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舍项目地质灾害评估报告_第1页
某校舍项目地质灾害评估报告_第2页
某校舍项目地质灾害评估报告_第3页
某校舍项目地质灾害评估报告_第4页
某校舍项目地质灾害评估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1 -某校舍项目地质灾害评估报告1 前 言1.1 评估任务由来XX 县 xx 中学位于 XX 水电站库区 381m 淹没线以下,需要整体搬迁,根据XX 县新县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要求及XX 县移民迁建学校规划的整体布局,在新县城规划区外新建 xx 中学。为了工程项目建设的需要,受 XX 县教育局的委托,xx 勘察设计研究院承担了“XX 省 XX 县 XX 中学校舍工程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任务,并于 2012 年 10 月 25日签订了评估合同,接受了委托。1.2 评估工作的依据1、主要依据1)评估合同、委托书。2)XX 县发展和改革局关于 XX 县 XX 中学建设工程立项批复(X 发改字【2012】30 号) ,2012 年。3)XX 县 xx 中学建设用地勘测定界图(西安 80 坐标) ,XXXX 有限公司。4)XX 县 XX 中学校舍工程总平面布置图,XXXX 有限公司。2、主要执行的技术标准1)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国务院令第 394 号) ,2003 年 11 月 24 日。2) 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云国土资环【2004】267 号)及附件 1-6(以下简称“通知” ) ,2004 年 6 月 21 日。3) 关于印发 XX 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XX 省国土资源厅,2006 年 2 月 15 日。4)XX 省地质灾害研究会关于一、二级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 2 -估报告审查规定的通知(云地灾研【2006】2 号)和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工作有关规定的通知(云地灾研【2009】2 号)。5)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2009 版) 。6)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2010 版) 。7)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 。3、收集和利用的有关资料1)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测量报告(雷波幅,1:20 万),四川省地质局第一区域地质测量队,1972 年。2) 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XX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1.3 评估工作的目的、主要任务和要求1、目的通过对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调查,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新建校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地质依据。2、任务和要求1)查明与评估区有关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工程地质问题、地下水、植被等地质环境条件,人类工程活动情况及其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2)查明评估区内现状地质灾害类型、位置、规模、稳定程度、活动特点、主要诱发因素及其对周围居民、环境的影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3)根据新建校区周围地质环境条件和现状地质灾害情况,结合项目特点,分析校舍工程在建设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可能诱发、遭受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及其对校区建(构)筑物和周围环境的危害与加剧已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重点预测校区可能遭受的地- 3 -质灾害及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岩土工程问题。4)对评估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和综合评估,并评价建设项目用地对校区建设的适宜性。5)针对评估区内现状地质灾害及不良工程地质问题对校区的危害或影响,工程建设和使用可能引发、遭受的地质灾害,提出防治措施与建议。2 评估工作概述2.1 工程和规划概况与征地范围2.1.1 工程和规划概况根据XX 县移民迁建学校规划的整体布局,在新县城规划区外新建xx 中学。xx 中学规划办学规模为 60 个全寄宿制初中班,在校学生 3000人。根据 XX 县 xx 中学校舍工程总平面布置图,新建校区内建筑物有教务楼(3F) 、教学楼(5F) 、男生宿舍(4F) 、女生宿舍(4F) 、学生食堂(4F) ,建筑物均为框架结构。附属工程有门卫室、200m 运动场、篮球场、围墙、校内管网铺设、道路硬化、绿化等。其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详见表 2-1。XX 县 xx 中学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表 2-1序号 名 称 单 位 数 量1 规划用地面积 亩 89.42 总建筑面积 m2 29361.3教务楼 m2 2299.32教学楼 m2 11078.14男生宿舍 m2 6237.44女生宿舍 m2 6237.44其中学生食堂 m2 3508.96- 4 -3 容积率 0.624 建筑密度 % 0.175 绿化率 % 35目前,该项目已完成立项申请 ,并由 XX 县发展和改革局批准立项,拟征土地勘测定界已完成,现正在办理征地等相关手续,设计正在进行中,建设场地尚未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未开始施工。XX 县 xx 中学位于中城镇,拟征用地总体南高、北低,高程在523573m 之间,高差 50m,地形坡度 1217,地势较为平缓,根据校区规划,除女生宿舍、200m 运动场设计有场地整平高程外,其余各栋建筑物沿斜坡尽量保持挖填方平衡。新建校区建(构)筑物平面布置见图2.1。以上工作,查明了区域内地层岩性、分布及地质构造,县域地质灾害分布及发育规律,为本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提供了基础资料。2.3 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本次评估,在接受委托后成立了评估小组,立即收集前人资料及校区勘测定界图、工程布置平面图,于 2012 年 10 月 25 日通过现场踏勘,结合校区周围地质环境条件,分析研究前人有关资料,编制了“评估工作设计纲要” ,并于 2012 年 10 月 26 日27 日开展野外工作。针对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及校区建(构)筑物平面布置,采用穿越和追索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进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不良工程地质问题、现状地质灾害等调查,调查点采用手持 GPS 与地形、地物、地质罗盘相结合定位,完成各类调查点 18 个,测绘工程地质剖面 2 条(合计 1660m) ,照片 76 张,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调查 0.4164km2。2012 年 10 月 29 日转入室内进行资料整理、分析,于 2012 年 11 月 28 日编制完成评估报告及- 5 -相关图件。2.4 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2.4.1 评估范围根据“评估技术要求”的有关规定,结合拟建校区周围地质环境条件,此次评估工作以建设用地范围为中心,考虑到地质灾害、不良地质现象对其影响的可能性,以及项目建设和投入使用后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估范围以建设项目征地范围适当外扩,东部和西部外扩至冲沟对面岸坡,北部外扩 290m 至两冲沟交汇处,南部外扩 350m 到第一稳定斜坡。评估区2.1.2 征地范围XX 县 xx 中学新征建设用地位于新县城南约 2km 处,属中城镇辖区,征 地 范 围 地 理 坐 标 为 : 东 经 10357 32 10357 43,北纬 283502283512,征地面积 89.4 亩。2.2 以往工作程度1、四川省地质局第一区域地质测量队曾在 XX 县进行过区域地质调查,并于 1972 年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测量报告(雷波幅,1:20万)。2、XX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对 XX 县进行了县域地质灾害调查,并于 2007 年 11 月提交了XX 省 XX 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地理坐标为:东经 10357271035752,北纬 283453283522,实际评估面积为 0.4164km2(见附图 02) 。2.4.2 评估级别评 估 区 属 于 构 造 侵 蚀 中 低 山 地 貌 , 地 形 坡 度 : 冲 沟 两 侧 斜 坡30 50, 中部拟征建设用地内 1217,北部和南部 30左右;区内海拔高程在 433728m 之间,最大相对高差 295m,地形地貌条件复杂。- 6 -出露岩性主要有第四系冲洪积层(Q al+pl)块石、粘性土、砂,残坡积层(Q el+dl)粘性土、碎石和中生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 2s)石英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岩(土)体工程特性一般较好,局部较差;不良地质现象及工程地质问题主要为岩体风化和冲沟;工程地质条件总体中等,局部较差。现状地质灾害为滑坡,危险性中等大。地下水类型有孔隙水和裂隙水,岩(土)体富水性弱,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评估区所在区域地质构造较复杂,属地震活动相对频繁、较强烈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7 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10g,属地壳次不稳定区。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总体一般。根据云国土资环【2004】267 号文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附件 2 的规定划分,其地质环境条件属复杂类型。XX 县 xx 中学规划在校学生 3000 人,属于重要建设项目。根据云国土资环【2004】267 号文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附件 1 的规定,将“XX 省 XX 县 xx 中学校舍工程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确定为一级。3 地质环境条件3.1 气象、水文 3.1.1 气象XX 县地处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的南缘,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干雨季节分明,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少酷热,无霜期时间长。冬春两季日照充足,雨水较少,夏秋两季日照和雨水偏多。据 XX 县气象站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 18,极端最高气温 41.8,极端最低气温-2.5;年平均日照时数 964.4h,年平均无霜期 310 天;年平均降雨量998.2mm,59 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 80%,日最大降雨量- 7 -6080mm,最长连续降雨 28 天;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85%,年平均风速1.2m/s,主导风向为东南风。由于县域内地势高差悬殊,降雨量有明显差别,大体上是海拔每升高100m,降雨量递增 6070mm。南岸、中城、新滩及会仪四镇北面靠金沙江沿线的低山河谷地带,年降雨量在 700900mm 之间,属于少雨地区;四镇南面和板栗乡中山地貌区,年降雨量在 9001500mm 之间,属中等降雨区。3.1.2 水文1、区域水系XX 县境内地表水均属金沙江水系,金沙江由南向北自南岸镇团结村入境,向东穿越县境于会仪镇和平三湾沟进入水富县,流程 82km,是区内地表水、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通道。金沙江洪峰一般在 79 月,枯水期为25 月,水位变幅 18m 左右,据屏山县水文站资料,最大流量为24300m3/s,最小流量 1080m3/s。目前,XX 水电站已成功完成第一次蓄水,水位高程 354m,2013 年 6 月蓄水高程到 371m,最终水位高程为 381m。区域内溪沟众多,地表水发育,主要河流有大纹溪、小纹溪、新滩溪、黄坪溪及会仪溪等溪流,总体由南向北汇入金沙江(见图 3.1) ,其水文特征见表 3-1。XX 县境内主要河流水文特征 表 3-1河流名称流域面积(km 2)主河道长(km)区内河道长度(km)年平均流量(m 3/s)年平均径流量(亿 m3)大纹溪 253 40 35 10.3 3.25小纹溪 210 31 24 6.05 1.91新滩溪 180 28 20 5.84 1.84黄坪溪 140 23 18 4.10 1.29会仪溪 160 32 26 6.04 1.90- 8 -2、评估区水体评估区位于金沙江水系、大纹溪流域,由于评估区位置较高,无常年地表水体分布。评估区分布有 C1、C 2两条冲沟,雨季有季节性流水,其规模、特征详见 3.5.2 节。3.2 地形地貌3.2.1 区域地貌XX 县地处云贵高原与川西南山地过渡地带,东北部与四川盆地毗连,受区域构造控制,山脉走向与构造线展布方向大体一致,多呈南北向或北东向延伸。山脉属乌蒙山五莲峰余脉,西起莲花山,东止滥参头山,中部有老君山、坑山、回龙山、五角堡及聂家山等,构成横亘几十公里的曲折山脊,成为群山的骨架和 XX 县内地表水系的分水岭。县境地势南高、北低,南端罗汉坪(坑山)主峰大堡顶海拔 2025m,北东部和平三湾沟海拔 290m,最大相对高差 1735m。全县 88.3%以上的面积为山地,江边河谷坝区仅占县境面积的 11.7%,海拔一般在 330400m 之间。根据地貌的成因类型,XX 县地貌可划分为构造侵蚀、构造溶蚀及侵蚀堆积 3 种地貌类型(见图 3.2) 。3.2.2 评估区地形地貌评估区位于金沙江南岸斜坡地带,属构造侵蚀中低山地貌类型,地势总体南高、北低,最高点位于评估区南部边缘,海拔高程 728m,最低点位于评估区北部边缘、两条冲沟交汇处,海拔高程 433m,最大相对高差295m。地 形 坡 度 : 冲 沟 两 侧 斜 坡 30 50, 中 部 12 17, 北 部 和 南部 30左右(见照片 3.2-1、3.2-2、3.2-3 ) ,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建设用地位于评估区中部,介于两条冲沟之间,为一缓斜坡平台,地- 9 -势南高、北低,地面高程变化于 523573m 之间,最大相对高差 50m。地形坡度 1217。建设用地位于评估区中部,介于两条冲沟之间,为一缓斜坡平台,地势南高、北低,地面高程变化于 523573m 之间,最大相对高差 50m。地形坡度 1217。3.3 地层岩性3.3.1 区域地层XX 县除泥盆系、石炭系和第三系缺失外,其余各时代地层均有分布。区内主要分布中生界石英砂岩、泥岩、页岩、白云岩及灰岩,仅南岸镇南部黄茅坝附近出露小范围寒武系地层。各地层展布受构造控制,多呈北西及北东向条带状展布,区域内分布的地层岩性见表 3-2。XX 县地层简表 表 3-2界 系 统 组 代 号 厚 度( m) 岩 性 简 述全新统冲 洪 、 河湖 堆 积 Q4alp 0 87 粘土、粉质粘土及砂卵砾石新生界第四系 上更新统 冰 水 堆 积 Q3 fgl 0 30 褐色、棕黄色砂质粘土及砾石,具磨圆度和分选性遂宁组 J2sn 1050 棕红色钙质泥岩、泥灰岩夹粉砂岩沙 溪 庙 组 J2s 727 967 石英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呈不等厚互层中统自 流 井 组 J2z 104 220 钙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与砂质泥岩呈不等厚互层侏罗系下统上统 香溪群 T3-J1x 538 638 灰至深灰色岩屑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夹煤层中统 雷 口 坡 组 T2l 242 299上部及中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石灰岩夹石膏层,下部紫红色、灰绿色岩屑砂岩、粉砂岩、页岩夹泥灰岩嘉 陵 江 组 T1j 192 灰、灰白色灰岩,泥质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夹泥灰岩铜 街 子 组 T1t 60 88 紫红色砂岩、粉砂岩夹泥岩、石灰岩中生界 三叠系下统飞 仙 关 组 T1f 114 265 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及页岩或砂页岩互层乐 平 组 P2l 1 20 砂岩、粉砂岩及碳质页岩夹煤上古生二叠系中统 峨眉山玄武岩 P2 221 834灰绿、灰黑色致密状、斑状、杏仁状及气孔状玄武岩,中上部夹页岩、砂岩及凝灰岩- 10 -界 下统 茅口组、 栖霞组 P1 100 352 以灰白色厚层块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为主,夹炭质、泥质灰岩中统 石 门 坎 组 S2s 137 536 灰黄、黄绿色页岩夹生物碎屑灰岩志留系 下统 龙 马 溪 组 S1l 134 388 页岩夹粉砂岩及粉砂质页岩中上统五 峰 组 、临 湘 组 、上 巧 家 组O2+3 67 83五峰组岩性为黑色钙质粉砂岩、页岩及硅质灰岩;临湘组岩性为灰至灰黑页岩与灰岩互层,夹粉砂岩;上巧家组岩性为泥质灰岩及灰色层状条带灰岩奥陶系下统 下 巧 家 组 、红 石 崖 组 O1 166 219下巧家组岩性为生物碎屑灰岩夹钙质、粉砂质页岩;红石崖组岩性为石英砂岩、页岩、粉砂岩及生物灰岩上统 二 道 水 组 3e 150 327 厚层块状白云质灰岩、泥质白云岩及白云岩中统 西 王 庙 组 2x 100 152 紫红、砖红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杂色粉砂岩下古生界寒武系 下统大 槽 河 组 、龙 王 庙 组 、沧 浪 铺 组 、筇 竹 寺 组 1 327 425大槽河组岩性为页岩、鲕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夹灰岩;龙王庙组岩性为中细粒块状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沧浪铺组岩性为灰岩夹薄层钙质粉砂岩和钙质粉砂质页岩及石英砂岩和泥岩;筇竹寺组岩性为砂页岩、粉砂岩及泥灰岩3.3.2 评估区地层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实地调查,评估区出露地层有第四系冲洪积层(Q al+pl) 、残坡积层(Q el+dl)和中生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 2s) ,各地层的主要岩性及分布见表 3-3。评估区地层一览表 表 3-3 界 系 统 组 代号 厚度(m) 岩 性 描 述新生界第四系冲洪积层 Qal+pl 1.5 2.0主要为砂岩、粉砂岩块石,块度一般 10 30cm,最大 60cm,有少量泥砂。分布于 C1、C 2冲沟沟床- 11 -残坡积层 Qel+dl 1.0 5.0褐红色、褐色、黄褐色粘性土,可塑 硬塑,稍湿,含约 10 20%砂岩碎石,碎石大多已全风化,少量强风化,一般上部含量较少,中下部较多,块径一般 3 5cm,局部10 20cm,棱角状。主要分布于建设用地内中生界侏罗系中统 沙溪庙组 J2s 727 967石英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分布于整个评估区3.4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3.4.1 区域地质构造XX 县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扬子准地台西部,滇东台褶带、滇东北台褶束,四川西南部川滇南北向构造带与四川盆地新华夏系沉降带交接地带,构造形迹以褶皱为主,断裂不甚发育,构造线主要为北东向,其次为南北向,地质构造较复杂。褶皱特征为向斜宽缓,背斜紧凑,且北缓南陡,反映了由北向南的水平挤压作用。断裂以南北向为主,多为高角度向西倾之冲断层(见图 3.3)。评估区位于铜车坝背斜西北翼、老林口向斜东翼。铜车坝背斜轴总体走向 N65E,从芭蕉滩延伸至板栗乡东部,长约 18km,核部主要由二叠系、三叠系组成,两翼为侏罗系和白垩系。老林口向斜轴呈南北向延伸 15km 以上,宽 58km,主要由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组成,两翼形态对称,平缓开阔,地层倾角均在 20以下。3.4.2 评估区地质构造评估区位于铜车坝背斜西北翼、老林口向斜东翼,区内未见断裂构造,层间褶皱不明显,地层走向 N4582E,倾向 NW,倾角 815,总体为一向北西缓倾的单斜构造。3.4.3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据区域地质资料,评估区地处川滇南北向构造带与四川盆地新华夏系- 12 -沉降带交接地带,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曾经历过多次强烈的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较为剧烈,在燕山期晚期到喜山期有强烈而规模宏大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沿冲沟边出露的温泉、河谷两岸发育的多级阶地是新构造运动的明显标志;此外,标高悬殊的山地与河谷、冲沟地貌就是区内地壳大幅上升运动的结果。新构造运动主要特征为:1)以地壳上升为主;2)构造的继承性,南北向、北东向主干断裂被次级断裂错断;3)地震是现代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地震发生频率较高,尤其是金沙江以西地震较频繁。评估区在区域上位于马边-大关地震带内(见图 3.4) ,地震活动较频繁,从公元 26 年至今,发生破坏性地震达十余次之多。据地震资料统计,XX 县在 1936 年 4 月发生过 3 次 68 级地震,盐津县和屏山县 1935 年 12月发生过 2 次 68 级地震。1974 年 5 月 11 日发生在大关县的地震是影响本区 最 强 烈 的 一 次 , 震 级 7.1 级 , 震 中 位 于 木 杆 河 (东 经 104、 北 纬 2820) ,烈度 9 度,该次地震波及盐津、水富、XX 等县,造成房屋倒塌及山崩。1975 年 8 月 8 日,盐津县普洱发生 5.2 级地震,震中烈度 6 度,破坏性较小,仅有房屋倒塌和地裂现象。1975 年 12 月 4 日,长宁老翁发生4.9 级地震,破坏性较小。2006 年 7 月 22 日,盐津县豆沙镇发生 5.1 级地震,XX 县有震感。2012 年 9 月 7 日,彝良县发生 5.7 级地震,XX 县震感不明显。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划分,评估区所在的 XX 县地震基本烈度为 7 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0.10g。3.4.4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估区所在区域地质构造较复杂,新构造运动较为活跃,地震活动相对频繁,地震基本烈度为 7 度,根据XX 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中地壳- 13 -稳定性分区(见图 3.5)划分,评估区属地壳次不稳定区。3.5 工程地质条件3.5.1 岩土体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现场调查,评估区内分布有第四系冲洪积层(Q al+pl) 、残坡积层(Q el+dl)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 2s) 。根据上述岩(土)体成因、岩体结构类型及力学强度,将其划分为粘性土、碎石、块石多层土体 ,极软散体、碎裂结构全-强风化岩组 ,软硬相间层状 结构碎屑岩岩组 3 个工程地质岩组,其工程地质特征详见表 3-4。3.5.2 不良地质现象及岩土工程问题1、岩体风化砂泥岩在构造破坏及雨水、温差、日晒的综合作用下,地表风化呈全-强风化状态,呈散体-碎裂结构,岩体露头呈块石、碎石状,最大厚度3.0m。砂泥岩全-强风化层力学强度较低,强降雨时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对场地造成危害;同时对挖方边坡和建筑物地基稳定有不利影响,危害性小中等。2、冲沟评估区内分布有 2 条冲沟(C 1、C 2) ,其基本特征及对场地的危害如下。14工程地质岩组及其特征表 表 3-4 工程地质岩组编号 名称地层代号岩土体结构类型 岩性组合 工程地质特征主要地质灾害及岩土工程问题 分布范围Qal+pl主要为砂岩、粉砂岩块石,块度一般1030cm,最大 60cm,有少量泥砂。厚度 1.52.0mC1、C 2冲沟沟床 粘 性 土 、碎 石 、 块石 多 层 土体 Qel+dl散体结构褐红色、褐色、黄褐色粘性土,可塑硬塑,稍湿,含约 1020%砂岩碎石,碎石大多已全风化,少量强风化,一般上部含量较少,中下部较多,块径一般 35cm,局部 1020cm,棱角状。厚度 1.05.0m土体结构疏松,力学性质差土体结构疏松,力学性质差,不宜作为浅基础持力层直接利用,挖方、填方边坡易发生滑坡灾害,基坑开挖易引发滑坡或变形主要分布于建设用地内 极 软 散 体 、碎 裂 结构 全 -强风 化 岩 组J2s散体碎裂结构全-强风化石英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地表岩石破碎。厚 23m在构造运动挤压下,地表岩石风化强烈,力学性质较差处治不当时,挖方边坡易产生滑坡或局部崩塌、掉石;强降雨及外力作用下可能发生泥石流、滚石灾害整个评估区 软 硬 相 间层 状 结 构碎 屑 岩岩 组J2s层状结构石英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厚度727967m岩石抗压强度差异大,石英砂岩、粉砂岩较坚硬,力学性质中等,砂质泥岩较软,抗压强度低,力学性质较差在岩层面、节理面与边坡面呈不利组合时,易沿结构面产生顺层滑动、崩塌;地基易发生不均匀沉降整个评估区15C1冲沟1)基本特征C1冲沟位于建设场地西部,沟床总体走向由南向北,评估区内沟床长约 800m,落差 112m,平均纵坡降 140,横断面呈“V”字型。植被以乔木和灌木为主,覆盖率约为 20%。沟床中主要分布砂岩块石,有少量泥砂,块度一般 1030cm,最大 50cm,局部基岩出露,岩性为粉砂岩和砂质泥岩。冲沟左岸地形坡度约为 40,右岸地形坡度约为 20。调查时水流量约为 15L/s,季节性冲沟.2)沟床及岸坡现状稳定性通过野外实际调查,植被发育区沟床及岸坡现状基本稳定,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小。但在人为破坏区,地表植被覆盖率较低,沟床及岸坡稳定性较差,强降雨时可能为冲沟提供松散物质而引发泥石流灾害,对下游有一定危害。3)危害性评价冲沟局部地段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沟床及岸坡稳定性较差,且冲沟现处于壮年期,强降雨时下切和侧蚀能力较强,引发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小中等,冲沟下游无建(构)筑物,危害性小。C2冲沟1)基本特征C2冲沟位于建设场地东部,沟床总体走向 N40W,评估区内沟床长约780m,落差 117m,平均纵坡降 150,横断面呈“V”字型。植被以乔木和灌木为主,覆盖率约为 60%。沟床中主要分布砂岩块石,有少量泥砂,块度一般 1030cm,最大 60cm,局部基岩出露,岩性为粉砂岩和砂质泥岩。冲沟左岸地形坡度约为 54,右岸地形坡度约为 45。调查时水流16量约为 0.1m3/s,季节性冲沟。2)沟床及岸坡现状稳定性通过野外实际调查,植被发育区沟床及岸坡现状基本稳定,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小。但在人为破坏区,地表植被覆盖率较低,沟床及岸坡稳定性较差,强降雨时可能为冲沟提供松散物质而引发泥石流灾害,对下游有一定危害。3)危害性评价冲沟局部地段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沟床及岸坡稳定性较差,且冲沟现处于壮年期,强降雨时下切和侧蚀能力较强,引发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小中等,冲沟下游无建(构)筑物,危害性小。3.5.3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综上所述,评估区内岩(土)体有粘性土、碎石、块石多层土体 ,极软散体、碎裂结构全-强风化岩组 ,软硬相间层状结构碎屑岩岩组3 个工程地质岩组。 岩组土体结构疏松,力学性质差,不宜作为浅 基础持力层直接利用,挖方、填方边坡易发生滑坡灾害,基坑开挖易引发滑坡或变形。 岩组地表岩石呈全-强风化状态,力学性质较差,处治不当时,挖方边坡易产生滑坡或局部崩塌、掉石,强降雨及外力作用下可能引发泥石流、滚石灾害。 岩组岩石抗压强度差异大,粉砂岩、石英砂岩较坚硬,力学性质中等,砂质泥岩较软,抗压强度较低,力学性质较差,在岩层面、节理面与边坡面呈不利组合时,易沿结构面产生顺层滑动、崩塌,对坡体稳定有一定影响,同时易发生地基不均匀沉降。不良地质现象及岩土工程问题有岩体风化和冲沟,危害性小中等。总体评价, 岩组和 岩组分布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岩组分 布区工程地质条件中等,校区主体工程地基均为 岩组,且建筑物高度17最高为 五层,地基岩体工程特性中等。 3.6 水文地质条件3.6.1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XX 县境内地表水、地下水的分布主要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控制,地表水主要分布于下伏基岩为相对隔水的河(沟)谷地带,地下水多赋存于岩土体孔隙、裂隙中。区内地势陡峭,河谷切割较为强烈,有利于地表水、地下水迅速径流、排泄,水体总体循环交替快。地下水化学类型以 HCO3-Ca2+、HCO 3-Ca2+Mg2+型水为主,次为 HCO3-SO42-Ca2+、HCO 3-SO42-Ca2+Mg2+型水。1、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Q)松散堆积层孔隙中,由于地形切割强烈,地势陡峭,第四系总体不甚发育,且分布极为不均、厚度较薄,孔隙水主要赋存于金沙江、大汶溪、黄坪溪等河谷地段,次为斜坡台地、河床阶地、扇地等冲洪积层中,地下水动态变化大,季节性较强,富水程度也有很大的变化。孔隙水主要靠降雨补给,季节性变化明显,径流途径短,迅速向沟谷、河流排泄,具有就地补给就地排泄的特点,富水性强弱不一,砂、卵、砾石中强于粘性土。2、裂隙水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碎屑岩、岩浆岩裂隙中,其富水性与裂隙发育程度密切相关。根据地层岩性、裂隙性质、地下水分布、埋藏、运动规律、地形地貌等诸多因素,区内裂隙水可分为层状裂隙水和风化裂隙水。1)层状裂隙水主要赋存于 J2s、T 1f、T 1t、O 1、S 等厚层状石英砂岩、砂岩中,局部夹有少量的灰岩。泥岩、页岩裂隙不发育,延伸短,连通性差,为相18对的隔水层,富水性弱。以砂岩、石英砂岩为主的硬质岩中“X”型裂隙发育,张开性好,给地下水的赋存创造了条件,地下水往往沿层面及裂隙向沟谷或地势低洼处排泄,富水性中等强。以深层层状裂隙水为主,这种地下水分布深度大,有层位性,由于岩性、出露面积和构造裂隙发育程度的不同,其富水性差异较大,处于构造破碎带的中硬、硬质岩类节理裂隙较发育,连通性较好,富水性较强,在有利的储水构造(向斜轴部)与深部隔水层之间多具承压性,地下水径流模数一般 4.46.6L/skm 2。2)风化裂隙水风化裂隙水主要赋存于 J2s、J 2z、J 2sn 地层浅部的风化裂隙中,岩性为粉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裂隙一般发育,规模小,延伸短,且分布密度大,构成了彼此连通的网状裂隙系统,有利于地下水的富积,具有自上而下水量逐渐增大的特点。但由于区内沟谷切割强烈,地下水多以散流或泉点的形式排泄于沟谷、低洼处,泉水流量 0.11L/s,地下水径流模数 13L/skm 2。3、岩溶水碳酸盐岩分布约占县域面积的 25%,可溶性岩石与碎屑岩呈条带状相间出露,岩溶一般顺层发育,岩溶形态以溶孔、溶隙为主,洼地、漏斗和较大溶洞少见。区内、P 1和 T1j 地层岩溶发育,富水性强,尤其以 P1灰岩含水量丰富,大泉暗河多在此地层中出露,泉流量 10100L/s,地下水径流模数 36L/skm 2。区域内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雨补给,泉点较多,水量随季节变化明显,旱季甚至部分泉点干涸。XX 县地形陡峭,大气降雨具有就地补给和就地排泄特点,加之沟谷纵横,地下水径流较短,多沿低洼、河流地段以泉、散流形式排泄。高山区富水性相对较弱,地势相对低洼处、丘陵地带、沟谷19区地形相对平缓处有利于大气降雨补给地下水,径流途径长,地下水富集程度相对较高。溶岩与碎屑岩呈条带状相间出露,补给条件差,岩溶不发育,难以形成较大的岩溶通道,地下水常于沟谷地带以泉点形成排泄。3.6.2 评估区含水层类型及特征根据地下水赋存空间类型及水力特征,评估区地下水划分为孔隙水和裂隙水二类,现将其含水层特征阐述如下:1、第四系孔隙水弱含水层含水介质主要为冲洪积、残坡积角砾、碎石,结构松散,含孔隙型潜水。该类含水层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及斜坡面流的补给,泉水受季节影响较大,旱季基本处于干涸状态,雨季赋存少量孔隙水,就近排泄于沟谷中。由于松散堆积物透水性较好,富水性弱,对建(构)筑物影响较小。2、碎屑岩裂隙水弱中等含水层评估区基底岩性为石英砂岩、粉砂岩及砂质泥岩,砂质泥岩裂隙不发育,延伸短,连通性差,富水性弱,部分地段受构造与岩层倾角的影响,地下水的径流模量可达 2.7L/skm2,富水性中等。以砂岩、石英砂岩为主的硬质岩中“X”型裂隙发育,张开性好,给地下水的赋存创造了条件,富水性中等。地下水沿层面及裂隙向沟谷或地势低洼处以散流、泉的形式排泄,该类型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雨补给,部分为上覆孔隙水补给。3.6.3 水文地质结构特征评估区内地下水类型有孔隙水和裂隙水二类,主要由大气降雨补给,裂隙水具有一定的层位性,在构造运动影响下网状裂隙发育,但规模小,连通性、渗透性差,富水性弱中等,地下水埋藏较深,对建设工程影响微弱。孔隙水与地形、降雨关系密切,雨季赋存弱孔隙水,旱季基本干枯,对建设工程影响微弱。各类型地下水动态变化大,水位和水量受季节控制20明显,变化较大,与地形、降雨关系密切,受场地处于斜坡的控制,地下水排泄条件好,地下水总体由南向北径流排泄,其水文地质结构属层状结构。3.6.4 地下水脆弱性评估区地表主要分布粘性土、碎石,厚度 1.05.0m,由于隔水的粘土层薄,地表的污染水体容易透过粘土层渗入地下,地下水脆弱,易遭受污染。该工程为学校建设,项目建成后人员活动较密集,且数量较大,生活污水、垃圾易对地下水产生污染,也可能影响周围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故该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应对所产生的污染物进行有效处理,避免或减弱对地下水源的污染。3.6.5 地下水对拟建工程建设的影响评估区分布岩(土)体有:粘性土、碎石、块石多层土体 ,极软散体、碎裂结构全-强风化岩组 ,软硬相间层状结构碎屑岩岩组 , 地下水有孔隙水和裂隙水两种类型。孔隙水主要赋存在松散堆积层中,富水性弱,粘性土在地下水浸泡和渗流作用下,力学强度降低,在上部荷载下,地基土层易发生不均匀沉降等岩土工程问题或滑移,对浅基础工程稳定有一定影响。裂隙水主要赋存在砂岩节理、裂隙中,富水性受岩性、地貌、构造部位、补给条件影响,有一定差异。裂隙水埋藏较深,对建筑物基础的稳定影响较小。对建设工程有影响的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水,富水性弱。综上所述,评估区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3.7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3.7.1 土地利用状况21评估区位于 XX 新县城南约 2.0km 处,交通较为不便,区内分布有少量民房,无厂矿企业,土地利用程度相对较低。3.7.2 植被状况区内由于开荒种地,大量植被被砍伐,植被覆盖率不足 30%,植被以灌木为主,有少量乔木和竹子。3.7.3 人类工程活动与环境问题评估区内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房屋建设和耕种,村民房屋基本建在地形较为平缓处,挖填方高度均较低,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弱,未曾引发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见照片 3.7-3) 。村民耕种破坏了坡体植被,并使地表土体更松散,加速了水土流失,强降雨时易发生地质灾害,目前在新建校区南部斜坡处发生小规模滑坡 1 处,对下方村民安全有一定威胁。总体评价,评估区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3.8 小结评 估 区 属 于 构 造 侵 蚀 中 低 山 地 貌 , 地 形 坡 度 : 冲 沟 两 侧 斜 坡30 50, 中部拟征建设用地内 1217,北部和南部 30左右;地面高程在 433728m 之间,最大相对高差 295m,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岩(土)体主要为粘性土、碎石、块石多层土体 ,极软散体、碎裂结构全-强风化岩组 ,软硬相间层状结构碎屑岩岩组 , 岩组和 岩 组岩(土)体工程特性较差, 岩组岩体工程特性中等;不良地质现象及岩土工程问题主要为岩体风化和冲沟;对建筑物高度不超过五层的场地而言,工程地质条件总体中等。对建设工程有影响的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水,富水性弱,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评估区所在区域地质构造较复杂,22属地震活动相对频繁、较强烈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 7 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10g,属地壳次不稳定区。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总体一般。因此,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属复杂类型。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4.1 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评估区内分布有一处滑坡(H 1) ,其余无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现状地质灾害分布。H 1滑坡基本特征及其稳定性、危险性如下。1、位置及形态H1滑坡位于新建校区南部约 100m 斜坡处,滑坡体纵长 20m,横宽10m,沿后缘及两侧均有滑坡陡坎,平面上呈长舌状(见照片 4.1-1 及图01) 。2、成因及规模照片 4.1-1 H1滑坡地貌形态滑坡体周边界线23H1滑坡所在斜坡地形坡度 3642,村民沿斜坡种地,对斜坡进行了适当平整,形成台阶状,改变了雨水径流方式,雨水以下渗为主,地表松散土体在饱水及重力作用下沿下部基岩面发生滑坡,主滑方向 N80W。滑坡体长 15m,宽 10m,平均厚 2m,体积 300m3,规模属小型。H 1滑坡属浅层、小型、牵引式、残坡积层滑坡。3、稳定性及发展趋势分析滑坡体后缘高 2m,倾角 49,岩土体为粘性土、碎石,碎石含量约30%,块度 510cm,在后缘外部有 2 条卸荷裂缝,下沉量 10cm,裂缝宽510cm,走向与斜坡走向一致,长 6m(见照片 4.1-2) 。滑坡及后缘卸荷裂缝已发生 8 年,后缘边坡已长满杂草,现状基本稳定。在持续长时间雨水下渗及软化下后缘有失稳的可能性,且范围有可能扩大。滑床岩性为全-强风化粉砂岩基岩面,滑床倾角 36,岩层倾角 13,现状稳定,基岩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小。滑坡体岩性为粘性土、碎石,经人为平整后现为耕地,堆积体前缘坡照片 4.1-2 滑坡后缘卸荷裂缝24度 33,现状稳定(见照片 4.1-3) 。滑坡体后缘有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在土体推动下,堆积体有失稳的可能性。4、危险性评价H1滑坡已发生 8 年,现状基本稳定,在持续长时间雨水下渗及软化下后缘有失稳的可能性,且范围有可能扩大,滑坡体下有村民居住,危险性中等大。4.2 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评估区内除 H1滑坡外,其余无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现状地质灾害分布。H 1滑坡危险性中等大。照片 4.1-3 滑坡体25小结:评估区内现状分布 H1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大。5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5.1 工程建设和使用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评估区内现状分布有 1 处滑坡(H 1) ,位于建设用地外南部约 100m 处,学校工程建设和使用不会加剧 H1滑坡的危险性。5.2 工程建设和使用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根据 XX 县 XX 中学校舍工程总平面布置图,新建校区内建筑物有教务楼(3F) 、教学楼(5F) 、男生宿舍(4F) 、女生宿舍(4F) 、学生食堂(4F) ,附属工程有门卫室、200m 运动场、篮球场、围墙、校内管网设施等。建设用地范围内地势南高、北低,最高点高程 573m,最低点高程523m,最大相对高差 50m;地形坡度 1217;根据校区规划,各栋建筑物尽量保持挖填方平衡。建设场地内岩(土)体有:粘性土、碎石、块石多层土体 ,极软散体、碎裂结构全-强风化岩组 和软硬相间层状 结构碎屑岩岩组 ,工程建设和使用易引发挖方边坡滑坡、崩塌灾害,填土边坡滑坡灾害。现根据工程建设和使用对地质环境条件的影响,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依次预测如下。1、挖方边坡滑坡、崩塌灾害根据建设场地内岩土体厚度和地形坡度,各栋建筑物场地整平挖方边坡岩性主要为粘性土、碎石,呈松散状态,力学性质差,挖方边坡在地震、降雨及重力作用下有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教学楼及 200m 运动场场地整平挖方边坡下部为粉砂岩,挖方边坡在地震、降雨及重力作用下有发生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对施工人员及建(构)筑物有一定危险。各建(构)筑物挖方边坡引发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及危险性分析见表 5-1。教学楼及 200m26运动场挖方边坡稳定性分析见图 5.1、5.2 及附图 02。各建(构)筑物挖方边坡引发地质灾害预测表 表 5-1建(构)筑名称 挖方边坡最大高度 边坡岩土体 灾害类型 可能性 危险性教务楼 2.5 粘性土、碎石 滑坡 小 小教学楼 9.0 粘性土、粉砂岩滑坡、崩塌 中等 中等男生宿舍 4.0 粘性土、碎石 滑坡 小中等 小中等女生宿舍 5.0 粘性土、碎石 滑坡 小中等 小中等学生食堂 3.0 粘性土、碎石 滑坡 小 小门卫室 1.0 粘性土、碎石 滑坡 小 小200m 运动场 15.0 粘性土、粉砂岩滑坡、崩塌 大 大篮球场 4.0 粘性土、碎石 滑坡 小中等 小中等2、填土边坡滑坡灾害填土边坡岩土体预计以粘性土、碎石为主,在雨水、自重及荷载作用下,易引发填土边坡滑坡,危及拟建设施。各建(构)筑物填土边坡引发滑坡的可能性及危险性分析见表 5-2。 2、填土边坡滑坡灾害填土边坡岩土体预计以粘性土、碎石为主,在雨水、自重及荷载作用下,易引发填土边坡滑坡,危及拟建设施。各建(构)筑物填土边坡引发滑坡的可能性及危险性分析见表 5-2。 各建(构)筑物填土边坡引发地质灾害预测表 表 5-2建(构)筑名称 填方边坡最大高度 边坡岩土体 灾害类型 可能性 危险性教务楼 2.5 粘性土、碎石 滑坡 小 小教学楼 8.0 粘性土、碎石 滑坡 中等 中等男生宿舍 4.0 粘性土、碎石 滑坡 小中等 小中等女生宿舍 3.0 粘性土、碎石 滑坡 小 小27学生食堂 3.0 粘性土、碎石 滑坡 小 小门卫室 1.0 粘性土、碎石 滑坡 小 小200m 运动场 8.0 粘性土、碎石 滑坡 中等 中等篮球场 4.0 粘性土、碎石 滑坡 小中等 小中等3、基坑开挖施工引发滑坡、崩塌灾害拟建工程基坑开挖主要在粘性土、碎石中,呈松散状态,基坑开挖可能诱发滑坡、崩塌灾害,危及拟建项目设施及相关人员的安全。拟建建筑物最高为五 层 , 基坑开挖边坡发生滑坡、崩塌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小中等。4、施工弃土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拟建工程位于斜坡区,各建(构)筑物场地整平均存在挖方弃土,场地东、西两侧为冲沟,如果弃土场选址不当,支挡、防护不力时,在雨季水的诱发下,存在引发弃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隐患,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5、污水外排引发斜坡滑坡灾害校区内设置有污水管网,校区外斜坡较陡,且斜坡岩性为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互层,在污水长期冲刷下有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