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十二五时期就业促进规划_第1页
朝阳区十二五时期就业促进规划_第2页
朝阳区十二五时期就业促进规划_第3页
朝阳区十二五时期就业促进规划_第4页
朝阳区十二五时期就业促进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朝阳区“十二五”时期就业促进规划朝阳区“十二五”综合专项规划北京市朝阳区“十二五”时期就业促进规划北京市朝阳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朝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二一一年八月前 言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根本途径,促进就业是当前和今后长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朝阳区落实“新四区”战略思想的第一个规划期,也是促进就业工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的重要阶段。为促进形成城乡就业一体化新格局,逐步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这个根本目标,现制定朝阳区“十二五”时期就业促进规划。本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朝阳区就业促进工作的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是全区做好就业促进工作的重要依据。规划期限为 2011 年-2015 年。目 录第一部分 “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一、基本形成了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局面二、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促进就业格局三、抵御失业风险的综合能力有效增强四、继续完善了城乡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五、着力缓解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六、多层次提升了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第二部分 “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一、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二、促进就业政策功能分散,不适应有效改善城乡就业环境的要求三、就业管理服务手段滞后,人力资源市场公共服务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四、就业困难群体规模进一步扩大,城镇困难群体就业难度加大第三部分 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一、指导思想二、任务目标第四部分 重点任务一、大力实施扩大就业的产业发展战略(一)加快功能区和重点产业发展(二)加大对吸纳市民就业量大的均势产业进行扶持(三)鼓励发展社区就业(四)着力完善创业工作模式(五)加快培育农村产业支撑二、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就业格局的构建(一)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管理制度(二)全力解决好城乡促进就业政策对接(三)分阶段解决好城市化进程中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三、全力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功能建设(一)全力推进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二)积极搭建配置合理、服务高效的优质服务平台(三)大力促进公共就业服务手段提升(四)积极拓展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四、重点做好弱势群体的就业帮扶(一)建立统一的就业援助制度(二)完善日常援助联动机制(三)完善公益性就业岗位征集发布制度五、全力培养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劳动力(一)在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方面实现新突破(二)在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方面实现新发展(三)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再创新优势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一、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保障区就业工作组织化程度二、加大就业资金监管力度,保障各项就业资金补贴安全到位第一部分 “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十一五”期间,就业促进工作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为目标,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方针,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不断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强化困难群体援助措施,着力统筹城乡就业格局,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日趋合理、就业局势基本稳定。主要特点有:一、基本形成了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局面城乡就业人员总量从“十五”末的 122.8 万人增加到“十一五”末的155.2 万人,增加就业 32.4 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比“十五”时期减少 21.9%,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十五”时期增加 42.1%,二、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达到 15.2:84.8,与经济产业结构更加接近。现代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从业人员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取代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居民服务等传统服务行业,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二、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促进就业格局按照统筹城乡的发展要求,将就业工作从城镇向农村延伸,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促进就业格局。城乡就业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在进一步完善城镇就业失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制度,将农村劳动力全员纳入就业服务范围,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制度。积极的城乡就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政策促进就业的效果不断巩固,就业渠道实现全覆盖,城乡分割的局面已经打破,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城镇失业人员的就业帮扶政策进一步向农村延伸,政策补贴力度基本实现城乡一致。在此基础上,引入区、乡、村三级共同负担的资金运转模式,增加鼓励农村劳动力市场化就业的转移就业补贴政策,形成了市、区政策为主体,街乡政策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多层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城乡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得到提升。街道(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的工作职责、业务流程、服务标准和管理制度实现了“四统一”,绩效评估体系和群众满意度测评机制对基础建设和服务改进起到了助力作用。建立覆盖所有行政村的社会保障工作站,将公共就业服务延伸到农村。全面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实现了“一点登记、多点共享”的快捷服务。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加强日常服务的同时,集中力量开展了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专项活动,在促进城乡就业困难群体、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十一五”期间共帮助 15 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2%以内。三、抵御失业风险的综合能力有效增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而导致的企业岗位流失、职工稳定就业压力加大的突发情况,适时提出应对金融危机、稳定就业的综合措施。在体系建设方面,成立区就业促进中心,建立区级失业预警体系。在政策方面,通过降低社会保险缴费费率,减轻企业负担;通过稳定就业补贴,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在服务方面,通过建立失业监测预警机制,提高预防管控能力。为困难企业拨付稳定就业补贴和岗位补贴 2500 万元,预防 3000 名企业职工流向社会失业,有效调控城镇登记失业率 0.3 个百分点。四、继续完善了城乡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完善了城乡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将原有的 3 类群体拓展到目前的 8类群体,覆盖“纯农就业家庭”劳动力、登记失业一年以上人员等城乡就业困难人员;以低收入的城乡“零就业家庭”为重点援助对象,建立“零就业家庭”就业帮扶机制,通过促进家庭当中劳动力就业,减轻家庭生活困难。“十一五”期间,全区共援助 7.6 万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援助 1362 户“零就业家庭”,做到“出现一户、帮扶一户、消除一户”,实现了动态“无城乡零就业家庭”的目标。五、着力缓解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建立和发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多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 2009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鼓励朝阳区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奖励办法、朝阳区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实施办法等文件,奠定了本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基础体系。搭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搭建高校毕业生网络服务平台,远程开展求职登记、就业推荐和困难帮扶工作;不断改革招聘活动模式,由单一的大规模双选会逐渐改革为以行业化、特色化、小型化招聘会为主的招聘月、招聘周等系列服务活动,服务毕业生数量由每年 6 万人次左右上升到 20 万人次以上。开展了大学生“村官”等多个就业项目。2006 年以来,陆续开展了选聘大学生进村、进社区等多个就业项目,共计选聘 2000 余名毕业生。这些活动拓宽了到城乡基层就业的渠道,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六、多层次提升了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抓基础建设,改善职业培训条件。以职业技能培训管理中心为龙头,61 所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为补充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体系初步成形,通过加强专业建设,提升办学层次,推行教学改革,培训师资队伍等多项措施,全面改善职业技能培训环境,为培养不同层次的技术工人奠定了坚实基础。依托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建立起多个“为民培训中心”, 培育选拔 10 名成绩突出的教师为朝阳区金牌教师,确立 33 个工种为朝阳区品牌工种,对改善劳动者的技能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抓补贴政策,推动城乡劳动者提高就业竞争力。利用市、区资金,通过扩大免费培训补贴范围、增加免费培训次数和培训补贴标准等政策,使本市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外来农民工在享受培训待遇、培训服务等方面实现了城乡“并轨”,内外统一。通过建立高技能人才奖励机制和首席技师(员工)评选办法、连续三年实施百名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继续巩固了我区在人才培养领域的政策优势。“十一五”期间,职业技能累计培训总人数 29.6 万人,我区企业高级工及以上等级高技能人才占一线技能人才的 37.5%,技师、高级技师占一线技能人才的 10.5%,全区投入近百万元培养选拔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850 人,有 19 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区政府津贴,发放政府特殊津贴 18 万元。第二部分 “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和问题近年来,朝阳区围绕城市功能定位,通过实施功能区带动战略,积极促进产业升级,初步构建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先进制造业为补充的发展格局。“十二五”时期,区域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步伐进一步加快,新的经济增长点将逐渐形成,区域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为就业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就业形势也将随之发生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预计“十二五”期间,区域内劳动力需求总量将达到 80.8 万人,供需缺口58.5 万人,其中,技能人才总量缺口为 32.3 万人。60%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就业岗位要求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但 70以上的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只有初高中文化程度,远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要求。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批无技能、低学历的转非劳动力集中进入就业市场,受到就业观念及自身条件的影响,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二、促进就业政策功能分散,不适应有效改善城乡就业环境的要求大力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是政府促进就业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十几年的摸索发展过程中,积极的就业政策从着力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中心、再就业问题,向统筹解决城乡就业问题转移,但随着政策的不断扩展、调整、充实,在执行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政策的内容重复、对象交叉、待遇不统一、程度复杂等。就业政策功能的分散,已不利于城乡劳动者根据市场就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实现就业,不适应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环境新需要。三、就业管理服务手段滞后,人力资源市场公共服务功能不能充分发挥统筹城乡就业,实现劳动者更加充分就业,不仅要求就业工作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展,同时也对公共就业服务的工作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实时掌握城乡劳动者就业动态,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服务,高效准确地实施政策审批是统筹城乡就业最基本的要求。目前,管理服务手段的精细化、信息化、网络化与就业工作的实际需求还有差距。就业服务千人一面、针对性不强,业务审批流程环节多、耗时长,业务操作系统兼容性不够、信息资源缺乏共享等,都制约着人力资源市场公共服务功能的发挥。 四、就业困难群体规模进一步扩大,城镇困难群体就业难度加大失业人员中的就业困难群体比重将进一步上升,预计“十二五”期间,以农转非人员、享受低保待遇人员、残疾失业人员、刑释解教人员、长期失业者和“4050”大龄人员为主体的就业困难群体将占到失业人员总量的 60%,达到3 万人。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集体经济安置的农村劳动力将逐步释放,预计将有 2 万名农村劳动力需要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由于农村劳动力缺乏二、三产业就业的经历和技能,就业难度将更加突出。 第三部分 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适应加快落实“新四区”发展战略要求,紧密结合大力改善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按照“就业管理组织化、就业服务精细化、就业机制长效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就业格局,进一步规范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就业服务精细化,更加关注就业困难群体,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促进就业总量增长和就业质量共同提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使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二、任务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5%以内;每年新增就业岗位 10 万个,累计促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 10万人;确保有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认定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达到 10 所,公共实训基地达到 5 所;培养万名高级工以上人才,资助千名高技能人才,选拔中青年高技能人才 500 人,选拔首席技师、首席员工 100 人。第四部分 重点任务一、大力实施扩大就业的产业发展战略结合区域发展定位,加快完善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大力实施扩大就业的产业发展战略。(一)加快功能区和重点产业发展坚持功能区带动战略,全面实施 CBD 东扩、电子城北扩,加快奥运功能区、温榆河功能区、金盏金融服务园区等功能区重点项目引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建立健全产业服务体系,促进高端要素和高端产业聚集;巩固现代服务业主导地位,扩大文化创意产业规模,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重点在金融、商务、传媒、旅游、物流等方面实现新的发展。(二)加大对吸纳市民就业量大的均势产业进行扶持实施新增就业岗位计划,建立产业机构调整与就业结构调整以及人力资源开发有机结合的促进就业机制;大力支持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对吸纳市民就业量大的均势产业进行扶持;落实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优化政务服务程序,提高企业扶持水平,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三)鼓励发展社区就业鼓励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大力发展社区就业,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积极吸收社会资金,做大做强家政服务、商业便民服务、用人单位后勤服务和社区便民服务等。(四)着力完善创业工作模式创新服务手段,集成创业项目推介、房屋租赁、工商税务登记、社会保险缴纳等多部门创业服务资源,打造创业服务旗舰模式;进一步健全创业培训体系,优化创业培训内容,利用区位优势,建设形式多样的创业孵化基地,使创业培训真正成为成功创业的助推器;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弘扬创业精神,提高创业意识,树立创业典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五)加快培育农村产业支撑在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各乡、村进一步突出就业安置主体作用,统筹产业发展和就业安置工作,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和辖区特点,加快培育有利于解决辖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产业支撑,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就业品牌。二、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就业格局的构建适应农村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针对掣肘城乡一体化就业格局的主要矛盾,进一步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促进和管理机制。(一)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管理制度适应城市化建设的要求,将因土地功能转换、已无法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村劳动力纳入失业登记范围,享受全市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进一步探索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界定标准,通过试点循序渐进地“并轨”城镇就业管理制度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制度。(二)全力解决好城乡促进就业政策对接进一步将城镇促进就业政策向农村延伸,研究落实鼓励农村劳动力自谋职业、灵活就业和公益性“托底”安置就业的政策措施,使城乡促进就业政策趋于一致。伴随城乡就业管理制度的统一,逐步清理、整合城乡就业政策,根据不同群体的就业特点,合理划分政策功能,统一每项政策的扶持标准和操作程序,建立正常调整完善机制,使其能够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分层次、有侧重地起到促进就业的作用。(三)分阶段解决好城市化进程中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以办理农转非手续为界线,将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分为过渡安置期和转居转工安置期两个阶段,分阶段有所侧重地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过渡安置期间,进一步加强区域岗位资源的统筹利用,举全区之力形成对土地腾退及绿化隔离等重点地区的政策和服务优势,以推进组织化就业为导向,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素质和技能培训,鼓励农村劳动力实现灵活就业,乡村集体企业提供托底安置服务,确保农村劳动力“失地有收入”;转居转工安置期间,重点做好转居转工手续的办理工作,以完善并提高转非劳动力社会保障水平为导向,鼓励转非劳动力由集体经济安置向市场化就业转变,由托底型就业向体面、稳定型就业转变,进一步提高转非劳动力工资收入和保障水平,确保转非劳动力“退休有保障”。三、全力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功能建设加大对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功能建设,为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双方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一)全力推进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推动“城镇”、“农村”两个服务平台均等化建设,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形成城乡就业服务一体化格局。使人力资源市场不断适应以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朝阳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二)积极搭建配置合理、服务高效的优质服务平台研究按照地区常住人口和服务职责配置社区(村)人员力量,落实资金保障渠道,逐步形成功能完备、分布合理、资源共享、运转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新体系;制定并完善街乡公共就业服务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每年投入 500 万元资金,对街乡开展公共就业服务工作进行考核奖励;充分开发、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科学整合政策审批流程,细化个体就业服务内涵,打造“技术保障有力,业务互联互通,操作规范高效,服务手段多样”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三)大力促进公共就业服务手段提升加速就业服务资源向社区(村)转移,依托社区(村)公共服务平台,向城乡劳动者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一对一”就业援助、政策咨询等公共就业管理服务;进一步优化服务内容,将日常工作规范化、精细化,确保城乡劳动者能够获得有效的公共就业服务;在有条件的街道和乡开展创建充分就业街道(乡)创建活动,在重点整治村开展充分就业村创建活动,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充分就业地区。(四)积极拓展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发挥公共服务优势,通过政策鼓励或政府出资购买服务成果等措施,鼓励社会中介机构对城乡劳动者开展公共就业服务,做到公共、非公两个就业服务市场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四、重点做好弱势群体的就业帮扶按照“精细化、长效化”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工作机制,重点做好弱势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一)建立统一的就业援助制度进一步规范就业援助内容,将针对不同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工作,整合为城乡统一的就业援助制度,明确困难人员的定义标准,统一实施就业援助的政策措施和援助程序,建立有效的跟踪反馈机制。(二)完善日常援助联动机制合理布局区、街道(乡)、社区(村)就业援助资源,按照街道(乡)社会保障事务所指导督促社区(村)工作站实施日常援助服务、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展专业援助服务的原则,实现区、街(乡)、社区(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部门联动,切实提高就业困难群体管理与服务水平。(三)完善公益性就业岗位征集发布制度在区、街道(乡)、社区(村)三级推行公益性就业岗位征集发布制度,加大公益性就业岗位的统筹使用力度,不断提高社区(村)公益性就业组织的安置能力,为就业援助后仍难实现就业的特别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托底”帮扶。五、全力培养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劳动力关注产业发展趋势,结合人力资源市场态势,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全力培养满足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劳动力。(一)在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方面实现新突破进一步规范培训机构的行政管理,统筹开展培训工种的合理化布局,促进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充实以职业院校、企业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的职业培训体系,开设形势多样、实用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培训课程,满足市场对技能人才的多层次需求,贯通劳动者技能提升的成长通道;认定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就业见习基地,作为企业和培训机构之间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交流的公共平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