等。特异性抗体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或IgM抗体阳性急性期病人血清、脑脊液、血细胞或组织等中分离到登革病毒。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以上增长检测到登革病毒抗原。RT-PCR检出登革病毒基因序列,17,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生活在登革热流行地区14天内去过或来自流行区发病前14天内曾有被蚊虫叮咬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查,18,鉴别诊断,发热伴皮疹性疾病:感染性疾病: 流感、麻疹 、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非感染性疾病:药物疹、自身免疫性疾病等。,19,治疗,1.一般治疗:隔离完全退热。休息2. 监测:血压、尿量、血小板、血球容积等。至退热后2448小时3.抗病毒:利巴韦林,20,最重要的治疗:对症治疗,高热: 物理降温,慎用退热药 脱水: 及时补液,但不滥用静滴 严重毒血症: 肾上腺皮质激素 出血: 止血药,输新鲜血 脑型: 脱水剂,激素,21,登革出血热,一、概 述登革热的严重类型,多见于儿童。临床特征:发热、出血、休克、 血液浓缩、血小板减少病死亡率高,22,登革出血热,二、病原学:型常见三、流行病学多发生于登革热地方性流行区多发于儿童,我国以青壮年为主,23,登革出血热,四、发病机制二次感染:两个不同型别的感染抗体增强作用病毒株:2型年龄、种族有关,24,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1.前驱期:25日典型登革热临床表现 2.出血表现:皮肤黏膜出血,多器官出血,束臂试验阳性 3.血小板减少 4.血液浓缩,红细胞比容 20%分型: 无休克:DHF 出现休克:DSS,25,几个注意问题,登革热+出血=登革出血热? 不 Need 4 WHO criteria, capillary permeability 登革热只会死于出血? 不 Patient dies as a result of shock登革热处理不当会变成登革出血热?不 可加重, but DHF is a distinct condition, which even well-treated patients may develop,26,治疗,病死率:不治疗:50%,治疗:3%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抗休克:积极补液,扩容,皮质激素出血:止血、输血及血小板,27,十、预 防,控制传染源:隔离患者 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