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_第1页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_第2页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_第3页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_第4页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英 语 实 验 学 校 CHANG DE YING YU SHI YAN XUE XIAO任课教师 教学科目 科 学教学年级 三年级使用时间 常 德 英 语 实 验 学 校年 上学 期 科学 学科教学进度表任课老师: 周 教学内容 考试安排一 1、身边的材料二 2、塑料三 3、倾听声音四 4、物体传声五 5、自制小乐器六 6、声音与生活七 7、光的传播八 8、透明与不透明九 9、镜子十 10、七色光十一 11、电在我家中十二 12、让灯亮起来十三 13、导体与绝缘体十四 14、磁铁的力量十五 15、制作小磁针十六 16、磁的应用十七 17、传递信息十八 18、通信的发展十九 19、畅想通信 期末考试2014 年上学期三年级科学教学计划常英学校 陈乾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特制定本学期科学教学计划如下:一、指导思想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三、学生情况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三年级学生整体学习科学兴趣很高,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普遍习惯于常规课堂学习模式,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2、已有知识、经验:从课外书中获得的科学知识比较丰富,但科学探究能力比较弱。家长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四、教材分析本册主要围绕“性质与功能”这一组统一概念,整合教学内容,进行单元和课题设计,全册共有 6 个单元,19 个课题。“常见材料”是全册书的引入单元,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人们对材料的使用与材料的性质有关,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材料、关心新材料。 “声” “光” “电”“磁”四个单元分别以儿童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研究材料的特殊性质。 “声”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声音、观察发声体、自制乐器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实验制作等探究能力。 “光”单元引导学生认识有些物体能发光、有些物体能让光线通过、光沿着直线传播、光的传播线路可以改变等性质,培养学生探究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兴趣和能力。 “电”单元通过分析电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知道有些材料容易导电,有些材料不容易导电,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 “磁”单元通过研究磁铁的性质、寻找磁在生活中的用途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从预测、验证、讨论到交流的完整科学探究过程。 “信息与通信”是全册书的综合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类传递信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了解都声光电磁知识的应用引起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科学事实。五、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1、能用感官或工具感知物体的性质与功能;能用语言或简图描述、记录物体的性质和功能;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能实验结果作出科学的解释。2、能从科学的角度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声、光、电、磁等现象,主动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探究任务,能体能到讨论与交流的好处;能体验到大胆想像的乐趣;愿意听取其他同学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并愿意进行改进。3、能辨别制成常用物品的材料,并能举例说明材料的用途与其性质有关;知道物体发声和声音传播的简单原理;了解光的传播、镜子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及日光的色散现象;知道材料按导电性能可以分为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知道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和开关的功能;能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以及磁铁间同极相斥、蒸发异极相吸的规律;能举例说明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及科学技术发展对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4、能举例说出“新材料、声、光、电、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懂得节约用电的常识,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能举例说出噪声和强光对人类的危害;能理解电和磁的应用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六、本学期的教学重难点及奋斗目标1、教学重难点:本册在内容方面以物质世界的声光电磁方面的知识为线索,但学习的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调查、观察、实验、设计、制作、搜集信息等各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关心日常生活中有关声光电磁应用的新知识、新产品、新技术,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引起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2、奋斗目标让学生通过调查、观察、实验、设计、制作、搜集信息等各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七、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1、提高课堂效率措施:(1)、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认真备好课,准备好活动材料,做到吃透教材,设计好科学活动、问题和作业。(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精神饱满,面向每一位学生进行教学,努力调整每位学生积极性,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态,并适时调整。(3) 、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的回答和作业及时准确反馈,贯彻以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4) 、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提优补差措施:(1) 、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并提倡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验、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活动,以进一步提高能力。(2) 、帮助后进生建立自信心,继而贯彻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培养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兴趣。(3) 、延伸课堂内容,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4) 、加强优生与后进生的联系,促使他们互相帮助,在团结的气氛中尽快成长。3、其它措施:(1) 、利用学校设施优势,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环境中灵活掌握知识。(2) 、重视活动的总结,注重课后交流、单元总结。(3) 、科学课堂教学要兼顾实与活。七、教学专题研究计划指导学生运用在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物体,认识物体的性质及用途,培养学生质疑、想象、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热爱科学。八、尖子生的培养和学困生的转化1、学困生的转化在科学学习方面的学困生有:黄倩倩、张萧、程铭静,他们记忆能力差,反应也较慢,面对以上情况,准备采取如下转化措施:(1)联系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2)采用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教育手段,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课余时间为其补习,使他们不被落下。2、尖子生的培养(1)采用“一帮一、一对红”的政策,尖子生帮助学困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求共同进步。(2)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说说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学习的兴趣。(3)对尖子生的平常学习,也要多观察,多教育,防止他们出现骄傲现象。1、身边的材料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有何种材料构成的。(2)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愿意把本组找到的材料告诉其他组。(2)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3、科学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2)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3)能举例说明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4、STSE 目标:(1)能举例说明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2)能描述某种人造材料的主要加工过程。教学重点:1、正确判断出常见的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2、懂得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教学难点:能以制成物品的材料为准,给物品分类。教学准备: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棉布制的玩具娃娃、木椅、书、玩具小木船、塑料瓶、棉布衣服、铁制小刀、铅笔(木杆带有橡皮)、手电筒、放大镜、一小块棉布、一些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引入问题: 教师:同学们,看你们桌子上物品中的钥匙,用力试试!会弯吗? 生齐:不会。 教师:对了,它很硬,那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 学生:是用铜做成的。 教师:钥匙是用材料铜制作成的。请同学讨论一下:钥匙是铜,铜就是钥匙这句话对吗? (二)解决问题: 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学生 1:那钥匙是铜做成的。学生 2:铜也不能开锁啊!学生 3:对,钥匙不能说是铜,它是让我们来开锁的工具,只是它由铜来做成,而铜是材料,还不能使呢!学生汇报:老师,这话错了,钥匙虽说是铜做成的,但它能用来开锁,而铜则成为材料。 教师: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多好啊!物品是由各种材料制作而成的,有一定的功能;可材料只能用来组成物品。下面每组的桌子上有很多物品,它们是由哪些材料制成呢?我们先找出物品的材料,可以用“*是由材料*制成的”的形式进行讨论,并给这些物品按材料来分类,把物品的名称写在书的圆圈中及探究记录单中,好吗?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物品是哪些材料组成,完成探究记录单;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教师:像木材,纸,金属,塑料这些材料,还有哪些物品是由它们制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同学知道了物品是由材料制成的。那么所有的物品都是由上一种材料组成的吗?看图片上的物品,你们分析分析! 小组,分析图片,汇报。教师:桌子由两种材料组成,本子由三种材料组成,铅笔是由五种材料组成等。同学你们发现没这些物品与刚才的物品在材料组成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它们是由二、三、五种等多种材料组成。 教师:是啊,我们周围的物品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组成。所以材料对我们的生活十分重要。板书设计: 1.身边的材料 材料 物品 | (组成) 木材、金属、纸、棉花 第二课时(一)引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我身边的许多物品都是由各种材料制作而成的。 明白了物品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下面请同学看这四幅图。(出示图)(二)认识材料:教师:它们有哪些作用呢? 学生回答:杯子用来喝水;椅子用来坐;背心人用来穿;砖用来盖高楼。 教师:想想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学生分析,汇报。 教师:塑料、木材、棉花与土都是材料,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观察出这四种材料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分组讨论:塑料是人加工成的。木材、棉花与土是在大自然中的,天然的。 教师:是啊,塑料是人们用一些材料加工成的材料。你知道是用什么材料加工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石油、木材、棉花与土都是在大自然中原来的,是天然的,所以我们称它们是天然材料, 像塑料等材料是由人们加工的成的,我们称为人造材料。下面同学自学 P3 下面的图。看一看花瓶是怎么制成的? 学生自学。 教师:谁谈谈什么样的材料我们叫它人造材料呢?学生:需要人们加工的材料。 教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需要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不信我们各小组在我们的教室里找找看,看这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的?能不能把材料分一下类?比比哪组找的最多。 由组长组织在教室里找材料。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小组交流找的情况。 汇报。 教师:刚才几个组都找到了不少的材料,试想一下,它们与我们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材料与我们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如果你是一个科学家,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材料呢?学生回答。 教师:听了同学们的想法,我真为你们高兴,很对,今后环保、节能、新颖将是未来材料的首选。希望同学们平时多多注意各种各样的材料,了解关于它的知识。 (三)拓展: 教师:我们回家后,在家进行一下家庭用品材料的调查,填写材料调查记录表 ,下节我们在交流好吗?教学后记:2、塑料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人造材料-塑料。2、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在作用上对比。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学重点: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的比较上教学课时:二个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活动:认识塑料这种人造材料1、讲解并提出问题: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的。2、学生思考后回答:桶、杯、汽车、电视、录音机、笔、水管等。3、讲解:塑料的用途可真多呀!可以说塑料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材料。那么塑料与普通的天然材料作用上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4、记录两种尺子的特性:塑料尺子 木头尺子轻便 透明 防水 耐磨 二、活动:塑料杯遇到热水会怎样?1、先预测:变软()变硬()不变化()2、实验:用热水分别倒入塑料杯和矿泉水瓶内,观察有什么变化?注意:小心别让热水烫着!3、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小结:_。4、判断自己的预测正确吗?5、关于塑料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要了解的_。三:活动:戴手套把塑料手套和棉花手套分别戴在两只手上有什么感觉?结果:一个凉。一个暧和。第二课时一、认识新材料:二、谈谈对新材料的感受。你有什么新的想法把它写下来?三、活动四:小调查“白色污染”1、我家一星期使用塑料袋垃圾袋有几个,是怎么处理的?2、统计全班同学的家中一星期共使用塑料袋垃圾袋有几个?3、提出减少“白色污染”的有效建议。四、参观塑料加工厂:了解塑料加工的全过程。五、一课一练。教学后记:3、倾听声音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声音。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教学重难点:声音的产生、教学过程:1、教学引入:A、活动一: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寻找各种各样的声音。并用“我在听到了发出的声音”的形式,向学生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比一比,谁模仿得更好。B、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问题 1_问题 2_问题 3_C、教师讲解:同学们要想知道的问题真多,每一个问题都在课上去研究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研究一至两个问题。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新课:A、活动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学生观察教师所准备的材料发出的声音,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到表格中:物体名称 听到的声音 看到的现象敲鼓 拨尺子 拨橡皮筋 吹纸 打锣 B、讨论:物体发生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总结: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C、活动二:用什么方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呢?试一试吧!讨论: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2、巩固练习:一课一练教学后记:4、物体传声教学目的:指导学生认识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播声音。2、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传播,且传播方向向着四面八方。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教学重难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过程:1、复习:A、我讲话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B、我跟你相差一段距离,为什么你能听到?C、讲解:声音是怎样传到你们的耳朵里的?2、新授:A、活动一:请三个学生分成一个小组,一个人在一张桌子上轻轻地磨一下,另外一个站在三个人的中间,第三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并站在第二个同学的后边,看一看谁能最先听到声音?B、回答:为什么离得远的同学反而能听见?C、活动二讨论: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大家的解释是 D、还有什么方法能够验证自己的解释呢?试着做一做。E、活动三:水能传声吗?先预测:声音能在水中传声。后做实验:请三个同学分成一个小组,一个同学在水中轻轻地摩擦一个物体,第二个同学站在旁边,第三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水槽上,看谁能听到声音?F、讨论: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我组的结论是-。G、游泳的时候,头浸在水下能听声音吗?H、活动四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我的结论-I、总结:我们知道声音可以通过-传到我们的耳朵里。3、巩固练习A、月球上我们能听到声音吗?B、做一个士电话。教学后记:5、自制小乐器教学目的:1、认识一些简易的乐器。2、能使学生做一些简易的小乐器。教学重点:制作小乐器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复习引入1、教师讲解:上一节我们学了声音,了解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声音是噪音,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的,这种声音我们要坚决阻止;有的声音是优美动听,是各种乐器所发出来的,这类声音人们最喜欢听的。今天我也带来一些乐器,你们班上谁来演奏这些乐器。2、学生欣赏同学们各类乐器演奏的曲子。3、教师讲解:在欣赏完优美动听的音乐后,你们会感知到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同种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大小、高低也不同,这优美动听的音乐声来自于乐器,那么这乐器是怎样制作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些简易的小乐器。二、新授:1、活动一:做小鼓A、先拿出一个鼓给学生看,并问做一个鼓需要什么材料?B、那么,请同学们讨论:桌子上的材料能否制成一个小鼓?C、能行,请同学试着做一做,把老师准备的鼓面材料都试一试,比较不同材料鼓面产生的效果,找出最合适的材料。D、讨论: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什么?并说出自己的理由。通过讨论让学生说一说,用身边的什么材料可以制作什么乐器、为下次活动做准备。E、教师讲解:制作乐器一般分为三步进行:根据乐器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材料,如鼓的形状大小各异,但它们都由鼓体和鼓面两部分构成,鼓面都是圆形的并且有弹性。从这一特征出发来准备制作小鼓的材料。根据乐器的构造进行制作,重点组装好发声部位的材料。如小鼓的鼓面一定要绷紧。敲击小鼓,比较不同材料制成的鼓面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演示、改进提高质量。第二课时一.活动二:制作自己的小乐器可 2 个人一组,活动时间为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制作小乐器的计划,提示设计有困难的学生参考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计划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制作一件或几件小乐器。试一试,让小乐器发出大小、高低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巩固前面所学的有关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通过演奏会的形式,一方面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交流让乐器发出不同声音的做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本组或其他组制作的小乐器进行评价。评价从以下几方面对自己的小乐器进行评价:用来制作乐器的材料_;乐器的外观和性能_;如果重新乐器会有什么变化_;如果可得到一件真乐器,它与你制作的相比,有什么不同?_。对自己制作的乐器的自我评价:_。三、拓展知识:声音的响度指的是它的强度,它与声源振动的强弱(振幅)有关。非常响的声音能引起耳朵疼痛,而很轻的声音人是听不到的。声音频率的高低(音调的高低)。我们的耳朵对接近较高和较低频率的声音灵敏度低,因此音调很高或很低的声音听起来不像音调处于中间范围的声音那么响。二、拓展活动:用瓶子做风琴目的:培养学生研究乐器的兴趣。方法:把 6 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瓶排成一排,每瓶间隔 4 厘米。第一个瓶子少装一点,依次类推,最后一个瓶子装的水最少。用铅笔或钢笔轻轻敲每个瓶子,听它们发出的声音。通过实验找出每个瓶子最合适的装水量。教学后记:6、声音与生活教学目的: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出“无噪声书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体会合作的愉快。2、愿意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进生活。科学知识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音”和“噪声”。2、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3、能举例说明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STSE 目标:1、能举例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但噪声也会影响我们的生活。2、能体会运用一些技术和设备可以减少噪声的影响。教学重难点:噪声减少的处理方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活动 1:声音能告诉我们什么?活动目标:能举例说出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把自己知道的声音的作用与其他同学交流。能举例说明声音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实施过程:(1)可两个人一组,活动时间为 15 分钟。(2)活动开始前,老师提问题:“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以引起学生探究的愿望。(3)教师对活动提出要求:A、查阅资料并做好简单的笔记;B、围绕“声音告诉了我们什么,声音帮助我们做些什么,声音能使我们心情变得怎样”等几个问题,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C、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4)学生在查阅资料过程中,教师要新巡罗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进程和情况,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进行交流。(5)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展示图片、播放多媒体音像资料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声纳”、“乐音”、“噪声”等内容的理解。(6)启发学生思考:噪声有什么危害,怎样减少噪声?评价建议: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填写下表,进行自评。学生姓名: 日期:项目 下次做 下次更好 很好 非常好1、课前准备有关声音作用的文字或图片资料2、按教师的要求阅读和 整理资料。3、不懂的问题向老师请教。4、把自己知道的内容与同学交流。二、减少噪声1、活动目标:A、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噪声。B、举例说明噪声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哪些危害。C、了解一些人们利用技术和设备减少噪声的办法。D、能把自己想出的减少噪声的办法告诉给别人,同时也能学习其他同学的好办法。2、实施建议:A、可两人一组。活动时间为 25 分钟。B、活动分三步进行:1)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和自查资料中有关噪声的内容;2)交流生产和生活中造成噪声的原因及噪声对人的危害;3)帮助学生了解人们在减少噪声方面采取的一些措施及运用到的一些技术和设备。C、教学时教师要适时出示思考题,以启发学生讨论和交流。例如,声音的音量用什么表示?什么是噪声?噪声对人类有什么危害?人们是怎样减少噪声危害的?D、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并出示有关的图片或播放音像资历料三、拓展性活动:设计无噪声书房活动目标:1、能综合运用有关材料性质和物体发声、传声等知识和技能设计一个“无噪声书房”。2、能画出“无噪声书房”的设计图。3、对“无噪声书房”使用材料的性质附加文字说明。4、能吸取小组其他同学的意见改进自己的设计。实施建议:1、在学生设计“无噪声书房”前,教师要进行以下指导:A、房屋外部要选择容易反射声音的材料,房屋内部要选择吸收声音的材料。B、双层玻璃、带皱褶的布帘可减少噪声的传人。C、可以通过在房屋的周围设立标牌、植树等来减少噪声。2、如果课上完不成设计“无噪声书房”的任务,可以留为作业,布置学生课下完成。3、在听取同学、老师、家长的意见后勤,对自己的设计进行改进和完善。4、鼓励学生大胆设计有特色的“无噪声书房”,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四、作业:调查周围的噪声。教学后记:7.光的传播教学目标:1、探究性目标:A、能根据本课本提供的标准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B、能够对问题和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C、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D、能从多个方面证实最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2、STSE 目标:A、能举例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光。B、能举例说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如何利用光沿直线传播性质。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愿意与小组同学一起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4、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活动一:寻找光源活动目标:1、能通过观察找出周围环境中的发光物体。2、能根据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对物体进行分类。实施建议:1)4 个人一组,活动时间 15 分钟。2)教师鼓励学生在学校周围及室内外寻找发光的物体,并鼓励一些学生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的同学讨论。3)学生有可能找的不是发光物体。这时,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你为什么认为它是光源?而教师应引导学生设法验证它为什么不是光源。4)教师给学生讲解基本的分类方法,启发学生对知道的发光物体进行分类。评价建议:找到发光物体 3 个以下是(一般);4-5 个是(良);5 个以上是(优)二、活动二:我看见了光1.活动目标:要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学习。2.活动建议:可 2-3 个人一组,活动时间约一个半课时。3.活动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哪幅图能看到手电筒的光,然后,引导学生分别按照两幅图中的方法进行实验,学生在组内多次进行实验,可以让前两块硬纸板的孔对正,第三块与前两块的孔不对正,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实验中,学生会发现三块纸板的孔只有在一条线上时,才能看到手电筒的光。实验后,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将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并得出初步结论。4.完成以上活动之后,教师应启发、鼓励学生用其它方法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结论,如用塑料软管和蜡烛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初步结论。即当用笔直的塑料软管对准蜡烛时可以看到光,而当软管折成一定角度时再看蜡烛,就看不到光。当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启发、引导、并要适时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提醒学生填写实验报告。5.活动的最后部分,教师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事例,包括有关的技术和设备,鼓励学生用所学的原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实验结论。总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学后记:8. 透明与不透明教学目标:1、探究性目标:能按照物体的透光程度对物体进行分类。2、STSE 活动目标:能分别举例说出透明材料和不透明材料在生活中的用途。3、科学知识目标:A、能说出将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的依据。B、能正确说出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会产生什么现象。4、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愿意把本组的发现与其他组进行交流。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重点:探究性为重点对物体按透光程度进行分类。教学过程:一、活动一:光能透过哪些物体?1、活动目标:A、能用实验的方法区分不同物体的透光程度。B、能按照透光程度物体进行分类。C、能举例说明日常生活用品中采用不同透光程度材料的原因。2、实施建议A、可 3 至 4 人一组,活动时间为 20 分钟。B、活动时,有条件的的学校可以让学生仿照活动 1 前的引入活动(三幅图)做实验;没有条件的,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启发学生说出图中的三种物体有什么不同,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再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导入到“光能透过哪此物体”这个活动。为了使活动取得较好的净利要,应尽可能地遮挡进入室内的光线,使房间变暗。C、小组的同学要进行分工,一位同学站在桌边,将一张白纸立在桌子上当屏幕;另一个同学拿着手是筒,手电筒距白纸平面大约 10 厘米;第三位同学分别将桌子上各种物体放在手电筒与手纸之间,并观察白纸上的情况。学生活动时,教师应注意提醒学生将手电筒与桌面平行,同时还应提醒学生使手电筒怀物体保持适当的距离,并在更换被测物体时,保持这一距离不变。看看物体的透光情况,并及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D、由于学生判断的差异性,分类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教师应帮助学生弄明白分类的标准,难点可能会出现在透明材料与半透明材料上。教师应选用不同材料的物体进行演示,如玻璃与毛玻璃等,使学生认识到:透明物体能让光通过,半透明物体只能让部分光通过,不透明物体不能让光通过。E、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三幅图,说说生活中透明物体、半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应用,并在小中进行讨论和交流,进一步理解材料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进行总结: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使用材料,以便接收到想要的或需要的光线数量。如:浴室的窗玻璃通常是花玻璃或毛玻璃;在屋顶上开凿天窗;把硬纸板放在汽车的挡风玻璃上,把反光材料用在办公室的窗户上,等等。二、活动二:影子1、活动目标A、能通过实验发现光照射在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形成影子。B、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将蜡烛的位置移动时,小兔子的影子为什么也会变化。C、能与其他的同学交流本组的观点,并听取其他组的意见。2、实施建议:A、教师可以通过“光照在不透明有物体上会有什么现象”这个问题导入到本活动。B、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并讨论移动蜡烛的位置,小兔子的影子有没有变化?并作好记录。教学后记:9. 镜子教学目标:1、探究性研究目标:A、能用实验证明“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的结论。B、能够用图形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C、能用自己的话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2、STSE 活动目标:能举例说出镜子能反光的性质在生活及生产设备中的用途。3、科学知识目标:A、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想出的利用镜子能做的事情。B、能借鉴别人的想法,想出新的使用镜子的方法。4、情感与价值观目标:A、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想出的利用镜子能做的事情。B、能借鉴别人的想法,想出新的使用镜子的方法。教学时数:2 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活动 1:改变光的传播路线1、活动目标:A、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在一定条件下光的传播方向可以改变。”B、能用语言和图形的形式描述实验结果。C、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反射”。D、能有根据地判断哪些物体反射光的能力强。哪些物体反射光的能力弱。2、实施建议:A、可 3 人一组,活动时间为 30 分钟。B、本课“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镜子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照镜子的活动,然后问学生在活动时发现了什么问题;也可以像教材中图 1 那样,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做镜子反光游戏。做这个游戏之前,教师一定要做好组织工作,提出注意事项。特别要指出的是,镜子只能往墙上反光,不要照在别人眼上或窗户上。C、教师在指导活动时,一定要遮挡室内透光的地方,并提出小组内三位同学分工要求:一位同学用手扶着镜子,使镜子立在桌子上;另一位同学一手扶着一块带有缝隙的硬纸板,一手拿着手电筒,使光通过缝隙照在镜子上;在硬纸板与镜子之间垫一张白纸,第三位同学在纸上画出光的路线。D、实验前,应做好带缝隙的硬纸板,缝隙不要太宽,大约 1 毫米左右即可。教师指导学生在纸上记录光的路线时,要让学生用尺子比着画镜子反光的路线。然后指导学生试着改变镜子摆放的角度,反复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汇报实验结果。对于完成实验又快又好的小组,应及时给予表扬。最后指导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并总结学生的实验情况。E、在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其他的反光物体,并讨论“物体的反光能力与什么有关”这个问题。学生讨论后,可能会说出物体的反光能力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或制造物体的材料有关。学生汇报之后,教师要进行总结。评价建议:要求学生分别列举具有强反光能力的物体和具有弱反光能力的物体,并说明这两类物体的特点。第二课时一、活动 2:利用镜子反光的性质能做哪些事情?1、活动目标:A、能举例说明在生产中利用镜子反光性质的实例。B、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想出的方法,并借鉴别人的方法丰收出新的使用方法。2、实施建议:A、可 2 至 3 人一组,活动时间为 20 分钟。B、活动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镜子”并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了解到镜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评价建议:要求学生举例说明镜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评价标准如下:3 个例子以上(好)、2-3 个例子(一般)、1 个(不理想)。二、拓展性活动:镜子反光的游戏1、活动目标:A、能发现光可以在几面镜子之间进行多次反射。B、能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解释。2、实施建议A、2 人一组,活动时间 20 分钟。B、要求学生在搜集有关生活中利用镜子反射光性质的图片、文字或影像资料。C、教师先引导学生预测“两面镜子最多可以看到多少个小熊猫影像”、学生可能会说出好几个答案,这时,教师要启发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学生在做这个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记录的方法,每一次改变两面镜子的角度时,要认真数清有多少个影像,并做好记录。让学生交流实验方法,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D、对原因的解释有一定难度,不要求学生掌握。教师要引导学生与实验现象相联系,逐步找出镜子多次反射的结果。教学后记:10. 七色光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A、能用两种方法制造“彩虹”。B、能正确观察并描述将不同色光混合后产生的现象。C、能设计一个便于记录红、蓝、绿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后所产生结果的记录表。2、STSE 目标:能举例说出光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利与不利之处。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A、愿意探究自然界(彩虹)的奥秘,并从中获得乐趣。B、能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七色光的各种实验。C、能用语言描述彩虹的美丽。4、科学知识目标:能明确说出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重点:四个活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活动一:在哪里可以看到彩虹?1、活动目标:A、能对彩虹这种自然现象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B、能用语言描述彩虹的美丽。2、实施建议:A、3 至 4 人一组,活动时间为 10 分钟。B、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你见过彩虹吗?”、“彩虹常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等问题进行交流。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彩虹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同学们在回答“在什么地方见过彩虹”时,答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教师启发学生回想生活中类似彩虹的现象(为制造彩虹做准备),学会发现彩虹出现的地方应有充足的阳光和水。二、制造彩虹1、活动目标:A、能利用三棱镜观察太阳光由几种颜色的光构成。B、能想出一种制造彩虹的方法。2、实施建议:A、2 至 3 人一组,活动时间 25 分钟B、在进行活动 1 时,学生已经知道彩虹与阳光的关系。在活动 2 中,教师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在指导学生做光照在三棱镜上实验时,首先应设法遮挡室内的光线,使教室变暗,学生做实验时,教师末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用光着三棱镜,慢慢地转动三棱镜,直到在纸上出现彩虹为止。C、在使用三棱镜做光色散上,教师指导学生用其他方法制造彩虹。为学生观察色散现象,教材中提供了两种方法。做对着阳光方向喷水雾实验时,可以出现弧形彩带,这和自然界彩虹形成的原理是一样的。实验中一定要提醒学生,千万不要用眼睛直视阳光。用光盘、油滴、肥皂水做实验时,光盘上出现的色条,油膜、肥皂泡上出现的彩色,都是光干涉现象形成的色散。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利用这种实验也可以看到光的色散,说明阳光是由七色光组成的。但这与自然界中彩虹形成的原理不一样。D、在学生制造彩虹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彩虹能告诉我们什么?”,启发学生把彩虹与阳光联系起来。最终使学生知道,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阳光是七色光。这里不用介绍折射的概念。第二课时一、活动三: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1、活动目标:A、能设计一张记录表,完整记录红、绿、蓝三种光分别进行混合的实验结果。B、能解释太阳光的颜色是怎样形成的。C、能与其他小组交流本组的研究结果。2、实施建议A、2 至 3 人一组,活动时间为 20 分钟。B、学生们可能很熟悉用颜料混合产生各种各样的颜色,教师可以从颜色混合引入,提出“当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时,能否产生新的颜色?”的问题。学生的答案会不一样,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进行证明。C、教师要先引导学生预测“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颜色”,接下来,让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对自己的预测进行验证。教师在指导学生往手电筒上蒙有颜色的玻璃纸时,要强调用胶带把玻璃纸牢牢地粘在手电筒上,一定不要让任何的白光泄露出来。也可以射灯为光源,注意光照射到白色上的距离,不要太近。实验效果与彩色玻璃或玻璃片等材料有关。D、学生实验时,教师应使室内光线暗下来。启发学生可以把这种三种不同颜色的光任意混合,看看会出现什么现象,并记录下来。还应要求学生每次实验要反复多做几次。学生可能会说出当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时,会出现灰白色光。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灰白色接近于白色。教师可用七色光盘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趋于白色,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混合形成的二、拓展性活动四:光与人灯的关系十分密切1、活动目标:A、能将自己搜集的资料与其他同学交流。B、能举出两个以上的实例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光。2.实施建议:A、可 4 人一组,活动时间为 30 分钟。B、组织学生收集“光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的资料或图片,召开信息交流会,让学生交流、体会人类对光的利用。三、拓展性活动五:在强光下工作、学习有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和保护?1、活动目标:A、能列出强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B、能举例说明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可以避免强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2、实施建议:结合学生收集的关于光利用的资料和图片,组织学生就“在强光下工作、学习的危害”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要注意总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强光对人的危害,以便自觉调整洁自己的学习行为。教学后记:11. 电在我家中教学目标:1、探究性目标:A、能从“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关于电的问题。B、能归纳出电是现代生活中宝贵的能源的结论。2、STSE 活动目标:A、能用图或文字的的形式描述电是怎样到达自己家中的。B、能找出三种节约用电的方法。3、科学知识目标:A、能举例说出停电对现代人生活会造成什么影响,并说明理由。B、列举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电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4、情感与价值观目标:A、能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于电的看法。B、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开展调查活动。教学时数:2 课时教学重点:STSE 活动、电的用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1)活动目标:A、能说出电对人类生活有哪些作用。B、能举例说明电与现代化生活密切相关。C、能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关于电的问题。2)实施建议:A、导入活动大约需要 20 分钟。导入活动用图画的形式,引出“在发明电之前,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和“在停电之后,人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两个假想性讨论。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分析图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大胆想像,引导学生认识电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B、学生对发明电以前的陌生,教师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对电改变生活方式有初步的认识。C、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鼓励从“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关于电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最想知道的关于电的问题,并把最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后逐步地去研究。这个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二、活动一:它们需要什么才能工作?1、活动目标:A、能说出各种常见家用电器的功能。B、能举例说明电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能源。C、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知道关于电的知识。2实施建议:A、每 4 个人一组,便于讨论和交流。大约需要 20 分钟。B、要求学生课前调查自己家中电器的情况,并记录下来,以便课上交流。教师课前调查自己家中电器的图片,以便课上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家用电器。C、教师指导学生认识教材中以及收集到的家用电器图片,启发学生说出它们各自的用途和功能。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出各种家用电器工作时都需要电,如电池、电源等。学生完成后,教师要组织交流讨论,加深学生对家用电器的功能及用途的认识,使学生对是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第二课时一、电是怎样来到我们家中的?1、活动目标:A、能描述电从发电厂来到家中的大致过程。B、能说出两条以上电来之不易的理由。2、实施建议A、4 人一组,大约需要 25 分钟。B、学生一般都知道家用电器接通电源就能工作,但是对电怎么来到我们生活中的可能知之甚少。通过组织学生在教材上的图中连线,引导学生认识电是发电厂发电后,经过高压输电、变电站改变电压、长途输送,最后才成为我们家中的电源。我们插上电源插头,家用电器就能工作了。通过连线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到电来之不易。C、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了解人类发现电的历史。使学生懂得电的发现经过了一个漫无边际长的过程,电的发现是人类历史上一件重大的事情。三、拓展活动:调查生活中节约用电的方法1、活动目标:A、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开展调查活动。B、能说出 3 种以上在生活中节约用电的方法。2、实施建议:A、在学生对电的来源有了初步了解以后,启发学生讨论电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节约用电。B、这个活动需要学生在课外完成。教师要在课上明确布置活动任务,并启发学生设计调查表,做好调查记录。下一节课,教师要对学生的调查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教学后记:12. 让灯亮起来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能选用一些基本组件和材料,设计简单的电路,并制作开关装置;能用简图和文字表示自己的设计和实施方案。2、STSE 活动目标:能采取具体行动防止废旧电池对环境造成污染。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关于电路和开关的知识告诉其他同学;愿意发现自己及别人设计制作的电路与开关有什么缺点。4、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出常用电器工作时,需要电源、开关、电线。教学时间:2 个课时教学重点:电路的组成及连接方法。教学过程:一、让小灯泡亮起来。1、活动目标:A、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B、能举例说明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电源、开关、电线,并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C、能将自己设计的电路用图的形式记录下来。D、能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连接电路的方法。2、实施建议:A、教师在课前要按组为学生准备若干套实验材料。最好每小组 1 套,如果有条件可以每人 1 套。B、实验前,要先引导学生认识灯泡、灯座、电池盒、开关、导线等器村的名称和作用。对于灯泡,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灯泡的螺丝部分和螺丝部分顶端的黑色锡点,使学生懂得灯泡的螺丝部分可以连接到电池的一极,而螺丝部分顶端的锡点,则需要连接到电池的另一极,灯泡才能亮。C、学生在做连接电路实验时,教师要事项,仔细引导学生做实验。比如,先把开关的闸刀;灯泡插入灯座时,一定要使灯泡的尾部和灯座下的金属片接触;把电池插入电池的正极压入电池盒内,绝对不可能把电池的正负极用一根电线直接相连,这样会造成短路。D、在学生实验中,容易出现灯泡损坏、电池没电、导线两端没有露出金属部分,灯座接不良等问题,使实验不成功。发现问题时,教师应该先让学生自己找原因,想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