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君,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_第1页
陈小君,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_第2页
陈小君,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_第3页
陈小君,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_第4页
陈小君,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陈小君,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篇一: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制度研究-终稿韶 关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题目: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制度研究 学生姓名:李莉优 学号:061108135073 系(院):法学院 专业:法学 班级:06 级(4)班 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肖少启 讲师 起止时间:XX 年 9 月XX 年 3 月 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逐渐普遍的机械化耕作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从而使农村土地流转成为了必然。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也符合了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有利于土地发挥其最大的功能。在现有的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制度中,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早已有规定。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人认为有必要对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进一步研究分析,以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农村土地 流转 土地使用权 法律制度 承包经营权 On the Legal Transfer of Rural Land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of China, the mechanization of farming becomes increasingly common in rural areas, which h(来自: 小 龙 文档网:陈小君,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as led to surplus rural labor, so that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nd has become inevitable. The circulation of rural land system is not only adapted to market economy system, but also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beneficial for the land to play its best effect. Circulation in the existing legal system of rural land, the transfer of access to land has already been provided for.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some problems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I think it is necessary to research and analysis further Chinas rural land contract and operation rights of transfer of the legal system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legal system of transfer of rights in rural land contract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rural land; transfer; land-use rights; legal system; contractual right to operate 目 录 一、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制度概述? (1) 二、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立法现状?(2) (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2) (二)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制度的现状分析?(3) 三、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司法实践?(4) 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立法完善?(7) 五、结语?(9) 致谢?(10) 参考文献?(11) 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制度研究专业班级:法学院 06 级 4 班 李莉优 指导教师:肖少启 讲师 一、 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制度概述 农村土地流转,也称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使用权)的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1 早间的农村土地流转多为自发性流转,也就是多为短期性、暂时性和无流转合同的流转,或者农户之间自发进行,这就导致了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诸多问题的发生,基于此,国家开始制定了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制度。从这些法律制度上分析,立法者的目的可归纳为三种:一是为了保有土地,即在流转的过程中通过法律规范使土地权利人的资格不丧失及保护农村土地质量,通过转让而保留随时收回的权利;二是为扩大农产品生产经营,发展农业而集中大片土地时有法可依,依法进行;三是使那些非农业化利用农村土地的现状得到规范,使利用农村土地进行非农业产业严格进行。 现阶段,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这项制度是农村政策的基石,是我国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制度保障,所以对于这项基本制度要不动摇并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很多人都关注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中央关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中,最大的亮点是土地流转长久不变。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关系,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犹如给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当然,现在我国也面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这就使得农民对土地流转有一个客观要求,就是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这样才有利于土地流转。对此,单靠市场的调节是不可及的,要依靠法律的规范,才能保证土地的集体所有性质,保证土地的用途不改变,保证农民的权益不受损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农村经济水平和发展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农民收入结构也越来越多元化,这就使农村土地流转也变得越来 越频繁和复杂,流转的范围、方式、程度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权利属性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权利义务的调整,这就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完善。就目前的法制来看,现有的调整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有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土地管理法 ,还有就是一些部门规章、地方性规章和中央及地方的政策性文件,如农业部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办法 、 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权流转的通知等等。其中农村土地承包法中的第五节 12 个条款全部是涉及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但是从这些法律条文来看,现有的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制度还是存在很多缺陷的,比如农村土地承包法第 32 条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它方式流转。 ”其实在实际的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流转的方式早已不局限于这几只方式,而且此条所说的“其他方式”范围有点宽,实际中不好操作。二、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立法现状 (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 历史上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立法规制可以以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出台为标志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即从八十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至 XX 年承包法出台之时。第二阶段即从 XX 年至今。两个不同时期法律关于农地流转的规定有很大的改观。 早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开始的时候,民间就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土地流转。这一阶段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规制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在规制层级上,经历了由“政策中央文件地方法规、规章法律”的变化。有学者考察,认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最先规定始于 1985 年国家政策上允许有偿转包土地。2此后 1986 年最高法院在关于审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案若干问题的意见的司法解释中进一步对土地流转做出一些规定,随着流转现象的增多,这一问题逐渐得到重视,1993 年的农业法 、1998 年的土地管理法及担保法中都或多或少地做出相关规定。XX 年中央还发布了相关的文件,如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 。由于这些规定零散不成体系,实践中难于操作,各省还针对各自的情况制定各种地方性法规。由此可见, 农村土地承包法出台之前,有关农地流转的规定散见于司法解释、地方性法规、规章及几部法律之中,缺乏统一的流转体系规定。 篇二:农村土地所有权法律制度研究(王小能 许德风)农村土地所有权法律制度研究 王小能 北京大学法学院 教授 许德风 中国人民大学 上传时间:XX-7-7 第一部分:引 论 一、本文的研究方法 物权法的核心是物的利用制度。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这两种利用方式是物权法的两大主题。前者重在发挥物的使用价值,后者则重在发挥物的交换价值。担保物权的发展,为债法作为信用法的制度提供了发展的基础;但作为物权法的基本内容,物的利用方式问题,相比而言,则发展得比较缓慢,创新不多(当然,也有些创新,比如空间权制度) 。这也可能是物权法的客体有体物本身的局限吧:一种财产的利用方式终归是有限的。所以知识产权的发展和虚拟经济的发展,可能是社会发展寻找新的突破的结果。 本文的论题,不是什么创新性内容,完全是历史遗留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土地制度在我国又是一个新问题,从其意义、性质上讲,是一个牵涉广泛,内容复杂的制度性问题。这个问题也是目前是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等所讨论的热点问题。我们认为,在土地问题上,法律学家的任务有两个:其一是详尽阐述现有制度的状态;其二是综合现有诸学科的研究成果,将有关制度落实到具体规则上,使其最终转化为法律。本文的重点,在于从法律的角度分析我国土地法律制度的运行情况。当然,我们也要提出我们自己的方案。正如学者所说的,运用其他学科如社会学、经济学等的理论来思考法律固然开拓法律人的视野,引导我们对法学传统中法律的核心性、中立化和理性的想当然假设加以反思,但也可能使我们有意无意忽视法律理性中应然与超然因素的分析。我们在分析我国实际情况后,将主要作应然的分析,我们认为,对于一个学者来说,理论的彻底性比什么都重要。另外,我们所提的方案也只是纯粹的学术方案,仅供学术交流和研讨。 二、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1、农村土地所有权的问题,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也是和我国经济制度、社会制度密切联系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任何试图回避土地所有权制度而提出的农村土地改革方案都将是不完整和不现实的。 2、农村土地的利用问题,即通常所说的土地使用权问题。无论称作使用权也好,承包经营权也好,如何设计农村土地利用制度,是问题的关键。现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如何用土地使用权制度来修补土地所有权制度上的缺陷,而不是研究土地使用权制度本身。我们认为,如果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土地使用权问题,土地使用权制度则可以更多关注土地的实际利用问题。 三、本文立论的基本出发点 在进入以下对有关问题的分析之前,我们想先申明一些基本的前提。我们觉得,无论如何,在土地法律制度研究上,以下前提是成立的: 1、可持续性地发挥土地效用 法律制度的设计应当协调这两者的关系:充分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用和促进土地的可持续性利用。具体到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现实,主要是处理好以下三者的关系:农业生产、环境保 护、建设利用。如果仅仅是这三个因素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但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农业生产涉及农村稳定的问题(也有人把它与国家安全问题联系在一起) ;环境保护涉及国内地方短期利益的保护和国际制裁的制约;建设开发涉及国家宏观调控问题(如果都是私人资产,那么可能问题不会很大,但由于主要是国有财产,主体不明确,条件便利了,会造成投资泛滥低效,使国家资产流失) 。当所有这些问题缠绕在一起的时候,法律学者便无能为力了。我们认为,很多时候,还是应当从土地法律制度本身去思考问题,至于涉及到的其他方面,应当从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去找解决办法。2、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的作用 目前,农村里有为数众多的剩余劳动力,如何引导和安置这些劳动力?可以肯定的是,现在的环境下,我们不能还像我国古代那样采取压制和约束的政策。那么,如何发挥这些劳动力的真正价值呢?土地无疑是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制度。 第二部分:农村土地上权利的冲突和平衡兼论农村土地所有权问题 1949 年以后,中国现代化的重心在工业和城市上。在计划体制下,赶超战略把工业体系的齐全和城市化的进程建立在牺牲农村利益的基础上。70 年代以来,我们开始进行农村改革,但改革的进程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和国家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目前又主要表现为三方之间的矛盾关系:国家(或者是政府) 、集体、农民。 一、国家和农村土地使用人之间的关系 1、建国后我国土地法律制度的变迁 民法通则第 74 条规定了劳动群众集体所有权。在中国,集体所有权是农民个人私有和国有之间折衷后的产物。这种集体所有权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形成的。建国后的这种变革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耕者有其田;农业合作化;集体所有,集体经营;集体所有,联产承包经营。 2、农民和国家之间的权利冲突 经过这个发展过程,在目前,农民和国家之间的权利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流转、户籍流动上的冲突 目前的制度下,农民的户籍被固定在农村,其基于联产承包经营合同而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也不能随意转让。如果农民离开土地,则其在农村以外的生活,经济上难以得到的保障,身份上也缺乏合法的认同。 另外,某些能够离开土地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人,如果能够利用土地的价值,那么他们可以基本在城市或者小城镇中生存下去,并转化为城市居民。实践中的一个调查显示:在被问及是否能够转让土地这个问题时,有的农民认为自己能转让,而我国官方公布的土地转让比率只有12左右。也就是说,实践中,我国集体非农用地甚至农业用地的自发交易都非常普遍。可惜的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发生着土地转让的事实,国家却仍然视而不见或者有意回避。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4 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是;而到了 1998 年城市化率只有,4 年才增加。就工业产值而言,工业产值在国民总产值中的比例来说,我国已经是工业化国家,而从农业人口的比例开来看,我国却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社会,以至于出现了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协调的失衡局面,这是目前产 生很多经济、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如果能够让农民通过让与土地上的权利来获得一定的定居和城市化的基础,将能够促使农民出让自己的土地权利转而成为城市居民,完成城市化的过程。土地著名学者张五常教授认为,城市化是每一个国家都要经历的过程,由乱而治是发展的必然,大可不必过多的担心。 市场是一种风险机制。成为市场主体的个体农户必然要承担这种风险。对于缺乏市场经验和准确完整的信息,而且尚且弱小的个体农户来说,由于没有必要的社会保障网络,所以很难承受市场波动的冲击。对于无论从事何种生产的个体农户来说,他们也有自己的作后屏障土地。正是由于土地的存在,使得个体农户比工人更坦然地面对市场波动和严酷。11而目前的问题是,农村只能被用作基本生计的保障(发挥其使用价值)而不能被用以转让或抵押(发挥其交换价值) 。 从农地本身的利用上看,让农民享有稳定的、预期明确的权利,能够促使其对土地进行可持续性的利用。 2、城乡差别政策导致的冲突 有的问题是土地法律制度解决不了的,但我们应该知道这些问题是什么,从而让我们知道:不是土地制度改革不能解决有关问题,而是这些不合理的配套制度使土地法律制度的应有作用不能真正发挥出来。正事这些政策的原因,使任何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方案都不能真正发挥效力。总的来说,现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主要的阻力,仍然是我国实行不公平的发展战略:保证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忽视和剥夺农民的利益。12 二、国家和集体之间的关系 1、国家和集体在法律法律地位上的矛盾 根据我国的有关法律, “村民委员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 ”其职能是“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建议。 ”(1982 宪法第 111 条)它与乡镇政府的关系是:“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组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 ”这说明,在法律上,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之间是一种互相支持的关系而不是行政隶属关系。 但实际上,很多时候集体代表的是农民的利益,或者说集体组织处于农民和国家的夹缝中,它和国家的关系也是比较值得研究的。总的说来,在我国,集体组织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有些地方的集体组织发展得比较成熟(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 ,而其他一些地方的集体组织则不太成熟。从静态的和理论的角度看,乡级政府代表政治权力,维护和保证着现代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以村民委员会为代表的集体组织则是一个村民自治组织,是一个以村为聚居单位的农户和乡村企业的保护组织。13 2、国家和集体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矛盾 尽管大多数情况下,国家和集体之间在土地问题上相安无事,但至少从目前的法律规定上看,国家和集体之间有很多矛盾。最主要的矛盾,主要是国家与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不清以及国家征用制度的问题。 宪法第 10 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 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 , “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 3 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中依法没收、征用、征收、征购收归国有的土地” , “国家未确定为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山岭、荒地、滩涂、沙滩以及其它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但现行立法并没有进一步界定哪些土地是国家的,哪些土地是集体的。即使对我们一般认为界定得比较清楚的城市土地,实际上也很含糊。如城市市区范围内,存在着一些集体所有的土地。特别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新设建制市的城市不断涌现,老城市市区的不断扩大。新设建制市的市区土地是否自然而使原集体的土地变为国家所有?另外,建制镇被法律认可为城市范围,而建制镇的土地实际上主要属于集体所有。这样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从目前实际作法来看,城市的土地并不当然属于国家所有。例如国家有关文件明确规定:城市土地,城市房地产机关,要依照法律的规定,确认产权,区别各种不同的土地所有权及土地使用权状况,进行土地普查登记,并建立产籍资料及各项管理制度。14在确定城市土地的范围时,目前,我国的土地管理部门和城市学界人士一般都赞成以城市建成区为准。15但什么是“建成” 、其时间界限如何确定等问题还比较模糊。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我国82 年宪法所进行的土地国有化遗留下来的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另一个和土地界限问题相关的问题是征地补偿制度。在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是单项流转并且是不可逆的。国家可以根据它认为的“公共利益”来征收土地,而可以不顾土地上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另外,按照目前我国的征地程序,土地的征用是进行土地开发的必经程序:先将土地征为国有,再由国家将土地出让给开发人,而给集体的补偿非常有限。这无疑也损害了集体的利益。 三、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1、所有权主体不明确导致中国农民权益受到少数个人的不法侵犯 我国宪法 、 民法通则 、 土地管理法都规定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但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代表究竟是谁,有关规定实际上并不明确。土地管理法第 10 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 上述立法规定了三种主体,即乡农民集体,村农民集体和村民小组农民集体。这些规定,表面上确定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代表,其实不然。 首先,乡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事实上不存在。政社合一的体制废除后,无论是在法律规定中还是事实上都不存在所谓的乡农民合作社。因而也就找不到一个代表乡农民集体的组织或机构作为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代表。这样,法律规定的乡农民集体所有,实际上是无人所有。乡政府作为一级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律上不可能成为集体土地的所有者。但由于存在着上述无人所有的缺陷,使乡政府对土地的管理职能与所有权合二为一,集体土地事实上成了国有土地。 其次,村民委员会也不能作为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代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 2 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1998) 。 村民委员会不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而是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因而,它不能成为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者。最后,村民小组也不能做为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代表。因为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小组的组织基本解除了,况且村民小组仅仅是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不是一级集体组织,因而它也不能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代表。这样的结果,就是:土地名为集体所有,实际上变成了少数人(村干部、政府官员等)所有,从而为侵害了农民的利益提供了便利。前面已经说过,集体是一个生存在夹缝中的组织,和国家近一些,就离农民远一些(政府化的成分多些) ,和国家远一些,就和农民近一些(民间组织的性质就多些) 。那么,这和农村土地制度有什么关系么,我们认为,如果农民自己掌握土地,有独立的权利意识,就肯定会想办法保护自己的利益,也自然会利用法律规定的村民委员会这种自治组织形式。16甚至从保护农民利益的角度说,我们的法律还应当确认一些其他的民间组织的法律地位。 四、国有化改革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问题的思路(一) 总结说来,目前土地改革的方案,无非有国有化方案、私有化方案、多种所有权并存的方案(部分取消集体土地所有权,实行农村土地的国家所有、集体所有和农民私人所有三者并存或集体所有和农民私人所有两者并存) 、集体土地所有权再造方案(即保留集体使用权,实行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的改革) 。17 大多数学者认为,国有化方案和私有化方案的实行,在目前的情况下,都有一定的难度,无论是法律制度(宪法)和经济体制,都要进行重大变动,不甚妥当。从稳妥的角度出发,学者大多认为,应通过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设置和保障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以及完善土地管理体系等方式来进行渐进地,改良式的改革。 对此,很有说服力的理由是:今后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内,家庭为主的土地承包经营制将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因而也是农业土地利用的主要形式。集体土地所有权很难直接由其所有权人集体组织在农业生产中行使,因而现阶段有些集体观念上重视自己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主体身份,而忽视农户的承包经营权,发生随意改变承包关系的情况,也不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我国农地关系法制化的主流方向应该是土地物权以承包经营权为主,保留集体所有权的相对“虚空”或“弱化”的地位。土地私有化或土地国有,而由农民进行永佃的意见,其核心都在于否定集体所有权。考虑到集体在现实中的虚化,这种意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尽管土地的私有化会导致法律权利义务关系的明晰,但我们仍然其并不可取。私有化最大的障碍恐怕是农户至今还不能成为独立的、成熟的经济组织,土地的私有化固然可以为其带来支配生产资料的完全的自由,但也会带来相应的风险。公有化,则也会招致农民的不满,从而带来严重的社会稳定问题。18 我认为,这是大可不必担心的。首先,在观念上,正确解释国有化制度的本意,是能够使农民理解和接受这个制度的。一个调查显示,当被问及土地是谁所有这个问题的时候,有的农民认为土地是国家的,有的农民认为土地是集体的,也就是说,只有不到 10的农民认为土地是自己的。19 实际上,正如许多学者的见解:对我国农村改革来说,最为迫切的基础性工作乃是通过对实行家庭土地承包制后的农民土地产权的研究,以全国统一的、可以流通道土地使用证的方式明确界定农户的土地产权。20 我们所设计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土地国有制度呢?我们认为,法律明确规定,土地属于国 篇三:浅谈我国农村土地法律制度及完善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浅谈我国农村土地法律制度及完善 专 业 学习中心 姓 名 指导教师 200x 年 xx 月 xx 日学 号法学 毕业论文(设计)初稿考核一、导师评语: 你自己看看你的第三个标题,只有四行多字,就能列一个大标题啊?文章总体结构失衡。 文章内容并不是你发明的,而是在引用别人的研究成果。那就老老实实地把人家的哪里说的都注明出处。这是对人家劳动成果的尊重。 格式已经调整。你与我联系,把调整后的文本传给你。你就在调整文本上修改,然后再上传。 指导教师 年月 日 内 容 摘 要近来年,不尊重农民土地自主经营权,强迫农民流转土地,农村土地流失现象十分严重,从其原因上发现现行的土地法律制度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就此我对当前制度存在的缺陷,浅谈自己观点并如何其完善。 关键词 农村土地法律制度 现状与缺陷 完善 目 录 引言 .1 一、 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 1 二、 土地法律制度的目的及意义 . 2 三、 土地法律制度的缺陷 .2 1、 关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度 .2 2、 关于农地承包经营制度 .3 四、 完善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对策 . 5 五、 结 论 . 7 参考文献.7 引言 土地法律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土地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土地法律制度的调整对象是土地的归属关系、利用关系、流转关系和管理关系。土地法要确定土地的各项权属,并尽可能地将土地的一些权属界定给农民,权利不仅要界定清楚,还必须能够有效地保护。然而,中国的土地法律框架是由宪法、基本法律和土地法构成的。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主要实行农地集体所有,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的经营方式。实践表明,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为基础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度,优越于历史上任何一种土地经营制度,代表了中国特色的先进生产关系,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只要我国的基本国情不变,只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变,以土地为核心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就要长期坚持下去。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是一切生产和生活的源泉。我们一直在探索着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法律制度,这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被中国农民视为命根子的土地正进行着一场潜移默化的革命。因土地所引发的纠纷大量涌现,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新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继续要完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农村土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于其法律的某些规定有不甚合理的地方,需要不断发展与完善。 一、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