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县“十一五”规划纲要_第1页
武义县“十一五”规划纲要_第2页
武义县“十一五”规划纲要_第3页
武义县“十一五”规划纲要_第4页
武义县“十一五”规划纲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政发 200619 号武 义 县 人 民 政 府关 于 印 发 武 义 县 国 民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第 十 一 个 五 年 规 划 纲 要 的 通 知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武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实施。二六年三月三十日2武 义 县 国 民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第 十 一 个 五 年 规 划 纲 要目 录一、 “十 一 五 ”发 展 总 体 思 路 、 发 展 战 略 与 发 展 目 标 6(一)指导思想6(二)发展战略6(三)发展目标7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市化、城乡一体化9(一)优化城乡区域空间布局9(二)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10(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3三、培育主导优势产业集群,努力提升产业竞争力15(一)调优一产,加快推进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化15(二)主攻二产,加快建设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16(三)强化三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19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0(一)完善行政管理体制20(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223(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23五、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5(一)推进资源节约利用25(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5(三)加强自然生态保护26(四)加大环境治理力度27(五)实现人口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28六、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努力促进社会稳定和谐28(一)大力发展社会事业28(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31(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334“十一五” 时 期是我县 加快发展,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机遇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顺利实现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本规划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我县县情为依据,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指导性,是今后五年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十五” 期 间,县委、 县政府在准确分析国内外形 势和本县区域优势、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 :工 业强县 、开放 兴县、生态立县。将工 业作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攻方向,主动接受周边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以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快速协调发展,以强化生态建设实现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三个接轨 ”的发展策略: 产业接轨永康,大力 发展五金机械等优势产业,积极与永康联手打造国内最大的五金制造业基地;市场接轨义乌,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努力建设中国小商品城的重要生产基地;城市接轨金华,积极融入浙中城市群,精心培育大金华中心城市的生态型卫星城。根据县域内不同区域之间交通区位、5地貌特征、产业基础等的实际状况,提出了产业发展的“三个布局”:东北部地区机声隆隆,重点发展工业;中部地区车水马龙,重点发展旅游业和效益农业;西南部地区满目葱茏,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实践证明, “三三三 ”的发展理论,对 于武义这样的后发展地区来说,是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为我县“十一五” 时期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经验。“十五” 计划 实施以来,全 县经济社会持 续快速健康发展,完成了“ 十五 ”计划纲要提出的各 项经济社会 发展指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05 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 58.36亿元, “十五 ”期间年均增 长 14.0%;财政 总收入 7.21 亿元,年均增长 36.0%;农民人均纯收入 4340 元,年均增长 9.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8.19 亿元,年均增长 32.0%;海关出口 2.75 亿美元,年均增长 7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1.32 亿元,年均增长13.3%。三次 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2005 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为 11.5:55.1:33.4。为 “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一五”时期,我 县经济社会发展面 临新的机遇。从外部环境分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深入发展,国际间生产要素和产业转移加快;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更加注重发展的内涵和质量,我国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省委省政府作出深入实施“八八 战略” 、全面建设“平安浙江” 的战 略决策,更加注重区域 协调 ,着力建设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等“三大 产业带” ;市委、市政府确定了 “发展城市群,6共建大金华”的战略目 标和发展举措。从自身优势分析,初具发达的交通,不断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逐步明显的产业特色,纯朴的民风,良好的社会信用和治安状况,不断优化的干部整体素质和行政办事效能。这些都为我县“十一五”时期保持快速协调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较多挑战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总量相对偏小,产业基础不够稳固,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加快发展与土地、能源、人才等要素制约之间的矛盾突出;城乡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还比较多,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政府职能有待进一步转变,服务环境仍需优化。一、“十一五”发展总体思路、发展战略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 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实施“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三大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发展战略“十一五” 时 期,我县 要深入实施 “三大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总量扩张和质量提升并举,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7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化工业强县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积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粗放向内涵集约转型。全力完善工业区配套,挖掘发展潜力,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经济集约高效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促区际互动协作,深化开放兴县战略。紧紧抓住构建浙中城市群的机遇,大力促进区际互助协作,特别要努力促进永康、义乌和金华等周边地区的产业、市场和城市功能布局的接轨。构筑区域开放新格局;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积极适应 WTO 过渡期结 束带来的国际环境变化,有效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和长三角发达城市工业配套、服务连锁的机遇,在对外开放中提升民营经济国际竞争力,形成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构筑生态经济体系,深化生态立县战略。毫不动摇地坚持生态为立县之本的理念,大力实施生态县建设,努力构筑生态经济体系。积极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有效处理生态保护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系,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经济;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森林资源的总量和质量,切实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三)发展目标综合实力方面。经济总量快速扩大,经济活力显著增强,综8合竞争力显著提高。 “十一五” 期间,地区生 产总值年均增长 12%左右,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12%左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 2010 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85438。社会事业方面。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十五年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不断强化。城乡文化、卫生、体育设施的水平和覆盖率明显提高,大社保体系基本健全,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建设方面。城市功能显著增强,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基本形成城乡统筹发展格局。东北部城镇群基本成型,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基础设施体系网络基本形成。到 2010 年,城市化水平力争达到 50%左右。资源环境方面。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继续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力争在 2007 年达到生态县建设目标。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防洪、抗旱和供水能力显著提高,土地等重要资源利用趋于合理, “十一五” 期末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 ”期末下降 15%左右,森林覆盖率保持在 70%以上。计划生育率在 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在 4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更趋合理。改革开放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和对外贸易层次不断提升。在更大范围和更9深程度上参与区域合作与国际合作,全方位融入浙中城市群和“大金华” 经济 圈,逐步 实现产业共育、市 场共建、资源共享、生态共保,形成区域统筹发展合力。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以人为本的观念得到确立,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 9%和 7%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5%以内,全县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一)优化城乡区域空间布局统筹南北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城乡区域空间布局结构,着力构建“ 二区一群一 带 ”的空间形态。“二区”“两大经济发展区”。包括“东北工业经济区” 和“中南旅游农业经济区” 。其中, “东北工业经济 区”由白洋、壶山、熟溪和桐琴、泉溪、履坦、茭道、王宅等三街道、五镇组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本区是县内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也是城乡一体化重点推进区域,以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积极推广效益农业。“中南旅游 农业经济 区” 由柳城、桃溪、新宅和大田、 俞源、白姆、坦洪、西联、大溪口、三港等三镇七乡组成,以柳城、桃溪、新宅镇为重点,积极发挥区内生态条件好、旅游资源禀赋佳及农业生态水平高的优势,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特色,以有机农业为重点的山区生态经济。“一群”“东北部城镇群”。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及桐琴、泉溪、10履坦、茭道、王宅等城镇的镇区部分。东北部城镇群是武义县人口集聚,二、三产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平台,发挥县域中心的作用,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十一五” 时期重点深化和 细化东北部群内产业布局规划和城乡一体化规划,完善城镇群各组成部分的交通联系,协调产业分工及空间布局,中心城区进一步拓展空间,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其他重点城镇结合各自区域特点及经济基础,强化城镇建设,提升空间集聚力。“一带”“沿 44 省道城镇发展带”。为南北向贯穿武义县域的城镇发展轴线,沿 44 省道展开,是联系两大经济发展区的主要通道,沿线集中了“中南部旅游农业经济区” 内柳城、桃溪两大核心城镇,以及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俞源乡。重点是推进沿线的城镇建设和旅游开发,带动中南部山区的发展。核心城镇改善镇区建设面貌,成为当地经济、文化、人口集聚中心。(二)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按照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适度超前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集聚能力。按照打造“浙中最佳人居环境” 的目 标和“ 三山立城中,三水穿城过” 的城市发展空间理念,优化城市总体布局,城市中心城区逐步向北岭新区拓展,形成“一轴” (温泉路)联“ 三区 ”(即老城商业服务区、北岭现代综合区和溪里温泉度假区)的格局。大力加强城市各功能组团之间的交通联11系,形成“一环” (城市外 环线)、 “三纵”( 莹乡路、老上松线、冷水坑至西田畈道路)、 “三横 ”(永武二线、明招路、牡丹路)的主道路框架。完成高速公路连接线、明招路延伸、滨江大道等城市道路。加快北岭新区的开发建设,争取行政中心搬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群众意愿,对旧城商贸区进行适度的改造,加快“城中村” 改造步伐。完成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建设。加快体育中心等城市文体娱乐、公共休闲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将生态绿地有机地嵌入城区,营造“青山绿水” 的城市景观,提高城市品位。围绕 2007 年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的目标,完善管理体制,整合管理力量,提升管理水平。改革环卫体制,实施管扫分离,建立“ 大 环卫 、全覆盖、 动态化” 的环卫长 效管理机制,有效巩固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建设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系统。一是以高速公路和国省道为骨架,加强重要县域干线公路建设,完善骨干公路网。重点建设44 省道四期改建及凡岭段改造、44 省道向北延伸至义乌公路新建、金华十八里至武义公路新建、深塘至八字墙公路新建等骨干道路工程。二是深化实施“康庄工程” ,加 强农村公路建设。重点通过提高农村公路技术等级、路面硬化率和建设通村公路等工程,提升农村公路网通达性, “十一五” 前期(至 2007 年),力争实现标准化公路通行政村率达到 100%,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 100%。三是整合现有交通设施资源,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体系,推进城乡公共交通建设。重点是加快公交枢纽站场、停靠站(点)等12公交设施建设,新建武义客运中心,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配套,适应城乡公交一体化、农村客运网络化要求的客运站场体系。积极扶持发展农村客运,优化经营主体和车辆结构,实施班线改造,提高客运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实现中心城区至桐琴、泉溪、履坦、茭道、王宅等镇的班车公交运营。实施给排水城乡一体化系统。继续实施浙江省“五大百亿工程” ,加 强 水利基础设 施建设,提高水资 源的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利用水平。重点实施源口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及新建石硖水库等十座小型水库。采用集中供水与独立供水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重点建设城区和桐琴、泉溪、履坦三镇的一体化供水管网,并积极吸纳沿线的农村地区;其他地区以柳城水厂、桃溪水厂、王宅水厂、上茭道水厂、新宅水厂等小型供水厂为核心,各自形成供水管网系统;集中供水覆盖不到的村采用山塘水库供水或打深井等办法解决。推进排水体系由雨污合流向雨污分流的转变。建好城区污水处理厂及相应的污水收集系统;其余乡镇和农村地区,采用建设净化池、氧化塘等污水处理措施,实行分散处理,就近排放。明确污水排放责任制,加强监管,实现污水入管集中处理,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完善支撑有力的能源供应系统。加快电网建设和改造。新建220KV 温泉、白洋输变电 工程和 110KV 下杨、金泉、明招、壶山、北岭输变电工程,扩建 110KV 东干、百花山、下杨变电所等工程,形成 220KV 和 110KV 的骨干供电网架。 继续推进县城电网建设13和改造,县城 10KV 配电全面实现手拉手供电。加大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力度,重点安排配变增容改造,高能耗设备更新。至“十一五”期末,基本形成电力发展适度超前、安全可靠,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电网。大力推广天然气应用,在中心城区进一步发展管道燃气,中心城区内新建天然气气化站 1 座。至“十一五” 期末,实现中心城区燃气气化率达到 100%,气源由液化石油气、天然气并存过渡至以天然气为气源。建设高速通畅的信息通道。提高电话普及率,推进以光纤为主的基础传输网建设,加快接入网和 IP 网的建设,逐步实现电信网、有线电视网、计算机网“三网合一”,初步实现“信息高速公路”。至“ 十一五” 期末,中心城区和各建制 镇 具备每户一线的装机能力,农村实现自动程控电话通达至各居民点;全县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自然村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 80%以上。积极推进县城邮政户箱工程建设,力争信报箱覆盖率达 95%以上。加大邮政服务网点的覆盖面,提升邮路的通达性和安全性。逐步建设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与应急系统,增强气象灾害综合应急服务能力。(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的方针,强化政府 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按照“ 生产发 展、生活 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要求,因地制宜,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根据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推进户14籍管理、土地征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城乡配套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性质,并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推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村债务化解工作。积极探索经济合作社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村庄布点。按照集聚、控制、撤并、撤村建居等不同类型村庄发展模式,合理引导县域村庄布点。重点加强位于地质灾害多发地域、旱涝灾害多发地域、水源保护地域、重大基础设施廊道内以及交通联系不便、经济实力弱、发展潜力差的山区农村的“下山移民脱 贫” 工作; 积极开展位于城 镇建设区范围内“镇中村”、“村中村” 改造,做好拆迁安置工作,推 进农村向城市居住形态的转变;并对发展受到限制,但现阶段搬迁难度大的村庄,视情实行有效的建设控制。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继续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搞好农村社区规划,分批开展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治,对现实基础和发展潜力均较好的村庄,积极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重点是提高农村配套保障能力,尤其是增强教育、文体、医疗、商业、培训等公共设施的配置;并通过全面开展农村污染综合整治、农村道路的硬化亮化、饮用水供给和污水收集处理等工程,改善居15住环境面貌,促进农村居住形态的转变,形成新型的农村社区。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重点通过推动农村成人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实现“ 政府主导 、各职能部门和有关企 业参与” 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鼓励合资合作办学,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积极推动山区农民劳动技能培训,引导农民走出大山异地就业,实现脱贫致富。三、培育主导优势产业集群,努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按照“调优 一产、主攻二 产、强化三产”的发展思路,加强区域产业协作,推动农业产业化、工业集群化、服务业特色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形成产业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一)调优一产,加快推进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化充分发挥我县农业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好、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等优势,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扩大特色农产品专业化生产规模,强化绿色品牌经营。走科技增产、集约增效、加工增值、品牌增量道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武义特色农业区域竞争力。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加快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推动武义农业由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农业。到 2010 年,建成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16地 18 万亩以上,其中有机农产品 3 万亩以上。争取 10 个以上的特色优势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标志,95%以上农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市场抽检合格率达到 95%以上,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生产标准化普及率达到 90%以上。推进农业集群化生产。发挥政府组织和政策激励作用,引导农民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精心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推进农业集群专业化生产。实现品牌共建、技术共享、生产分工、运输销售集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武义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体系。制定切实有效激励政策,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扶持和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公司合作 组织 农户” 农业 生产经营模式,加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培育力度,提高我县农产品精加工和深度开发能力。降低农民经营风险,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业经济贡献率。完善农产品销售市场网络。逐步建立与义乌、杭州、温州、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农贸市场的联系,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出口。发扬南部山区农民的“ 武 义超市” 创业精神,鼓励农民有效组织武义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17(二)主攻二产,加快建设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增量提质并举,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以我省启动金衢丽产业带建设为契机,与周边县市合力打造浙中五金制造业基地。通过“调整、集聚、改革、提升” ,不断壮大五金机械、文旅休闲用品、汽摩及配件等产业集群规模,努力形成我县的块状经济优势。力争到 2010 年,基础设施增加投入 15 亿元,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累计建成面积达到 20 平方公里,制造业总产值达到 260 亿元。优 化 产 业 布 局 。加 强 对 产 业 集 群 的 科 学 规 划 ,打 破 行 政 区 划 界限 ,围 绕 具 有 产 业 优 势 的 核 心 区 块 ,深 化 和 细 化 空 间 布 局 ,准 确 定位 各 园 区 的 产 业 与 功 能 ,在 更 大 范 围 内 实 施 产 业 整 合 ,优 化 资 源 配置 ,增 强 集 聚 效 应 。优 化 商 业 、旅 住 餐 饮 业 、公 共 事 业 布 局 。通 过 合理 布 局 ,努 力 把 更 多 的 相 关 企 业 和 机 构 吸 引 到 园 区 和 集 群 中 发 展 。制 定 政 策 ,引 导 进 入 产 业 区 的 企 业 形 成 上 下 游 产 业 配 套 和 相 互 合作 的 生 产 格 局 ,延 伸 产 业 发 展 链 ,促 进 产 业 的 专 业 化 分 工 ,做 大 产业 规 模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加 大 技 术 引 进 力 度 的 同 时 ,抓 住 关 系企 业 发 展 的 关 键 性 环 节 ,重 点 研 究 、重 点 突 破 ,努 力 在 优 势 产 业 的关 键 领 域 掌 握 核 心 技 术 ,形 成 更 多 具 有 自 主 知 识 产 权 的 技 术 和 产品 。扶 持 培 育 企 业 研 发 中 心 ,提 升 产 业 层 次 。以 运 用 高 新 技 术 改 造提 升 传 统 产 业 作 为 着 力 点 ,引 导 企 业 积 极 采 用 高 新 技 术 ,主 动 把 研发 力 量 转 向 高 新 技 术 领 域 。积 极 推 进 产 品 标 准 化 生 产 进 程。深化18“品牌兴县 ”战略,以自主 创新为基础走品牌 发展之路,逐步由复制模仿、贴牌生产向创立自主品牌转变,努力培育知名品牌。挖掘发展潜力。按照“拓展增量,挖潜存量” 的要求,通过狠抓新、老“ 三率” 等多种途径,最大限度地拓展用地空间,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坚持“巩固内圈、拓展外圈、突破境外” 的招商引资思路,积极通过企业“贸转投” 、“贸易协作”、 “项目推介”等方式引资合作。鼓励现有企业通过增资、联营、合作生产等方式扩大规模。注重选商引资,大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努力推动招商引资向农业、商贸、旅游、房地产、文化教育卫生及基础设施等项目延伸。建立完善政府、企业项目库。通过政府引导,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做好项目储存与对接。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成长潜力、核心竞争力强的工业骨干企业,强化武义工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用地、用电、融资以及技术创新、引进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社会资源、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集聚,发挥龙头企业在集群中的带动、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作用,带动产业集群产品档次、技术水平等产业素质的整体提升。引导重点企业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升级,使重点企业率先走上集约经营之路。建立工业配套服务体系。在土地供应、交通网络、税收政策、供水供电、优质服务、治安管理、人居环境等方面进一步全方位、多途径改善武义的投资环境和创业环境。进一步提升园区开发水19平,完善园区硬件配套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人力资源、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体系,创新扶持政策和服务手段,以加快产业集聚和升级的进程。建立中小企业孵化机制。以工业功能区为孵化器,引导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形成配套化生产、专业化分工的格局,着力完善产业链。对中小企业继续实行优惠扶持政策,促进大企业零配件和生产工序外包或外部化,努力实现引资企业生产技术的扩散和本地化,加速武义本地工业企业繁殖和规模扩大。带动中南部工业发展。发挥武义中南部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旅休闲用品和食品加工、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且环保型产业。依托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来料加工业,并逐步推动中南部农民自主创业,促进中南部工业发展,缩小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三)强化三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特色旅游、商贸物流、特色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加快武义温泉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建设,编制和实施“ 温泉之城” 规划,提高武 义温泉品牌知名度。加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俞源、郭洞的旅游环境建设,有序开发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柳城畲族文化、台山、小黄山、延福寺为重点的南部旅游资源,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和“ 农家乐” 旅游,加快形成 20“一泉一山一镇两村 ”的旅游发展格局,全力打造温泉养生、古建筑、古生态和畲族风情等特色旅游品牌。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旅游合作,积极融入长三角旅游圈。同时,实施适度规模的会展中心建设,着力打造浙中生态旅游会展度假基地品牌。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继续推进生态农贸市场、集镇市场、旅游购物市场等各类市场和商业网点的发展,引导企业和农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网上交易,积极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建立以专业市场和集镇市场为依托、大型商贸企业为龙头、电子商务为重要手段、大量个体农产品中介及相对发达的交通运输网为基础,具有连锁经营、代理销售、仓储配送一体等功能的商业物流体系。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促进武义经济贸工、贸农互动发展。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加快宽带、电信、电视、广播等信息传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武义”建设工程。加强对农民的信息利用技能培训,普及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的应用。鼓励技术人员创办各类技术培训和服务公司。增强武义企业信息灵敏性和市场竞争力,提高信息技术对武义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构建浙中最佳人居环境。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发展规划管理。扩大房地产物业管理覆盖面,规范服务行为。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和功能。大力发展特色房地产业,确立“ 温泉社区” 理念,结合优美的山水景观,精心规划开发一批高档温泉住宅小区,吸引永康、21义乌、温州等地工商业者来武义居住和创业。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深 化 政 府 机 构 改 革 。按 照 精 简 、统 一 、效 能 的 原 则 和 决 策 、执行 、监 督 相 协 调 的 要 求 ,完 善 机 构 设 置 ,理 顺 职 能 分 工 ,严 格 控 制编 制 ,实 现 政 府 职 责 、机 构 和 编 制 的 科 学 化 、规 范 化 。加 快 推 进 乡镇 机 构 改 革 ,合 理 界 定 乡 镇 机 构 职 能 ,精 简 机 构 和 减 少 财 政 供 养 人员 。积 极 稳 妥 地 推 进 事 业 单 位 改 革 ,依 法 规 范 对 事 业 单 位 的 授 权 行为 。进 一 步 推 进 农 村 自 治 组 织 建 设 ,提 高 村 民 自 治 水 平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营造高效务实的服务环境。不断理顺政府与企业、市场的关系,进一步推进政企分离、政事分离、管办分离。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将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推动政府职能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在全面推行“并联审 批” 制度的基础上,完善 “一站式” 服 务体系,提高 办事效率。着力 营造安商、亲商、稳商的人文环境,进一步增强武义的对外吸引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营造稳定有序的法制环境。规范行政许可事项,依法削减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权责相当、职责结合的工作机制。整顿执法工作队伍,坚决克服多头执法、执法不公的现象。强化行22政问责制,依法追究行政过错。加强部门内部管理,积极配合和支持审计、监察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和基层群防群治组织,切实抓好流动人口的管理。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全力打造“平安武义” ,营造文明、有序、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强行政能力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努力形成开拓进取、务实创新、廉洁高效的工作作风。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改进会风和文风。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严格规范和控制各种检查、评比、达标活动。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努力建设一支干净、干事的公务员队伍。积极推进学习型政府建设,提高政府创新能力,加快政府管理科学化、现代化和法治化进程,进一步增强按市场经济规律领导经济工作以及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节经济运行的意识和水平。在政府决策过程中加大专家咨询和评价的力度,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在改造提升各类专业商品市场的同时,重点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加快发展劳动力、人才、技术、信息、土地等要素市场。推动企业多渠道上市,促使更多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依托省级产权交易平台构筑区域性产权交易平台,形成统一互联、流转顺畅的产权交易体系。发展和规范房地产二级市场,促进住宅23产业的发展和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积极吸引各类股份制金融机构到武义设立机构、开辟市场,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企业的发展,规范民间融资行为。积极发展市场中介组织。按照市场化要求,积极引导和推动市场中介组织改革,加快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与政府脱钩,推动中介组织整合重组,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市场中介组织。发展和规范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商会的服务、协调和自律作用,注重发挥经纪人队伍作用,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加快建设市场信用体系。以打造“信用武义” 为目标,努力营造全县上下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加快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体系建设。强化政府信用意识,充分发挥政府在改善信用环境中的作用。规范市场主体信用行为,逐步建立企业经济档案、个人信用档案制度,进一步优化社会投资环境。弘扬诚信观念,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进一步改善金融发展环境。继续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力度,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逐步规范市场交易规则。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建设社会信用服务体系,逐步开放信用服务市场。(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充分利用周边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的有利时机,以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为主要24平台,积极吸纳周边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要素溢出。以建设浙中五金机械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全方位、宽领域、高起点接轨永康,充分利用其市场、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强化配套,优势互补,构建与永康的紧密型产业协作关系。紧紧抓住浙中城市群建设的机遇,主动接轨浙中城市群,大力促进区际互助协作,实现市场相通、体制相融、资源共享、交通共连、人才互通和产业互补,构筑区域开放新格局。充分利用全省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有利时机,以“山海 协作” 、“欠发达乡镇奔小康”、 “五大百亿”等工程为契机,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和项目安排,推进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外贸服务工作,完善对外贸易促进和服务体系,帮助企业预防和应对外贸风险,支持企业海外维权。积极引导出口企业更好地实施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和科技兴贸战略,努力扩大货物出口。扩大五金机械和特色农产品出口规模和能力,大力提高加工贸易的增值率。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增加高技术、关键设备和资源性产品的进口,提高装备水平、加工能力和产业层次。积极鼓励企业实施“ 走出去” 战略,重点支持有比 较优势 的企业向境外拓展,建立营销网络、商品市场、技术开发中心、生产加工基地和资源开发基地。加快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发展劳务输出。提高外资利用水平。紧紧抓住新一轮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以及全省加快建设三大产业带的机遇,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作为25利用外资的重点,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调整和完善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人才等要素的相关政策,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更好地发挥外资对传统产业的嫁接升级作用。突破工业引资的局限,加快引进国外优质企业和资本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和绿色农副产品加工,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旅游、现代服务等产业利用外资的比重,拓宽对外开放新领域。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招商,鼓励和促进中外企业之间的合作,发展招商中介组织,促进网络化招商。五、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推进资源节约利用以节约资源为目标,建立完善资源节约机制和政策导向体系,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污染物排放的不断减量。坚持节约优先,推进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强化土地规划和用途管制,坚持开发与挖潜并举,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推行节约用水。节约能源的利用,推进节能生产、节能建筑,优化能源结构,改进能源管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项目,淘汰消耗高、污染重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扶持发展污染小、消耗低、效益高的资源节约型产业。建立完善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鼓励企业开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改造,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26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增强全民节约和环保意识,大力倡导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节约型政府,充分发挥政府在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引领、示范和表率作用。(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 的原则 ,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建立闭合生产圈,综合利用资源。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积极推行清洁生产,研究和开发无公害、少污染、低消耗的清洁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物产生和排放,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充分发挥财政、金融等经济政策对循环经济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加快环保科研成果、清洁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大力推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清洁生产认证。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行废弃物回收和循环使用,建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体系。培育资源再生和综合利用产业,推动资源由单项开发向综合开发转型,提高资源的采收率和利用率。引导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企业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益。(三)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严格资源开发管理,坚持优先保护,有序开发,最大限度地减轻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提高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等生态27功能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不断提高环境质量。制定源口水库库区人口迁移规划及政策,对库区实行建设控制和封山育林。地表水实行分区域保护,主要河道水质达到功能区要求。加强城区住户深井、地表水井的整治,推进区域供水一体化,主要乡镇集中给水水源地分批划为饮用水源保护区,满足城镇体系发展的用水需要和居民生活用水的水质要求。加快生态林业建设,建立完善自然资源利用保障体系,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生态保障。加强水土流失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抓好“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工程” 和“熟溪碧水行动” 。加 强矿产资源管理,整 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预测预防和紧急救援体系。大力实施生态县建设,落实生态建设规划,加快生态经济发展,实施生态建设项目,积极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和群众性创绿活动,力争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等各项指标全面达到生态县建设要求。(四)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严格执行“环评” 和“三同时”制度,强化新污染源的源头控制。加强对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物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噪声污染的综合整治,提高环境质量。加大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及化工、电镀、浮选、造纸等重污染企业的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全面开展武义江等流域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完善工业区基础设施配套,实现排污、防治设施共享。28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不断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推进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严格控制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进一步扩大烟控区范围。完善城市垃圾处理系统,加强固体废弃物管理体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