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科学史转向的再考察_以_世纪末物理学_史的编史学研究为例_朱慧涓_方在庆_第1页
20世纪科学史转向的再考察_以_世纪末物理学_史的编史学研究为例_朱慧涓_方在庆_第2页
20世纪科学史转向的再考察_以_世纪末物理学_史的编史学研究为例_朱慧涓_方在庆_第3页
20世纪科学史转向的再考察_以_世纪末物理学_史的编史学研究为例_朱慧涓_方在庆_第4页
20世纪科学史转向的再考察_以_世纪末物理学_史的编史学研究为例_朱慧涓_方在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33 卷 第 3 期2 0 1 7 年 3 月自 然 辩 证 法 研 究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Vol33, No3Mar , 2017文章编号 : 1000 8934( 2017) 03 0086 0620世纪科学史转向的再考察以 “世纪末物理学 ”史的编史学研究为例朱慧涓1, 方在庆2( 1 首都师范大学 物理系 , 北京 100048; 2 中国科学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北京 100190)收稿日期 : 2016 10 30基金项目 :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一般项目 ( KM201610028003) , 2015 年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重大突破项目 ( Y62102) 。作者简介 : 朱慧涓 ( 1985) , 女 , 江西抚州人 , 理学博士 , 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讲师 , 主要研究方向 : 科学编史学 、近现代物理学史 ; 方在庆 ( 1963) , 湖北天门人 , 哲学博士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 主要研究方向 : 科学史 、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 。摘要 : 20 世纪的科学史延续并深化了它在 19 世纪以来的发展 , 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伴随着科学史的职业化 , 科学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 其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 研究内容日益丰富 , 研究方法逐步多样 , 展示出全新的面貌 。科学史在 20 世纪的变革主要来自于研究进路上的几次转向 , 但目前对这些转向的内在结构仍未有深入具体的研究 。对科学史主题进行科学编史学考察能够弥补这个缺憾 , 为我们了解科学史在 20 世纪的发展带来直观且有益的补充 。19、20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作为一个科学史主题 , 在这方面有诸多优势 。关键词 : 科学编史学 ; 科学史的转向 ; 库恩 ; 世纪末论题 ; 描述主义中图分类号 : N031 文献标识码 : A20 世纪见证了科学史的繁荣和发展 , 它在 20 世纪初已有职业化迹象 , 在四五十年代美国高等院校陆续建立科学史相关院系中达到高潮 , 真正确立其独立学科的地位 。科学史在 20 世纪以来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 其研究领域 、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日益丰富多样 , 这主要得益于科学史研究进路上的几次转向 。这些转向有科学史家的亲身经历和切身观察加以佐证 , 国内学者甚至还充分利用国际科学史刊物的文献数据进行计量研究 , 来说明科学史中确实发生过一些转向1123。然而 , 对于这些转向的内在结构( 转向的方式和特点 ) , 科学史界一直缺乏具体深入的考察 。本文试图弥补这个缺憾 。本文认为 , 科学编史学研究中的一种类型 对科学史主题的考察 可以为 20 世纪以来的科学史描绘出一幅充满细节的生动图景 。19、20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 ( 后简称“世纪末物理学 ”) 作为科学史的一个研究主题 , 在这方面有诸多优势 , 它涉及的时间段短 , 但相关的科学史研究又不失丰富多彩 , 我们能从中看到一些过去未曾知晓的细节 。一 、问题的提出编史学 ( Historiography) 是讨论历史书写活动的一门学问 , 它关心历史学的历史 ( 即过去的历史是如何写就的 ) , 也关心与历史书写相关的理论和方法 。科学编史学 (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 就是对科学史做编史学的研究 。从编纂历史的角度看 , 一般编史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也适用于科学编史学 ,但从自身学问发展的角度看 , 科学编史学也有不同于一般编史学研究的独特思想和方法 。这一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对科学编史学研究进路的考察之中 ,这是一种类型的科学编史学研究 。还存在一种类型的科学编史学研究 , 那就是对科学史主题做相关考察 。图 1 简单表示了科学编史学的研究类型 。横轴是时间轴 , 纵轴表示由科学史主题所构成的集合域 。横轴上的某个时间段出现编史进路的改变 ( 新68DOI:10.19484/ki.1000-8934.2017.03.01620 世纪科学史转向的再考察编史进路的进入或者旧编史进路的转变 ) , 从而影响科学史研究 ; 纵轴上的点表示某个科学史主题 ,它也随时间在不断发展变化 。科学编史学研究的两种类型直观地反映在图 1 上 : 纵向的线条代表对编史进路的考察 , 例如考察内史向外史的转向 、女性主义视角和后殖民主义视角的进入 、物质和视觉的转向254 55等 ; 而横向的线条代表对科学史主题的考察 , 常见的科学史主题如 “科学革命 ”、“牛顿 ”研究也是这类编史学考察的对象 。这两种科学编史学研究类型 对编史进路的考察以及对科学史主题的考察 ( 后面分别称为 类研究和 类研究 ) , 构成了我们常见的科学编史学研究的内容 。当然 , 还有其他类型的对于科学编史学的讨论 , 例如科学史的元理论问题和方法论作用 , 这类讨论的价值和意义也越来越为国内科学史界所关注388 89。图 1 两种主要的科学编史学研究国外 类和 类科学编史学研究均不在少数 ,但相较而言 , 类的讨论更热烈一些 , 这主要见于个别热门科学史研究领域 , 例如 “科学革命 ”( 主要是指发生在 16、17 世纪的科学革命 ) 。在国内 , 科学编史学研究更多见于 类 , 这恐怕与国内的科学编史学研究起步较晚 、研究氛围长期重实践轻理论不无关系 。讨论科学史编史进路 , 能够关照到科学史实践 , 对实证性历史研究有潜在的指导作用 , 这对国内科学史同仁有一定的现实吸引力 。这两种类型的科学编史学研究对于科学编史学乃至科学史都十分重要 。一方面 , 就科学编史学而言 , 讨论编史进路时往往需要科学史研究案例的支撑 , 而考察某一科学史主题的研究历史时又必然论及多种编史进路 , 从图 1 就可以看到 , 这两种类型的研究会发生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 。另一方面 , 对科学史来说 , 类研究有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意义 , 有可能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问题 , 而 类研究通过系统地论述 、分析和评价某一主题的已有研究 , 能够为后来的研究提供必要参考 , 也具有潜在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但是 , 类研究还存在一个作用 , 尚未得到充分挖掘 , 即对 20 世纪以来科学史的演变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 。科学编史学关于 20 世纪以来科学史发展的论述历来多强调其整体宏观的变革趋势 , 比如从内史向外史的转向 、新的综合史的兴起 、不同编史进路的引入 , 等等 。这种论述实际是从一个大学科门类出发做一般性总结 , 力图勾勒出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 。以历史广角的眼光来看 , 这种描述确实能够为我们描绘出科学史发展的整体图景 。但是 , 这种宏观性往遗漏了很多微观层面的细节 , 例如 , 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社会史进路如何进入具体的科学史研究 , 又怎样发挥作用 , 这是这种宽视角的历史关怀所具有的不可避免的缺憾 。如果不对科学史主题进行科学编史学考察 , 就无法获知这类细节 ,更无法深入探索某个主题之下历代学者的问题意识 、视角取向和思想关怀 , 对科学史研究而言 , 这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世纪末物理学 ”史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 , 但并不影响历代科学史家对它的浓厚兴趣 , 关于它的历史写作始于 20 世纪初 , 在四五十年代伴随着科学史学科的独立走向专门化 , 之后也经历了科学史中的几次转向 , 可以说 , “世纪末物理学 ”史研究贯穿了整个 20 世纪的科学史发展历程 , 见证了科学史从前职业化时期到职业化之后的种种变革 。“世纪末物理学 ”史研究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20 世纪 50 年代 ( 科学史尚未职业化 )之前的 “世纪末物理学 ”史的写作 ; 第二阶段是 20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伴随着现代物理学史研究成长起来的 “世纪末物理学 ”史研究 , 其中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以及外史论的转向是值得注意的关键事件 ; 第三阶段是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的 “世纪末物理学 ”史研究 , 其中 80 年代初海耳布朗 ( John LHeilbron) 的 “世纪末论题 ”( Fin de Sicle Thesis)的提出是十分重要的转折点 。这三个发展阶段又涉及三次重要的研究转向 : 第一次是从早期的经典 现代物理学的叙事转向科学革命的叙事 ; 第二次是从单一的内史论进路转向内 、外史论双重进路 ;第三次是综合史的尝试 。下面将分别论述这三次转向 。78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 33 卷 第 3 期二 、转向之一 : 经典 现代物理学的叙事转向科学革命的叙事“世纪末物理学 ”史研究的第一次转向是一次叙事框架的转向 , 它发生在 20 世纪 60 年代 , 直接影响因素是 1962 年库恩的 科学革命的结构 ( 后称结构 ) 一书的发表 。50 年代之前 , 科学革命还没有成为 “撰写科学史的一个核心组织原则 ”, 而库恩让人们注意到了除第一次科学革命之外的其他革命482 83。在此之前 , 关于 “世纪末物理学 ”史的写作强调经典物理学向现代物理学的过渡 , 而此后 ,科学革命式叙事成为了主流 。“世纪末物理学 ”史很早就出现 , 在科学史职业化之前 , “世纪末物理学 ”史多由物理学家撰写 , 主要出于学科教育或普及民众的目的 。这些作品常常把 “世纪末物理学 ”描述为从经典物理学向现代物理学的过渡 。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说法来自玻恩 ,他在 1936 年的演讲中这样形容这个时期的物理学发展 : “本世纪的开始正好是两个不同时期划分的标志 , 在此以前的物理学常称为经典物理 , 以后的称为现代物理 。这以于描述历史的发展倒是一个方便的巧合 。1905 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以同时看成是经典观念的顶峰和新观念的起点 。”548这一说法与现在对于经典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的一般理解大致相同 , 在时间上 , 1900 年被看成是经典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的分界点 。物理学家有关 “世纪末物理学 ”经历了从经典物理学向现代物理学过渡的论述奠定了后来众多科学史著作描述这一历史时期的基调 。而且 “世纪末物理学 ”有其特殊性 , 它不仅处于时代的转折点 ,更站在物理学的交叉口上 , 所以颇受科学史的青睐 , 人们总愿意花一定的笔墨来突出这段历史中充满变革 、富有冒险的部分 。这其中有很多科学发现的故事都在经典向现代物理学过渡的叙事框架中演绎 , “两朵乌云 ”是一个典型代表 , 它简单清晰地说明经典物理学的两大实验 ( 以太漂移实验以及黑体辐射实验 ) 给物理学带来的困难最后如何催生出了现代物理学的两个领域 ( 相对论以及量子物理 ) 。这种风格流行一时 , 即便在 “世纪末物理学 ”史研究专门化之后 , 它仍延续下来 。结构 一书将 “世纪末物理学 ”描述为一场科学革命691 94, 给科学史中的 “世纪末物理学 ”赋予了一种新面貌 , 使得原来的叙事风格逐步被科学革命式的叙事风格所取代 。在 结构 之前 , “世纪末物理学 ”只是物理学发展中一段承上启下的过渡期 , 在 结构 之后 , 科学史家获得启发式的规范理论来重新认识和描述这一时期的物理学 , 关注他们此前未曾过多留意的革命性因素 。“世纪末物理学 ”被提升到革命的高度之后 , 也受到了更多科学史家的关注 , 日后关于它的革命式叙事风格也渐渐常态化 , 许多相关科学史研究总要表达这一时期的革命性质 , 叙述危机的到来和革命的诞生 。这次叙事框架的转向实际上是 “世纪末物理学 ”史内史论进路中的一次转向 , 尽管两者在内容的编写逻辑上没有过大差异 , 但是科学革命式叙事框架比经典 现代物理学的叙事框架有更丰富的设问方式和分析概念 , 它们实际上是由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所带来的 。以前 “世纪末物理学 ”史关注的话题往往是实验上的新发现 ( X 射线 、电子 、放射性 ) 、经典物理学在此阶段的完成 、新物理学的诞生 。而在科学革命式叙事框架下 , 科学史家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问题意识 , 提出的问题主要针对这一时期发生的革命 , 包括经典物理学的危机表现在什么地方 ? 这场革命是如何发生的 ? 它如何导致了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的出现 ? 这一系列问题在长时间里成为科学史家研究的焦点 。三 、转向之二 : 单一内史论转向内 、外史论并行“世纪末物理学 ”史研究的第二次转向是从单一的内史论进路转向内 、外史论双重进路 。这一转向发生在 20 世纪 70 年代 , 出现了有关物理学学科建制的计量研究 , 从而开始了 “世纪末物理学 ”的社会史考察 。70 年代之前 , “世纪末物理学 ”史偏重思想史研究 , 主要关注重要物理学家的贡献以及学科分支领域的发展 , 着重刻画这些人物的理论工作以及展现物理分支学科内部知识体系的逻辑发展脉络 。这种风格早期形成于物理学家撰写的物理学史 , 后来职业科学史家延续了这种风格 , 继续关注物理学的内部历史 , 例如克莱因 ( Martin J Klein)1961 年的文章 普朗克与量子理论的开端 介绍普朗克在量子理论方面的部分工作 , 并尝试回答普朗8820 世纪科学史转向的再考察克在提出量子理论过程中的相关历史问题7459 460。70 年代以后 , 由于外部社会史研究的进入 , “世纪末物理学 ”史研究开始逐步呈现内 、外史论并行的局面 。“世纪末物理学 ”的社会史考察并非一开始就呈现完整固定的形态 , 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70 年代社会史刚进入 “世纪末物理学 ”史时 , 主要集中于学科建制史和机构史 , 80 年代以后不断发展出新的研究视角 , 用更多元的社会文化因素与科学产生互动 。同时 , “世纪末物理学 ”的内史论研究也一直十分活跃 , 研究内容不断加深 , 涌现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在外史论方面 , 从 70 年代开始 , “世纪末物理学 ”史研究在考察物理学科内部知识体系的发展之余 , 还纳入了关于 19、20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科的建制研究 , 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就是由福曼 ( Paul Forman) 、海耳布朗等人完成的一个资料工作 1900 年左右的物理学 : 学术机构的人员 、资金以及产出率 , 该文爬梳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 从中获得多个国家在物理学科建制方面的关于院系设置 、规模 ( 师生人数 ) 、人员薪酬的详细数据86 10。80 年代之后 , 社会史进路的研究视野放宽 , 开始着眼于物理学科建制的整体变革 ,涉足更大的社会和政治背景 。而把一些更具体的物理学问题与当时技术的发展形成联系 , 也成为了一些学者努力的方向 , 例如卡恩 ( David Cahan) 对于柏林帝国物理研究所 ( Physikalische eichsanstalt) 的研究表明黑体辐射的问题源于这个研究所开展的一系列光学工业方面的研究9136 137; 伽里森 ( Peter Galison)发现欧洲利用电信号来校准时区内的钟表 , 可能为爱因斯坦的光信号思想实验提供了灵感10210 215。这些著作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社会史进路下的 “世纪末物理学 ”研究 , 展现了独特的新视角 。在内史论方面 , 70 年代的内史论研究主题仍围绕一些主要的物理学理论 ( 如相对论和量子理论 ) 展开论述 , 探索它们各自的历史发展脉络 , 关注概念的发展以及理论和实验的关系 。同时还可见这一主题下研究视角呈现新的变化趋势 , 例如从过去专注个人的工作和贡献 , 逐渐转向关注个人的思想来源 , 体现不同物理学家的物理学思想之间的联系 , 这在关于爱因斯坦的研究中有所体现 。进入 80 年代以后 , 内史论的研究视角又有了新的变化 , 力求对物理学做更加深入的探索 , 相关研究以更细小的单元来考察物理学家的具体工作 , 论述物理学家的理论策略 , 并且更加注意寻找物理学家思想之间的密切联系 。有学者指出科学史中的外史研究可以追溯到 20世纪 30 年代 , 它在 60 年代之后发展迅速1139 40。这一描述主要针对科学史整体而言 , 而具体到每一个科学史主题 , 外部社会史研究的进入时间以及进入方式都有可能不同 。从进入时间上来说 , 在 “世纪末物理学 ”史研究中 , 社会史进路在 70 年代才开始兴起 。从进入方式上来说 , 关于 “世纪末物理学 ”的社会史研究从学科建制史和机构史入手 , 讨论物理学学科建制和学科教育 , 围绕学科发展与教育体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 , 后来逐步向外扩散 , 与更多 、更广泛的外部环境因素发生关联 。四 、转向之三 : “世纪末论题 ”的出现 综合史的尝试“世纪末物理学 ”史研究的第三次转向是从内 、外史论进路并行走向一种内 、外史的综合史 。在看到外史逐渐有超越内史而成为主流研究进路的势头之后 , 一些学者开始担心出现一种 “失去科学的科学史 ”12389。科学史究竟应该更加注重考察科学的内在发展逻辑 , 还是更加关心科学与外部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 , 这是内史论进路和外史论进路争议的一个焦点 。很多科学史家 , 甚至科学哲学家都强调这两者要有机结合 、综合统一1142 43, 库恩在 60年代末就表示乐见内史论和外史论之间产生一种互动和综合1318。在 “世纪末物理学 ”史研究中也出现了这类综合史的尝试 , 这首先是因为科学史家海耳布朗的 “世纪末论题 ”才成为可能 。海耳布朗在 1982 年发表文章 世纪末物理学 , 论述 19、20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他发现 , 1900 年前后 , 许多物理学家的作品中普遍存在利用图象或模型来描述自然 、研究科学的倾向 , 海耳布朗借用一个哲学术语 “描述主义 ”( descriptionism) 来指代这种做法1451。简单来说 ,描述主义只关心用简单直接的方式描述自然 , 而不一味追究真实的自然是什么 。这种思想风格体现在众多物理学家身上 , 例如麦克斯韦 ( James Max-well) 、基 尔 霍 夫 ( Gustav Kirchhoff) 、马 赫 ( ErnstMach) 、玻耳兹曼 ( Ludwig Boltzmann) , 尽管这些人有不同的物理学主张 , 采用的理论进路也不尽相同 , 但他们的思想方法都属于 “描述主义 ”。海耳布朗进一步分析了这种 “描述主义 ”之风的盛行主要98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 33 卷 第 3 期是因为 19 世纪末的科学处于一种不友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之中 , 一些物理学家为缓和这种文化氛围而做出适应性的调整 。他在文章名中使用了 “Fin de Sicle”这个表示 “19 世纪末 ”的法语词 , 正是想突出该词所包含的西方社会颓废和衰败的末日情绪 。海耳布朗这篇文章论述的核心是探讨 19、20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科和其所处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 。它关心的是物理学家既要应对本学科内部不断涌现的困难 , 又要处理本学科与外部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 , 在各种内 、外因素的合力下 ,许多物理学家不约而同做出调整 , 以期达成学科内部的共识 , 同时稳固该学科的社会地位 。后来有学者将海耳布朗的研究问题表述为 “世 纪 末 论题 ”15312。这一研究体现了海耳布朗的史学关怀 ,他通过 “世纪末论题 ”这一案例表明 , 科学研究的主体 科学家是如何受到外部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 科学发展并不是处于完全封闭的智力环境之中 , 而是与外部文化和社会环境有紧密的关联 。当然 , 这样的视角早有先例 , 海耳布朗承认他受到了福曼论题 ( Forman Thesis)的影响1468。“世纪末论题 ”为 “世纪末物理学 ”史研究的综合史提供了一种可行途径 。以往 “世纪末物理学 ”的外史论只停留在制度层面的考察 , 与内史论泾渭分明 。而 “世纪末论题 ”以描述主义为桥梁 , 一方面分析物理学家理论进路的特点 , 另一方面分析促成这种特点的社会文化因素 , 从而接连起这一时期的物理学发展与外部社会文化环境 , 它为人们提供了探索 “世纪末物理学 ”内史 ( 物理学的发展 ) 与外史( 社会环境和文化思潮 ) 之间关联性的有效模式 。后来的科学史家 ( 如克劳 Helge Kragh) 在讨论物理学发展的同时 , 继续拓展了影响 “世纪末物理学 ”的文化思潮 , 比如浪漫主义的哲学思潮以及反对唯物主义的倾向 , 这体现在物理学家试图用以太和能量取代物质 , 作为物理学的新基础16446 447。但这种综合史研究发展十分缓慢 , 目前仍停留在初步的尝试阶段 , 还未形成研究热点 。五 、结 论对 “世纪末物理学 ”史进行科学编史学考察 , 既能反映出 20 世纪以来科学史学科发展的宏观转向 , 也能够展示出它自身在微观层面的独特变化 。从宏观层面上看 , 科学史的整体转向 , 包括内史论向外史论的转向以及综合史的出现 , 的确也发生在“世纪末物理学 ”史领域 。站在微观层面 , 这些转向则呈现出更清晰的细节 : 在时间上 , 外部社会史研究在 70 年代进入 “世纪末物理学 ”史领域 , 内 、外综合史的尝试则开始于 80 年代 。在内容和方式上 ,首先 , 关于 “世纪末物理学 ”的社会史从制度研究( 学科建制史和机构史 ) 入手 , 逐步走向更大的社会文化层面 。尽管外史论研究发展迅速 , 但内史论也在不断充实自身 , 带来诸多细微变化 ; 其次 , “世纪末物理学 ”史研究的综合史进路得以展开有赖于“世纪末论题 ”的提出 , 但之后的发展很缓慢 。除此之外 , “世纪末物理学 ”史研究还经历了一次独特的转向 , 即从经典 现代物理学的叙事框架转向科学革命式叙事框架 , 这主要受到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的影响 。“世纪末物理学 ”史研究本身具有相当丰富的内在 , 值得我们进一步的考察 。参考文献1魏屹东 , 邢润川 国际科学史刊物 ISIS( 19131992 年 ) 内容计量分析 J 自然科学史研究 , 1995( 2) : 120 1312戴建平 国际科学史研究的几个新主题 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4( 4) : 51 57 +95 +1263任晓丽 , 李树雪 近年来国内科学编史学研究的发展及其意义 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 2010( 3) : 87 914刘兵 克丽奥眼中的科学 : 科学编史学初论 M 上海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20095 德 马克斯 玻恩 我这一代的物理学 M 侯德彭 , 蒋贻安 ,译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9646 美 托马斯 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 M 金吾伦 , 胡新和 , 译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37Martin J Klein Max Planck and the Beginnings of the QuantumTheory J Archive for History of Exact Sciences, 1961( 5) : 459 4798Paul Forman, John L Heilbron and Spencer Weart Physics Circa1900: Personnel, Funding, and Productivity of the Academic Estab-lishments J Historical Studies in the Physical Sciences, 1975( 5) : 1 1859David Cahan An Institute for an Empire: the Physikalisch Tech-09 福曼论题是由福曼提出 , 他试图论证魏玛共和国时期非因果性量子理论的出现受到当时魏玛社会氛围的影响 。20 世纪科学史转向的再考察nische eichsanstalt, 1871 1918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10Peter Galison Einsteins Clocks and Poincares Maps: Empires ofTime M New York: W W Norton Company, 200411魏屹东 试论科学内外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 1996( 4) 12William J Broad History of Science Losing Its Science J Sci-ence, 1980, 207( 4429) : 38913吴国盛 科学思想史指南 M 成都 : 四川教育出版社 , 199714John L Heilbron Fin de Siecle Physics C / / Carl G Bern-hard, Elisabeth Crawford and Per Srbom( eds )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in the Time of Alfred Nobel Oxford: NobelFoundation, 198215ichard Staley The Fin De Sicle Thesis J Berichte zur Wis-senschaftsgeschichte, 2008, 31( 4) : 311 33016Helge Kragh The “ New Physics“ C / / Michael Saler ( ed ) The Fin De Sicle World New York: outledge, 2014evisiting the Turn of History of Science in 20th Century:A Historiographical Study of History of Physics circa 1900ZHU Hui juan1, FANG Zai qing2( 1 Department of Physics,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2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