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定)_第1页
桐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定)_第2页
桐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定)_第3页
桐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定)_第4页
桐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序 言桐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 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桐庐县委关于制定桐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提出“十二五” 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战略举措,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县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第一章 规划背景第一节 现实基础“十一五” 时 期是我县发 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工业强县、环境立县、开放活县、和谐兴县”四大战略, 组织实施重大建设项目“十大工程 ”,积极应对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十一五”规划目标基本完成,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较快增长,较“ 十五” 期末基本实现 翻番。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城市功能加快提升,基础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城市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社会民生建设成效显著,成功创建为省级示范文明县城、省教育强县、省卫生强县、省科技强县、省体育强县,制定实施一系列惠民政策和措施,城乡居民收入稳- 2 -步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荣获“国际花园城市”、 “国家 级生态县 ”、“全国绿化模范 县” 、“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县”和“ 中国 优秀旅游名 县”等荣誉称号, “平安桐庐” 、“法治桐庐”、“廉 洁 桐庐 ”建设进一步加 强,生态环境 质量持续改善。表-1 桐庐县“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十一五”目标 2010 年预计分类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2005 年实绩 绝对值 年均增长 % 绝对值 年均增长%1 GDP 亿元 102.74 178 11.5 196 13.82 人均 GDP(户籍) 元 26023 44000 11 48500 13.33 三次产业比重 % 10.5:61.9:27.6 7.0:58.0:35.0 8.2:61.2:30.6 4 工业销售产值 亿元 277.14 583 16 550.07 14.75 农业总产值 亿元 15.98 23.5 8 23.76 8.36 财政总收入 亿元 10.28 18.1 12 23.3 17.87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5.08 8.2 10 13.08 20.88 旅游总收入 亿元 14 25 12.3 28 14.99 自营出口额 亿美元 2.95 6.2 15 6.46 17.0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亿元 五年累计 202 五年累计 359 10 五年累计 413.09 17.0实际利用县外资金 亿元 五年累计 76.49 五年累计 160 10 五年累计 197 25.811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五年累计 13670 五年累计23000 五年累计 40327 经济发展12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7.24 48 12 59.4 16.913 人口(户籍) 万人 39.53 40.3 40.25 14 城市化水平 % 46.7 60 60 15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83 4.5 以内 3.27 16 初升高比重 % 92.89 98 99 17 R&D经费占 GDP比重 % 0.8 1.5 1.15 18 万人医生数 人 18 24.9 25 社会发展19 互联网普及率 台/ 百人 10 20 20 20 城镇绿化覆盖率 % 37 39 43.37 21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 8.5 12 10.27 22 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 % 0.76 1.0 以下 0.93 可持续 23主要水系监测断面水质 III 类以上比率 % 50 70 以上 70 - 3 -24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 % 60 100 100 25 工 业 固 体 废 物 综 合 利用 率 % 85 97 98 26 万元 GDP 综合能耗 吨标准 煤 0.74 0.592 降低 20% 0.579 降低21.76%27 COD 排放量下降 吨 15100 削减 2265 吨 降低 15% 削减 2760.8 吨 降低19.6%28 SO 2 排放量下降 吨 10500 削减 1575 吨 降低 15% 削减 2888.8 吨 降低27.5%发展29 耕地保有量 万亩 34.6 34 35.49 30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6823 10500 9 11665 11.331 城 镇 居 民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元 14708 22630 9 24026 10.332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平方米 22.5 25 35 33 人均预期寿命 岁 73 78 以上 80.3 34 人口自然增长率 1.59 4.81 2.57 农村:38.6 农村:35 36.4 35 恩格尔系数 %城镇:35.3 城镇:32 36.6 36 基尼系数(农村) % 32.6 30 31.76 人民生活37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 % 90.82 100 100 注:1、带为约束性指标;2、以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为基础。同时,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经济总量不够大,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展缓慢,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待加强,支撑经济发展的要素制约不断加剧,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区域竞争优势不够明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任重道远。第二节 发展形势“十二五” 时 期,我县总 体仍处于工业化中期 阶段,同时也是我县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共建共享品质生活的关键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解决深层次矛盾、应对多方面挑战的困难期。- 4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处在重要的调整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贸易和跨国直接投资将再趋活跃,有利于我县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合作,提高开放层次和水平。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新变化,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我县传统产业外向度较高,且多为国际代加工,国际环境的这些变化为我县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形成了倒逼的转机。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关键的转型期。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发展速度更趋平稳,国内需求不断扩大,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民生改善加快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有利于我县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但是,产能过剩和市场需求不足、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加快经济发展与社会均衡化等深层次矛盾,一方面为我县加快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带来重要契机,另一方面也带来更大压力。从区域环境看,杭州市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都市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区域性的协同发展、组团发展,城区与县(市)之间优势互补、合作发展更加明显,要素流动更加频繁,相互联系更加密切,杭(州)黄(山)铁路客运专线(杭黄高铁)、临(安)金(华)高速公路等大项目的启动实施,给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同时,周边县(市)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竞争态势更加凸显,不进则退的形势激励我县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 5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十二五” 全 县经济社会 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富民强县为主旨,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新型城镇化为主导,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突破口,深入实施“工业强县、环境立县、开放活县、和谐兴县”和“服务业优先”的“4+1”总战略,做强产业、做优城市、做美环境、做精文化,努力建成以富春江山水风光为特色、宜业宜居宜游宜学的精美现代化中等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始终贯彻把握以下基本准则:更加注重解放思想。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发扬“大气开放、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精神,鼓励支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和实践,努力营造干事成事的氛围。更加注重融入发展。积极参与杭州都市经济圈和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融合,大力发展承接杭州、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郊区经济,增强综合竞争力。更加注重转型升级。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创新、开放合作为强大动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城乡统筹。以新型城镇化为主导,逐步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走- 6 -“增城减乡 、增居减 农,强城带乡、强工补农” 的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路子。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低碳桐庐” ,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完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更加注重民生和谐。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建立健全满足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财政优先保障机制,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第二节 发展目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县人均生产总值实现 7000美元向 10000 美元新跨越,建成惠及全县人民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在优化结构、提质扩量、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全县生产总值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 10%左右,到 2015 年突破 300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 10000 美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10%左右,经济质量显著提高。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到 2015 年,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36%。 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传统产业竞争优势增强,投资、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不断趋向协调。- 7 -新型城镇化实现新跨越。县城达到中等规模城市发展要求,中心镇集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1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5%,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10%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11%左右。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经济加速发展,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形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走在全省前列。表-2 桐庐县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分类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指标属性 2010 年 2015 年年均增长1 GDP(按可比价计算) 亿元 预期性 196 316 10%2 人均 GDP 元 预期性 48500 76700 9.6%3 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 预期性 30.6 36 每年提高 1 个百分点以上4 工业销售产值 亿元 预期性 550.07 886 10%5 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 % 预期性 10.8 14 6 RD 经费占 GDP 比重 % 预期性 1.15 1.65 每年提高 0.1个百分点7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预期性 13.08 21 10%8 自营出口额 亿美元 预期性 6.46 10.4 10%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0万以上) 亿元 预期性 100 192.5 14%经济发展10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预期性 59.4 109 13%1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 预期性 11665 19656 11%- 8 -12 城 镇 居 民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元 预期性 24026 38694 10%农村 0.3213 基 尼 系 数 预期性城镇 0.280.3 14 非农从业人员比重 % 预期性 77 82 每年提高 1 个百分点15 城市化水平 % 预期性 60 65 每年提高 1 个百分点16 城镇登记失业率 % 约束性 3.27 4 17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预期性 47 50 18 保障性住房建筑面积(五年累计) 万平方米 预期性 55.2 111 19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 % 约束性 70 90 20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 % 约束性 96.8 98 民生社会21 人口自然增长率 约束性 2.57 3 22 耕地保有量 万亩 约束性 35.49 32.11 23 万元 GDP 综合能耗 吨标准煤 约束性 0.57924 万元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 吨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COD) 吨 约束性 12415二氧化硫(SO 2) 吨 约束性 7610氨氮 吨 约束性 51425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氮氧化物 吨 约束性 5774完成国家、省市目标分解任务生态文明26 工 业 固 体 废 物 综 合 利 用 率 % 约束性 98 100 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主营业务销售收入 2000 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下同。第三章 空间布局依据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统筹城乡、产业、居住、生态布局,形成“ 一圈两 带三区 ”的县域国土空 间总体格局。(附图 1:全县国土空间格局示意图)第一节 城乡空间布局围绕“突出重点、 优 化布局、统筹发展”原则,加快构建“中等- 9 -城市(县城)小城市(中心镇)特色镇(乡)中心村特色村”网络化城乡空间结构体系。(附图 2:城乡空间结构体系示意图)一、县城以 凤 川 江 南 新 城 建 设 为 突 破 口 ,优 化 整 合 开 发 区 和 新 城 空间 布 局 ,调 整 行 政 区 划 ,推 动 县 城 东 拓 。以 县 城 为 核 心 构 建 经 济 圈 ,提 升 县 城 主 中 心 地 位 ,增 强 辐 射 带 动 能 力 ,把 县 城 经 济 圈 建 设 成 为带 动 全 县 率 先 发 展 、转 型 发 展 的 战 略 先 行 区 。到 2015 年 ,县 城 建成 区 面 积 达 到 22 平 方 公 里 ,常 住 人 口 达 到 20 万 人 以 上 。二、中心镇按照小城市发展要求,因地制宜优化规划布局,促进分水、横村、富春江、江南四个中心镇建设,实现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分水镇。以分水江为轴,构建“一轴两翼” 城镇空间架构,东翼规划建设工业提质扩容的拓展区,西翼以东门路为主干道,完善商贸居住功能,形成市民商贸生活娱乐核心区。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县域西部区域中心和县域副中心地位。到 2015 年,建成区常住人口达到 5 万人以上,建成省级现代新型小城市。横村镇。依托城郊卫星镇的区位优势,加快推进横村区块综合改造和方埠区块开发建设,加强建成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品位。到 2015 年,建成区常住人口达到 3 万人以上,建成省级重点中心镇。富春江镇。推进老城区有机更新,积极优化和拓展建成- 10 -区,加快芝厦、俞赵南北两极发展和芦茨片区风情旅游开发,形成“ 一心二极一片区” 的镇域发展体系。到 2015 年,建成区常住人口达到 2 万人以上,建设省级重点中心镇。江南镇。以 320 国道和江南中心大道为发展轴,形成“西居住、东工业” 的城 镇总 体布局。加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开发力度,提升江南文化内涵,扮靓县域“东大门” 。到 2015 年,建成区常住人口达到 3 万人以上,争创省级重点中心镇。坚持“一镇 (乡)一方案 ”, 把瑶琳、百江、钟山、莪山、新合、合村建设成为特色镇(乡)。三、中心村科学规划和合理调整村庄布局结构,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发展” 的要求, 归并自然村、搬迁高山村、控制行政村、做大中心村,期内全县共培育 32 个中心村。表-3 “十二五”培育中心村名单隶属乡镇(街道) 中心村个数 中心村城南街道 1 湾里村旧县街道 1 鸿儒村分水镇 3 儒桥村、保安村、百岁坊村横村镇 3 胜峰村、凤联村、九岭村富春江镇 3 芦茨村、芝厦村、里董村江南镇 3 石阜村、彰坞村、荻浦村凤川镇 2 园林村、外源村瑶琳镇 4 永安村、琴溪村、桃源村、元川村百江镇 3 东辉村、联盟村、罗山村钟山乡 3 大市村、歌舞村、城下村莪山乡 2 莪山村、中门村新合乡 2 新四村、新合村- 11 -合村乡 2 岭源村、合村村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原则,依托产业优势、生态风情、资源禀赋、文化底蕴,因地制宜,合理有序培育 100 个左右特色村。第二节 产业空间布局按照“做大平台 ”的要求 ,集中各种资源,打造 产业发展集聚平台。一、农业集聚平台粮食生产功能区。围绕保障粮食安全总目标,每个乡镇至少建有一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力争全县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40 个,面积 5.5 万亩以上,其中 1000 亩以上粮食生产功能区 21个,面积 2.8 万亩。稳定粮食总播种面积 21 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 8.7 万吨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转型升级,每个乡镇至少建有 1 个现代农业园区(基地),确保全县建成 1 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5 个省级现代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15 个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规划总面积达 6.8 万亩以上。(附图 3:现代农业园区布局图)二、工业集聚平台经济开发区。以晋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目标,加快推进经济开发区整合扩容和提质增效,成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平台和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按照整合提升要求,经济开发区规划总面积调整为 141.3 平方公里(含原开发区、凤川江南工业功能区以及城南街道青山、分水镇、富春江镇、横村镇、- 12 -江南镇和瑶琳镇工业功能区),核心区面积 30 平方公里(含原开发区和凤川江南工业功能区)。原开发区区块以提质为主,尽快达到规划设计的经济发展目标。凤川江南工业功能区坚持“建区” 和“造城”并重,重点 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医 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市级产业集聚新平台,做强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和国家级基地拓展区。非核心区块借助经济开发区的整合提升,加快推进扩容提质步伐。到 2015 年,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 70%以上。富春江发电装备制造基地。以富春江镇“中国水力发电设备制造基地” 为依托,建 设国内具有 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发电装备制造中心,积极拓展新空间,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引领作用,依靠科技和人才,开拓发电装备制造新领域。 分水笔类制造基地。充分利用“中国笔类出口基地” 和分水镇“ 中国制笔之 乡 ”等金字招牌,延伸制笔产业链,加快促进特色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横村针纺织产业基地。发挥横村镇“中国针织名镇” 优势,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品牌建设为重点改造提升传统针纺织行业,打造全省针纺织服装基地。桐君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依托生物产业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杭州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桐庐拓展区,建设国内最大的医用内窥镜生产基地。江南循环经济产业基地。以江南镇废旧金属回收综合利用产业发展为基础,加强园区生态化改造,重点发展循环型静脉产业,形成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13 -瑶琳五金机械产业基地。培育发展瑶琳镇电线、电缆、电机为主的五金机械产业,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钟山石材加工制造基地。引导钟山乡石材加工业健康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实施环保治理和矿山复绿工程,形成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附图 4:工业集聚平台示意图)三、服务业集聚平台县城迎春商务区。以县城迎春南路为轴线,建设集商贸金融、商务办公、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商务集聚区和商业精品街,建成我县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的集聚区。“两高”综合服务区。围绕杭黄高铁桐庐站场,规划建设以城市会客厅为发展定位的服务业综合集聚区,发展高铁经济。以浙江树人大学桐庐校区和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为依托,规划建设服务高校师生学习、生活和休闲的服务业集聚区,发展高校经济。三大综合体。滨江商住综合体以打造精品示范区为目标,建成县级一流的滨江休闲生活走廊和滨水商住集聚区。分水江休闲旅游度假综合体以打造国际性旅游度假区为目标,建成集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区。杭州潇洒休闲运动公园综合体以打造杭州地区户外运动基地为目标,建设绿色健康理念的生态休闲运动区。文化创意产业园。以文博园建设为重点,形成具有一定规模效应、创新能力较强、产业特色鲜明、专业人才集聚的文化- 14 -创意产业集群,承接杭州文化创意产业中心辐射,带动全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第三节 人口空间分布根据生产力布局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加快推进人口集聚。人口重点集聚区:包括城南街道、凤川江南新城核心区块以及分水镇、横村镇、富春江镇、江南镇的建成区。鼓励农村人口向这些区块集聚,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城镇化进程。人口控制增长区:包括富春江镇芦茨片区、百江镇、钟山乡、莪山乡、新合乡、合村乡。生态保护意义大于经济开发需求,适度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人口适度调减区:指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生态敏感度较高的地区,以及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条件较差、人口稀少的偏僻山区,稳步推进下山移民和生态移民。第四章 产业发展按照“做强产业 ”的要求, 坚持把推进产业优 化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着力实现工业和服务业两轮驱动。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导向、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15 -第一节 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业“高产、优质 、高效” ,进一步优 化农业结构,努力建设特色优势明显、技术装备先进、经营业态多元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到 2015 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超过 31 亿元,年均增长 5.5%以上。一、提高农业产业特色优势以现代农业“两区” 建 设为抓手,深化农业产业结 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外向型农业转变;提升发展蜂业、茶叶、蚕桑、水果、水产、畜禽、蔬菜、竹业、山核桃、香榧等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油茶、中药材、食用菌等三大新兴潜力产业。做强“中国蜂 产品之乡” 品牌,创建全国优质蜜梨、绿茶区域发展重点县,建成省级香榧科技示范基地和省级山核桃、香榧森林食品基地,进入省重点竹业县行列。二、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形成集农户、基地、合作社、加工企业、营销机构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将农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形成市场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重点在农业生产经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领域,扶持发展、培育提升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到 2015 年,力争培育 1 家国家级、2 家省级、15 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全县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 35 亿元。积极引导农民流转土地(包括鱼塘、林地)承包经营权,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建成百家县级以上规范化合作社,其中市级以上 40- 16 -家。三、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将设施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园区生产配套设施,提高生产的机械化、可控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到 2015 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 30 万千瓦,粮油作物全程机械化率达到 70%以上,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 3.2 万亩。进一步完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农业专业服务组织,实施数字兴农工程,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达 80以上,科技对农业贡献率达到 60%以上,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大力推行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品” 标准化生产,加强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加大农产品商标和“放心品牌 ”培育。四、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大力开发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功能,打造“五个一批” ,即发展一批农业节会经济;改造建设一批农业生产与住宿、餐饮于一体的观光旅游农庄;开发一批中小型山塘水库为垂钓休闲基地;利用山地、森林等资源培育一批林地休闲类项目;结合农家生活、农事体验、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发展一批“农家乐” 集聚区。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形成休闲观光旅游型、农耕采摘体验型、科技农业教育型、农家乡土情趣享受型等各具特色的综合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17 -第二节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加工工业向现代先进制造工业转型,加速高新技术为导向的战略性工业结构调整,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到 2015 年,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 80 亿元,年均增长 1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 150 亿元,年均增长15%。一、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电装备。以水电设备制造为基础,培育发展潮汐能、风力、火力、核能等发电设备大型成套装备制造,推动发电装备制造业更高端的发展。到 2015 年,发电装备制造业销售产值达到 80 亿元,年均增长 15 %以上。生物医药。重点发展以硬管内窥镜为主的医疗器械和中药、化学原料药制造,加快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依托桐君中药鼻祖故里和“ 中国蜂 产品之乡” ,做精做 优以蜂产品为代表的医药保健品行业。到 2015 年,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产业销售产值达到 30 亿元,年均增长 15 %以上。新能源。培育发展新能源电池、太阳能产品、LED 产品等,积极研发和引进新能源技术,开发新能源产品,加大资本和技术投入,加快可再生新型能源产业的发展。新材料。重点发展环保、绿色、节能型建筑新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光通信材料等,培育发展纺织新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有机硅材料等,实现产品结构向特种材料、新型材料方向调整。- 18 -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以提高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为重点,以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为突破口,强化自主创新,实施品牌战略,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模式改造提升针织服装、制笔、皮革制品和金属加工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到 2015 年,传统产业初步实现品牌引领,争创市级以上品牌 20 个,其中省级品牌 5 个;销售产值超 5 亿元企业 5 家、亿元企业 20 家以上;巩固外销,扩大内销,内销市场占比达到 35%以上。针织服装。重点改造提升针织成衣、饰品和小三件(手套、围巾、帽子)等产业,积极引进设计服务,增强自动化水平和制作工艺,争创自主品牌,接轨杭派女装市场,提高影响力,增强竞争力。到 2015 年,针织服装产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 180 亿元,年均增长 8%。制笔。重点改造提升圆珠笔、中性笔、水笔、特种笔的笔杆制造和整笔装配水平,提高产品设计能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积极研发生产环保、可降解材料笔杆,努力攻克油墨、笔尖、笔芯等关键技术,突破整笔装配自动化难题,增强竞争力。到2015 年,制笔产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 50 亿元,年均增长 8%。皮革制品。重点改造提升皮革服装、皮制家具和箱包等产业,推动技改升级和营销转型,推广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品质品牌效应。到 2015 年,皮革制品(皮件箱包)产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 80 亿元,年均增长 8%。金属加工。着力推动铜及镍铁冶炼向精深加工提升,形成有色金属回收、冶炼到精深加工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加快汽- 19 -车配件、电子机械、电线电缆等以有色金属为原料的产业发展。到 2015 年,金属加工产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 88 亿元,年均增长8%。三、加快培育大企业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瞪羚计划)、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计划(雏鹰计划),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企业并购重组步伐,积极吸引战略投资者,形成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主业突出、带动作用强、销售收入 20 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集团企业。按照产业链要求,扶持一批中小企业发展,建立大企业、中小企业相互协作的战略联盟,发挥龙头企业、集团企业骨干作用,促进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培育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和一批科技型初创企业,构建梯队化的企业结构。到 2015 年,全县主营业务销售收入 2000 万元以上规模企业力争达到 450 家,规模工业销售产值占全县工业销售产值的 70 %以上。积极培育企业上市,力争“ 十二五 ”末上市企业达到 3 家以上。第三节 优先发展服务业按照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要求,发挥体制、机制、政策优势,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到 2015 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36%。一、加快发展新兴支柱服务业现代物流。以凤川现代物流园区为公路一级物流中心,- 20 -以综合码头为水运一级物流中心,建设分水镇、横村镇和富春江镇三个二级物流中心和县粮食仓储物流中心,基本形成县域立体物流网络。做强“中国民营快递之乡” 品牌,鼓励桐庐籍快递企业总部落户桐庐。信息服务。实施“数字桐庐” 建设,大力 发展软件开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服务等与各产业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和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提升数字电视、3G 通信、互联网信息等服务水平。金融服务。鼓励金融创新,完善金融产业结构,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十二五 ”期 间,全县力争新增商业银行 5 家以上,加快推进迎春商务区金融园建设。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突出设计服务、文艺演出、民俗工艺品、现代传媒等重点行业,打造一批骨干龙头文化创意企业,挖掘、培育一批具有桐庐特色的文化品牌。二、提升发展传统支柱服务业休闲旅游。以打造“中国知名休闲旅游目的地” 为目标,改造提升旅游三大板块,深入推进旅游“ 四个六工程” 建设,加大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投入。推进旅游业态转型,开发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商务会议为重心的多元化旅游产品,大力挖掘名人名址资源,做强生态、休闲、度假、疗养、美食、文化等桐庐特色旅游品牌,打造杭州地区商务会议的优选地。- 21 -专栏 1 旅游“四个六工程”打 造 六 大 休 闲 基 地 :大 奇 山 旅 游 休 闲 基 地 、富 春 江 滨 水 休 闲 基 地 、分水 江 运 动 休 闲 基 地 、瑶 琳 乡 村 风 情 基 地 、白 云 源 高 山 湖 泊 度 假 基 地 、天 峒山 森 林 疗 养 基 地 。改造六大旅游景点(区):瑶琳仙境、红灯笼乡村家园、垂云通天河景区、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严子陵钓台、白云源森林度假区。培育六大特色潜力行业:美食行业、茶楼行业、演艺行业、保健疗养行业、运 动休闲业、工艺美术业。建成六家以上高星级宾馆酒店:励骏大酒店、东方文化园君山宾馆、桐庐开元名都大酒店、剧院宾馆、海陆世贸酒店、巴比松圣路易斯度假酒店等。商贸服务。以打造“杭州西部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为目标,积极引进和培育现代商贸大企业大集团,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重点建设汽车城、各类专业市场(商场)、步行街,以及特色购物、餐饮街(区)等,积极发展夜间消费市场。深化“ 千镇连锁 超市、万村放心店 ”工程, 实现行政村放心店全覆盖。房地产业。以打造“长三角生态宜居城市” 为目标,适度发展房地产市场。编制实施“十二五” 房地 产发展专项规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引导集聚为目的,合理规划房产空间布局,调整住房结构,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适度开发商业、办公用房,促进楼宇经济发展。三、扶持发展公共服务业科技服务。大力发展技术开发及转移、科技信息及咨询、知识产权及认证、技术交易等科技服务业,建设开发区科创园区等公共科技平台,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健全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 22 -系,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中介服务。加快发展法律、咨询、会计、代理、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市场交易、服务外包等中介服务业,放宽市场准入,建立中介服务业发展中心,提升中介服务能力水平。教育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吸引知名职业技术院校、民办教育集团来桐投资发展教育事业。以现有职业教育基础和产业发展特色为依托,培育和打造以汽车驾驶、数控技术、模具设计、旅游服务、宾馆服务等为主的特色专业。规范有序发展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社区服务。支持社区经营性服务,重点鼓励发展家政服务、物业管理、消费娱乐、修理服务和废旧物品回收等便民利民行业,探索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模式,扶持发展社区“三保” 、“三托” 和“三项服务” ,鼓励开办社区 24 小时便利店。到 2015 年,县城社区“333”平台覆盖面达到 70%以上。第五章 城乡统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配套,优化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第一节 突出重要节点规划建设按照“增城减 乡、增居减 农” 的城乡一体化 发展要求,做大做强县城、中心镇,做优做精特色镇(乡)。 一、打造中等规模城市围绕中等规模城市发展总目标,将县城建设成为战略性新- 23 -兴产业发展、承接杭州产业梯度转移、吸纳农村转移人口和引进高等院校的主平台。按照“改造提升老城区,加速拓展新城区” 的建设方针,大力实施县城综合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城中村” 、“城郊村”、 “景中村 ”农居拆迁改造,促进县域农村人口集聚,规划建设农民转移安置小区一期面积500亩,转移安置农户4200户。主城区实施“退二进三 ”,提高楼宇经济发 展水平,加快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转移。增强承接杭州市区产业转移、功能延伸的能力,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生态居住和商务支持等配套功能,推进城区框架形态、道路建筑、自然人文景观、产业布局的有机更新,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全面加强城市管理,拓宽“数字城管” 覆盖面,优化交通管理,保持城市清洁,提高城市应急能力。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塑造,规划建设一批公园绿地,新增公共绿地120万平方米,绿地率达43%。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步行街、休闲购物广场,提升宜居程度,增强城市吸引力。专栏 2 县城综合提升工程:老城区改造提升工程、县城农居拆迁改造工程、城西区块开发建设工程(城南街道)、老化水电管网维修改造工程、县城雨污分流工程、富春江两岸亮灯工程、杭黄高铁站场综合体建设、牛山坞隧道工程、城市公园绿地工程、农民转移安置房建设工程、滨江区块建设工程、浙江树人大学桐庐校区建设工程、文博园建设工程等。凤川江南新城重大建设项目:320 国道拓宽改造、东连接线(含柴埠大桥)、沿江大道、富春江江南综合作业区、长途客运东站、天然气管道工程、新城给排水工程、新城中小学校、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等。- 24 -二、加快小城市建设步伐按照小城市定位建设中心镇,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中心镇集聚辐射作用,加快完善城镇功能设施,提高中心镇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加大对中心镇“一路二厂四网” 等基 础设施和 “一校二院四中心”等社会事业项目的财政倾斜支持。深入推进中心镇扩权改革,下放事权,扩大财权,改革人事权,保障用地。优先支持中心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土地使用权流转试点。支持中心镇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激发中心镇发展活力。将中心镇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良、社会事业进步、功能设施完善的县域重要经济中心、现代新型小城市。三、培育建设特色乡镇结合“风情小 镇” 创建, 坚持“一镇一方案”,培育一批特色乡镇。瑶琳镇加快推进行政中心北移和旅游资源整合提升,着力打造生态休闲旅游特色镇。百江镇突出干果、有机茶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特色,成为农林产业带动型特色镇。钟山乡大力开发蜜梨基地生产和观光,可持续发展石材特色产业。莪山乡依托少数民族特色,开发“ 农家乐” 旅游经济,打造畲乡民俗风情小镇。新合乡依托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依托生态名茶发展特色经济。合村乡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和省级猕猴自然保护小区优势,做足山区生态休闲度假文章。- 25 -第二节 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树立“经营农 村” 理念,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建设富裕美丽乡村。一、加快培育中心村坚持规划为龙头,重点培育建设 32 个中心村,继续推进沿路沿江环境整治、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农村历史建筑保护、下山移民、生态村建设和农村庭院整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创造条件集聚人口,发展特色规模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强对农民建房、公建设施、绿化环卫等方面的管理,实现“居住区”与“农业区” 两分离,形成有利生产、方便生活、惠及农民的新环境。到2015 年,中心村基本建成户籍人口 1000 人以上的农村新社区。二、着力经营农村以村庄整治、农居优化、土地整治为切入点,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村住房改造工程。在街道和中心镇试点基础上,推动实施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以农村宅基地和农民住房置换城镇产权住房、以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股份合作社股权的“三个置 换” 。破除农户跨 乡镇或跨村流动安居的体制障碍,五年累计实现农民异地转移安置 10 万人以上。到 2015年,全县土地综合整治面积达到 3.55 万亩,土地复垦面积年均3000 亩以上;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全县以土地流转为主要形式的规模经营面积达到 10 万亩以上。- 26 -三、促进农民增收坚持非农就业和产业内就业“两轮驱动”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施“ 家门 口致富工程 ”,大力发展适合 农村的二三产业,形成以农为本、以工带农、以旅促农的良性机制。加快推进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主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民以多种形式参股获利。深入实施“十万农民培训工程”, 积极发展劳务经济 ,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完 善 多 种 形 式 的 农 村 集 体 经 济 发 展 留 用 地 制 度 ,健 全 农 村 集体 资 金 、资 产 、资 源 管 理 制 度 ,用 足 用 好 留 用 地 资 源 ,大 力 发 展 村级 物 业 经 济 ,确 保 集 体 资 产 保 值 增 值 。深 化 农 村 社 区 股 份 合 作 、土地 股 份 合 作 、农 业 专 业 合 作 改 革 ,鼓 励 和 支 持 三 大 合 作 组 织 以 多 种形 式 参 与 工 业 化 、城 市 化 和 新 农 村 建 设 。实 施 新 一 轮 薄 弱 村 扶 持 工程 ,到 2015 年 ,集 体 经 济 年 收 入 低 于 10 万 元 的 村 实 现 扶 持 全 覆 盖 。第三节 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坚持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构筑综合交通、公用设施、公共信息、能源保障、防灾减灾等五大网络。一、综合交通网全面打造“内畅外快 ”的城乡综合交通网。建 设杭黄高铁和临金高速公路,力争实质性启动通杭轨道交通建设。完善“一环四- 27 -纵八横”主骨架公路网建设,力争期内新增一级公路 17 公里,二级公路 46.4 公里,新(改)建农村联网公路 100 公里,实现县域40 分钟交通圈。加快黄金水道建设,完成富春江船闸扩建改造工程和富春江水环境整治工程,推进江南综合作业区、旅游码头建设。启动 320 国道北移工作。(附图 5:交通骨架路网示意图)二、公用设施网加快公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高城镇和中心村公用设施网络化程度。结合旧城更新和农居拆迁改造,合理开发利用城市空地和地下空间,通过多种方式建设公共停车设施,缓解停车难问题。加强城市交通智能系统建设,提高交通组织管理水平,确保城市道路安全、畅通。加快推进县城供水管网向东延伸,改造和提升乡镇现有水厂,全面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现全覆盖。推进县城和乡镇污水处理厂扩容,加大污水管网铺设力度,县城实现雨污分流、排水畅通。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到2015年,全县城乡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